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级军士长, 又称七期士官,兵龄25年到30年之间,他们的一生都献给了部队,都留在了基层。是当之无愧的兵王,军中最牛的人!就是师长叫他们老班长也一点不为过,参军30年能干到正师的不少,干到军级的也有。但是能成为这些高级士官的兵王,可比当师长还难!一个一级军士长的成长之路,你想了解么?下, 下面小编带大家看看一级军士长是怎样炼成的。
一级军士长是怎样炼成的入伍25年,军龄只比旅长晚3个月,是全旅最老的兵;领衔攻关的多项技术革新成果获“军队科技进步奖”,撰写的工作笔记被装甲兵技术学院编入修理工教材,是全旅最有本事的兵;曾荣获“全军士官优秀人才奖”一等奖,被军区表彰为“优秀共产党员”“学习成才先进个人”,荣立二等功、三等功各1次,是全旅获得荣誉证书最多的兵……这些都属于第20集团军某旅修理一连一级军士长李军朝。
成为一名一级军士长需要哪几步?
出生入死的胆魄
盛夏时节,该旅坦克分队正在进行实弹射击。突然,一台坦克意外“卡壳”:炮弹在炮膛里还没发射,自动装弹机又将另一枚炮弹推向了炮膛。所幸炮弹卡在了距炮闩仅仅几公分的地方……
自动装弹机受计算机控制,出现类似险情主要是程序出错。当时,李军朝比在场的任何人都清楚:“随时都有可能发生爆炸,情况万分危急!”
“都撤到安全距离外去!”但在现场负责技术保障的他顾不了那么多了,迅速疏散官兵,拎起工具箱就钻进了坦克。
关闭全车电源,检查相关部件,拧开炮弹引信……车仓内温度直逼50度,可他却觉得脑门直冒凉气,最后险情排除,他已大汗淋漓。
“你真不怕死吗?”事后,战友问李军朝。他平静地说:“人哪有不怕死的?在战场上,负责装备维修的技术保障人员虽然不会像战斗员那样冒着炮火冲锋陷阵,但同样也需要血性,见了危险不能‘躲’,而应‘上’!”
出神入化的技艺
古人说,艺高人胆大。李军朝在关键时刻临危不乱炮膛取弹,还是缘于过硬的技术。
一次,部队参加红蓝实兵实弹对抗演习。双方激战正酣,一台装有大量实弹的坦克电击发开关突然频繁跳闸,急得炮手团团转。
坦克的电路就像人体的血管一样错综复杂,而电击发跳闸的原因又多种多样,通常情况下,光把线路“捋”一遍就需要几个时,而时间不等人,现场指挥员只给李军朝10分钟。
时间这么紧,能行吗?
出乎意料,仅仅6分钟,李军朝就掂着工具箱从坦克里爬了出来:OK!
大多数的战友都不知道,这短短的6分钟,实际上凝聚着他无数的心血。
一台坦克的技术保障分为底盘、火控、军械三个专业,正常情况下,各管一摊。李军朝上士官学校时,学的是坦克军械专业,“科班”出生。由于专业对口,再加上平时喜欢琢磨,分到部队没两年,他就干得得心应手,成了旅里坦克军械专业的“技术权威”。
不忘初心的坚守
2000年,正当他如鱼得水的时候,部队迎来了某新型坦克。连队希望李军朝能够改行,学习火控系统。新型坦克最大的特点就是火控系统的智能化程度提高了。不仅可以自动锁定目标,而且还能自动装弹。也就是说,火控系统是变化最大的。
当时,有战友劝他不要犯傻:老坦克和新坦克的军械装备变化不大,凭你的本事,天天睡大觉吃“老本儿”都够了,趟这个浑水干啥?!
哪成想,李军朝二话没说就答应了。都说隔行如隔山。这一点也不假。李军朝改行后,遇到的第一个难题就是密密麻麻的电路图。当时,随装配发的电路图,只有各个部件的,没有整车的,而要想弄明白整车的电路情况,却并不是简单地“拼接”那么简单。况且,他根本就不会看电路图。什么符号,什么意思,一概不懂。
不懂,怎么办,学呗!李军朝心一横,从基础知识学起。然后,找来所有零部件的电路图纸,再钻进狭窄的坦克车仓,打着手电筒,一点一点地“对接”。整整10多天时间,他除了吃饭、睡觉上厕所,几乎没有出来过,硬是拼成了一张全车电路图,从而极大的缩短了电路故障的排除时间。
凭着这股子劲头,他很快就掌握了常见故障的排除方法。
不过,问题并没有因为他的技术进步而减少。按规定,坦克的瞄准镜不在旅里的维修范围之内。瞄准镜一旦出现故障必须送到厂家修理。
厂家离部队上千里地,距离远,程序复杂,快则个把月,慢则半年也说不准。耽误训练,可以补回来。但要是打起仗来,岂不误事?
特别是,当他听说,瞄准镜虽然技术含量高,造价昂贵,对维修的环境条件要求也苛刻,但是大多数故障都出在电路板上,旅里完全可以自己排除后,更是急了。
一次,旅里的一台瞄准镜出现故障需要送修,李军朝特意向旅领导申请负责此事。
到了工厂,兄弟部队的战友一看没什么事,都要到附近的景点“转一转”,“看一看”,可他却缠着工人像个小学生一样问这问那……
“核心部件的故障,我一时半会儿也学不会,就是学会了,旅里也没有那个条件,就学点皮毛能够排除一般故障就行!”李军朝实事求是,开门见山。没想到,一个老师傅居然答应收他为徒。
没多久,李军朝就“学成”了。回到旅里,他马上向领导打报告,并最终说服上级将瞄准镜的一般故障维修授权下放到旅里。不仅为旅里节约了维修经费,而且还减少了瞄准镜故障给部队训练带来的影响,更为部队在战场打赢增加了一份胜算。
永不停步的探索
随着兵龄的增加,李军朝的技术越来越过硬,经验也越来越丰富。但真正让官兵们佩服却是,他对全旅上百台坦克装备的战技术状态了如指掌:哪台战车,有什么毛病,他门儿清。
经常和装备打交道的人都知道,装备虽然都是从一个流水线里生产出来的。规格、构造、性能本来并没有什么差别。但出厂后,受到环境、训练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各自都会发生变化。
因此,一个人要想了解和掌握上百台战车的“健康状况”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近年来,随着实战化训练的深入推进和该旅装备进入“故障高发期”,要想做到这一点,更是难上加难。
尽管如此,李军朝并没有“知难而退”,而是像“老骥伏枥”一样,毫不松劲。几年前,高级工程师退休。旅里把装甲装备战斗部分的技术保障工作交给了李军朝,成了有实无名的“总工程师”。战友们发现,打这以后,晚上李军朝工作室的灯亮得更久了,他平时走路的步子迈得更大了,就连吃饭也快了不少。
而更令大家想不到的是,李军朝居然还在“百忙”之中研究起了最新一代坦克。
尽管目前的坦克装备部队才10多年时间,而再过几年我也到了退休年龄,继续在部队服役的时间也有限,但技术发展越来越快,我必须看得远一点,即便是一段时间内都可能用不上,也要做一些准备,为“徒弟”们多储备一点知识。李军朝说:“匠人和大师的区别在于,匠人在重复,而大师在创造。只当个会修坦克的修理匠,有愧于大家给我的‘总工程师’的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