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照常升起》影评:姜文多重视角下的人生、生活、时代与祖国

发布时间:2021-08-30 03:50:25

  老子——道可道非常道
  
  黑格尔——精神与自身同一——并与他物同一——他物扬弃自身并与自身同一——这种同一性的过程就是绝对精神
  
  伽达玛——文本的“原义”是不可能恢复的、“时间间距”不但是不可能克服的,而且也是不应当克服。时间间距可以消除读者与文本的功利兴趣和主观投入······使偏见只与历史性相关,而与个人利益无关······
  
  史铁生——如今我常常还能听见F医生对我说:是差别推动了欲望,是欲望不息地去寻找平等,这样上帝就造就了一个永动的轮回,或者这永动的轮回使“我”诞生。——<务虚笔记>
  
  邓晓芒——史铁生的一部《务虚笔记》抵得上整个伤痕文学
  
  理解姜文的《太阳照常升起》不得不提到史铁生的小说《务虚笔记》,看过他们两人的合影,简直关系融洽的如同父子。但或许,他俩的确有着对艺术与生命理解的共同视域。
  
  据我能所知的对于生命的描绘或许,致为细腻与宏大的一部小说就是《务虚笔记》。其中史铁生将生命融汇到了时代的视角下,将一个人的个性首先分成阴阳两份每份又根据特质分成不同的人格与职业。比如:诗人、艺术家、思想家、理想主义者等等。
  
  而《太阳》这部影片,比史大爷的那部小说某种程度上多了一个维度,那就是除了人性、欲望、时代、生活还多了对祖国命运的探讨这一更为宏观的视角。而这一视角恰恰是姜文所导演的4部片子一以惯之的共同主题立意之一。
  
  一、庞杂的隐喻象征系统——绝非刻意的诗意
  
  对于这部片子的完全理解,在某种意义上是不可能的。尤其是对于60年代末期出生的那代人,来整理出的一部,将隐喻与象征等等繁复的意象,安插在每一帧画面,每一句台词,每一个表情,每一个动作里的影片来说,更是如此。
  
  但话说回来就好像姜文在2011年最近一次参加的《小崔说事》里提到,当人到了40不惑之年,将自己一件一件的往事追忆成水,并将自己冲刷通透之后。则可以拿到一件上帝送给自己的礼物。对于姜文来说那件礼物就是《太阳照常升起》。
  
  就如同务虚笔记里所描绘的那个画面——史大爷坐在地坛公园,与一个小男孩一个小女孩一同探讨,一颗树死掉的原因是不是被挖了根一样。《太阳》所探讨的在最开始也是从树这个意向起始。只不过在那里树的意义,已经不仅仅是生命,或许还有所谓的“上层建筑”等等深意。当然,史大爷说最终闹明白问题根本的只有小男孩一个人。而在《太阳》里只有周韵扮演的孩儿他妈明白了问题的来由。
  
  至于其余的过多的意象的隐喻简直过于繁复,都融化在了唯美的风景里,懵懂的对话中。
  
  比如,鞋子:不仅可以象征欲望,交合。还可以象征对于道路形式的选择。制度路径等等意象。从树上掉下来的羊——酷似人民币的符号,就更令人忍俊不禁。石头,则是树偏左的根本原因,为什么树会往左偏呢?那或许都要问孩子他爷了。当然最后疯妈在树上给房祖名讲的那个十三十四的笑话,与后一段两人回屋后,窗台上趴着的猫,(影评)所形成的一组隐喻——好奇害死猫。或许也很有趣,当然还有房祖名手里拿的算盘。或许这两样都是害死房祖名的原因吧。当然,还有那个从解放军变成警察的李叔——把火吸进肚子里,还不知道疼,不死才怪。
  
  影片的一开头,就是一系列细密的植根于生活中的意义深远的隐喻。这一切或许都是在召唤观众们好奇的诱饵。姜文在《小崔说事》里,在被崔永元问道:房祖名为什么会死的时候。说了一句,“不是看反了吧。”不知道小说《天鹅绒》的观众。或许,或多或少都会被最后那一枪爆头,吓一小跳。但熟知那就是姜文从影片开始就憋着坏笑和您开的意志坚定、正气凌然的一个冷幽默呢?
  
  二、男与女——欲望的符号、时代之伤
  
  看过《务虚笔记》的读者,都会熟知,那些将男人人格精细分割的好处。史大爷将文革后那段时代的欲望与爱的分离,用一组组严谨的交合,在文学艺术中,修复着那代人的心理创伤。
  
  而在,姜文的这部电影中,阴与阳的交合,在某种意义上,更多的成了罪恶的滥觞之处。
  
  比如,唐老师,黄秋生所扮演的诗人般的角色,和林大夫(象征着男人对女人纯粹的欲望的意淫),三者在屋里的冥合。比如,房祖名与唐婶在周韵所扮演的孩儿他妈的心灵密所进行的乱伦交合。这几处的点化,某种程度上,交代清楚了,一个时代的人们的情感创伤的模式。前两种交合都酿成了人命。这其中只有一个比较理想的梦幻场景,用狂欢的异域歌舞将浪漫与欲望和理想最完美的融合在一起。而那恰恰变成了孩子他妈生产的原因。
  
  在分析对这几处欲望交合之前有以必要对影片中的男女角色及其象征意义做以对比展示:
  
  姜文(雄性荷尔蒙力量革命后裔)黄秋生(浪漫主义诗人革命爱国主义恋母情结)房祖名(小农意识,农民阶层及传统的后裔)
  
  周韵(祖国母亲传统广大的农民工业阶层现实)唐婶(浪漫妖娆的女人上层民粹与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后的文化意识及幸福理想的女人)林大夫(女人的原欲)小李铁梅(建国后国民的整体意识状态)
  
  在这其中,林大夫与唐和黄秋生扮演的诗人的冥合是一个时代的悲剧,虽然三者的融合本应该是美好的成人礼。但很可惜,林大夫是纯粹的欲望,并没有浪漫主义与理想的特质。她喜欢诗人让她软的那一下。但却不能引起诗人的好感。最后黄秋生吊死在母亲的礼物——枪带下。那是一个时代人革命爱国主义浪漫情怀的终结,并且是与真正的爱的割裂。这种割裂某种程度上,成了下乡青年的不可承受之重的伤。就好像姜文在山林里吹起了诗人的歌谣,死了的人会笑吗?
  
  至于房祖名与唐婶的偷情。那些周韵打给房祖名的巴掌看似都没奏效,也没将他打明白。好奇的欲望,物欲,情欲,三者合一。这是中国改革开放以后一代人所有的悲剧的根源。
  
  影片中小李铁梅与房祖名象征了当时,人们的时代精神风貌。尼采说一个在自然中成长的人,正常的欲望越是被压抑,变成一个罪犯的可能性就越大。村队长的死,更令人深思。与其说他死在自己的性欲所犯的罪恶的必然后果上,还不如说,他死在了自己的好奇心上。一个“天鹅绒”的梦想并不能用仅有的所谓用来做锦旗的普通布料代替。更不应该用性欲去填充一个好奇的梦,并将之作为一个虚伪的实现手段。唐师傅最开始也仅仅轻蔑的说,那他妈就是一块普通的布。当他找遍全国以后,或许会知道他妻子的不寻常之处。写到这里,我想起了姜文在90年代接受的一个采访记录。他说他眼见着太多的美女一个个的嫁给了老外。那种感觉很怪异,或许带着些许愤怒。所以,那才是真正的生活。那才是一个时代之伤。所以房祖名所扮演的村队长是该挨枪子儿的。
  
  对这两处时代伤痕的揭露。说明姜文导演对于这部电影用意,更多的执意用功都在批判这一角度。只有大胆的批判大胆的揭露,并承认自己,才能接受自己,太阳才可能照常升起。
  
  三、关于永恒循环
  
  关于循环与轮回,黑格尔绝对精神的形而上学,或者弗洛伊德的自我的自恋力比多。乃至佛教对于六道轮回的描述。都是经典。史大爷在《务虚笔记》中对循环往复的“我”的形成,也同样是一种艺术的描绘。
  
  但,当这些循环出现在生活中时,或许很多人都无法摸准他们的脉络。好多人都会有那种感觉。就是一件事在自己生活中似乎已经被感受过好多次。但就是无法说清楚那种感觉。而这种感觉却一次次的重复。当一个有心人看清这种感受后,便将其呈现在了小说、影视语言中,并且在很多艺术作品中对于这种封闭环形叙事结构的阐释,绝非少见。
  
  但对这种无尽的循环的认知,绝非是一件轻松的事。因为那种悉心的认识的过程,正是由痛苦堆积而成的。就好像《搏击俱乐部》里男主角对中产阶级生活的厌倦。当他实现了自己对内心所不能忍受的生活的反叛时,就是一个死神降临的契机。
  
  就好像加缪在《西西弗神话》中所描绘的,当一个人面对自己的生活觉得无力时,那种想法就会跃上心头。自杀这个问题在存在主义的名著中,不断的被讨论。于是西绪弗斯,成了一个真正勇敢的英雄。因为他敢于面对这种循环与虚无。
  
  当然,面对这种循环的精彩人生与梦幻的完美结合,影视作品或许是一个最好的途径之一。并且当面对这种封闭的循环时,不同的方式不同的背景乃至不同的态度、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域都会出现不同的结局,与演进效果。
  
  从认识到这种循环开始,不同的主体就开始了各自应对的独特方式。
  
  《蝴蝶效应》在面对认识到自身的这种效应时,并没有接受命运的不公,他用牺牲自己的方式拯救了所有人的痛苦。这或许是对道德完美的一种追寻,或者对生活一种彻底的背叛。但,上帝不会允许一个没有缺点,或者不敢面对罪恶的人存在。因为除了上帝是没有人能做到的。
  
  《罗拉快跑》则完全站在《蝴蝶效应》的反面。罗拉的男友并非无罪。但她为了爱敢于面对这种循环的封闭结构,于是每一次的重新来过的机会,都促成了一个不断超越自身命运使这种循环不断呈螺旋状上升的趋势。并最终达到自己的目的。
  
  类似于将这种封闭的结构重复无数次并达到一个意淫效果的影片很多,《时间旅行者的妻子》、《婚前性行为》等等片都属此列。
  
  但当真正有震撼的循环发生在具有宏大叙事视角的生活中时,却绝非如前几部影片展示的那么具有调侃意味。其实很多时候那种轮回并非在现实中以完全相似的姿态呈现出来,每次出现的形式都具有各不相同的隐喻的提示。但作为一种巨大的无法摆脱的苦难被人认知时,哪怕是仅仅第一次意识到那种无力感,都足够震撼所有有意无意发现他们的人。比如对巴尔干地区、中东地区无尽无休的无法解开的由仇恨所建立起来的那种炼狱般命运的描述。就分别由两部影片展示无遗。前一部是《暴雨将至》后一部则是《焦土之城》。
  
  对于《焦土之城》更多的在对一次道德乱伦的悖论的追索中,以一种在现实中根本不可能出现却恰恰出现在现实中的巨大反差,揭露出中东地区战争与仇恨的荒谬性。由母亲对战争的憎恨而导致她的儿子和自己生出的一对双胞胎,为了追索母亲身世所呈现出的人性道德危机。这某种程度上为之前的憎恨打上了一个死结。那本身就是一种道德体系沦丧的永恒轮回。最终要由母亲的包容而画上句号。但那个句号划在了观众的心里,却是否划在了现实处于冲突之中的人们的仇恨上,却是另一个问号。
  
  《暴雨将至》则满载着一种,宿命的无力感。时间不止,循环不息。这种循环,也是由仇恨而起,却因为一个得过普利策奖的摄影师作为客观视角的卷入而将仇恨越陷越深。用镜头展示对别人苦难的好奇,并没有错,但若主动的介入别人的苦难而酿成致命的错误,而无法摆脱自己道德良心谴责,在被卷入那个局势之后,那个人的结局是不堪设想的。为什么那个年轻的牧师能做到全身而退。而摄影师做不到原因就在这里,因为他的照片不仅为了那些地区的苦难,并且他还在当中捞到了多余的利益。而那,将成为他无法挽回的动机缺陷。并且,这对他人苦难的漠视的照片仍旧存在。记得有一个记者在拍过一个因饥饿而死去的非洲难民的照片之后。那个摄影师因没有去挽救那个受难者,而不忍良心的谴责,最终自杀。问题在于他获了奖。哪怕那个奖是仅仅作为一个客观的亲历者的角度而获得的。而那样轮回仍旧以闭合的方式呈现在诸多像巴尔干这样的地区,同样的牧师,同样的照片,同样的越陷越深的仇恨。就如同在当地生活的人民的亲身体会。生活就是那样无情的轮回着。
  
  《暴雨将至》的那种梦幻般的似曾相识的交互循环,在《太阳照常升起》中有着异曲同工的效果。但不同之处在于,在生活中出现的下放唐夫妇,并非是因自身利益的驱使而陷入一个封闭环境的泥沼。虽然唐师傅在初进村里时,也被唐婶戏称是自己的儿子,也会给村队长打两只野鸡作为见面礼。也会被唐婶不屑的表情一以带过。但那绝非是自己把野鸡顿了吃,每次的“战利品”都会交公。哪怕是唐婶子与村队长的偷情,也是出于对小李铁梅的同情。所以,姜文可以对村队长开那一枪,唐婶子可以对着镜子里的自己高高兴兴的回城里。当唐夫妇以爱的付出作为代价而对村队长进行惩罚时,此时他们的确可以像牧师那样抽身离去。虽然,哪怕唐夫妇与村队长在一个国度里生活,哪怕唐师傅与村队长都会收赠的礼仪。哪怕村队长与唐师傅或许有着相似的童年情节,哪怕村队长就好像唐师傅年轻的时候。唐师傅还是会开那一枪。如果说村队长是一个时代人在乡村的童年,唐师傅在部队大院里的经历或许就是一个时代人在城镇的青春,而唐师傅回到了乡村下放,又是一个时代人的反思历程。在反思的同时,在边打野物得同时,教育了下一代山里的小鬼。在反思的同时,打死了村队长,在反思的同时给唐婶一面镜子,让她在看清自己的魅力的同时,不再孤独,不再失意。而那却恰恰是唐师傅浪漫的复燃,诗的续写。
  
  在此处,村队长——唐师傅和诗人在学校大院里的经历——接着下放的经历
  
  疯妈的疯——唐婶的风韵
  
  这阴与阳的不同历程,看似不同的三部分,看似各不相同主体的经历,却恰恰是一个国度成长的阵痛。他们可以统一在一个国度的主体内部继续生长演进下去。而这部分生活或许正是姜文导演对他所经历的一个时代,以他的视角用影视的艺术形式展现给观众的一份深沉的反思。他的视角绝非站在其他价值体系的立场,绝非西方的任何价值体系。姜文认为那是上帝赠给他的一份礼物。上帝能给人间的唯一礼物是什么?那就是承认自己的罪过,忏悔自己的罪过。姜文说他不爱穿白衬衣,因为“穿着就和没穿一样”。
  
  我想起了对于永恒的封闭循环手法探讨的最为深刻的一个导演。基耶斯洛夫斯基。在他的《红》与《十诫》的探讨下。这种轮回有了新的视角。就如同姜文所说:生活中没有那么多的起承转合。
  
  但或许,在现如今还是有必要让子弹在阳光下先飞一会儿。
  
  
阅读更多电影影评,请访问生活日记网 用日志记录点滴生活!杂文频道。
喜欢杂文,那就经常来哦

该内容由生活日记网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