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殓师》:逝去并不是终结

发布时间:2019-08-23 05:50:33

 “逝去并不是终结,而是超越走向下一程”,电影里这样解说着死去。

从古延伸到现在,我们无不时刻叫嚣着我们对死的蔑视,“人生一世,草木一秋”、“生死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可事实是我们对死自来就有一种不自觉的恐惧,这种不自觉是我们对这个花花世界的依恋,对生命的依恋,以及对所有放不下的依依不舍。 这是一部关于对待死的态度的电影,整个影片围绕主人公,也就是大悟,学习入殓并“大悟”入殓真谛的过程而展开。但是这个“过程”又并不是一个单纯的过程,它有着许多的内涵与主题,包括生与死、爱情、家庭、事业等一系列的涉及到我们人生的所必须的色彩。而在这些淡漠浓妆的色彩里似乎又包含着一些普世的价值,使得这个社会在这个价值的维系下能够有机的组织在一起,而不至于分崩离析。 《入殓师》开头在一种回忆的方式下开始了它的故事里程,当然这个回忆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回忆,它更似是一种闪回,抑或者是倒叙,这种手法在日本影片里我们会经常看到的。我们知道日本人善于心理描写,因此这种方式就常常被日本人用来表达一种心理成长,而不仅仅是故事的发展。尽管影片阐述的是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可是因为涉及到对死的讨论,因此整个影片的基调是一种隐喻式的欢快,色彩较暗淡,对白凝练,心理变化也只是一种潜移默化似的。 我们的主人公一开始是个敦厚的实而不华的大提琴手,尽管有着还算可以的音乐功底,可是经济的不景气使得剧团迫不得已的解散。在失去了工作之后的大悟,开始厌倦这个斑驳拉杂的城市,他带着妻子回到了他的老家——一个宁静的乡村小镇。在这个小镇里有他的母亲给他留下的一栋房子,以及这个房子所包含的那份忧伤和怀念。忧伤是因为他父亲的背叛,怀念是过去一家人生活得甜蜜,在这种失落与伤感里大悟和他的妻子美香开始了他们崭新的生活。 阴差阳错里大悟应聘了一个他误认为是帮助旅行的而实际上是入殓师的工作(帮助旅行里暗含着“帮助他人踏上安稳旅程的”意思),可是在金钱的诱惑下以及生活窘迫的逼迫下,大悟不得已瞒着妻子接受了这个工作。接着大悟接手了他的第一次工作,一个死了几天的孤身老太婆,在这具腐烂的身体里影片不仅透着大悟对这具尸体的厌恶,也透着他对这份工作的失落。当然在这里影片还没有宣扬出入殓的真谛以及对死的看法,而是从一开始影片就没有打算给我们设计一个欢欣鼓舞的场面,使我们能够心安理得接受。这是一种典型的欲扬先抑手法,在这种心理的对照下,才更能突出影片高潮的高超。 不期然的大悟选择了逃避,站在桥上看着逆游而上的以及翻了鱼肚的鱼,大悟似乎像是明白了些什么,“让人觉得很悲伤,为了死而努力。终极是一死,不那么努力也可以吧。”“是自然定理吧”,不经然的一句话道出了日本人的一个生死观——看轻生死、宽容生死、尊重生死。这种道出看似是影片道出,其实是主人公的道出,也是我们“人”的道出,借用这种道出影片给主人公一个小小的升华,从而使升华的大悟能够接受所谓的“自然定理”,欣然的投入的工作中。在随后的见习的这段时间中,他看到了原本以为是美女结果却是不幸身为男儿身、留下年幼的女儿死去的母亲、尸体上留下后辈尊敬爱戴的唇印的寿终正寝的爷爷……在这里有着各式各样遭遇的离别在等待着。而在这段时间里他也经受了妻子的“肮脏”、朋友的“不要和他说话”、死者亲属的“像他那样赎罪么”谩骂与嘲讽,可与这些恰恰相反的是他已经渐渐的喜欢上了这个职业,不仅仅是这个职业本身,而是在这个职业中所蕴含的活着的人对逝去的人的尊敬,活着的人对尊敬逝去的人的尊敬。妻子走了,朋友散了,可是生活却变得更有意义。在圣诞之夜,孤独的三人满足的啃着鸡肉的桥段,是一种惬意。悠扬的大提琴旋律,是一种享受。在大悟开车经过的野外,自然里所透出的祥和,是一种对死的活着的解说。 电影是从不会故意的设计毫无意义的角色,很多在我们看上去似乎毫无用处的人物,可事实是他们往往所代表的就是影片里的灵魂。经营澡堂的那两位老人就是这样的角色,他们出场不多,对白不多,可这是画龙点睛之笔,每一次的出场都能惊喜般的带给人们一哲理。无论是桥头相遇、澡堂偶遇、老太太对大悟的几番夸赞,还是老太太与看门人的“矫情”、老太太那对生命的孜孜以求,都呈现着影片的勃勃生机与那世人里的一份真情。尽管最后老太太死了,是“在搬柴火的时候”死的,可这也似乎是为了大悟的“拨乱反正”而死的。
阅读更多电影影评,请访问生活日记网 用日志记录点滴生活!杂文频道。
喜欢杂文,那就经常来哦

该内容由生活日记网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