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烛泪》影评10篇

发布时间:2022-04-17 07:18:42

  《风烛泪》是一部由维托里奥·德·西卡执导,Carlo Battisti / Maria-Pia Casilio / 丽娜·甄纳里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风烛泪》影评(一):历史倒后镜

  同样的现实主义表达,大师德西卡的片子就具更多的力量感。

  虽然表现上,也无太多花招,但看的过程中,却能将你内心一直揪紧。

  这就是差别。或许真诚总是会获得尊重,结合战后意大利的现实,通过一个老人作为索引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个人比较推崇狗一线索的设置,穿插很多,尤其是最后结尾处的跌宕,由狗而出,更自然而具说服力。

  还喜欢的是漂亮女佣的回答:我怀孕了,但不确定是哪一个的,但我直觉是那个的。

  再苦再难,都会有心中所爱。

  《风烛泪》影评(二):看着你们些小清晰的言辞,我表示由衷的恶心。

  还新现实主义。明明就是现实主义,养老金给那么一点点,我们从现实想想,类似改开以后的下岗,比这个更糟糕吧。

  这老汉还有养老金,下岗可就是失业。现在明白了。

  另外这老汉还是放不下架子去要饭,这可以说明身上固有的阶级观点,宁愿去自杀。不过看网上曾经说了个事,说下岗潮开始后,南方某城市下岗职工一家子吃药自杀了。不知道是否属实。

  总之,这就是一部现实主义的影片,看完之后挺沉重的。联系到现在的社保,不知道以后还是怎么样的。以后的养老金能否赶到上物价上涨还是个未知数呢。

  总之,这片子适合给小清新看看。

  《风烛泪》影评(三):小狗与德西卡【出自李宗衡影评】

  任何的相遇都是你自己的形成轨迹。算算,这片子在我心里可有年头了,十几年前研究电影开始,它就在各种推荐片单和电影史名录中频频出现让我牢牢记住了它,然而多年以来未遇好点的版本,一直没看。盗碟商大唐前一段盗了CC的蓝光,得看。片子不乏亮点和人文关怀,小狗演得好,但我始终不喜欢德西卡,矫饰、小气、单薄,极其做作,过度感情用事。如果十几年前我就遇见德西卡,会不会看法不一样呢?我不知道,我只知道我后来很喜欢另三个意大利尼导。世道真是在大坏,从前的盗碟者还给翻译花絮字幕(尽管水平参差),如今可好,除了正片,只有为数不多的盗碟者还能翻译一二。好好学英语吧小朋友们。

  6分/10

  《风烛泪》影评(四):老人与狗的催泪搭配

  比起怀孕的玛丽亚对未来充满茫然却并不特别害怕的样子,温别尔托每个绝望的眼神都格外揪心。 这个想要体面又无助的老头儿次次犹豫,次次开不了口,在狗狗叼起帽子的时候再也忍不住大哭,相依为命也不知道怎么过下余生,想给弗兰克找个好寄托却放心不下——旁边的狗狂吠,而弗兰克像一个胆小温顺的小孩,带点胆怯地朝温别尔托身后躲去,终究是放心不下,想要把弗兰克送给小孩照顾,却连人带狗一起被嫌弃。最后想要抱着弗兰克一起去死而失去弗兰克的信任。 末尾处一人一狗嬉笑着消失在人群远处,好担心他们并不明朗的未来。 温别尔托离开时叮嘱玛丽亚“罗马有很多工作”“离开那个佛洛伦萨”,眼神中带着茫然,更多是天真的玛利亚点头说好,并期待着可以时常见面。而温别尔托那时候已经带上了赴死的决定——都是底层的小人物,一脸茫然地面对未知的悲惨命运。 好难过,我曾经想过将来碰不到特别喜欢的人,不结婚一个人过也挺好的,现在却非常恐慌,害怕生离死别,害怕孤苦终老,老无所依。

  《风烛泪》影评(五):温别尔托·D

  如果《温别尔托·D》与《偷自行车的人》相比较,你会发现《偷》是“没有电影”的电影,而《温》则是给这部“没有电影”的电影加入了一个绿叶红花,增加了点缀。

  这是一个绅士,我们有必要加点定语。“不是绅士的绅士”、“贫困”却“爱面子”的体面绅士。从一开始,我们似乎就被德西卡所塑造的这位老人所牵绊着。我们期待着看到他的结果,觉得他一定有什么难言之隐。其实我们一开始就知道他的苦楚,但是我们的心中似乎要证明些什么。这位老人一直要为还债而苦楚,但是有某些力量一直在阻止他。也许战后意大利的残忍,但是一定不止那么简单。在走投无路时老人把自己的小狗倒立,在路旁为他乞讨,自己却躲在后面。我们什么都明白了。这种对“体面”的渴望一直持续到最后。我们仿佛看到黑泽明的《生之欲》同样的场景,两者是绝对有相通之处的。老人一直被过去生活的依恋所缠绕着。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剧。

  在最后的一幕中,德西卡选择了一个非常唯美的场景并造就一个浓浓的悲剧色彩。然而总体来说,《温》却没有超过《偷》。这是德西卡同一水平的创作,没有我们期望的突破。

  请原谅我对他的如此苛求。但总体来说,不能否定《温》还是一部佳作。

  《风烛泪》影评(六):老无所依

  老人是国家公务员,晚年因微薄的养老金而生活艰苦。没有房子,没有子女,没有故乡,可谓一无所有。他有的只是身边一条可爱的小狗。

  女房东十分刻薄,时时想要赶他走,而他确实无力筹到钱,被赶走是迟早的事情。拖延出院,街边乞讨,向老友借钱。能试的方法他都试了,奈何世道艰辛,一听说他要借钱,人们纷纷借故离开。

  他与狗之间的情感令人动容。冒着被餐馆老板发现的风险,给狗偷偷喂食。狗走丢之后,焦急地到处寻找。在这一幕里,流浪狗被捉到“狗的地狱”,无人领走的话,很快就很会被处死。当老人在捉狗人那里找到它,就像看到自己的孩子一样,扑了上去。

  人间尚有一丝温暖,来自女仆。她总是好心地照料老人。她也有自己的烦恼,周旋在两个青年之间,却搞不清肚里的孩子属于谁。

  终于到了临别的那一刻,老人的屋子被打穿,房东想要个更大的起居室。电车驶离街道,老人的眼神望着窗外,向一切告别。但在告别之前,他要先给小狗安个家。类似宠物之家的动物寄养所?那里的动物看起来都不开心。送给小朋友?家长拒收。老人没辙了,抱着狗走向火车轨道,远处轰隆隆驶过的火车,近在咫尺。一脸恐惧的狗从老人的怀里逃脱。狗不理老人了。老人想办法哄着它,逗它玩。狗似乎回心转意,两人一起玩耍。一人一狗走向远处的地平线。

  《风烛泪》影评(七):转载一则评论:影像脫離了情節而朝向純粹視覺情境

  德勒茲經常引用電影裡的人物或 故事,來戲劇化某些哲學議題則屬於象徵性的符號範圍,某種用來強化「人與世界的 疏離狀態」。最為鮮明的例子便出現在論狄西嘉的《風燭淚》:

  當薩瓦提尼(Cesare Zavattini 1902-1989)將新現實主義界定為一種交會的藝 術,─ ─片斷的、曇花一現的、斷斷續續的相遇,他想說什麼呢?這是指羅塞里尼的 《老鄉》,或狄西嘉《單車失竊記》等一些名符其實的交會(la rencontre)。在《風燭 淚》裡,狄西嘉創立著名的段落被巴贊引為範例:年輕女僕早上進入廚房,開始一連 串機械的和厭煩的動作,打掃、用水沖掉螞蟻、拿咖啡磨豆機、用伸直的腳尖踢上門 等。她的眼神交會於懷孕的肚子,彷彿世上一切的悲慘由此誕生。這是在日常的或平 凡的情境裡,一系列無意義的動作過程,且更為服從於純粹的感覺邉有阅J,一 種純粹視覺情境突然湧現,就此女僕沒有回答或反應。眼神、肚子,便就是一種交 會?。」(C2 8)

  女僕眼神交會於懷孕的肚子等一系列無意義的動作,是與整部電影的發展不相 稱的,就此這些影像脫離了情節而朝向純粹視覺情境,這是影像符號變異問題;而女 僕的哀怨無助以荒謬方式呈現,則強烈流露出人與世界的強烈疏離感,這是電影裡 孤僻人物的作用。在德勒茲眼中,它們的異質形象,使《風燭淚》成為影像-時間的電 影:不只具有對現狀(現存體制、知識、哲學和藝術)不妥協的叛逆性和解構性,也涉 及電影所為何來的本質反思。

  《风烛泪》影评(八):我们都可能是Umberto

  这个细声细气,体面又尴尬,只求一个位置等待生命耗尽的老头Umberto显得异常真实,我们身边的老人中就有他的身影。但在这部写实的影片中,他仍只是一个更高涵义的映射。我觉得,导演想说的是,我们活在一个没有交流的世界里,一切语言都是利益的语言,人们相遇,要么谈论他们之间的利益,要么只是发出毫无意义的声音,以便礼貌地摆脱对方。如果你是一个弱者(比如Umberto这样的老人),就没有人愿意与你说话。这种现象的本质来自于人对他人缺乏兴趣,所有的热情都集中在利益的扩张上,或者说自我的膨胀上。

  看完电影,我发现DVD里有一叠折起来的册子,上面有德西卡自己的话:

  What is the meaning of the film? It seeks to put on the screen the drama of man’s inability to communicate with his fellow man. The economic condition of Umberto is not what concerns us. What concerns us is the loneliness of an old man. Men do not communicate with each other; how can they communicate with Umberto?

  ...

  Human beings have this primitive, perennial, ancient fault of not understanding one another, of not communicating with each other. This is the story of Umberto.D——that is to say, of a man like ourselves.

  《风烛泪》影评(九):生之隅,生之欲

  一个穷寡退休老公务员为了争取生存的一隅处处碰壁,绝望中唯有那只心爱的小狗唤醒了他的生之欲。

  民不聊生,示威被逐,讽刺政府的不作为。

  上层雅士道貌岸然,行偷情之实。女房主自私自利,夜夜笙歌。上层阶级的优渥生活反衬底层人民的艰难。

  围绕着金钱,故事展开并发展。女房主金钱至上,冷漠无情,直接导致老人卖表筹房租,卖书继续筹钱。救待宰的小狗要花钱(片中隐去了这部分,然从买卖办公室中可以看出,价格不合就宰杀的必然),借钱是要翻船的,伸手要钱这种原则问题还是交给壮年吧,寄养小狗的钱比养人还金贵。

  同情,也是奢侈品,且来自相似命运的小人物,全片中另一人物女仆M也是一个悲苦人物。与渣男未婚先孕,无法得到家人支持。她甚至没有一间佣人房,睡在过道里。一旦孕事暴露必将失业。那么她又将何去何从?

  对于老人,一个温度计,一片饼干,一只香蕉,一片蛋糕,暖得了人心,拗不过命运。最后,还是得低头。还记得最初和女房东对着门发出两声带有喜剧色彩的“哈哈”?随着情节发展,再多的希望也会像沙漏一样漏光。

  开始时主人公充满了对抗精神,甚至出院后精神抖擞,行动变得轻快有力。然而一连串实实在在的打击下,他拖着沉重疲惫的身影,千难万舍地离开了那个住了几十年的地方。此处用一个缓缓移动的长长的影子暗示出老人的艰难的割舍。在电车上,他望向住了大半辈子的房间,视角由低到高,暗示低卑的身份,祈望命运的眷顾而不及啊。

  片中用两种人反衬老人的品格,一种是蹭医院福利,油滑会来事的;另一种是理直气壮地伸手要钱的。而老人,作为坚强的第三种人,病到熬不住才进医院,把乞讨这件小事交给了无辜的小狗,影片赞扬了他的正直和极强的自尊。

  作为老人命运共同体的小狗,既是亲人,更是依靠。在老人自顾不暇的时候,一个伴随着有轨电车呼啸声的轨道特写镜头暗示了浓浓的悲剧意味。最终在火车的轰鸣声中,在一念生一念死的危急时刻,小狗本能地表现出了生之欲,扭转了老人的想法。死很容易,活着不易,狗坚强,人亦应。这也直接引导了结局的方向,绝境中求生,活着才能看见希望。

  《风烛泪》影评(十):小评

  最近在看关于意大利现实主义的电影和书籍,对于现实主义的风格性有点云里雾里,似乎,现实主义大师的作品都自成一风格,而且放佛每一部的风格都有区别。

  的确新现实主义在整体上都把我了主题的社会性,风格的真实性,杜绝电影的戏剧性。绝多数镜头语言以一种客观的视角展示原封不动的“电影人物”的生活。甚至如德·西卡提倡不运用场面调度,镜头具备随意性。但是这种随意我认为是十分刻意的的,他的目的是要营造一种如记录般的风格。在剧作上,比如说这部温别尔托D,难道说他的逐步让温别尔托对生活的绝望,从争权失败到被女房东赶出到打算自杀送狗不成,这种剧作的循序渐进,逐步渗入,没有戏剧性的影子吗?

  甚至我觉得这些意大利的艺术家们,整体的风格比谁都浪漫,都诗意。这让我想到了伟大的小说《悲惨世界》,一部带着浪漫主义色彩的现实主义巨著。

  受益挺多的,我很喜欢这部电影里的几个特别诗意的场景。一是,女仆早期收拾家务的那个段落, 磨咖啡豆,用脚踢门,湿润的眼泪,一个怀孕少女的孤独心境被描写的惟妙惟肖。二是,温别尔托犹豫要不要乞讨的那个段落,掏出手的时候甚至有点卓别林所塑造的夏洛尔的风采,当施与者准备给他钱的时候,手一翻象是在感受阳光,那种落魄者的崇高自尊,是属于意大利贵族式的童话,这不仅让我想起了《豹》。三是,人狗惜别那个段落,当温别尔托终于决定离别自己“最后的亲密”时,他舍不得又预要回去的时候,那小狗蹒跚这也跑了过来,这个情景让人感动。

  一直以来受故事片的影响,在练习写作和专业学习编排戏剧的时候,一直弄的都是那种特别“大”的东西,要不是在短短的故事架构时间里安排多重的主题,要不就是追求故事的夸张的情节,往往失真了细节和真实,这部电影情节很简单,让我也找到了下一步训练的一种方向——简单细腻真实。

阅读更多电影影评,请访问生活日记网 用日志记录点滴生活!杂文频道。
喜欢杂文,那就经常来哦

该内容由生活日记网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