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讲述了一个中年男子与未成年少女洛丽塔之间的不伦之恋。是根据著名俄裔美国作家纳博科夫同名小说改编的影片,此书1954年,《洛丽塔》完稿后,先后遭到四家美国出版社的拒绝。此书在美国尽人皆知,人们是把它当做一本“黄书”来读的。从1955到1982年间,此书先后在英国、阿根廷、南非等国家遭禁。1955年9月,历经挫折之后,《洛丽塔》终于在巴黎得到奥林匹亚出版社认可,并获得出版。早在60年代就有斯坦利.库布里克的电影版本,但因为人们对小说本身就存在多方争议所以电影也因此未能通过审查而与公众无缘得见。这次由阿德里安.莱恩执导的《洛丽塔》,1997年费尽周折才允许电影院放映。影片采用一种倒叙开头,48岁的法文教授亨伯特(杰瑞米·艾恩斯饰)在14岁时因女友的去世结束了初恋,他的爱情似乎也永久的停留在了那个瞬间。几十年单调规律的生活,直到一次偶然机缘下,见到了沐浴着阳光和洒水器水滴,趴在草坪上读书的洛丽塔。这一出场再次唤醒了亨伯特的爱情,他把这个混杂了天使与魔鬼的尤物称之为小妖精。他成为了夏洛特(洛丽塔的妈妈)的房客。贪玩,反骨,脆弱,渴望刺激和美丽让洛丽塔有一种天真狂烈的妩媚,家庭背景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洛丽塔生长在一个单亲家庭,从小就缺乏父爱并且早熟。而与此同时,夏洛特也看中了亨勃特,或许仅仅是娱乐在居中一段三人荡秋千的桥段,暗示了他们之间朦胧而纠结的关系,亨伯特迷恋着洛丽塔,夏洛特爱着亨伯特,而洛丽塔却利用这一关系诱惑亨向母亲提要求。夏洛特隐隐约约地觉察到他们之间的亲密,将Lolita的布娃娃扔到了一边。母亲在吃女儿的醋,本应是蜜糖般甜美的爱情却纠缠得如此苦涩。
亨伯特一个心理扭曲的恋童癖者,一个可悲的单相思者。洛丽塔最终厌倦了亨伯特,厌倦了这种乱伦关系,而且她认为母亲的死亡与亨伯特有着直接的关系,她最终逃离了。这也正是影片最悲剧的地方,男女主人翁并没有两情相悦,如果这样或许观众会对他们之间不伦的恋情抱有同情,原谅这段忘年恋。故事恰恰相反,洛丽塔从一开始就没爱过亨伯特,“那是唯一一个让我着迷的人”影片最后挺着肚子的洛丽塔似乎回忆的说着那个老男人。当亨伯特问“那我呢?”得到的是沉默,她也并没有和他走。他流着眼泪开门,她送他,对着自己的小狗说:“ 和我爸爸说拜拜”。再看看亨伯特,他是如此的悲哀和愚蠢,深爱着洛丽塔,用尽了一切手段紧紧地将洛丽塔栓在身边,害怕她离去。不经让人想起一句话,爱她就给她自由。这步影片在用光和服装都非常考究,配音更是请来了驰骋多年的大师级人物Ennio Morricone,两相呼应,狠狠的渲染了那股阴郁,绝望和晦暗的情绪。角色的演绎都很到位,男主略带深沉的气质,有英伦绅士的味道,而女主独立妩媚正是美国活力的象征。《洛丽塔》探究了人性心灵的脆弱与阴暗。不伦恋,恋童癖,是社会所深恶痛绝的。一位论者精辟地指出了被这种含混性掩埋下的真义,称《洛丽塔》是“衰老的欧洲诱奸年少的美国”的象征,但另一位论者却发现:《洛丽塔》是“年少的美国诱奸衰老的欧洲”的寓言。
总之,尽管这种爱来由畸形,并且毁了他自己也毁了洛丽塔。不得不说拍得很有意境,美感和原著已经很接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