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地雷战”发源地正名

发布时间:2024-08-27 10:52:08

说起地雷的发源地来,还得从战争故事片《地雷战》说起,这部荡气回肠的影片许多人都看过,影片中一个个当地民兵布设地雷的片段给人们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地雷大显神威,看后扬眉吐气。这部影片是在海阳市赵疃村拍摄的,故事片的原型就是赵疃村民兵,前几天,我到海阳去参加战友聚会,临近海阳县城时,看到到处悬挂着“地雷战旅游景区” 、“地雷战遗址”的牌子,借电影打造“地雷战红色旅游线路”,宣传《地雷战》的故事。看了影片和海阳市对《地雷战》的宣传后,大家都会很自然地认为石雷的发源地就在海阳,其实不然,而石雷的真正发源地在平度市大泽山镇高家村,要知故事的梗概还得听我从头说起。

我以前听过许多家乡老人讲述造石雷的故事,对大泽山镇高家村是石雷的发源地确信无疑。近日,为了正是这一点,我又重新查阅了《平度县志》和许多史料,有关史料记载:“ 大泽山是胶东半岛的西部屏障,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日寇曾在大泽山周围设立了20多个据点。为了抗击日本侵略者,1941年大泽山地区民兵率先打响了‘地雷战’”。

从《平度县志》中了解到:“大泽山区民兵在抗日战争中,使用的主要战法是地雷战和麻雀战。开始,民兵们使用的是铁雷,后来,由于敌人的封锁,铁雷运不进来,便充分利用山区放炮大石头的优势,逐步摸索创作出石雷的制作,石雷的制作方法很简单,即在一块石头上凿一个窝儿,装上炸药,安上雷管,拉出一根导火索即成。敌人只要一绊导火索,就会拉响雷管,引起爆炸,被碎石块打死打伤。”

还听当地人传说,在当时的实战中,为了充分发挥石雷的作用,民兵们创作了许多巧妙的使用方法,最初是绊雷,就是在敌人的必经之路上,拉好雷弦,雷弦一般使用马尾或丝线,这样不易被敌人发觉,敌人只要用脚一绊,石雷就可爆炸。后来,敌人因吃了苦头,学会了起地雷,民兵们便又创作了前踏后响雷、子母雷、连环雷、门雷、水雷、滚雷等多种使用方法,使敌人防不胜防,敌人惊叫道:“千不怕,万不怕,就怕大泽山的石雷开了花!”大泽山区民兵开展“地雷战”的故事一炮打响,他们用简陋的石雷打得日本侵略者落花流水,粉碎了敌人“多次扫荡”阴谋。涌现出高禄云、周维绪、高中英、张炳春、于海亭、张增庆等一大批威震敌胆的“爆破大王”和“民兵英雄”,被胶东军区授予“铜墙铁壁的高家民兵联防”光荣称号,大泽山地雷战使敌人闻风丧胆,当年,日军曾在这里用日文写下“这里有反对者”、“小心地雷”的字样。大泽山区创造了胶东地雷战的范例,成为当时远近闻名的“石雷之乡”。

1943年,在八路军西海武委会的组织下,包括海阳县在内的胶东半岛各县区的抗日根据地抽调民兵骨干“取经”,重点学习怎样制造石雷和埋设地雷。从此“地雷战”在胶东各地得到推广。

"地雷战"的发源地是大泽山,这一点毫无疑问,并逐步得到了史料的证实。在1995年8月22日《联合报》刊登的《雷魂——海阳地雷战记实》中记载:“1943年5月16日,海阳县武委会在小纪区南埠村召开会议,介绍平度大泽山区摆地雷阵、杀敌保国的经验。”1995年,人民日报在纪念抗战胜利50周年时,刊载了《访<地雷战>中赵虎原型之一于化虎》一文,于化虎多次提到地雷是从大泽山区带去,并对大泽山区民兵表示敬意。( 文章阅读网:www.telnote.cn )

平度大泽山区和海阳地区都是当年“地雷战”打得轰轰烈烈的地方,应该说“地雷战”首先在平度大泽山区打响,后来,不过又在海阳发扬光大的。1962年,“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电影《地雷战》时,把拍摄地选在海阳,无形中给大家一个错觉,就认为地雷战是海阳的地雷战,而大泽山作为地雷战发源地的地位被慢慢淡化了。

平度大泽山民兵发明的地雷战,在整个胶东抗日战争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中国抗日战争史上创造了用“地雷战”打击敌人的成功范例,理应在中国抗日战争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我撰写此文的目的,就是要向社会呼吁:平度大泽山是“地雷战”的发源地,历史不应该把它忘记!

乔显德

阅读更多经典散文,请访问生活日记网 用日志记录点滴生活!散文频道。
喜欢散文,那就经常来哦

该内容由生活日记网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