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爱陌生人》经典观后感10篇

发布时间:2022-06-19 11:22:29

  《只爱陌生人》是一部由托尼·加列夫执导,罗曼·杜里斯 / 罗纳·哈特纳 / Izidor Serban主演的一部喜剧 / 剧情 / 音乐 / 爱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只爱陌生人》观后感(一):可能它是讲快乐吧

  我不敢说我看懂了这部电影,可能电影越看越多,本来就该模糊不清了吧。

  我知道看的时候很放松,忘记了许多现实的东西,又觉得现实中许多的包袱是可以抛弃的。

  结局真的不太懂。如果非要说感受到的一点,可能它是在讲快乐吧。或悲或喜中走来,哪怕经历剧痛,下一秒总可以是快乐的。就像用激扬的音乐为悲伤唱离歌,是在送走悲伤吧。

  《只爱陌生人》观后感(二):只爱陌生人

  “时间是用来流浪的,生命是用来遗忘的,灵魂是用来歌唱的。”——吉普塞人

  无疆的国度,一个矛盾的概念。

  我常想,一个连家园都没有的民族一定是坚强、乐观、充满生活感悟和激情的民族,他们在欢快的歌舞中刻意淡化流离失所而带来的悲伤。另外,我原以为,吉普塞只是厌倦了都市烦嚣的人群的一个符号,一种姿态。但事实上选择流浪只是无奈,在路上的一些欢声笑语只是用来暂忘悲凉,而不是生活写照。

  我还常想着去旅行,其实是想逃离。

  导演托尼葛立夫身上有吉普塞人血统,他的眼里大多是这个流浪民族的苦难。

  他们连表达哀伤都选择了节奏欢快但催人泪下的歌舞,他们肯定有美好的憧憬才至于那么轻易就露出了笑容。

  《只爱陌生人》观后感(三):非职业?!!不会吧

  非职业,不会吧。那这也太棒了,真是吓一跳,尤其那个老头,我还以为是一欧洲老戏;这女主美得不像话,罗马尼亚可真是个盛产美女的宝地;男主?你骗不了我的,欧容的片子我见过他,还与爱美丽和作过,在欧洲应该是个有影响力的演员。

  罗曼的表演在欧容的《新女友》里超乎想象,太重口了,看了这片才知道他原来是纯情美少年出身的,眉目清秀,举止文雅,重情不滥情。

  女主也太牛了,非职业,却把这么一个自由、狂野、能歌擅舞的美女演得如此传神,那天真无邪的笑,那动感十足的扭臀,太美了,世间还有如此尤物,更令人感到天公偏心的是,她懂得七门语言!!比那些所谓专业的强太多了。

  但是这导演也太牛了,居然能用一帮业余演员打造出这么出色的作品,很好地发挥了这帮人的本色,可能他们自己也没觉得是在演戏,就是在做自己嘛。当然也有几笔比较失败的,比如那老头的儿子,在小酒馆的那场戏,确确实实是在“演”。

  女主爆表的颜值,原汗原味的吉普赛人,美妙动听的音乐,出色的作品,出色的导演。

  《只爱陌生人》观后感(四):危险的陌生人

  电影的英文译名是<疯狂的陌生人>,相比之下,把它翻译成<只爱陌生人>就太过柔和了.电影中并没有人只爱陌生人,他们只是对陌生人很好奇,在结果无法预测的状态下,他们兴致勃勃地交往.男主角一心追寻录音带中神奇的歌者,最后才明了,他所追寻的东西并不存在.

  这部电影让我想到人类学中的田野调查法,以及中央院校派专员去收集民间音乐的事情.我看过一篇关于非物质口头文化遗产的文章,里面提到一个收集民间音乐的音乐工作者被他所采访的民间艺人缠着,很想从他那里要一盘录有自己的音乐的磁带.这让那位工作者很不是滋味.

  此外,这部电影颠覆了我对吉普赛人的印象.西方人总是把他们描绘得十分神秘,或者就是小偷和骗子.这部电影相当真实地反映了现代吉普赛人的生活状况,有点悲惨,他们有自己的生存法则,虽然他们的歌舞受人欢迎,但在生活中难为世人所容.导演本人好象就有吉普赛血统.

  《只爱陌生人》观后感(五):永无休止的乡愁

  导演Tony Gatlif是个有吉普塞血统的人,据说他拍有吉普塞3部曲,本片是第3部。在法国很受欢迎,拿下了1999年的恺撒大奖。

  引用介绍:“专门研究种族音乐的法国浪人,因为一盒录音上的一把独特歌声,来到罗马尼亚一条吉卜塞人乡村,希望能找寻得到那位女歌手。然而其目标随著在乡村遇上不同的人、碰上不同的事,不知不觉起了变化。沿途风光明媚,有笑有泪,乍喜乍悲,导演东尼加列夫个人自编自导,更包办监制和配乐,以流丽的影像和动人的声音,加上一群非职业演员,谱出一段触动观众灵魂的旅程,”

  很不错的电影,朴实无华,毫无技巧的痕迹。里面的非专业演员有着灿烂得近乎白痴的笑容,让我想起帕索里尼天方夜谭里的演员们,同样都属于强烈而难忘的影像。

  对于吉普塞人,我籍着本片有了更多的了解,但还是很难理解。怎么会有这样一个民族?从来不停留,把世间人们最珍贵的东西全都鄙视了,没有家乡,没有家居,甚至没有家人,千百年来,顶风冒雨,孤诣向前。他们在找什么?他们在想什么?很喜欢喜欢最后一段:法国人在墓园里学着吉普塞人的样子起舞,有点儿中国人红白喜事的哲学意味,庆祝死亡,庆祝往生,而吉普塞女子擦干泪水后的笑颜,简直就是太阳才有的那种光芒了~~~~

  《只爱陌生人》观后感(六):只爱陌生人

  黄燎原在有期《SOHO小报》上说“我认为对一切古老文化的拯救都是徒劳甚至是不道德的”,我觉得这是他所发的众多不靠谱感慨中比较靠谱的一句;而在另一边,《南方周末》报道的陈哲和他的五人普米小组却被描述得极有使命感:“有些东西我没办法阻止它的灭亡。但是如果把它固化下来,有朝一日,孙子们想听爷爷唱的歌,多少在我这还能找得到。”

  黄燎原和陈哲的较真是徒劳的,在把《Gadjo dilo》的DVD从托盘里抽出来的那一刻,我才搞清楚其实他们俩都徘徊在真理的两端。相比之下,还是Stephane更有发言权——为了找到父亲留下的民谣磁带上的一个女歌手,他寻找吉普塞村庄生活并录制吉普塞艺人的歌声,而当他看到悲伤的 Izidor 拉着小提琴起舞,怀揣处女证明的肚皮舞女郎在外族人的餐桌上抖动腰肢时,忽然恍然大悟:他永远都无法真正的理解并融入那个民族,而一直以来的热情不过是出于对陌生文化的好奇,就象我们更喜欢看猴子做出一些让人无法理解的动作。

  可以肯定的是,这部远远小于《千里走单骑》的几乎可以用部DV就能完成的电影显然要深刻得多,导演的视野、世界观、价值观决定了他们的差距。尽管高仓健的眼泪更具杀伤力,但能让你记住的也仅此而已。

  还是林夕同学比较靠谱,至少他告诉王菲“只爱陌生人”绝对是“比宠物还天真”。

  《只爱陌生人》观后感(七):“舔我下面。”

  “舔我下面。”

  当吉卜赛人莎宾娜对法国浪人如此妖媚地低语时,吉卜赛人的野性奔放都在其中了。

  我们看见了,也听见了。

  在莎宾娜的低语不久是同样低语的挑逗音乐,其中还有甜蜜欢畅的喘息。具有鲜活生命力的性野野地流露着。

  然而这并不是流浪的吉卜赛人的全部。

  他们的快乐,他们的悲伤也野野地流露着,丝毫不加掩饰。

  还有什么民族比吉卜赛人更快乐吗?

  跳舞他们快乐,在地板上跳,在桌子上跳。

  唱歌他们快乐,和着乐器唱,敞开嗓子唱。

  虚荣他们快乐,一点虚荣就行,哪怕只是他认识一个法国人。

  他们太快乐了,

  他们快乐地奔跑,去迎接大路上回来的从监狱释放的朋友。

  他们快乐地奔跑,他们也悲伤地奔跑。因为他们没有家。

  歧视残暴地跟随着他们,他们跑。他们跑,他们一路歌唱。

  内在民族 No.1:吉普赛——人生就是流浪

  http://www.neizai.com/viewthread.php?tid=10307

  《只爱陌生人》观后感(八):吉普赛 & me

  我一直都很讨厌自己当看完一部电影后没有弄清楚这部电影真正讲的是什么。我讨厌是因为我似乎浪费了这部电影,也因为我的无知,所以我看完之后会思考很多,寻找很久,一定会将电影的内容大致弄明白,而这些明白只是建立在我自己的认知和价值观以内。就像这部电影,我首先因为完全不懂其中的语言,并加上我看的录像中的翻译实在不怎么好,让我错过很多可以直接认识的地方。很多人都向往自由,而又有很多人反对这种看法,吉普赛人,原本我只是听说,现在稍稍了解一点,他们生活不安定,四处生活,长处于困难,艰苦,异样眼光,可是那么那么就得历史,他们一直在过着自己的生活,摧毁不代表毁灭,村庄摧毁不代表民族毁灭,所以他们总是能雄起,雄起。就算人口不多,但是他们不灭的坚持和信念,足以让他们配上雄起这个词。

  最近,也一直在思考自己的生活态度,自己的生活方式,以及以后的生活方向,虽然我还小,但是我总结了我成长的这些重要的时间里,我缺少的证实可以让我雄起的坚持,我有我自己坚定的信念,可是我却不能坚持,我自己也会觉得很奇怪。我总是能够神奇的忘记这个忘记那个,就连自己爱到抓狂的也会有时候忘记得一干二净,我对于我这样的特性不知该怎样定义。有时候,给自己的计划,总是那么的让我片刻激情四射,但也就片刻。也许,到头来说,还是不够坚持,信念不够鉴定。有些东西,就是会刻在骨子里的,我还没有刻骨铭心。

  《只爱陌生人》观后感(九):我们不过是另一种居高临下的闯入者

  我永远记得自己生平第一次的志愿者活动:去一个山区新落成的小学看望小朋友。一幢房子,三间屋子,两个年级的学生,没有操场,课桌椅破败,还有学生没有椅子,大部分是布依族。我们吃力的与他们做一些活动,几乎需要一个很老很老的老师全程翻译,带他们唱歌,与他们一起画画,使尽全身解数,偶尔让他们大笑投入,不过最终他们惦记的不过我们手里的铅笔或是糖果的奖品,家长们也都挤在门口,大声插嘴指挥着他们的小孩,闹得不可开交。

  一个下午,我们完成了任务,来到校长家吃了顿非常正常的晚餐,然后坐在院子里看星星喝茶,晚上在教室搭帐篷睡觉,然后就浩浩荡荡的开车离去,去附近的风景区观光。

  跟事先想象的很不一样。后来在所谓的NGO行业里折腾了一年,我一直记得我这第一次的志愿者经历,也看到了更多像我当初一样怀着最大的善意投奔到类似这样团队的人们,大家都想要尽自己心力,帮助弱者。只是很多时候我们会发觉,我们永远是高姿态的,是助人者的身份,甚至是闯入者的身份。我们的那一丁点帮助,我们的那些肆意闯入别人生活带来的“希望”,有时候可能是更无耻的一种生活态度和自我的标榜,甚至炫耀。我们的某些所谓关注,我们的某些所谓关怀,带给他们的意义究竟是什么,或许不过是带给我们的意义?如果不能近似自我奉献的投入进去他们的生活,我们所做的所有一切也许不过是无耻的为了让我们活得更心安一点,活得看上去有良知一点而已。有NGO的同事说,其实NGO不过就是白领在浮华生活中的调剂品和自慰的响亮噱头。

  有时候,我们不得不承认确实是这样。

  最大的理想,或者说最纯粹的理想,不能是用这种方式实践的。《只爱陌生人》这个电影说得并不是支教。但却切实的诠释了这样一种助人者、闯入者的矛盾。那个看起来与吉普赛人打成了一片的法国人,无论怎么进入了他们的生活,同吃同住,甚至和一个吉普赛姑娘谈情说爱。他仍旧不过一个外来者旅客般的姿态,他是那么浪漫的来到了这里,为找寻一个声音,那么流浪者般的体验了一种新鲜的生活,还外加一些艳遇。但是他始终是游离在这些吉普赛人群之外的,只是个旅客而已。当吉普赛老人在咖啡店骄傲的谈起他们交了个法国朋友,还住在他家里。他注定了自己始终是优势的,即使是对这些人群的善意,也是居高临下的。所以在最后,当随同他们经历那些被轻描淡写的死亡,感受到扎实的悲痛和他们所受到的屈辱和蔑视。他毁了那些录音带,那些他认为浪漫的歌声。他真正明白那些是生活的疼痛和族群的悲哀,不是什么看似浪漫的歌声。自己一直是一个厚颜无耻的旅客,闯入了他们,甚至企图剥削、利用他们的苦难。

  有时候我觉得,对于那些和主流文明不相同,或者跟不上主流文明的人和地方。如果你不能奉献似真正投入他们的生活,那把那些支教、助人的想法单纯的放在心里,作为自己心里温暖的一块,或者作为理想,也许有一天能真正放弃自己的一切,付诸实践;或者作为一种提醒,提醒自己不要在物质生活中活得麻木,提醒自己在眼前真实的生活中保持善良温柔,可能是最善良的做法。那些几十几百的捐款,那些关注和探望,只要想到援助计划停止时,我们离开时的后果,我就不得不沉重的觉得我们不过是另一种意义的伪善。当然,那些帮助对他们暂时的生活改善是有帮助的,只是可能我们并不应该以这种姿态闯入他们的生活。

  《只爱陌生人》观后感(十):诺拉 露卡

  Tony Gatlif:

  1993 一路平安 Latcho Drom

  1997 只爱陌生人 Gadjo Dilo

  2002 摇摆吉普赛 Swing

  2004 被放逐者 Exils

  2006 寻爱之旅 Transylvania

  法国青年Stéphane来到罗马尼亚的吉普赛村落,寻找父亲生前挚爱的女声诺拉露卡。一次次的上路,歌声,舞步,器乐,诉说。华丽眩目或是苍凉悲怆,都仅仅拼凑起属于这个流浪民族的点滴。吉普赛人没有心中那唯一的诺拉露卡,每一个声音都是一生的奇录。

  [Gadjo Dilo](只爱陌生人)的荒诞叙事,让我想到了库斯图里卡同样诉说吉普赛故事的[流浪者之歌]。Stéphane与Isidor的鸡同鸭讲,村民们对这个异族人极为夸张的态度转变,让影片充满了喜悦的张力。吉普赛女人们当然并不优雅,她们张口金牙闪烁,最美丽的Sabina也是如此。还有屡次出现的略带低俗的挑逗,几乎成为影片的标志性台词,其涵义能够用以表达戏虐和调侃、热烈的示爱、甚至是不屑和愤怒。

  相比[Gadjo Dilo]的炽烈和“粗糙”,从孩子视角出发的[Swing](摇摆吉普赛)就要轻盈和细腻,也温和许多。学吉他、和吉普赛孩子玩耍、观看演出,构成了法国男孩Max假期生活的全部时光。不似Stéphane录下吉普赛老妇的哀唱时的凝神和一边Sabina的眼泪,另一段辛酸诉说面前的Max,只是一脸孩子的懵懂。

  两部影片选择的外来者旁观的视角,应该是源于导演Tony Gatlif一半吉普赛血统的身份。也看了此前他拍摄的关于吉普赛人的纪录片[Latcho Drom](一路平安),其中最为打动我的一个画面,是一位老人,用一把断了弦的小提琴,为面前的孩子奏乐。

  也记得Isidor把小提琴在头上架起,让Stéphane很是惊喜。树林中他以哀求的口吻向年轻的Sabina求欢,这一幕看得让人不免鄙夷。得知儿子的死讯之后,老人双膝跪地的哀号,却又让人为之深恸。

  年轻的Stéphane和Sabina彼此吸引,陷入热恋。Max和吉普赛女孩Swing度过了一段美好的童年时光。而两部影片在欢愉过后的情节转折,垫下了沉重的悲剧色调。[Gadjo Dilo]中,寻仇的罗马尼亚人烧死了刚刚出狱的Adriani,吉普赛人纷纷逃离,家园被毁。[Swing]中,吉他老师Miraldo猝死,两个孩子在水中举行了一场告别仪式。

  Tony Gatlif后来的两部影片,[Exils](被放逐者)和[Transylvania](寻爱之旅),不再以吉普赛族群作为对象,主题却依然关于旅途和寻找。[Exils]中的一对法国情侣,踏上前往阿尔及利亚的寻根之旅,最终却未找到真正的归属。[Transylvania]是关于一位来到异域寻找爱人的吉普赛女子,最后一个镜头里的微笑,与以Sabina的微笑作为结束的[Latcho Drom]很是相似。

  Miraldo死后,房车被大火烧尽。Max离开之前留给Swing的剪贴本,在女孩擦干眼泪之后,被冷冷地抛弃在了街口。对于吉普赛人来说,已经失去的,彻底告别也许是最好的选择。也因此,目睹了死亡和离散的Stéphane,选择销毁旅途中的一切记录。

  诺拉露卡,只是一场遥远的梦。

阅读更多电影影评,请访问生活日记网 用日志记录点滴生活!杂文频道。
喜欢杂文,那就经常来哦

该内容由生活日记网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