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或不美,就在一眼之间。幸福与否,全在一念之间。有时候,一眼不止是万年,还有这一万年里的美与幸福。童年就是这一万年里最美,最幸福的光景,是用来怀念的幸福。
偶然看到网上那些关于贫困山区孩子上学的照片,恍惚间好像看到了当年上学前班时的自己。那时候的教室,还是父辈上学时的土坯房子。屋梁不知道是从哪里搬来的足有半米粗的树干,早已干裂开了一道又一道,像山谷里溪流水波一样整齐的纹理,那大概是岁月刻在它身上的皱纹吧。前后檐的椽木也变成了一个个缩版的屋梁,上面也都裹满了一层厚厚的灰尘。教室内壁墙上的泥层早已脱落,学生们能够得着的墙壁早已被磨得光光亮亮,再往上因为泥层一块一块的脱落再加上长年累月攒起来的尘土,再往上的墙壁好像雨后阳光下落尽沧桑的乡间土路般,撒满了星星点点的脚印,那脚印尽是一种叫做时光的东西走过之后的痕迹。整个墙壁就这样从中间被改造成了上下两块灰白画板,靠近地面的白色画板上布满了曾在这里开始启蒙教育的一级又一级的学生用“煤池”(电池里的铅芯)做的涂鸦。
教室地面因为有那么一群可爱的小精灵在其中跳动,虽然坑坑洼洼,但却很光滑。几排并排的土墩上放着木屑压制的压缩板权作课桌。凳子也是自己从家里带来的各色小板凳。讲台上摆着只不过是两块木板拼在一起作桌面,再加四条粗细不同的桌腿拼的讲桌。同样的,讲桌表面也像砂纸打磨过一样光滑锃亮。讲台后面黑板,不过也不知道它喝下了多少瓶墨汁,除了那不知道什么时候已经脱落的一个又一个的小坑以外,写在上面的粉笔字倒是清晰可辨。黑板上方中间贴着一张四角已经卷起的毛泽东画像,画像两边天天向上四个大字赫然排开。前墙上前后两扇单扇木门,中间三个两扇开的木窗,后门门背整整齐齐的靠着几把光秃秃几乎只剩下把的笤帚,这便是我童年里快乐的教室。在现在看来确实有些许的寒酸,可那时的我们没有一丝忧愁,不知道贫困是什么东西,只要能吃饱便是幸福的一天。
每到放学都要整整齐齐排成一队,一个个背着母亲亲手做的书包,双手抱着自己家的小板凳,欢欢乐乐的唱起《学习雷锋好榜样》,总要呜呜啦啦的一直唱到家门口才罢休。丢沙包,跳飞机房,叠罗汉……是最受欢迎的课余活动。到了周末还可以背着书包一起去山沟里挖蒲公英,小柴胡……好多种野草药,晒干后拿去集市上给自己卖零花钱。也可以一起躺在夏日午后山坡上的草丛里,看着蓝天白云,畅想长大后的日子。
如今却早已劳燕分飞,散落天涯。在陌生的城市里,陌生的人群中,为了所谓的生活各自奔波。童年的美好时光瞬间变成了记忆里美好的回忆,童年也变成了怀念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