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是一部由蔡明亮执导,李康生 / 杨贵媚 / 苗天主演的一部剧情 / 奇幻 / 歌舞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洞》观后感(一):风格趋于新浪潮
个人认为风格趋于新浪潮,和《电影手册》那帮家伙搞出来的东西非常相似,还有台湾导演非常惯用的长镜头,整个电影都在下雨,因此今天下午看得时候非常有趣,主演李康生抽烟的表情怎么这么像《春光咋泄》的张国荣?
《洞》观后感(二):听不懂对白?没关系
终于知道这部电影叫什么了。
在电视上看过两遍——法语一遍,国语一遍,都没有看到开头。
看法语的版本,听不懂,但没关系。
对白实在是少的可怜。
如果看DVD,建议用X2或X4的速度。
《洞》观后感(三):找个洞钻下去
阴霾多雨的城市 似乎所有的一切都无法得到救治 一切都被隔离起来
却因一个洞把彼此相连 电台播报的消息使生命变得紧迫 而那句距离2000年还有7天使时间也添加上了沉重的色彩
以后我们也会遇到还差7天的紧迫遭遇 提前打好心中的洞 以防止可能发生生存窘境
《洞》观后感(四):没有人看到你
这个天花板上的洞只是一个象征。当你的生活被包围的时候,你只是以为没有人看到你。
洞意味着被窥视,但是同时也意味着有人与你同在。疾病意味着恐慌,但是远没有孤独来的传播迅猛。
蔡明亮一直以来都着力于表现整个城市的深刻的孤独感。我们互不相干但是同时却也是高度密集的生活着。蟑螂是沟通我们之间生活的代表,我们没有办法悉数这种生活中到处蔓延而毫无标示的生物,就如同生活中其他类似的物件或者生物。
《洞》观后感(五):洞
凌晨,在睡前翻到电影台,刚好是一直没敢去看的那部陈可辛的歌舞片。
愚蠢的编剧与蹩脚的演员毫无悬念地谋杀了导演。
于是想起了蔡明亮的《洞》。
这部片子充满了古怪、隐喻的气氛,通篇没有对白。正当阴郁弥漫开来,却猛然插入了大段歌舞,一种强烈的疏离感就此产生。虽然整个故事的调子是冷冽的,但结尾却温暖而充满希望,洞终于被打开,被洞分隔的男女从此不再孤独。
在这个荒诞的世界,似乎每个人都在努力的寻找着一丝慰籍。
蔡明亮找到了他的小康。
《洞》观后感(六):蟑螂的探戈
潮湿、阴暗、污秽、吵杂、不安全……于是象蟑螂一样的活着,怕光、恐惧、钻洞。每个人的挣扎方式不同:小康通过进攻寻找安慰,贵媚借由意淫通向解脱。电影最后一杯楼板洞里伸下来的水,两个人都获得了救赎。
蔡明亮总能把一些不经意的生活切片发挥到极致。象立体主义和超现实那样,把生活打碎,再夸张抽象的重组,整合。用杜撰出来的“台湾热”把人晦涩的生存空间展示的淋漓尽致。整个电影充满电影语言的惊喜:顶着接水盆做马桶、堆满整个房间的卫生纸、破旧楼道里晦暗奢华的歌舞、吵杂分裂的水声敲打声、人心惶惶的新闻声音、小康和贵媚永远陌生的脸……电影有关的各种元素都被最大限度的开发出来。
这才是原创,这才是电影。
《洞》观后感(七):让人感到焦虑的电影
也许是看这部电影的时候还肩负着普及艺术电影的担子,凑了五六个人在学校舞台后面的控制室里看,生怕大家会烦躁,所以开始便有些焦虑。
其实,三年前看这部片子,也是我第一次看蔡明亮的电影,以前早有耳闻,闷得很。
实际情况到是好的多,除了开始的那一段超长的固定镜头,让很多人误以为碟机出了毛病。后面葛琴的歌曲一直充当整个影片的兴奋点,大家一有坚持不住的念头,歌曲总是能恰到好处的响起来,我也是第一次接触这样怪异的影片,莫名兴奋起来。
后来看多了他的电影,发现,蔡明亮的电影中,不是雨下个不停,就是大面积停水,水对他来说是一种象征。具体象征什么应该是仁者见仁,不过,这样极端的状态,首先给人的就是一种焦虑感。
当然,没有水的焦虑感要强于水泛滥的焦虑,雨一直下,反而让我陷入到作者营造的小氛围当中,以至于能够特别耐心的看完片子,然后在一段时间内,耳边仍有雨声。
《洞》观后感(八):非孤独却寂寞
喜欢蔡明亮,很喜欢很喜欢。但从未给任何人推荐过他的电影看,倒不是怕别人不会理解,而是觉得动辄就几分钟的长镜头,若是不喜欢难免觉得有些闷。二月份的时候,家门口的双城咖啡办了一个为期一周的蔡明亮电影展,我愣是没敢去看。实在无法想象和别人一起看他的片子是种什么感觉。也一直想找出一个与蔡明亮接近的导演以做对比,却终也没有遇到。前段时间读卡夫卡文集却忽然就想起了蔡明亮。这一部大概是我看过的他的片子里最有温度的一部,即使如同其它那些片子里-人物都是呈现一种无所适从却逆来顺受,既不挣扎又不妥协的状态,非孤独却寂寞;周遭环境也是始终如一的令人感到逼仄压抑。但如我所说,这一部多了些温度。我喜欢蔡明亮喜欢的很矛盾纠结,看别人的片子,总是无意识去试图构建某种可以感同身受的路径,可是看他的片子却是时刻提醒自己保持清醒自知的状态,生怕一不小心落了进去。这也就是我一直在为他的御用男演员小康揪心,担心每一部片子拍完他都要做很大的努力脱离戏中人物。或者说生活中他已与蔡片子中的人物有了太多的类似。每个人都活在自己的“洞”中,总是会小心翼翼的探出洞口,试图与外界或他人搭建某种联系,却终以失败告终,不得不爬进洞的更深处。
《洞》观后感(九):《洞》
这个下午我在家里看蔡明亮的《洞》。上海的天空时阴时晴,空气温暖潮湿。这样的天像是三四月的初春,应该是穿着薄毛衣的时候,出现在这样的时候让人觉得不合时宜。
我很奇怪自己总是在看电影或者看书的时候想起很多过去的人过去的事,偶尔还自言自语,所以常常走神。
1998年,蔡明亮与世人讨论瘟疫,瘟疫背后是泛滥的人性思考。他选择了别人没有选择的形式和角度,没必要追究是否艰深,有否晦涩,至少他是一个让我觉得始终印象深刻的导演。而这样的导演,是不多的。
后来知道男主角李康生与他的渊源,再重新回过头来端详这个瘦弱的男孩子,居然看出几分情色的味道。无怪后来蔡明亮开拍《天边一朵云》,第一个想到的还是他。其实《洞》这部片子从头到尾都有一个极情色的暗示:楼上楼下,一个窥视的破洞。不过女主角在感染后的那段表演还是相当出色的,让人心头阵阵发寒。
蔡明亮的视角是狭小的,是低的,但自有他的视野在。就像天花板上那个洞,透过光线洒下来,就是整片的明亮,拯救几乎溺死在瘟疫里的那个女人。
我始终觉得蔡明亮的电影适合在阴天的午后独自观看。黑夜相对与他,显得太过纯粹。
《洞》观后感(十):生成-动物
动物如何生成?不是《变形记》中格里高利从睡梦中醒来变成一只甲虫,那只是一种小说的虚构笔法,在《洞》里,人物在真正地生成-动物。
那只洞,一块楼板上的这个洞,原本只是被蟑螂啮咬的缺口,因为潮湿而渐渐腐蚀开来,最后形成一个透光的洞。于是洞成为窥视之孔,安放居上者对居下者的窥探。暴雨和年久失修的住宅楼导致的漏水也是自上而下,遵循重力,遵循权利法则,男人必居其上才能完成窥视,女人被注视。
可以来看看这两个人如何生成动物。必须有一种力量(或环境)将他们从生活常态中隔离开来,世纪末的传染病只是一点,无非预示了生成的可能性,还有那场不曾间歇的暴雨,将住宅楼锁困于雨雾之中。雨,不仅完成了阻隔功能,也是人物生成-动物的条件:在潮湿、蟑螂滋生的环境中。
他们被围困,楼上的男人与楼下的女人。生活,就是食与色。男人是杂货店老板不是随便设定的,它帮助解决人物的食。而那个开放的洞则解决色。窥视完成不了欲望的释放,只会导致欲望的绵长。洞只能被放大,可以让人穿通,这是欲望的作用使然。
再看这个洞如何一步步在变化。原先是被侵蚀开的小洞,完成窥视,然后一点点被放大,先是可以让物通过,然后是一条腿,最后是楼下女人完整的身体。这一功能转变,让这幢住宅楼从上下分层的垂直结构转变为一个类似地洞靠穿孔相互联系的平行结构。男上女下的性别权力被打破,关系转为对等。这是生成-动物的作用,蟑螂没有性别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