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之光》的观后感10篇

发布时间:2022-04-18 10:10:19

  《冬日之光》是一部由英格玛·伯格曼执导,古纳尔·布约恩施特兰德 / 马克斯·冯·叙多夫 / 英里德·图林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冬日之光》观后感(一):冬日之光小感悟

  冬日之光的一点小感悟便是,神父也好,上帝也好都劝慰,告解不了别人。神父也承受着自己生活里的悲欢,而上帝也被跟随几年的属下背叛,身体与心灵一直被钉在那十字架上。他也会想,为什么是我?偏是我要遭受这世间的苦难。回到影片的名称,冬日之光,大多数的人都是在自己苦难,迷茫,无助时去求上帝指引,庇佑。而神父,上帝存在的意义,便是你在这茫茫冬日里的一点微光,让你有个可以祈祷,得到宽慰的出口。这微光融不了冬日的雪,但若能使你在这冬日感受到一丝丝暖意,那便是这光存在的意义。

  《冬日之光》观后感(二):却有人因心事太重而走不动

  嗯,虽说异教徒、无经者中国人爆了原子弹,但俺们已经向全世界郑重承诺了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也不会对无核国家使用核打击,约拿先生或许死得有点儿?摆渡者自己迷航,领路者自己迷路。可是,又能怎样?牧师最终还是在空旷的教堂继续弥撒。他的迷惑解决了没有?天知道。伯格曼的老爸是路德教牧师,路德宗的核心是“因信称义”,偏偏他的这个儿子因为紧张的父子关系,“迁疑”于神。他可真是矢志不移的基督教一生黑。其实任何信仰的核心都是“信”,或者用不信者的话来讲,是“迷之相信”,迷信。所以有人说,一个不识字的老妪可能比高僧大德更虔敬。人不足够强大,所以创造了神并皈依祂。尽管三步两步便是天堂,可有人却却因心事过重而走不动。

  《冬日之光》观后感(三):羞辱的艺术

  “我原以为自己会找到一个好借口,拿牧师的名声做借口,但你没上当。这点我理解,因为那是堆谎言。真正的原因,是我不想要你。你听到了吗?”

  “我厌烦了你的关心,你的大惊小怪,你的忠告,你的烛台和长条桌布。我受够了你的短视,你的笨手笨脚,你的焦虑,你的羞于表达感情,强迫我接受你的喜怒哀乐。你可怜的领悟力,你的皮疹,你的月经,你长冻疮的脸颊。我必须要逃离这个堆满了白痴般琐事的垃圾场。我对这一切,对跟你做过的所有事感到恶心和厌倦。”

  ——“你为什么不早告诉我?”

  “因为我的教养。在我接受的教育中,女人应当更受尊重,她们是令人钦佩的生物,无可非议的烈士。”

  完美地将绅士论调与人身攻击结合在一起了。

  《冬日之光》观后感(四):冬日之光

  “主从不说话是因为他不存在,就那么简单”。

  这几乎就是一部教堂电影,从开场到结束绝大多数的场景都在教堂里,人物也就是牧师和几个教徒。一个不美的女子,爱着牧师却得不到他的爱甚至只是善意的对待,他声称只爱已逝的妻子。一个瘦高个儿的男子,只因为从报上读到中国制造原子弹的消息,就惶恐不安,他曾听从妻子的劝说,想去牧师那儿求得一些安慰,没想到却看到牧师语无伦次的比自己还要困惑,彻底绝望下他抛下一妻四子自杀了。牧师哭泣着说出“主为何抛弃了我”的时候终于感到解脱了。还有人说基督死前也是困惑的,喊着“主为何抛弃我”,还有人怀疑他被钉在十字架上时心里的痛苦要多于身体的痛苦,确实心里的苦痛才是最难承受的。

  电影的尾声牧师坚持面对着空无一人的教堂布道。弹奏风琴的人是片中难得的搞笑部分。

  《冬日之光》观后感(五):8.13观影笔记

  即便不懂基督教 也有机会思考一些问题 1.神职工作与世俗工作 2.首尾以两场礼拜呼应 在这样的仪式里除了到点参加和离开之外的成份到底占多少 3.普通信徒有问题了找牧师 那么牧师有问题了找谁呢 4.信仰到底是为了让人活得容易一点还是痛苦 是天生的还是后天选择 5.权力自始至终都在 6.人和人之间交流的可能性在哪儿 在汽笛声中开启倾诉 我们需要回应吗 7.怀疑是最大的痛苦 尤其对于一个将“主的沉默”放在嘴边的人 8.牧师也是平凡人 他也在电影中擤鼻涕一次 世俗的丑陋令他颦眉 却不能摆脱自己的肉身 9.绝对的完善是一种强制的排他的精神性 最后镜头推上去的时候 像是即将崩塌的永恒 却还拼命挺立 人到底是懦弱脆弱虚伪还是具有顽强意志 在那个镜头里又一次说不清了

  (作为短评太长 作为影评又太短 值得边看边记笔记再看一遍的电影)

  《冬日之光》观后感(六):浅显的观后感

  我没有宗教信仰也不算是无神论者,我对任何一种宗教都充满好奇与敬畏。而我对这一切又是一无所知。

  谈伯格曼的电影就无法绕开这些宗教信仰带来的思辩,我很少看到有这样能力能够与神对话的导演,伯格曼算一个,塔可夫斯基算一个,看伯格曼的电影常常让人陷入沉思,伯格曼的电影里没有答案,只有与神的对话和抛向观众的问题。爱即是上帝,上帝证明了爱?那么我把全身心都交给了你为何仍然得不到你的回应?我是该怀疑自己的信仰还是该怀疑自己的怀疑?没有答案!

  人们渴望与神对话渴望奇迹的将临,然而得到的永远是神的沉默。是什么让我们如此坚定的相信神性的存在?又是什么让我们一次次质疑神性的存在?还是没有答案!我想伯格曼也有着和我们一样的困惑,他不是因为知道答案而拍电影,他只是拍出了他的困惑。

  这个时代不再产生像伯格曼老塔那样能够与神对话的导演了,电影的神性艺术的神性正在慢慢丧失,这个时代只产生取悦观众与票房资本对话的导演。

  浅显的观后感。

  《冬日之光》观后感(七):当信仰丢失了时

  和英歌伯格曼的缘分应该是从大学开始,电影史和视听语言的老师力推博格曼大师的作品,连考试也是用他的创作生平来作为考题。第一次看野草莓的时候,完全被梦中看到自己尸体的荒诞场景给迷住。觉得那是有史以来我看到的最让我心悸的片段。后来很无意中看了《第七封印》,说实在的,当时并不能够完全懂究竟在讲些什么,但是博格曼的电影就是会有种魔力,哪怕不能get导演的意图,却还是愿意一直一直看下去。

  研究生时,上男神的课被男神问到为什么会选择和电影相关的课程,答曰,只是想要看懂那些我看不懂的电影。博格曼的电影位居前列。这次终于有机会在电影院看了冬日之光。

  最近在看一些电影的时候总是在想,内地究竟有没有对应上的风格。比如看完《东京物语》包括侯孝贤的作品时就在想内地有没有相关的,平静记述的这种类型的电影,这次看完冬日之光,也在考虑我们是否有拍过信仰缺失的电影,想来,作为一个本来就没有什么信仰的国家,可能信仰最缺失的时候也就是在文革吧,又刚好遇到文化管制。这个点日后可以好好挖一下。

  《冬日之光》观后感(八):我们信仰信仰

  我喜欢午后,这样的时候。

  窗外面有一棵不辨四季的玉兰树,随风摇碎筛落的光影全部在我们的地板上。

  阳光异常明亮,但可以直视。

  就像伯格曼给我的感觉。

  肃穆、坚忍,但可以亲近。

  常常在心里寒冷的时候念给自己听,冬日之光。

  也许会是我为独自度过这个冬季唯一的装备。

  那是与他相伴的女人吧,我猜。

  她直视镜头,像直视你或者自己。

  她说,我们只是缺少爱。

  我想,彼时,她是否也有淡淡哀怨,对某段感情。

  某个人。

  弹琴领唱圣诗的牧师偷偷看了看怀表。

  又一场关于信仰的盛大仪式结束了。

  何其怪的是,不管最后主人公如何叛离信仰、救赎与宗教,

  他们仍身处那团激烈的宗教情感迷雾中。

  他努力的揉搓手指,为自己的怀疑胆战心惊。

  起风了,

  树叶和风的拍打发出富有质感的声音。

  我忽然想,在寒冷的天气里,落泪应该会损失热量的吧。

  等待一束光芒,直到让人有身首异处的错觉。

  我已经开始想念这个尚未到达的冬天了。

  《冬日之光》观后感(九):上帝不要他了,人们笑话他,耶稣是不是精神分裂?

  电影里那个驼背人谈及了耶稣被上帝遗弃、被门徒否认和钉上十字架后自我怀疑的痛苦。伯格曼好像以此说明了普通人的生命没有那么受罪(由这种对世人的爱证明上帝的存在)。然而常人的精神分裂发作起来应该和耶稣痛苦的程度一样。

  【太27:29】用荆棘编作冠冕,戴在他头上;拿一根苇子放在他右手里,跪在他面前,戏弄他说:“恭喜,犹太人的王啊!”

  27:39从那里经过的人讥诮他,摇着头,说:27:40“你这拆毁圣殿,三日又建造起来的,可以救自己吧!你如果是神的儿子,就从十字架上下来吧!”27:41祭司长和文士并长老也是这样戏弄他,说:27:42“他救了别人,不能救自己。他是以色列的王,现在可以从十字架上下来,我们就信他。27:43他倚靠神,神若喜悦他,现在可以救他,因为他曾说:‘我是神的儿子。’”27:44那和他同钉的强盗也是这样地讥诮他。27:45从午正到申初,遍地都黑暗了。27:46约在申初,耶稣大声喊着说:“以利,以利!拉马撒巴各大尼?”就是说:“我的神!我的神!为什么离弃我?”

  《冬日之光》观后感(十):零碎想法

  直觉是对作者非常关键的一部

  感觉是特定时代共同主题,在这部有点后知后觉地get到了伯格曼的现代感:真实的缺席或者模糊、可能是二战后的虚无感和失去存在意义、对上帝的怀疑和重新解读

  主要的伯格曼主题是宗教、死亡和爱无能

  关于上帝和圣经:强烈地想到了远藤周作,但没想到他纠结上帝沉默的问题这么多作品,在第七封印和犹在镜中借不同人的口都有质问,我当年觉得“惟其沉默”的观点挺好接受的,可能是无信者和有信者的区别?另外神父说不信神世界就简单了,可以得到解脱,和我曾经纠结过的恰恰相反,似乎是墙里墙外啊,我后来想通了纠结的人在哪个状态下都会纠结,他后来可能也走到了无神或者怀疑论?毕竟拍了那么民俗的芬与亚,很想看沉默;关于基督之死为什么那么痛苦的解释:因为无人理解和无法得到上帝回应,在疑虑中死去,显然和影片想表达的一致,也是非常典型的现代解释(无法相互理解的孤独和信仰危机、对不确定的命运的焦虑),参见JCS

  神父形象很丰富饱满,不仅是爱无能,对自我存在意义和上帝都充满怀疑,自我惩罚也在伤害他人,既无法自救,也不能救人。有趣的是爱他的人反而(自认为)得到了上帝的回应而慰藉,残缺没文化的人经由自身经验感到了基督的痛苦,他本人却既无法感受上帝,也被评价对耶稣缺乏激情(indifferent)

阅读更多电影影评,请访问生活日记网 用日志记录点滴生活!杂文频道。
喜欢杂文,那就经常来哦

该内容由生活日记网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