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英语在贸易,传教方式在中国传播

中国作为目前世界上学习英语人数最多的国家.其英语教育的起源是一个很有意义的课题。国内外很多学者把1862年京师同文馆的成立看作是中国英语教育的开端。但实际上.在此之前.为了贸易和传教的需要.英语在中国民间的传播早已有之。根据这一线索,分别从早期英语在中国社会中的两大不同功能—贸易和传教人手,回顾了英语在中国发展的历史渊源。

首先分析了早期中外贸易的语言—洋泾浜语,它是中西双方不愿学习对方语言而产生不中不西的语言变体。它经16世纪中期澳门葡语发展为18世纪盛行的广东英语,至19世纪中下叶流行为上海洋泾浜派英语.前后历时三个多世纪.尽管由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变化.时至今日洋泾浜语几乎已经消亡.但是,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它在中外贸易往来和中西文化交流中起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上海洋泾浜派语盛行时期,社会上还出现了上海洋泾浜语培训班,可以说它是我国民间英语培训的雏形。

另一种对我国英语教育产生重要影响的实体为早期教会学校.19世纪初期.西方国家为了推行基督教文化陆续来华传播福音。1807年,英国传教士马礼逊受伦敦差会的派遗来华传教。但是由于当时中国的对外闭关政策以及民众对基督教教义的不了解.难以使传教活动得以顺利地进行。因此,外国传教士希望通过创办教会学校的形式打开传播福音的道路,1818年,英国传教士马札逊在马六甲建立了英华书院。这所学校不仅是外国人在华设立的第一所教会学校,也是教会学校英语教育的开端。此后,小规模的教会学校逐渐在中国的港口城市得到了发展。与洋泾浜语不问,教会学校教授的是标准英语.但是其涉及的内容比较狭隘,主要包括日常用语以及基督教的教义等.可以说早期教会学校的英语教育是传播福音工具之一。但是,它确实将正规英语教育的概念引人我国并奏响了中国学校英语教育的先声,在客观上促进了英语在中国的传播。

生活日记网 用日记记录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等老了,我们一起来把它回味

所有回复(0)
暂时还没有人回复哦,抢沙发喽...
我想说两句(您的回复是对作者莫大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