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达夫传奇》是一部由方令正执导,周润发 / 霍达华 / 王钰铃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郁达夫传奇》影评(一):很不错的电影。
给我感触最深刻的两个电影一个是这个,一个是鬼子来了。
上初中的时候看的。当时我还是个极端的爱国主义分子,但是看完这个电影以后感觉好像我崇高的理想、坚实的精神支柱似乎要破灭倒塌了一样。
《郁达夫传奇》影评(二):挂羊头卖狗肉
典型的挂羊头卖狗肉。所有的宣传海报都写着主演周润发,实际上90分钟的戏发哥不过出场10分钟。和两个宪兵不停说话,不停用白毛巾擦汗,最后被毙了。
少年郁达夫的故事很难看。
我最好奇的是日本民间的男女共浴,实在想去体验一下。
《郁达夫传奇》影评(三):很有味道的一部电影
无意之中在凤凰电影台看,居然就一直坐在电视前面看完了。这部电影让我重新认识了郁达夫先生,而事后的功课让我对他更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
无疑,《郁达夫传奇》讲得是建立在历史上的虚构的故事,但仍然让我觉得很真实,尤其将那个时代描写刻画的很成功,中国和日本,中国人和日本人,都是构成冲突的要素。也正是如此,才能让我对这样一部“老片”印象深刻。
《郁达夫传奇》影评(四):怀鲁迅 郁达夫
真是晴天的霹雳,在南台的宴会席上,忽然听到了鲁迅的死!
发出了几通电报,荟萃了一夜行李,第二天我就匆匆跳上了开往上海的轮船。
22日上午10时船靠了岸,到家洗一个澡,吞了两口饭,跑到胶州路万国殡仪馆去,遇见的只是真诚的脸,热烈的脸,悲愤的脸和千千万万将要破裂似的青年男女的心肺与紧捏的拳头。
这不是寻常的丧葬,这也不是沉郁的悲哀,这正像是大地震要来,或黎明将到时充塞在天地之间的一瞬间的寂静。
生死、内体、灵魂、眼泪、悲叹,这些问题与感觉,在此地似乎太渺小了,在鲁迅的死的彼岸,还照耀着一道更伟大,更猛烈的寂光。
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因鲁迅的一死,使人们自觉出了民族的尚可以有为;也因鲁迅之一死,使人家看出了中国还是奴隶性很浓厚的半绝望的国家。
鲁迅的灵柩,在夜阴里被埋入浅土中去了;西天角却出现了一片微红的新月。1936年10月24日在上海
《郁达夫传奇》影评(五):爱情别有它事
最早是在彭浩翔博客里知道《郁达夫传奇》这部电影的,因为郁达夫,因为周润发,就变得很感兴趣。
虽然所有海报都写着主演是周润发,但实际上周润发只在影片始末出现几分钟,准确地讲应该是客串,电影公司是打着周润发的招牌来拉票房。抛开这个不谈,整部影片还是不错的。特别是在郁达夫早年对性的迷惑和对爱的追求表现上恰到好处。
影片能从郁达夫的小说《沉沦》找到一些痕迹。郁达夫早年到日本留学,喜欢上一个叫隆儿的少女,他的好友港田也喜欢隆儿,面临爱情与友情,由于祖国贫弱,郁达夫选择了友情,让隆儿随着港田离去。过后的二十多年,由于那段让自己心醉的初恋,郁达夫一直寻找着港田的下落,但是日本宪兵却告诉他港田已经死了。
我们一直以为爱情只要两情相悦别无它事,其实除了两情相悦,爱情还有很多其它阻碍因素,父母、友情,还有那最不易使人想到的祖国。郁达夫在日本目睹并感受到日本人对中国人的歧视。隆儿的父亲为了隆儿下半生的安稳,要郁达夫作日本人;郁达夫知道自己不能给隆儿下半生的幸福,让隆儿嫁给了港田。他深深感受到贫弱的中国使留学生们受到极大的侮辱与委屈,所以在他的小说《沉沦》结尾有一个留日学生对着大海喊:祖国啊,祖国,我的死是你害的,你快富起来,强起来吧!你还有很多儿女在那里受苦呢。郁达夫就是受苦者之一,我认为他失去隆儿的最大因素不在友情,而在祖国的贫弱。
我们都说爱情简简单单,我们都说爱情是两个人的事情,但也许当我们都经历了,我们才猛然醒悟:原来爱情别有它事。
2008年07月24日
《郁达夫传奇》影评(六):明月几时有
那个时候的香港电影还是有些腔调,如果你只看现在国内引入院线的港片,怕是会滋生轻蔑之心。推出李小龙和成龙的嘉禾也曾出过不少本片这样的电影。周润发不是主演,但是简单两场戏很有力度。沉思喝酒,拿着手帕不停擦汗。最后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伟岸如斯的诗人应死在这里。
日本美景如画,摄影动人。青春期的性与力,在民族身份下撕扯,少年励志的改变最后难免无奈。“他们不是中国人,他们是支那人”的恨铁不成钢(还未见次年的风暴),在今时今日依然有批判意义。本欲沉沦的少年,却无法划清国仇家恨的界限,面对大海乞求国家富强的呐喊令人动容。
本片名不符实的除了周润发主演以外,还有“传奇”二字。人生比电影更唏嘘。听许子东讲现代文学(http://www.bilibili.com/video/av8880955/index_6.html#page=5),把这部以前未看完的电影又翻了出来。郁达夫文采斐然,少年风流,为人不羁,本应为魏晋之仕,而处多事之秋,给日本人做翻译,暗地里救中国人(《明月几时有》哇),无党无派自从一心,最后死于暗杀,被人发现身份竟然是因为当今世上做得出这样出色古体诗的中国人只有鲁迅周作人和郁达夫,而周氏兄弟已死。可叹。想起《冷子兴演说荣国府》——“使男女偶秉此气而生者,在上则不能成仁人君子,下亦不能为大凶大恶。置之于万万人中,其聪俊灵秀之气,则在万万人之上,其乖僻邪谬不近人情之态,又在万万人之下。若生于公侯富贵之家,则为情痴情种,若生于诗书清贫之族,则为逸士高人,纵再偶生于薄祚寒门,断不能为走卒健仆,甘遭庸人驱制驾驭,必为奇优名倡。”
《郁达夫传奇》影评(七):曾因酒醉鞭名马,生怕情多累美人
其实,这是方令正不太成熟的作品,但当年反响却很好,发哥的短短几个镜头,也获得不少人的格外称赞。但也因为周润发的出场纯属酱油,不少人也因此大呼上当,挂羊头卖狗肉。 这些只是宣传方的策略,导演想必也是不知情。
本片作为一个传记片,并没有像传统的手法那样由出生开始叙述,而是截取郁达夫在日本留学的片段,由一段中日的爱情开始展开。 这样虽然另辟蹊径,但在情节上显得单薄,没有了深刻的历史背景做依托,本片想要表达的主题就显得如空中楼阁一般,只重形式而无内核之实。
但它的优点和缺点一样明显,这也是很多人虽然不推崇此片,却依然难忘其中的味道的原因所在。
方令正避重就轻,截取几个典型的片段来填充历史背景:日本学生质疑郁达夫的成绩,中国留学生在日本的所作所为,日本教官对中国学生的态度以及训练方式。 通过明显的冲突来达到加深印象的目的,也算是取巧。不过细节方面做得很精致,以小见大,也未尝不可。比如郁达夫二哥告诉他在日本的礼节和规矩,比如那些留学生与他们口中所谓的“汉奸”的行为大相径庭。
他的重点在于叙述郁达夫和隆儿的中日爱情故事,其中有不少的性苦闷的描写,和一些性幻想的暗示。这一切都让人觉得压抑无聊,而过后又是显得有些空虚和沉重。 打飞机就是这样,除了那一刻的快感,什么都得不到。 反而是中村幸子饰演的隆儿,天真烂漫带些任性的可爱,让人在沉闷的对白中不觉得无趣。
本片将那种彷徨昏暗的气氛营造的很好,将原著《沉沦》的精髓很好的表现出来了。而在日本旅居多年的蔡澜监制,则是为本片添上浓厚的东洋风味。
曾因酒醉鞭名马,生怕情多累美人。
很多年后,一个春风沉醉的晚上,沉沦在平庸日子的我们,在YY着女神打飞机时,或许根本不知道很久前,那个叫郁达夫的文人烈士,也有过一段关于打飞机的浪漫荒唐却又带些凄凉悲壮的往事。
《郁达夫传奇》影评(八):【影评】青年郁达夫的爱与忧郁
目前来看,除了文学,电影便是我最感兴趣的东西了。我的爱电影,也没有所谓固定的套路,这同我的爱文学相去甚远。我的爱电影,涉猎的题材比较广泛,只要能有一方面能动得了我的情感,我就会产生一种特别的欢喜。
电影,不论是哪一形式哪一类型,都要比文学轻松些,我常视文学是严肃、深沉的东西。用不太确切的修饰来说,文学是坚硬的,更多时候像一座高塔,巍巍然立在远处供读者瞻仰;而电影则是柔软的,或许也是因了电影本身的宗旨,常常更能牵动观众的情感,甚而有时会落下泪来。
正是由于我对电影的“饥不择食”,所以也算是看了不少数量的电影。《郁达夫传奇》是这些当中能牵动我情感的一部影片了。这也是一部老电影,仔细地想来,我发觉自己现在的品味真是“顽固不化”地回到了过去的年代,反而追不上也不打算追赶摩登的时代了。
《郁达夫传奇》主要讲述了青年郁达夫在日本求学期间,与日本好友冈田勋因同时爱上少女隆儿而发生的一段铭心的爱情与友情的故事。故事情节有些单薄,但风格清新,有日本的许多元素在里面,这也是迷上我的一个原因。
我喜欢这部电影,不在于电影本身有多么出色,故事有多么引人。即使拿片中的爱情故事与其他相似题材的电影对比,它远比不上《罗马假日》的阳光迷人,也比不上《魂断蓝桥》的凄美深刻,更比不上《乱世佳人》的恢宏炽烈。而是我对郁达夫本身的喜欢,这是由他的文字衍生出来的一种喜欢。
人们喜欢一个人,可能是喜欢ta身上某一迷人的特征;人们喜欢一样事物,可能是钟情于事物的某一元素。《郁达夫传奇》中,日本青年冈田勋是我十分欣赏的人,俊朗潇洒、个性坚强、明辨是非、爱憎分明、重情重义,有爱才之德、君子之风。另外,电影中有一个细节感动了我:郁达夫的诗作受到日本一位很受读者爱戴的老诗人的欣赏,老诗人邀他与冈田勋前往家中一叙。一场忘年的交心谈话后,老诗人还热情地送他们很长的一程,这种抛却民族爱恨的欣赏和人性绽放着耀眼的辉光。
影片由于对郁达夫青年时代集中的刻画,以至中年郁达夫与青年时期产生了巨大的差异,我窃以为这种割裂是导演对郁达夫个性刻意的夸大,以使青年与中年时期的两个郁达夫处于两极,而这两极正好能承载导演刻画和表现主角的特异个性和炙热的爱国之情。
不过,《郁达夫传奇》虽然明写爱情与友谊,其实暗里也有展现小说家郁达夫爱国的赤胆忠心的目的,我却以为这部电影对爱情过度的突出,极大覆盖了这一层暗里的目的,再者也鲜有确切的细节来展现这一层主题,所以是算不得一部优秀影片的。所幸者,我还是对他们那种纯洁的爱情与友情产生了很大的热情,我实实地被感动着,或许也是自己怀念过去的缘故罢!
《郁达夫传奇》影评(九):有感而发随便说
看《郁达夫传奇》有两个原因。其一是冲着主演周润发去的,我想看看他会如何演绎这位传奇的才子。结果发现被导演狠狠涮了一把,开头加结尾不过几分钟的出场只能叫做特别出演或者友情客串好不好?!没想到89年的时候电影已经学会忽悠了!其二是想借着这部电影了解一下主人公的生平,虽然有幸通过高中语文知道郁达夫这个名字,也晓得他有《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等代表作,但也仅限于此而已。哦,还知道他曾经娶过一个名叫王映霞的特别漂亮的老婆。这也算是民国时候有名的花边新闻。结果发现,自己的这一企图也泡汤了,因为这部电影仅仅是郁留学日本的一段经历,它的英文名字更准确直白:When TAT was young 。虽然最初的目的没有达到,不过倒有了些新的发现,也算没有浪费时间吧。
或许对郁的生平太过陌生,我倒觉得这部片子更像是鲁迅的在仙台。两者相似的东西太多了。譬如,主人公都是早年留学日本,见识了中国留学生的吃喝玩乐不学无术;被日本同学歧视为低能儿,被怀疑成绩好是因为作弊;观看枪杀中国人的幻灯影片,听着周围的日本人高呼万岁;曾经被一些淳朴善良的日本人照顾生活饮食,也被富有良知正义的良师益友深深帮助;都曾陷入救国救民的热切与茫然,都曾经有弃医从文的报国理想……
说实话,观影中的我自然而然想到的就是小学那篇课文《藤野先生》。虽然影片讲述的是郁在东京无疾而终的初恋,但是诸多细节构成的情节,真的感觉似曾相识。当时的我们年幼无知,并不能理解这种复杂的感情,尤其是在传统思想的教育下对日本人只有深恶痛绝的愤恨,现在想想,我们是不是也跟那些极端分子一样,是狭隘的民族主义?或许,我们该好好反思一下日本这个民族,也好好反思一下我们对日本这个民族的态度。
有人说过,日本是一个可怕的民族。我曾经听过这样两个例子。其一是日本在中国战败投降撤军的时候,在一个简易搭建的帐篷里,日本老师带领日本孩子上课读书。其二是有个日本人为了得到某国酿酒的秘方,不惜打断自己的腿潜伏庄园十多年。如果前者给人带来的是震撼,那么后者则让人脊背发凉。这是一个从忧患中奋起的民族,也是一个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民族。在这部电影中,也有两个细节让我印象深刻。一个是讲卫生。郁达夫被哥哥用武力强迫养成讲卫生的习惯,以至于会馆的老板娘觉得他不像是中国人,因为在日本人的眼里,中国人实在太邋遢了,而日本人的讲究和仔细也确实让我们认为过分和汗颜;还有就是郁达夫的考试成绩75分便让周围同学羡慕嫉妒恨,觉得优秀,怀疑是作弊所得,要知道我们在国内大学里混个及格是何其容易。日本人的治学严谨可见一般。
我们跟日本的渊源由来已久,尤其是近代的那场战争,更将两个民族推向了针锋相对水火不容的顶端。我们自然是爱国的,嘴里骂着小日本的祖宗十八代,也恨不能将他们斩尽杀绝碎尸万段。而日本也一直在不断的刺痛我们的神经,不断的挑衅示威,不断的惹是生非。
跟日本的这场旷日持久的仗是要打的,但是我们有信心赢么?当我们静下心来理智的分析一下的时候,我们会不会胆颤心虚?综合国力,国民素质,我们是否足够强大,坚不可摧?爱国,报国,不是一两句高调的口号,不是头脑发热砸车伤人,它要的是强大的民族自豪感自信心,以及为之奋斗的决心和勇气,还有奉献牺牲的精神和能力!
自强,才能自信。
《郁达夫传奇》影评(十):台词摘抄
1你住在别人的地方,不要丢中国人的脸。
2一、吃饭不可吃得太饱,日本米难消化
二、穿衣不可半中半日,要入乡随俗
三、出入房间要行礼
3“你又来了,只谈风月,不谈政治。”“这些不是政治,是切身问题。”
4“你从小被妈惯坏了,不能没人照顾。”“我十七了!”“还没到二十一呢。”“哥,让我留下来,我会用功读书,每天洗澡,每晚刷牙,睡觉关灯,内衣自己洗,一星期剪一次指甲,刮一次耳屎。”……“你身子这么弱,做苦力都不行,黄包车你都拉不动,回乡下种田你都拖不动牛,书念不好你就是一个废人。”
5妈来信说我年纪不小了,应该结婚了。给我看好了一个女人,叫我暑假回去成亲。中国人还是那么封建,怪不得袁世凯也有机会做皇帝。
6“你们中国有句成语叫做适可而止是不是?”“感情是不可以制止的,没有尽头的,没有东西可以阻挡它。”“那么理智呢?”“人不是被理智来支配的。”“我是。”
7“希望他做了孤魂野鬼,也可以飞过日本海回到自己的家乡。”“回去又怎么样?还不是做孤魂野鬼!”
8“他就快要做大官啦!”“他还没毕业呢。”“诶,你又不是不知道,上海大街小巷全都是大学毕业生,每天东奔西跑地找工作。——书可以不念,关系一定要打通啊!”
9我是人,不是读书机器,我需要朋友。
10中国人写小说只是为了生活,没什么大不了。
========================================================
顺便百度了一下服部丹枫
郁达夫留学日本十年,对日本有着复杂而又特殊的情感:一方面是痛恨军国主义者所奉行的“大日本主义”,使身为弱国子民的他深深感受到了置身异国饱尝歧视屈辱的切肤之痛;另一方面是深恋着岛国的旖旎风光和感佩这个民族的奋发图强。他用文人特有的敏感触摸到了日本人民的善良和淳朴。郁达夫的日本朋友很多,以在名古屋第八高等学校读书时期来说,情谊最深的首推日本著名汉学家服部担风先生。他俩的交往曾震动过当时的日本诗坛。今根据郁达夫早年向原配夫人孙荃介绍在日本时的生活、学习、交友等情况的叙述和郁达夫日记、信件及其它有关资料,试将郁达夫与担风先生的交往作一概述,以供参考。
一、汉学家服部担风
服部担风(1867-1964)名辙,字子云,雅号荨塘,后改为担风。一生末践仕途,致力于汉诗的研究和指导。是当时日本《新爱知新闻》汉诗栏的评选负责人,也是佩兰吟社、清心吟社、所泽吟社、含笑吟社、冰心吟社等著名诗社的主持人,同时还是有名的书法家,在日本汉学界享有崇高的威望。郁达夫进入名古屋第八高等学校第三部学习的第二年(1916年)就开始在《新爱知新闻》汉诗栏发表诗作,如具名达夫郁文的《犬山堤小步见樱花未开口占二绝》《由柳桥发车巡游一宫犬山道中作》七绝三首和《大桃园看花》七律一首等等,这些诗作引起了担风先生的极大兴趣。而在年轻的郁达夫心中,担风先生自然是位先辈高人了。当时担风先生五十岁,郁达夫二十一岁,事有凑巧,郁达夫长兄郁曼陀也是日本留学生,在日本时与担风先生同是随鸥吟诗社的会友。这一层特殊的关系,为郁达夫渴望拜见担风先生的愿望敞开了方便之门。
二、初访担风于商亭
1916年5月的一天,郁达夫起了个早,穿上八高的学生服装毅然向火车站走去,坐上了开往海西郡弥富村的火车,去拜访那位慕名已久的担风先生。火车到站后,郁达夫一出站,就雇了一辆人力车直奔目的地。郁达夫根本无心欣赏那鸟语花香的田园春色,只是忐忑不安地自问:“德高望重的担风先生会接纳我这个初出茅庐的无名之辈吗?况且,我又是个被人嘲笑谩骂的中国青年!”这个问题自有拜访先生的想法后就一直萦绕在他的心头。车轮滚滚,转眼间已到了那座名叫“楔桥”的小桥。郁达夫在桥堍下了车,环顾四周,担风先生的“祭花庵”书院就在眼前,快步走到书院门前,微微迟疑了一下,终于鼓起勇气,“当当当”地敲响了门环。
开门的是担风先生本人。郁达夫操着一口流利的日语以郁曼陀的弟弟作了自我介绍。先生一听是会友胞弟,倍感亲切,再听到这个年轻人竟然就是向《新爱知新闻》投稿的达夫郁文时,更是喜上眉梢,立刻把他迎进名为“兰亭”的书斋。两人相对而坐,焚香品茗,话题十分广泛,从祖国的上下五干年一直谈到家乡的富春山水。当郁达夫说起曾读过日本的《源氏物语》时,使先生非常惊奇,而说起曾细读过《西厢记》时,又使先生非常佩服。两人淡诗论词,交谈了大约有一个多小时,仍意犹末尽。担风先生从这位瘦弱的异国青年身上看到了忧国忧民的爱国热情,博采众长的古典文学知识;而郁达夫则从这位著名学者的身上,感受到了以才量人的长者之风。这些给郁达夫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庆幸今天的意外收获。因为当时的郁达夫,是多么需要良师益友的关怀与帮助。后来,他与孙荃夫人谈起这次初访时,不无感慨地说:“那时大哥(郁曼陀)已经回国,我在日本举目无亲,与担风先生的相识使我感到一种亲切和温暖。他好像是我的老师和兄长,处处给我信心和力量。”
初访送别的一幕,最是感人肺腑。担风先生将郁达夫送出书斋,穿过围绕着庭院的走廊,一直送到了书院门口。当担风先生看见等候在门口的人力车时就敦促郁达夫上车就座。车起步了,但担风先生却没有留步,他拄着手杖随车而行,边走边谈,就这样一直把郁达夫送到了火车站。后来郁达夫谈到当时的情景时说:“我从来没有像当时那样窘过。你们想,我高高坐在人力车上,往下看着先生说话,而先生却仰起头笑眯眯地朝着我交谈,虽然先生一点无所谓,可我却惶恐极了。”这次拜访后,郁达夫有《访担风先生道上偶成》七绝一首赠与担风先生:
行尽西部更向东,云山遥望合还通。
过桥知入词人里,到处村童说担风。
担风先生次韵和诗:
弱冠钦君来海东,相逢最喜语言通。
落花水榭春之暮,话自家风及国风。
三、担风先生对郁达夫的诗评
在日本学者伊藤虎丸、稻叶昭二两位所编的《年谱稿》(1958年12月刊行的油印本)1916年里记着:“由理科转文科。从尾张弥富的服部担风学诗”。这是出于郁达夫登门求教,愿为担风先生弟子而言。事实上,郁达夫在八高时的诗作已有一定造诣,担风先生对他的诗才十分赞赏,评选时极少改动,只是附加评语而已。如1916年(大正五年)6月26日在《新爱知新闻》上发表的《日本谣节录》九首,担风先生的评语是:“郁君达夫留学吾邦犹未出一、二年,而此方文物人情,几乎无不精通焉,自非才识轶群,断断不能。日本谣诸作,奇想妙语信手拈来,绝无矮人观场之憾,能有长爪爬痒之快,一唱三叹,舌矫不下。”字里行间充满了赏识赞叹之情。这一年的9月20日,正值中秋佳节。郁达夫应邀参加佩兰吟社的赏月雅集。他从名古屋来到了桑名的“爱岩楼”(即阿谁儿楼)。小楼在桑名西边的小丘上,四周松林茂密,古树参天。登高远眺,伊势湾的粼粼波光尽收眼底,隔岸青黛此起彼伏,真是个赏月小聚的绝妙去处!可惜那日天公不作美,厚厚的云层挡住了明月珠盘似的圆脸。按理说,这是十分使人扫兴的,但在诗人的眼里圆月当空和中秋无月一样有不同的诗情韵味,也许无月的中秋更能激发诗人出尘脱俗的非凡妙想吧,大家仍兴致勃勃地分韵作诗。郁达夫分得“寒”韵,当其他诗友还在冥思索句的时候,郁达夫已握笔写下了《丙辰中秋桑名阿谁儿楼雅集分韵得寒》的七律一首:
依栏日暮斗牛寒,千里江山放眼宽。
未与嫦娥通醉语,敢呼屈宋作衙官。
斩云苦乏青龙剑,斗韵甘阵白社坛。
剪烛且排长夜烛,商量斗韵到更残。
担风光生一看,不禁“啊”的赞出了声。无月的中秋赐与天涯孤客的是另一种心情,以深沉的夜色为背景所赋七律意境深远。担风先生事后曾在给他得意弟子,郁达夫的诗友富长蝶如的信中特别提到当时的情形并作了“达夫不愧捷才,首成七律,一座皆惊”的赞语。郁达夫向孙荃夫人谈及此事时,也神采飞扬,认为这是日本文士对他“刮目相看”的开始。
四、1917年的书信往来
1917年的一年中,郁达夫与担风先生有否会过面,无资料可查,但书信往来是不少的。在郁达夫的日记上有:
6月6日作书寄担风学人,谢以前为代抄焦节妇诗事。更示以近作二绝。
6月11日夜作担风书,告以欲归事。
6月18日午前发担风信,寄诗七首。
暑假到来的6月27日,郁达夫就启程回国探亲了,直至9月初才返回日本。这以后,在郁达夫的日记上又出现了与担风先生书信往来的记载:
9月23日夜作担风及孙荃书。成车过临平诗一绝。抄寄担风诗若干首。
9月28日得担风先生书,约往龟崎观月,因江某适于是夜邀予饮,作书却之。
辞不赴龟崎观月笺致潮声吟社
文下写匆匆尘思未净,龟崎观月难考清游,有违社命,罚例或能逃夫。金谷未攀挂子蓬心,且见笑于嫦娥。
深秋时节,郁达夫因患肠窒扶斯症(即伤寒)曾住院治疗及去热海温泉疗养。
五、再访兰亭
1918年4月6日,郁达夫再次专程去兰亭拜访担风先生。有《重访兰亭有赠》七绝一首
一向山阴访担来,词人居里正花开。
去年今日题诗处,记得清游第二回。
担风先生的次韵诗是《四月六日郁达夫来过,有诗,即次其韵)
楔桥村路客重来,红药紫藤随处开。
欲问江南诗句好,三生君是贺方回。
贺方回是宋朝诗人,别号贺梅子,有“梅子黄时雨”之句。担风先生以郁达夫比之贺方回再世,可见对郁达夫诗作的赞赏了。不久,郁达夫在《新爱知新闻》汉诗栏发表的《养老山中作》七律,也得到担风先生的高度赞赏,给予的评语是:“达夫诗如春草乍绿,尚有冬心,尤妙于艳体,读之,皆令人惆惆。顷游养老山,寄示兹篇,盖一兴到之语,然才气毕竟不凡,其道大得灵助者,似矣。”
这次重逢,相对长谈与前次一样,一老一少淡不尽说不完。告别时仍远送至火车站。这使郁达夫十分感动。在日本,送客一般送到大门就算有礼了,送出大门是不多的。这是一种礼节,应该严格遵守,不能随便超越。而担风先生两次送郁达夫至火车站,怎么不教郁达夫感动。郁达夫深切感受到了一种平等相待,互尊互爱的真情厚谊。担风先生对郁达夫的器重倾倒可见一斑了。郁达夫回舍后即赋《辞祭花庵蒙兰亭远送至旗亭上车后作此谢之》七律一首寄担风先生:
半寻知己半寻春,五里东风十里尘,
杨柳旗亭劳蜡屐,青山红豆羡闲身。
闭门觅句难除癖,屈节论文别有真。
说项深恩何日报,仲宣犹是未归人。
十月下旬,郁达夫肠胃病发作,意气消沉,精神不振,当看到担风先生对他的夸奖时,就欣喜异常,在日记上写道:
11月1日昨日天气晴好,我去了寓舍,得担风寄来《文字禅》一期,上面刊有我诗三首,附有担风评语:“风骚力主年犹少,仙佛才兼古亦稀。达夫有焉。”此话实在过奖,但受人夸奖岂有不悦。勉之,勉之。
六、新春贺宴
新年贺宴是担风先生每年正月初四在其书斋兰亭举行的拜年小集。席间照例要吟柏梁体联句。柏梁体联句是七言古诗的一体,相传汉武帝于元封三年在陕西长安城的柏梁台上与群臣赋诗时所规定的君臣各赋七言一句,每句分得一韵,不拘平仄,所赋联句后人称之谓柏梁体。那年是1919年,出席新年贺宴的共十二人,郁达夫分得“天”字,即以“分题得韵雪中天”为起句,担风先生分得“边”字,以“味在辣玉甜冰边”为结束句。当时出席的有一位年仅十五岁的小学生,是趁学校放假,特地寄寓兰亭学诗的角田胆岳。他分得“传”字。他的联句是“梅花香中杯几传”。郁达夫对这位少年很有兴趣,在他身上似乎看到了自己少年时代的影子,特地写了《雪中梅》诗笺赠与他。这次贺宴的诗,不仅在《新爱知新闻》的汉诗栏发表,而且也作为一则诗界消息,在《随鸥集》报导。郁达夫的日记是:
1月4日晨餐毕即赴弥富,访担风于兰亭。蒙留饮,席上分得《雪中梅》限微韵,予诗如下:
林氏山中香袭袭,谢家院里絮霏霏。
残冬思诗知何在,白雪寒梅月下扉。
又赋一首呈担风先生云:
门巷初三月,词坛第一人。
兰亭来立雪,沧海又逢春。
小子文章贱,先生意气真。
明年谁健在,美却酒千巡。
担风先生得到郁达夫的赠诗后,立刻吟有步郁达夫次韵诗:
海外得知己,同心有几人。
说将江汉胜,偕成草堂春。
才驾李昌谷,狂追贺季真。
担梅香和酒,索笑与君巡。
这二首唱和诗所吐露的真情厚爱,都已达到了顶点,尤其是担风先生那联“才驾李昌谷,狂追贺季真”,简直把郁达夫赞上了天。李昌谷郎李贺,字长吉,七岁能辞章,与郁达夫自述诗中“九岁题诗四座惊”相提并论。贺季真即贺知章,嗜饮,工文辞,谈吐风流,自号四明狂客。担风先生在年轻的郁达夫身上看到了与贺季真的相似之处。
郁达夫在日本时就好饮酒,酒后诗才敏捷,妙语连珠。担风先生的比拟多么自然,多么贴切。
七、梅花飘香万里情
1919年上半年,是郁达夫在第八高等学校的最后一个学期,暑假以后就将离开名古屋升入高校大门。与担风先生即将远别,使郁达夫时刻想到届时怎样排遣这种离情别绪。他的日记上写着:
2月25日昨晚喝了一合酒,毫无目的地去拜访担风。牙出血。今朝成诗一首,寄担风,为所赠梅花画幅致谢也。
春风南浦暗销魂,话别来敲夜半门。
膳我梅花清几许,今生难报丈人恩。
5月3日 今日接担风书,约我赴佩兰吟社大会者也。
这一年的5月,担风先生有信给角田胆岳,告诉他在高等学校临近毕业时郁达夫来过,坦白的说出自己不知该进东京的大学还是京都的大学,对升入哪个大学有困惑。当时担风先生是如何帮助郁达夫解开“困惑”的,已无资料可查。6月底,郁达夫即将离开名古屋时,最后一次去向担风先生辞行,是有日记记载的:
6月27日六时顷,出访担风氏,为辞行也。
担风先生赠与郁达夫的那幅梅花是一张融诗、书、画于一体的梅花条幅。画面是苍劲有力的枝干上梅花怒放,花下题诗一首:
烟火蒲团寒倍亲,帧梅花影借灯新。
天公别有白描手,报送雷声春未春。
达夫仁兄一粲,担风辙戏墨
左下端有一寸见方珠红印章一个,刻的是阳文“担风居士”四个字。郁达夫得到这张画后视为珍宝,即刻送往裱画店去装裱,在回国参加文官考试时,就带回了富阳,而且送到宵井交给孙荃代为保管。再三叙述与担风先生的交往是值得铭记心间的。这幅画凝聚着中日文士的真挚情谊。孙荃夫人从1919年接纳这幅画以后,几经风雨才保存到最后。1978年春,病危时将这幅画交给儿子,嘱咐好好保管,也是郁达夫留给下一代的纪念品。如今这张条幅悬挂在富阳达夫弄一号故居,每当来访者看了这幅梅花以后都会不同程度的惊羡和感慨。这幅珍贵的梅是中日人民友谊的最好见证,愿画中的梅花永远发出宜人的清香。
1996年4月二稿
(作者为郁达夫研究学会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