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还没有看过《向日葵》前,我对张扬的了解只是停留在他的《爱情麻辣烫》上。那时看这部电影,觉得清新可人,里面三段故事,平淡中看到真挚的感情。适逢我又开始对小成本的电影着迷,于是记住它。这部电影是他的第一部作品,后来就有了《洗澡》和《昨天》,口碑都很好。可惜,都没有完整地看,看《洗澡》时是在朋友家,因为夜已深,看到开头高科技的澡堂,觉得真是享受,就已经沉沉睡去,里面也提及父子情。后来是《昨天》,在家中收拾碗筷,电视中就看到贾宏声坐在央视的直播室,老少咸宜的时段忏悔着过去。眼睛里努力让自己从过去的阴影中清醒,看了让人心疼。如果不说,没有人知道他曾经和巩俐是同班同学。后来张扬告诉我,电影拍完,贾宏声就了无音信。
这次张扬隔了四年,带来了他久违的作品《向日葵》来到广州,心里想见见他,对他还是有期待。于是预约了采访的时间,一个炎热的秋日下午,在广州的一家广场影城休息室见他。他就坐在长长的沙发上,很谦和。
刚刚开完记者会,他似乎有舒一口气的感觉。我很喜欢他在台上说他的“父子论”。他说:父与子,子与父天生就是对着干的,可是又无可奈何地在一起,而且要永远在一起,双方是力量的对话与转化。在儿子幼时,父亲是强势的一方,对儿子有绝对的主控权,儿子只能通过小小的方式呈现自己的叛逆和不满,离家出走或者不和父亲说话。渐渐,有一天,儿子长大了,原来倔强的父亲开始跟在儿子身后,儿子成为强势的一方,父亲只能用唠叨来平衡自己失去地位的寂寞。
他们就这样一辈子你来我往交换着角色。不休止,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然后他们还是相互爱着对方。
是一种很奇妙的感觉,这个感觉是每个男人都经历过或者即将经历。张扬说他小时候和他的父亲就关系不好,经常吵,嘲笑着父亲所做的事情,但是遇到父亲和同事谈着电影,还是会偷偷跑去翻父亲抽屉里的剧本,拍电影的兴趣就是这样耳濡目染地发展到一发不可收拾,我们对抗着父亲,却渐渐跟着父亲一招一式地活下去。
所以张扬拍了这部电影,向他父亲道歉。他过去叛逆,如今也有自己的想法,儿子总捆不住,要寻找他的世外桃源。《向日葵》是张扬童年的记忆,过去的老房子纵横交错,很多人家喧嚣的院子背后,会种大棵的向日葵,儿子起名叫向阳。日子就在向日葵底下度过,有一天,一堵墙轰然倒地,向日葵埋葬在雨后的清晨。
总是会死,以后旧房子要拆,留下也寂寞。曾经丢失过的猫冷冷地看了一眼。
童年就这样风风雨雨走过。长大后,儿子对父亲理解更多,父亲也洗褪如此那般的坚持。但双方性子就是这样,谁也不认输,这些年都这样走过,为何还要变。
想抽一只烟,张扬温和地讲述他与父亲的话题。他似乎有太多的话要说,但这些话不会直接对父亲说,他知道父亲有一天能看到或者听到。适可而止,就象他电影中,儿子只是要父亲来看他的画展,却不说原因,也不强求。
也许是因为大家电影里面都经常讨论家庭伦理,张扬很欣赏李安。欣赏他安静地说着身边的故事,不张扬,细细流淌感情,却让人说不出有多感动。只不过李安已经成仙,天赋让他懂得如何让细节改变大世界。他的大气浑然天成,而张扬是小家碧玉,涩涩地想讲述什么,却又踌躅不前,就象个孩子。
不会说话,但因为看到他眼中清如止水的念头,所以就笑了,会给糖吃。
《八月照相馆》,韩国人的作品,张扬也有看,就是喜欢这样的故事,这样的叙述方式,缓慢的剧情让人似乎在岁月中渐渐老去却不甘心。人与人寂寞的共存,寻找温暖的彼岸。我一直想问张扬的爱情。但是又打消了念头,爱情是当事人想想会笑出声或者痛哭的源头,而不应该作为茶余饭后的谈资。
和张扬交谈完,很自然想看看他的《向日葵》。而且很想看到陈冲,当年的“小花”。她会变成什么样?一直记着她在《诱僧》中舞台化的脸谱和单纯得可以让人融化的眼神。这一点我欣赏她更甚巩俐,巩俐离开张艺谋什么都不是,只是平庸的活化石。
剧院的人出奇的多,似乎大家都愿意让自己感动一把。
全院满座,有人零星地坐在走廊楼梯上,旁边堆放着刚刚结束采访的器材,眼里都有受教育的虔诚。我也需要坐在过道上,和他们一起受教育。灯光熄灭。
很工整的电影,很多细节都交代得很清楚。事情一件件地讲,时代渐渐地变迁。父亲由孙海英扮演,他还以为自己在拍《激情燃烧的岁月》,儿子则由三个不同年龄阶段的人扮演,都不太清楚是谁。其实这样的电影不用看,也知道说什么,只不过是要看导演的表达细节的能力如何。因为之前和张扬交谈过,内心喜欢,所以不想失望,是揪着心看完整部电影的。没有失望也没有惊喜。
电影里面的时代烙印是刻意加的,换镜头换场景,总是透露着导演在说:观众们,下一个年代了。这点真让人厌倦,我还是喜欢设圈套的导演,他不告诉你他说了什么,你总是在不经意中自己组织那些关于时代的斑驳记忆。
在我眼里,陈冲在这部戏里面并不是主角,也不是线索。在父与子的交流中,她怯怯的,不被重视,没有发言权,努力让自己成为丈夫和儿子间的桥梁。可惜她做不到,所以在这部戏里面,即使消失也不会让人察觉,这就象过去传统的母亲总是得不到尊重一样,永远活在男人的阴影里面,先是丈夫,然后是儿子,可是她们内心并不觉得不好受。
电影中逐渐长大的向阳,数中间段的成长故事最丰满。尤其喜欢在结了冰的湖面的两场戏,一场讲述向阳喜欢上一个滑冰的红围巾少女,而偷偷画她的样子,音乐和少女飞翔的身姿,以及湖面冰块的反光,那一刻,让我想Fallinlove。另一场讲述儿子知道父亲逼着自己心爱的女孩堕胎的事情,歇嘶底里,离家出走,父亲出来找他,两人在湖面上追逐。这一幕让我想起基耶斯洛夫斯基的《白》,里面也有一场两个男人在结冰湖面的滑翔,只不过《白》是重获新生的喜悦,《向日葵》是宿命的你追我赶。
故事的结局是有深度的,不过太温情,张扬骨子里其实就是电影中的向阳,叛逆,想抗争,但是不彻底,不敢放纵自己,也不敢离开,结局是克忍或者幻想。
因为不如《孔雀》的极致和乖张,他意识到这一点,所以就只敢去小电影节露脸。但他也相信这部戏能够比《孔雀》更能打动普通老百姓——我同意这个观点。之前看过一个圈中有点名气的
影评人盛赞这部戏,他可是逢戏必骂的人。我想他之所以爱上这部戏,是因为电影中时代的符号和日常化的家庭伦理如此密集地堆积在他的眼前,他曾经一一经历,成长记忆中的片段涌现,所以泪湿双襟。感动更多是源于自己的往事与经历。
不过既然有部电影能够沟起我们如此多复杂的感情共鸣,没有功劳也有苦劳,总算是功德完满。电影播放中,我屡屡有冲动想致电父亲,想告诉他,我想和他一起看这部电影,告诉他我很爱他。过去我曾在儿童公园焦急地寻找他的身影;过去我曾拍桌子和他大声说话;过去我曾不肯和他再多说一句话,对不起,爸爸。
电影最后一幕,呼应开头陈冲扮演的妈妈生向阳的剧情,现在轮到向阳老婆生孩子,医生象揪萝卜一样把婴儿从妈妈的肚子里面拖出来,然后手起刀落,鲜血淋淋。我第一次这么直接看到生孩子的画面,着实吓了一跳。张扬这一幕拍得很科教,我们要好好观摩,不要辜负导演的良苦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