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q为什么会死:竟然是这些原因让阿q死的

发布时间:2022-01-12 23:56:45

  阿Q正传有着特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故事中的啊q在最后还是逃不过死去的命运,啊q的死是有原因的。下面是生活日记小编精心为你整理的阿q死的原因,一起来看看。

阿q死的原因

阿Q走投无路再次进城,在举人老爷家工作,再次回到未庄,变得阔绰了,但不久被认为是小偷。

革命党来到未庄,阿Q也想当革命党,幻想他想要什么,什么就是他的。后来赵府被抢,阿Q被认为是主谋,最后被枪毙。

啊q的真正死因

一直以来,阿Q都是一个让人哭笑不得的形象,但无论如何,阿Q的死却被认为是一个冤屈,因为他并没有参与抢劫,最后却被以抢劫罪论处,成了真正的劫匪的替罪羊。

其实仔细考究,问题并非如此。而是我们应该反过来思考一下,如果阿Q真的成了一名劫匪,他会死吗?

答案是可能不会,不但可能不会,而且阿Q会因此大富大贵,甚至因此就成了假洋鬼子一流人物,成为将军甚至总统了。

因此阿Q的问题不在于没有抢劫而担了虚名。而在于他“有贼心没贼胆”,他并非没有想过去把属于自己的财产夺回来,当然也包括占有他人的财产,但是他只是停留在空想而已,并不敢有实际的行动,如果阿Q参加了陈胜和吴广的培训班,认识到“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那么也许他就会勇敢地做一名劫匪——所谓的革命者,他就会功成名就,光宗耀祖,而不是糊里糊涂地给砍了头——对阿Q来说是糊涂的,而对砍头的人来说则是最清醒不过的,因为这种头砍了是一点都没有风险的,要是一个真强盗,看还有谁敢这样漫不经心地来砍呢?

阿q的性格

早期的评论者一般认为,阿Q是辛亥革命时期“代表没落的农民的典型” 。他是赤贫的雇农,社会地位低下,受压迫受剥削,被侮辱被损害,生 活十分悲惨,阿Q的性格十分丰富、复杂。他有农民的优点:“真能做”,割麦便割麦,舂米便舂米,撑船便撑船。他身上又有农民的弱点:主观、保守、狭隘、愚蠢。他还受封建思想的种种影响,严于“男女之大防”及排斥异端等等。

阿Q的主要性格特征是精神胜利法。所谓精神胜利法,就是在现实生活中处于失败者的地位,但不正视现实,用盲目的自尊自大、自轻自贱、畏强凌弱、健忘、忌讳缺点、以丑为荣等种种手法来自欺自慰,自我陶醉于虚伪的精神胜利之中。精神胜利法是一种麻醉剂,它使得阿Q不能正视自己的现实处境,不能清醒地认识自己的悲惨命运,虽然受尽欺凌,却并无真正的不平。但尽管如此,阿Q作为一个劳动人民,还是表现出自发的革命要求。当辛亥革命爆发的消息传来时,他就想“投降革命党”,希望从此能够改变自己的命运。不过他的“革命观”是与落后农民的私欲和许多糊涂观念联系着的,他并没有真正地觉醒。

阿Q的精神胜利法,概括了极其深广的社会历史内容,是普遍存在于中华民族各阶层的一种国民性的弱点。所以,阿Q又是一个“现代的我们国人的魂灵”。同时,由于人类各民族都程度不同地存在着类似的病态心理,因此,阿Q的精神胜利法也是对人类的一种普遍的精神弱点的形象概括。另一方面,通过阿Q这一典型新形象与革命的关系,也深刻地总结了辛亥革命失败的历史教训,通过阿Q的悲惨结局,鲁迅深刻地揭示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总结了辛亥革命没有发动和依靠农民而终于失败的历史教训,提出了农民问题在中国民族革命中的重要性。

学者汪晖在评论中谈到阿Q的形象与国民性关系时作出如下分析:

“鲁迅对辛亥革命的描绘是对国民性变化的客观契机的探索,而阿Q的社会身份也表示 国民性不是抽象的总体,而是依托在各不相同的社会身份及其关系之上的。人有十等,各各分离,国民性的总谱是凝聚在每一个阶层的身份关系之上的。如果存在着一个能动地反思和呈现国民性的国民性,那么,后者也意味着一种行动的客观力量,即改造将人们相互隔绝的等级体系的行动。作为这一行动的结果,辛亥革命是一个国民自我改造的伟大事件,因而也是国民性的这一能动性的历史性展开——辛亥革命提供了阿Q转向革命的契机,但未能促发他的内部抗争或挣扎。因此,“革命”只是作为偶然的或未经挣扎的本能的瞬间存在于阿Q的生命之中。

没有挣扎,意味着没有产生主体的意志;但写出了这一没有挣扎的瞬间的鲁迅,却显示了强烈的意志—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其实也正是力图将阿Q的本能的瞬间上升为意志的表达—它无法在阿Q的革命中获得表达,而只能在对这场革命的反思中展现自身,而阿Q正是检验这场革命的试纸。因此,鲁迅不但用革命审判了阿Q,而且也用阿Q审判了革命,而使得这一双重审判的视野得以发生的,就是“仿佛思想里有鬼似的”那句话中的“鬼”。”

猜你感兴趣:

1.阿q正传读后感1000字

2.励志名人事迹故事素材

3.搞笑2017经典语句的签名

4.贾平凹散文作品

阅读更多十万个为什么,请访问生活日记网 用日志记录点滴生活!生活小常识频道。
喜欢生活小常识,那就经常来哦

该内容由生活日记网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