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尼玫瑰》经典观后感10篇

发布时间:2022-04-17 12:32:05

  《丹尼玫瑰》是一部由伍迪·艾伦执导,米亚·法罗 / 伍迪·艾伦 / 尼克·阿波罗·福特主演的一部喜剧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丹尼玫瑰》观后感(一):百老汇丹尼玫瑰

  欢笑是重要的,但是你还得受点苦,不然你就体会不到生命的意义---丹尼

  接受 宽恕 爱,人生的意义皆在此三点---丹尼他叔

  这部片子拍的是一个美国版的雷锋叔叔的故事,当然了雷锋叔叔生活在一个商业社会里就会跟我们的原版不太一样,不过为人民服务的原则没有动摇,换成了美式英语就是AFL (Accept-Forgive-Love)

  《丹尼玫瑰》观后感(二):无营养影评

  偏向于叙事的电影。

  跟Woody Allen更早期的比起来,其实还是蛮大区别的。这部电影的他尽管还是唠唠叨叨,但是基本没有晦涩难懂的政治、哲理类的讨论。(至少没有中文字幕我还是看懂了绝大部分。)

  Danny Rose一直风尘仆仆,为表演出心出力,他发掘的人还是相继离开他,另觅出路。他还要为他培养的演唱者哄女人,还要为这个女人冒那么大的险,真是很符合描述小人物电影的一般规律---悲剧再悲剧,怎也挡不住。但是结局居然有点温情的成分。

  除了主角本身还是很Woody Allen之外,其实这故事不是特别的他的风格。

  《丹尼玫瑰》观后感(三):唠叨的精彩

  一个好故事,还需要一个合适的讲述方式。本片的结构有点意思,以几个成功人士闲聊的方式,一通铺垫,镜头推上去,一位成功人士开讲,重点正片开始了。丹尼是一个表演经纪,唠叨、积极、热情、单身老男人,活雷锋般的挖掘培养人才,可是只要培养成功,就通通飞走了。这故事讲述的是一个歌手从挖掘到飞走的过程。为了这个歌手,丹尼操碎了心,联系业务,培养好习惯,专业培训,还要为他代管情人蒂娜,被黑社会追杀,差点丢了性命。当歌手功成名就,愉快的离开了他,只留下他在那里无奈、沮丧和无言的愤怒。蒂娜很内疚,一直希望能道歉,获得丹尼的原谅。结尾还是蛮温馨的,寒冷的大雪天里,丹尼追出来,接受了蒂娜的道歉。几个讲故事的总结陈词,一致对丹尼表示出赞美之情。讲故事者不仅起到了话外音的作用,还以第三者的角度直接暗示了丹尼的善良和热诚,一个插叙方式的小故事,结构不错。

  伍迪艾伦的电影一如既往的唠叨,对白极其精彩,如脱口秀段子手一样,让观众一直沉浸在“有意思”的感觉中。“我的叔叔,著名的糖尿病患者,告诉我人生一定要接受、宽恕和爱。”艾伦总能以俏皮的方式说教、自嘲、说服、讲述,真称得上是台词大师。歌手宣布离开的固定机位长镜头,落幅是歌手与蒂娜走出画框,特写丹尼的无奈、沮丧、愤怒的表情,精彩极了。电影故事的反转技巧,恰到好处,为故事添彩不少。更有意思的反转是最后丹尼同蒂娜一起走在大雪中,庸俗的我更喜欢导演这是暗示丹尼同蒂娜的生活走到了一起,呵呵,虽然庸俗了点,但好人有好报,那多好啊。

  音乐真好,营造轻松俏皮的轻喜剧氛围,出大力了。那首“胃”的歌,真想找来听一听。

  《丹尼玫瑰》观后感(四):老伍迪走过的路全都是套路

  这几天在读《和奥逊威尔斯一起午餐》,奥逊说他不喜欢Woody?Allen这个人,原因很简单,说他拍的每部片子都是为了治自己的病。

  然而奥逊算是那种灵光一现的天才,因为纵观他人生为数不多的作品,拿得出手的只有《公民凯恩》和《上海小姐》,除了拉不来投资,晚年的他也直言自己写不出来东西,知道自己能力如此,他的病无药可救,Woody?allen拍电影除了治自己还能治别人,为什么会不被喜欢呢?

  这片子由一群社会的上流分子谈论丹尼罗斯开始,用了两个引子,再由其中一人开始主要故事的叙述,接下来罗列一下老伍迪使用的套路。

  1.整洁明了:直到主要故事开始,镜头才开始向讲述者拉近,这种镜头运用给观众一种十分工整的感觉,什么是主,什么是次,一目了然。

  2.旁白的清晰度:许多片子经常会面临旁白无力,旁白尴尬,甚至旁白多余,类似《纽约提喻法》里,用收音机里的节目来做旁白,旁白是一定要有一个合理的出处的,这里故事讲述者即那群社会的上流分子们则是旁白。

  3.画外镜头:逃脱绳索以及卢告诉丹尼要炒他鱿鱼的时候使用了画外镜头,前者是留给观众想象空间以及营造喜剧感;后者则是一种无力感,因为空间中说话的只有丹尼自己,这样比正反打之类的更能体现孤独。

  4.拉来投资:众所周知,喜剧比悲剧更容易拉到投资,原因很简单,人生已经够悲惨了,观众走入电影院都想看一个给自己人生以希望的故事,老伍迪很少拍悲剧,开始尝试悲剧应该是“伦敦三部曲”。如果说这部像《卡比利亚之夜》,那么费里尼只在最后让主人公不那么悲痛,这本身就很让观众绝望;而在这部里面,老伍迪却给了一个喜剧的结局,丹尼成名了,饭店里还有用他名字做的菜肴。

  5.跳切麦格芬:丹尼被混混架枪了,跳切,丹尼在车上(暗示观众她逃出来了,怎么逃出来的,不知道。)丹尼去拿配方来唤醒喝醉的卢,跳切,卢好好的在舞台上唱他的成名作(暗示观众丹尼的独家配方管用,配方为何管用,不知道。)

  丹尼成名了,怎么成名的,不知道。

  6.安吉丽娜这种超自然元素

  7.最后的感恩节聚会,那些只是打酱油的艺人并不只是打酱油的,他们全出现了,无比温馨。最后街上追回米亚法罗的那个镜头甚至有点像二维的安哲。

  说到底,老伍迪的病,不过是原配总是好的,别想着去见一个爱一个,没有好结果。(但没人管得住自己)

  《丹尼玫瑰》观后感(五):I don't think that would be such a great idea

  之前总以为似乎只要看过一部导演4到5部片子就算是对其很熟悉了,斯科塞斯、诺兰、蔡明亮、今敏,莫不如是。然而Woody Allen似乎完全不适用法则,老爷子实在是拍了太多片子。

  全片一开头通过一场餐厅内的交谈来引出Danny Rose这个角色,然后我们就看到了一个只为自己艺人着想,一心一意服务于他人的非典型性Woody Allen角色。

  可以说全片前半段没什么特殊之处就是其原来片子的一种翻版,以风趣代有趣,用喋喋不休的对白替换剧情场景的推进。直到Tina的出现,我一开始下意识地以为全片会又像Manhattan一样,Allen所扮演的角色会再度喜欢上自己朋友的情人(也的确再一次是以情人身份出现)。而且随着剧情推进,Allen被众人所误会也进一步加深了我的猜测。工厂漏气那一段真的太好笑了。

  直到最后众人齐聚一堂,表演完美落幕,艾伦突然被解聘之时影片显示出了其特殊之处。心灰意冷的Allen并未得到很多镜头来获得观众的同情,他前去医院给朋友说会替对方支付医药费时更像是对自我的一种安慰。直到这个时候忽然觉得Danny Rose其实就是我们每一个人,或者说我自己也有过Danny Rose的这种失意的感觉。此时已经距全片结束没有很久了,心里很是急切想知道Danny Rose到底会怎么样,他会怎样去面对事业上的挫折,结果导演硬是只讲Tina怎么和他人分分合合。当看到梅西百货游行时的充气人偶时,导演、Tina、观众总算都同时想到了那位可爱卑微的人。

  其实当Tina敲响的门时心里还是有些期望两人可以走到一起,虽然这样的话剧情会很俗套。Danny Rose用自己的眼神表达了自己的无奈,没有怪罪,没有苛责,有的只是一句对自己窘迫现状的调侃。全片最后处那场街道追逐戏真真的拍出了纽约的美,纷飞的大雪下他追上了她,轻轻拍了拍肩,道一声原谅,相携而去。感恩节就是这么简单。

  黑白色的摄影风格使得本片显得诗意很多,其实本片正正经经的只讲了Danny Rose的一件事,但却丝毫不影响这个人物的真实性。Broadway Danny Rose这部片论整体性真的只在7-8分的水平,但就是结尾这出感恩节的戏让人看完一整天都还晃不过神来。我希望自己能是Danny Rose,能有机会面对这番经历,识得Mia Farrow般的美女子;我希望自己能是Danny Rose,能诚诚恳恳以己之心对待他人;我希望自己能是Danny Rose,能在学会爱与不爱之前就有一颗懂得宽恕的心;我希望自己能是Danny Rose,在开门的那一刹那有勇气说出那句“I don’t think that would be such a great idea”

  《丹尼玫瑰》观后感(六):亭子间的三明治传说

  在《奇招尽出》中,伍迪·艾伦让丹尼·德维托饰演一名“死抱着由其亲自捧红的作家大腿不放”的经纪人,并对其竭尽嘲讽之能。所以,当看到他本人在《百老汇的丹尼·罗斯》里以一个“落魄演员经纪人”的形象出现时,难免会感到有些不适。

  这个名叫丹尼·罗斯的经纪人简直可以用伟大来形容——他为旗下的艺人争取表演机会;他教他们如何更好地取悦观众;他为他们的利益挺身而出;他替他们打马虎眼;他甚至还会为他们做心理辅导……简而言之,这是一个很“纯粹”的人,信奉着“接受、宽恕和爱”的人生哲学,将向上攀爬的过程看做是一种享受,并且,他坚信在生活中,欢笑和苦难缺一不可。

  人们把丹尼·罗斯视作是“百老汇活着的传奇”,他在片中最豪迈的一句台词是:“作为你的经纪人,我不得不说你的问题很严重,但如果这就是你想要的,那么我就为你操办吧。”电影的重点,是丹尼和他手下一位意大利歌手卡诺瓦之间的轶事,而有关丹尼·罗斯的抱负和情怀,大多是通过他与蒂娜之间的对话交代的(蒂娜是卡诺瓦的情妇),作为一个由伍迪·艾伦亲自扮演的角色,丹尼·罗斯的积极乐观和我们所熟知的那个“悲观的神经质知识分子”也有着很大的不同。

  为了安抚卡诺瓦的心绪,丹尼·罗斯答应替他去劝蒂娜出席卡诺瓦的演出。丹尼·罗斯甩着手里的车钥匙三步并两步向车子走去并前往蒂娜的住处,此时节奏明快的配乐像极了尼诺·罗塔在某部费里尼电影里的小曲,给人一种略带滑稽又满怀憧憬的体验。

  在一场闹剧之后,电影也因为卡瓦诺的摊牌由轻松变得沉重起来。一个多次被艺人“抛弃”的经纪人,又一次遭遇遗弃,但这样的日子他早已习惯,他有自己的理论:“人们害怕自己开始的样子,所以他们选择离开。”一个屡败屡战的男人出现在这里,多少让习惯伍迪·艾伦的人有些无所适从,这部电影无论是配乐还是人物遭遇都有一种《卡比利亚之夜》的感觉,只是主角从天真的妓女,变成了一个“老好人”式的经纪人(两者还是有一些相通之处的)。

  当蒂娜出现在丹尼的门前,伍迪·艾伦做了个让人永世难忘的表情,印象中,伍迪·艾伦以这种表情出现在电影里是少之又少,印象中在《罪与错》最后的宴会上面对那个“很有野心”的女记者也出现过同样的表情。而两次的对象,很巧,都是米亚·法罗。

  电影最最出彩的地方,当属结尾,音画结合极佳,愧疚与宽恕,于此终于完成对话。老伍迪一直可以把电影的结局拍得很暖很甜,但是从来不腻。

  2014.02

  http://i.mtime.com/fabzany/blog/7746751/

  《丹尼玫瑰》观后感(七):伍迪·艾伦那朵最艳的玫瑰

  说起小老头,从《安妮·霍尔》(Annie Hall,1977)完成电影艺术上的飞跃之后,整个80-90年代佳作频出,每隔几年就要出一部影史经典。小老头拍的电影太多,所以也有不少慢慢被人遗忘,没有获得应有的重视,比如1984年的《丹尼玫瑰》(Broadway Danny Rose),又译《百老汇的丹尼罗斯》,就是被低估的伍迪·艾伦影片之一。

  影片很难归类,可以当做普通的情节喜剧,或伪人物传记片,或爱情片。讲的是一个演艺经纪人的往事。开头和结尾是不同时间的同一场景。开头,几个中年人在餐厅里谈论这位经纪人丹尼·罗斯(自然是由伍迪·艾伦扮演)的趣事,所以影片的主体部分由数个大段闪回构成,旁白则来源于其中一人的讲述。

  丹尼原先是搞笑艺人,后来当了经纪人,影片讲的是给一个叫卢·卡诺瓦的歌手当经纪人的故事。但看着看着你会发现,要讲的其实是他的爱情故事。

  整部影片洋溢着欢乐的意大利风情,卡诺瓦红过,丹尼要把他再次捧红,把他介绍给业界大牛一个叫米尔顿的人,安排了一场演出让米尔顿来听。这场表演至关重要,能不能红全靠它了,因此卡诺瓦非常紧张。他有一个情人叫蒂娜,米娅·法罗(Mia Farrow)饰演,刚开始一直带着墨镜,打扮很古怪,几乎认不出来。卡诺瓦一定要让蒂娜来看演出,给他精神上的鼓励。为了瞒住妻子,让丹尼假装是她的男伴。

  然而当丹尼去接她时却发现他俩正在电话中吵架,这就尴尬了。蒂娜绝尘而去,跑去参加一场意大利人的婚礼,丹尼也追去了。高潮来了,这里有个意大利人正在追求蒂娜,得知蒂娜还另有恋人后打算自杀,并且把丹尼当做了她的恋人。当然是没死成,他的两个黑手党弟弟打算杀掉丹尼,为兄报仇!从这往后高潮一轮又一轮。先是在餐厅外发现了追杀者,两人跑路。丹尼表示自己是陆上希伯来人,无法坐船。在船上蒂娜回忆起她给卡诺瓦另外找了个经纪人的事,这个人也会来看当晚的演出。

  在短暂的安全过后,俩人还是被黑手党抓到了,逼丹尼说出蒂娜真正的情人是谁,于是丹尼说出了一个名字……但是他说的是一个口吃的喜剧艺人的名字!他以为这人正在巡回演出,不在本地。但丹尼和蒂娜还被绑在那里,以一种滑稽的方式……丹尼突发奇想,模仿逃脱大师,以“扭扭”的方式挣脱绳索。到底他们是如何扭的,想象一下便能体会……果然成功逃脱!后来还有一场华丽的历险,就不多说了,太可笑。

  总之,他们赶到了演出现场,卡诺瓦演唱大成功,丹尼也得知蒂娜和卡诺瓦计划要把自己换掉。失落的丹尼去看望了那位代替自己被暴揍的口吃艺人。

  整部影片高潮迭起,笑料不断,只可惜小老头给自己安了个差强人意的美满结尾。蒂娜整日失魂落魄,意识到自己爱上了丹尼,而丹尼也对蒂娜念念不忘,于是她们在一起了。看看他们在街上说话的那一幕,像不像《安妮·霍尔》的结尾?

  丹尼·罗斯显然有小老头自己的影子。伍迪·艾伦自小就有搞笑天才,15岁时就开始在一些报纸专栏上写段子,后来给广播电台写段子。中学毕业后,为电视节目编写脚本。1961年,正式成为一名喜剧演员,在格林威治村的小酒馆、夜总会和小剧场里演出,一时名声鹊起。后来开始编写舞台剧,在百老汇大获成功,之后正式走向电影,直至今日。

  《丹尼玫瑰》获得奥卡斯最佳导演和最佳原创剧本两项提名,米娅·法罗凭此片获得金球奖音乐喜剧类最佳女主角提名。之后此片就再没掀起什么波澜,成为伍迪·艾伦众多优秀影片的点缀。

  公众号:电影套盒(laodianyinghualang)

阅读更多电影影评,请访问生活日记网 用日志记录点滴生活!杂文频道。
喜欢杂文,那就经常来哦

该内容由生活日记网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