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他依靠超群的武艺和出众的胆略建立大宋王朝。他有顾瞻千里的博大胸襟,大智大勇的非凡气度,虚怀若谷的人格魅力。他是一位气吞寰宇、矢志一统天下而又处处以民生为本、虚怀若谷的帝王。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宋太祖赵匡胤读书的故事,欢迎阅读参考!
宋太祖赵匡胤(927年-976年11月14日),中国北宋王朝的建立者,庙号太祖,汉族,涿州(今河北)人。赵匡胤于后汉隐帝时投奔郭威,其后郭威废汉建周,得任东西班行首,始入宦途。初三夜晚,大军于京城汴梁(今河南省开封市)东北二十公里的陈桥驿(今河南省封丘县陈桥镇)发生哗变,将士于隔日清晨拥立赵匡胤为帝,史称“陈桥兵变”。大军随即回师京城,后周恭帝柴宗训禅位,赵匡胤登基,改元建隆,国号“宋”,史称“宋朝”、“北宋”。由于北宋中期的笔记《续湘山野录》记载了“烛影斧声”事件,暗示赵匡胤之死是由赵光义所加害。加上赵匡胤死后,帝位非由其子继承,而是由三弟赵光义登基垂统,违反宗法继承原则,且赵光义即位后实行许多执政措施,欲盖弥彰,而皇室成员亦相继离奇亡故,使得历史上认为赵匡胤的死因并不单纯,成为千古之谜。
宋太祖赵匡胤后唐明宗天成年间(西元927年3月21日)生于洛阳夹马营(今河南省洛阳市瀍河回族区东关),祖籍涿郡(今河北省保定市清苑县),父亲赵弘殷,母亲杜氏。951年,郭威称帝,建立后周,赵匡胤任禁军军官,周世宗时官至殿前都点检。后周显德六年(959年),后周世宗柴荣于北征回京后不久驾崩,逝世前任命赵匡胤为殿前都点检,掌管殿前禁军。依据宰相赵普的“先南后北”策略,先后灭亡荆南、湖南、后蜀、南汉及南唐等南方割据政权,至其胞弟宋太宗赵光义在位时,复灭亡吴越、闽南及北汉后,方才完成统一全国大业;赵匡胤于961年及969年先后两次“杯酒释兵权”,解除禁军将领及地方藩镇的兵权,解决自唐朝中叶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设立“封桩库”贮藏钱帛布匹,期能赎回被后晋高祖石敬瑭献给契丹的燕云十六州,但事未成而逝世。976年11月14日,赵匡胤逝世,葬于永昌陵,享年四十九岁,在位十六年。
宋太祖赵匡胤读书的故事
建隆三年(962)二月的一天,宋太祖赵匡胤对近臣说:“朕欲武臣尽读书以通治道,何如?”结果,“左右不知所对”。
赵匡胤劝武将读书其实,赵匡胤的想法是很容易理解的。
五代十国,兵祸连绵,当皇帝是个高危职业。藩镇节度使在外拥有重兵,一些宿将在中央典领禁军,对于手掌兵权的这些人来讲,过把皇帝瘾是潮流所向。赵匡胤自己就是以殿前都检使这一武将的身份发动兵变,取代后周的,他当然越发明白兵权的重要性。
赵匡胤当了皇帝之后,汲取历史的经验教训,想方设法削夺兵权,并为大宋王朝立下了“重文轻武”的家法。
建隆三年(962),赵匡胤在太庙寝殿的夹室里立了一块誓碑,其中有一条誓词:“不得杀士大夫及上疏言事者。”《宋史纪事本末》记载,赵匡胤对赵普说:“五代方镇残虐,人民深受其害。朕欲选干练的儒臣百余人分治大藩,即使都贪浊,也比不上一个武人。”在宋太祖看来,任用文士可能产生的危害远不及武人来得大,更不会像武人那样危及政权的根本。不管赵匡胤的本意如何,随着一系列政策、制度的实施,重文轻武成为了宋人的普遍风气。
赵匡胤出身行伍,却酷爱读书。他随后周世宗攻打淮南时,有人告发他私载货物达数车之多,一检查,发现其实是数千卷书籍。周世宗说:“你做的是武将,应该花心思在坚甲利兵,带着这么多书干什么?”赵匡胤回答:“臣承蒙陛下用为将帅,担心不能很好地完成任务,所以弄来很多书随时观看,就是为了学知识、广见闻、增智虑啊。”周世宗听了赵匡胤的回答,越发欣赏他了。
赵匡胤书读多了,偶尔也能吟上两句诗。宋代陈郁《藏一话腴》记载,有一次,赵匡胤和几个朋友相聚,大家兴致盎然,彻夜长谈。翌日清晨,东方破晓,太阳冉冉而升,在座一人触景生情,随口吟了一首《咏日》。众人纷纷叫好,唯独赵匡胤不以为然,认为诗句虽然工整,却没有什么气势,当场做了《咏日》:“欲出未出光辣达,千山万水如火发。须臾走向天上来,逐却残星赶却月。”这首诗用字粗陋,对仗也不押韵,但是意境开阔壮观,充满了王霸之气,果然胜却前诗,受到众人夸赞。当时赵匡胤还未发迹,而这首诗已经显露了他高远的志向,同时也让他觉得身为武人而多读书更能获得尊重。
所以,赵匡胤成了宋太祖之后,说出“朕欲武臣尽读书以通治道”的话,一方面是他深思熟虑之后的治国纲领,另一方面也是想告诫武臣们不要一门心思放在用兵上,要多读书才能通晓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