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研的秋天》评论:谈谈影视作品的艺术伦理问题

发布时间:2019-08-22 00:33:17

  电视连续剧《夏研的秋天》已经播放完毕,关于这部电视剧的影评还不算多,少有的几篇里边,出品方雇佣的枪手及其主创团队自发创作的文章很多,而观众的真实感受形成的文章很少。我算是这部戏的一个观众,从头至尾地看了一遍,当然,我看这部戏并不代表我认为它十分出色,而只是因为,晚上的时间需要陪老婆孩子,只得陪着她们看看罢了。整部电视剧看完之后,我想以一个观众的身份说说,这部电视剧还是可以看下去的,比较轻松,丑角人物的出现也为该剧增加了不少戏份,但是,以一个编剧或者影评人的角度讲,这部戏其实是不讲艺术伦理的,作为编剧,我是不愿意写这种电视连续剧的剧本的。
  
  这部连续剧确定的基调就是生活很美好,一切都是会最终明朗的,所有的烦心事都是浮云,都可以过去,唯有幸福是恒定与最终的,而这种基调,在我看来,有粉饰太平的嫌疑。因此,这部剧的主创者们,在我看来,是不道德的,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一个主观观点。我认可的不受道德谴责的作品,是那些能够真实地记录生活的和在真实记录基础上对人类的苦难进行“超度”的。许多剧作家做不到这种对人类苦难的超度,但是,我们却可以做到对生活原原本本地记录,生活是什么样子,我们就写成什么样子,绝对不过分美化生活,或许,这才是负责任的。
  
  我总觉得,过分美化生活,是要受到艺术伦理的谴责的,这种艺术作品无异于一种影像艺术中的海洛因,麻痹了观众,好比在无窗子的牢笼里给奴隶们画出一个虚假的光明来,这种光明不仅不能给大家带来真正的自由,相反,麻痹了我们的神经,以为这便是光明了,从而放弃追求光明的任何机会。文艺作品一直是被某些组织利用的,或者说,文艺是作为一种统治工具形式存在的。这句话之后,又可以生出两个枝节来,第一,文艺独独的为文艺本身,“为艺术而艺术”,如西方的某些纯文学流派所言,第二,文艺是要承载东西的,作为一种载东西的工具出现。
  
  我们当下的很多主流影视作品,都是以后者的姿态的出现的,当然,它们载的或许并不是道,而是一种精神鸦片,它的实际控制者们其实是想以这种方式来麻痹另一群人。从这个角度上讲,我很反感这种文艺作品,尤其是有点无根之水的美好生活的赞美性作品,久读这种作品,很像吃鸦片烟的。文艺是应该载道的,而这个道又应该作何解释?
  
  我个人认为,道从文艺来载的角度上讲,应该是对人类苦难的记述与一定程度的超越,要取得道,就不能抛弃人类苦难本身,这种不抛弃,直接命令剧作者们关心人类疾苦并研究人类的终极命运问题,对人生的各种矛盾、冲突进行戏剧性地囊括,并力图达到一种精神层次上的超越。这些之后,出现的作品,最终的味道还应该是悲剧的,或者说是正剧,我一直固执地认为,人类的所谓的正剧,其实就是一个或大或小的悲剧过程。人类无法超脱悲剧命运本身,但却可以以精神、哲学、道德、艺术等多种方式超越这种悲剧,以达到性灵上的解放。当然,我的这个想法,在当下的很多哲学流派中已经被侃侃而谈。
  
  这里便引出喜剧的问题,这也是我最近一直想要写文章深入讨论一下的。月前,我给一个影视公司做一个喜剧电影的剧本,取名《电影江湖》,本着了一个最基本的原则做,那就是人生是一个悲剧过程,我们只是在笑声中隐藏了哭泣罢了。影片以插科打诨无厘头的方式讲述了两个电影青年怎样想把一部电影拍摄完成但最终流产的故事,每个人的每一段情节独自看来,都应该是一个让人发笑的故事,但这些整合起来,却说了一个并不会让人发笑而是让我们咂咂嘴的故事。影片的最终基调是很低的,是现实的人生命运。导演给我反馈回来的信息是,他们不喜欢现实的,只喜欢插科打诨。我便做了小无奈。
  
  喜剧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喜剧或许应该是一种用调侃、嘲讽的方式表现出来的人生无奈的一种故事形式,故事本身或者故事的主人公在这种表现方式中出现人生窘态而又略带圆滑或者说圆润地处理过去或者无法处理过去而遇到“惩处”从而展现出各种让人啼笑皆非的戏剧姿态吧。有一种喜剧属于无根之水的喜剧,那就是,把生活定性的很美好,所有的矛盾冲突和喜剧情节都是为了最终的肯定生活的美好而服务的。我为什么觉得这是无根之水?因为这一形式的影视作品看完之后,给人生活在新闻联播中的感觉,脚不是踩在地上的。不关乎当下和人类的终极命运问题,即使手捏出很多搞笑的桥段来,也是注定做了浮云的。
  
  这里边我便要说一说周星驰的喜剧艺术形式。周的喜剧,可不仅仅只是一路地引人发笑,喜剧的终极还是悲剧,或者说正剧。因为以模仿人的存在为最终方式的影视作品,只要原原本本地记录生活,必定要塑造出一种悲剧感觉的氛围来的。周星驰的很多电影,实际上是在以嬉笑的方式记述一种无奈的人生状态,比如《喜剧之王》,比如《长江七号》,甚至是《功夫足球》。中国的影视人喜欢用“小人物”这个词来卡定他们所找到的诀窍,盲目地以为只要描写小人物,就是抓住了时代的脉搏的,这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错误。
  
  小人物的命运冲突只是周的喜剧的一种外现方式,小人物与喜剧本身并不会完全划等号。以歌功颂德为目的记述小人物生活的影视作品,本身也不会抓住最大的喜剧元素,只能笑的很假,如某台年三十的晚会小品。相反,即使是大人物,只要他活在真实的世界里边,把他当人看,当人来写,也是可以出现喜剧效果的。我个人很喜欢周星驰团队的艺术风格,他们的这种坚持,最起码没有写一部歌颂题材的作品,在当下看来,这种品质是值得赞扬的。相反,善于以王朔故事为脚本的冯小刚,却因为《唐山大地震》中的虚假失去了成为大师的又一次机会。
  
  王朔的风格,也算是一种喜剧风格,他笔下的人物虽然另类,但也都是站在地上的,不为歌颂圣明而生。相反,一些老字辈的作家弄出来的作品却大多文件先行、歌颂的意识先行,很难出站在地面上的作品。《夏彦的秋天》便是后者的这个路子。我觉得,这部戏的编剧,应该有一定的调动文字的能力,也懂得很多文字调动的技巧,但创作的态度是不真诚的,动机也是架不住推敲的。当然,他调动与驾驭文字的能力为他错误或者说差劲的动机及其虚伪的故事套路补色了一些,不至于让人觉得实在没办法看下去。现实如此苦逼,剧著还一团和气,是否有违剧作家的良心?
  
  但我自己又陷入一种自我矛盾的挣扎中来。既然现实早已如此苦逼,我们是否应该在剧作中让观众“幸福”一下,以一个凭空画出的苹果充饥呢?近来,应朋友邀请,我正在执笔一部以大学生活为题材的连续剧,前期的讨论中我说,我想,这是一个喜剧,大家会看着发笑,但我应该把这些笑料放在现实中,让大家看过之后有一个咂咂嘴的过程,这样,既避免了苦逼,又避免了粉饰,随力不济,但终要尽力为之。我想,中国的剧作者们,最终还是要直面人生的好吧。末了,突然还想发问一句,那些不讲艺术伦理的影视作品的作者们,你们怕不怕历史?
  
  
阅读更多电影影评,请访问生活日记网 用日志记录点滴生活!杂文频道。
喜欢杂文,那就经常来哦

该内容由生活日记网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