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贝战争》评论:孩子是“切糕”的身价?

发布时间:2019-08-17 16:29:38

  《宝贝战争》评论:孩子是“切糕”的身价?
  
  2012年底,切糕的身价引来人们的争议;2012年底,70年前的河南大饥荒重新进入人们的视野;2012年底,玛雅人的语言让人们的“末日情怀”得以体现;2012年底,《宝贝战争》在陕西卫视华夏剧场热播,掀起了一场关于孩子的大讨论。
  
  一家一个娃,身价谁人比?
  
  切糕事件让人们对切糕的身价刮目相看,网友纷纷吐槽“切糕恒久远,一斤就破产”,但可以明确地告诉网友,在孩子面前,切糕的身价也只能自叹弗如。
  
  在微博上,曾经有网友讲过一个段子,一个年轻人在20岁的时候就成了百万富翁,在接受采访时,记者问他为何会在如此年轻的时候就跨入了百万富翁的行列。这个年轻人回答:“父母昨天将钱给我,告诉我这是他们这些年我本应该花费的学费,他们省了下来,所以我变成了百万富翁。”这个笑话虽然有夸张的成分在其中,却也从另外一个侧面反映出了生养一个孩子并非易事。
  
  在《宝贝战争》中,柳志文和叶如馨二人,正是认识到了这一点,因此决定暂缓要孩子的计划,想要先打好事业基础。这样的想法与时下很多年轻人的想法不谋而合。然而,中国也有一句古训: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样的古训让很多年轻人在事业和父母之间变成了“夹板人”,一面是并不牢靠的经济基础,一面是不断唠叨的父母,而这样的左右为难也是本剧的主线,围绕这一主线迸发的矛盾支撑起了《宝贝战争》的剧情发展。志文和如馨也经历了“丁克――动摇――备孕”的心路历程,折射了现实生活中很多小人物的无奈。相信观众在观看本剧的时候,也一定产生了共鸣。
  
  孩子比饥荒还可怕?
  
  《一九四二》的上映,让70年前发生在河南惨绝人寰的人间悲剧重新进入人们的视野,饿殍满地的凄惨景象让人们心生悲怆。但在70年后的今天,人们却还要面临着另外一场同样惨烈的事情――“宝贝战争”。
  
  在《宝贝战争》当中,除了志文和如馨这对主角之外,如胜和白俪、赵挥和吴远虹这两对夫妻关于孩子引发的种种矛盾冲突,丰富了故事的内容,代表了当下社会不同层面的年轻人在面对孩子时所产生的矛盾,而这也让《宝贝战争》如《清明上河图》一般,化身成为当今社会孩子问题的“全景展示”。
  
  如胜和白俪因为没有经济基础,不得不奉子裸婚,但无论是精神上还是物质上,小两口都没有做好准备,二人在婚后所经历的重重困苦,很多都是由自身问题造成的,这也让小两口的所作所为成了众矢之的,“不懂事”、“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评价比比皆是。但观众在批评过后应当反思,他们的言行并不是个案,每个人的生活当中都会遇到这样的人和事,甚至他们的言行就是自己的言行。
  
  如果说志文和如馨代表者积极奋斗的一类人,那么如胜和白俪则代表着另外一类消极的年轻人。在这类人的身上,孩子如梦魇一般的存在,甚至要比饥荒还要可怕,茫然无所适从让这类人感到了恐惧。而对于赵挥和吴远虹这对夫妻来讲,无辜的孩子成了二人婚姻悲剧的导火索,成了二人交易的筹码,这样的家庭带给人的不仅仅是恐惧,还有绝望。
  
  孩子并非末日,而是希望
  
  《宝贝战争》的热播,从某种程度上看占据了题材的优势,跳出了传统都市情感剧“婆婆妈妈闹翻天”的节奏,关注起了之前为荧屏所忽视的孩子,占得先机。但不能否认,如若不是剧情的扣人心弦和演员的精彩演绎,该剧也未必能够获得如此全方位的成功。
  
  剧最终的结局自然不会让观众失望,这并非编剧缺乏创新的体现,而是主创人员所要表达的信息。电影《2012》是一部灾难片,反映了玛雅人的末日预言到来之时,世界所经历的毁灭,但最终人们还是走出了方舟,重新踏上了土地,开始重建家园。
  
  《宝贝战争》的结局也是如此,大团圆的结局意味着经历了种种磨难之后,剧中的人物成长成熟起来,家庭幸福美满也变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情。从这一点上看,孩子并非如同“末日”般的存在,而是代表了末日后的希望。因此,那些还在为“末日”而积极储备蜡烛的朋友们,多多关心一下自己的孩子吧。
  
  
阅读更多电影影评,请访问生活日记网 用日志记录点滴生活!杂文频道。
喜欢杂文,那就经常来哦

该内容由生活日记网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