人生,有三重境界,少年时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中年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到最后,看山仍是山,看水仍是水。其实,山川河流原本质朴干净,奈何因人多情,因而才会有了千万般种模样。《红楼梦》里曾言:“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但也并非要洞明世事,才能够悟出人生的真谛。看似深厚的意义与真理,其实就蕴藏在琐碎的日常生活里,就在柴米油盐,一粥一饭之间。
儒家入世,道家寡欢,释家无情。无论是是修道还是参佛,我想我都无法真正做到波澜不惊、内心不染纤尘。入世容易,淡然出世却并非易事。道家寡欢,清心寡欲,我亦无法真正做到。虽是这红尘中于我而言并无太多诱惑,但我仍是眷恋这人间缭绕的烟火,深爱着周遭的每一个人,所以我更离不开他们。而佛法无边,亦不是我清心寡欲,断绝情爱,割舍人间情缘,端坐蒲团,手捧经卷,耳听梵音就能达到禅意的境界。只愿,能够积极地入世,在红尘中以出世的心,做入世的事情。只要内心清净,就不会被纷杂的世事所困扰于心,亦不会迷失了自我。
世间的一切,有得自有失,有成亦有败,尽管我们都知道盛衰必然,祸福相依,但却仍旧一路患得患失,为所失去的叹惋,为所错过的而哀伤,为曾经丢失的情感与缘分而自责,殊不知,这世间的一切人与事,都因了一个缘字。缘深缘浅,早已注定。与其沉溺于其中,为了曾经的荣辱得失,得失成败而哀伤自怜,不如学会释然,学会放手,因为这世间,没有永远的拥有,亦不会有永远的失去。你所失去的,总会以另一种方式回归你身旁。而这世间最好的拥有,则莫过于静水流深。
记得曾读过这么一个故事,曾有一个行者向一位老和尚学习道,于是问老和尚:“你得道前,做什么?”老和尚:“砍柴,挑水,吃饭。”行者问:“那得道后呢?”老和尚:“砍柴,挑水,吃饭。”行者又问:“那何谓道呢?”老和尚说:“得道前,砍柴的时候惦记着挑水,挑水的时候惦记着吃饭;得道后,砍柴时即砍柴,挑水即挑水,吃饭即吃饭。”行者豁然开悟。
老和尚要告诉我们的,其实要我们专注于当下自己所做的事情,而不是三心二意,左顾右盼,既耽搁了当下的时间,又让自己陷入苦恼之中。所谓的杞人忧天,亦是如此。既然今日有今日的烦恼与痛苦,又何不坦然地去承担,去面对。而明天也有明天的烦恼与痛苦,又何不让明天的肩膀去承担?只管做好当下的每一件事情,但求耕耘,不问收获。享受其过程的美好,从细碎的小事之中感受其生命中的美之所在,亦是一种更高境界的修行。
老子曾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夫唯不争,故无尤。”上善若水,从善如流,唯有厚德方能载物。心怀丘壑,却从不张扬,低调做人,处世谦和。水之所以可以润泽万物,是因为水的辽阔胸怀,也是由于它的“不争”。我们常说:“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如果河流过于泛滥,则会淹没了庄稼,将于河流之上航行的小舟打翻,因此而造成河水泛滥的危害。而如果河流静水流深,慢慢流淌,从遥远的山谷,从涓涓溪流,到流经世间的每一处角落,无论是烟柳繁华之地,还是荒无人烟之所,它都从不曾懈怠,一路往前奔跑,往前流淌而去,只为能够润泽世间每一寸土地,赋予万物以生机,只为那有朝一日能够汇流入海。
庄子也曾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若心美,一切皆美,你若情深,万象皆情深。这世间原本就有许多美,只是我们的心被俗世的尘埃所蒙蔽了,因而才只知道世间有丑陋黑暗的一面,却不知道也有光明与美丽的一面。纵然生活欺骗了你,你也要相信,终有一日所有的苦难都将离你而去,到最后你若能经受得住命运的考验,便能够收获真正的幸福。
凡事不宜做尽,凡事不应该苛求完美。为人处世,当是一片赤诚,不带造作与虚伪。纵然是不得已而为之,也要做到,知世故,精于世故却从不世故。愈经岁月的打磨,你却愈发地淡定从容,不为外界的一切所动。如同周敦颐拒绝官场贪污腐败,才会留下了“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的千古名句;王冕淡泊名利,方才有了“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方才有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隐逸诗篇;郑板桥刚正不阿,亦相爱有了“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坚韧不屈。
何为生活,何为生命的真理?其实一切都蕴藏在自然小事之中,只要你用心去品味,用心去感受,终能够明白。抛去浮华,静享内心的安宁。你会发现,这世间的一切,原来都那么宁静,那么美丽。
世间最好的拥有,莫过于静水流深,小溪慢流。好的人生,当是慢慢行走,而不是匆忙地赶赴生命的终站,在这不可把捉的尘世命运中,愿我们都能以顶风迎雨的态度,过随遇而安的生活。握一路相随的暖,把平淡的日子梳理成最诗意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