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我是真的》观后感10篇

发布时间:2022-06-24 17:56:32

  《假如我是真的》是一部由王童执导,谭咏麟 / 胡冠珍 / 崔福生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假如我是真的》观后感(一):随便说几点

  第一点:当年金马奖演技奖不要求演员原声啊。

  第二点:崔福生,常枫,雷鸣,张冰玉等,一堆老戏骨啊。

  第三点:林在培演的厂二代恶少戴墨镜的样子还挺酷的。可惜立刻就被厂长老爹揍了。

  第四点:男主冒充首长打电话那段非常牵强,纯粹为了剧情能走下去啊。

  第五点:校长的演技在最后十五分钟终于有点演技派的样子了,拿金马奖还说得过去。

  第六点:首长说要考虑一下的时候,我还以为有救。结果是男女主双双自杀的结局啊,挺惨的。

  《假如我是真的》观后感(二):我要对这部电影进行批判

  我要对这部电影进行批判,明显是港台的敌对分子故意拍这部电影在给社会主义抹黑!

  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

  1、批判特权主义,同样是下乡青年凭什么领导的儿子就可以返城、普通人就要无休止的呆下去,同样是电影观众凭什么普通人就要等领导、同样是人,为什么老百姓想吃什么都吃不到,高官就有专供的食堂可以买到各种新鲜食品,这就是对人人平等的赤裸裸的污蔑!批判!

  2、批判男女不正之风,电影中的老革命王市长,非要给塑造成一个偏爱女色的人物,众人在场就对女演员动手动脚,最后竟然还上了女演员的床上!批判!

  3、批判权权交易,都是社会主义的好同志,怎么会为了将自己的位子向上攀,就放弃原则大搞权权交易呢!批判!

  《假如我是真的》观后感(三):短评写不下,o(╯□╰)o

  原创于大陆,香港人主演,台湾人摄制,这本身就是一个很有趣的格局。制作团队在模拟大陆环境上,还是非常用心的,只有极少的蛛丝马迹泄露了湾湾调调~O(∩_∩)O~

  沙叶新先生在这部戏中探讨的“拼爹关系”问题其实并不仅限于某些时代某些政局,我想这个问题其实是放之四海皆准、超越时空的真理,根源在人性,摆弄任命运。喜欢沙叶新的风格,他常讨论一些很大气的主题,挖掘人生的悲凉处,但他很会讲故事,笔调带着讽刺、幽默的机灵气,调和了伤感的浓度。

  关于主演,没想到校长还在80s在台湾电影里演大陆人,主题还这么深刻~女主则清丽温婉,符合相应时代对女性的审美标准^_^。

  《假如我是真的》观后感(四):爹的问题源远流长

  关于爹的问题,果然是源远流长的。

  影片简洁直白得让现在中国所有电影汗颜,没有情欲纠结卖点,却一眼道破——爱情的美好,现实的残忍,逼得一对年轻人上了绝路。最后李小璋疯狂地哭着笑着喊着——假如我是真的呢。

  ——假如他是真的高干子弟,那么是不是就会幸福大结局,是不是就是一个灰姑娘与王子的Happy ending?

  关于爹的问题,80年代早已在电影现行,而如今,我们却还只能在网上议论纷纷,待言论过去,牛逼闪闪的爹还是无所不能。

  这片子的爱情,单纯美丽隐忍,没有过于的甜蜜,却分明催人醉,迷幻人眼,看似一闪而过,实则横行全局,比现在的爱情片子,嘴巴上的要死要活多了几分现实的意味,也更加真实动人。

  《假如我是真的》观后感(五):你老爸不是李刚!

  1981年10月30日--谭咏麟以电影《假如我是真的》获第十八届台湾金马奖最佳男主角。

  “假的才犯法吗?假如我是真的呢?”李小璋喊到。

  没办法,李小璋,你老爸不是李刚!

  片头片尾白色大字报似的字幕彰显突兀,不得不引人啼笑皆非。

  谭校长后来提到,最失落的就是温拿年代,一个人去台湾发展拍电影:“没有朋友也不会说国语!”(朋友对于重情义的他来说,看来无论任何时候都是如此举足轻重。)刚涉足台湾影坛,对台词,在场没有人能听懂。虽然在我听来,校长国语至今还是不太灵光。但必须欣赏他一直积极乐观,永远25岁的心态。

  “假如流水能回头,请你带我走。”谭校长翻唱过主题曲《假如我是真的》,在纪念邓丽君的演唱会上。无比忧怨!

  《假如我是真的》观后感(六):这样的题材内地银幕10年内不可能看到

  这个话剧原著当年我的一位大学文学教授曾经专门讲过,与伤痕文学有关(这一类电影我称之为“伤痕电影”,貌似没有人这么归纳)。

  这个电影也是闻名已久,却是在沙叶新老师仙游后才看到。

  整个故事还是很流畅的,在谎言就要被拆穿时的危机感也营造得不错,唯一可能不足的是李小璋决定假冒首长儿子,不料越玩越大,这个心理铺垫不太够。

  那瓶茅台贯彻了始终。

  讽刺得非常辛辣,结局很悲壮,也很现实。这类讽刺喜剧才是华语电影当下需要的,可惜如此直怼官场直怼社会的题材是不可能通过审查的,自从类似小品相声从春晚消失,这种电影就不可能再出现了。

  谭咏麟的演技很青涩,但基本上完成了角色的塑造,加上题材的政治因素,他获得了金马奖的最佳男主角,这个在不久前温拿乐队的半传记电影《兄弟班》中也被当成一个揶揄的情节,“还说不会演戏”。谭咏麟到底会不会演戏?某些角色适合他,但论到演技,跟他的老对手张国荣真是没法比。

  女主角胡冠珍看着很美。

  邓丽君演唱的同名歌曲很好听。

  导演王童是黄埔名将之后,居然还拍过《红孩儿大话火焰山》,早前一部《风中家族》略平庸。

  《假如我是真的》观后感(七):就算你是假的

  即便是当代,依然还是有人前赴后继走在这条拼爹的道路上。

  有爹的自然是平步青云,毫不费力。没爹的,或者爹不可靠的人们,为了让自己的后代活得更好,大家不断努力,为了以后可以给儿子女儿打条子,通路子。甚至无数人,辛苦劳动一辈子,退休了,一家人吃饭的饭桌上聊天时候,居然还会意犹未尽地不断地告诉后辈,自己当年如何通路子,认识的谁谁谁的儿子女儿妻子丈夫,因此才办成了某些事情。为此津津乐道,为此骄傲自豪。真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我爹说,他一辈子都靠他自己,没有靠过别的人。即便如此,他依然有过几次“遇到贵人”的境遇,人生的几次转折,如果没有那些“贵人”,他也不会是今天的他。最可贵的是,那些贵人们,并没有因为他是一个穷知青而看不起他,反而高抬贵手。可反过来想,这个世界有多少这样的事情,多少这样的人,只因为一只贵手就可以决定他们的一生,翻云覆雨的权力。

  又一次吃晚饭,我埋怨我爹不是D员所以我才入不了D。我爹失眠了几天,第一次为我向公司的领导说了软话,一辈子的硬骨头啊。即便那以后他还是被那些狗领导以各种理由不批准入D,为此他跟所有人翻了脸,并郑重告诉我,一切都靠自己,即便那以后我也以高情商和各种练达人情顺利入了D,我却万分鄙夷自己,更万分心疼父亲。

  这是个现实到冷酷的故事,诈骗?这个世界就是个骗局啊。就算你是假的,只要你没被发现,只要你能心安理得。更多的人可以,而主角的李晓章,到底还是个善良的屁民。

  《假如我是真的》观后感(八):关于话剧《假如我是真的》

  《假如我是真的》是沙叶新创作于70年代末的剧本,原名《骗子》,后来是黄佐临建议改成这个名字。此剧在今天看也丝毫不过时,在当年上演时所引起的轰动可以想见。

  该剧由于改编自真实事件,命运可谓多舛,不仅仅被禁演,还惊动了中央,当时胡yB还专门就此剧召开座谈会。

  80年,台湾方将此剧改编为电影,时值台海两岸高度紧张期,台湾方大肆宣扬,并称将为原作者保留报酬,大陆方则针锋相对,称此剧的拍摄“未经原作者同意,后果自负”,后来,谭咏麟凭此剧获得了金马奖影帝,当年的金马奖最佳剧本奖亦由该剧获得。这部电影在香港却遭遇了禁映的命运,因为当时的港英政府害怕影响与大陆的关系,一直到90年的前一年此剧才在香港开禁。

  94年,沙叶新在港看完《我和春天有个约会》,和导演高志森相约喝咖啡,高为香港影坛名宿,拍摄商业片非常成功,曾执导过许多经典喜剧,如《花田喜事》、《鸡同鸭讲》、《大富之家》等。《买凶拍人》的导演音轨里,彭浩翔曾说起,像高志森这样经验丰富的导演在拍电影时会告诉摄影在画面下方留一定的空间作为“字幕位”。高志森提出要买沙叶新的《江》剧本,沙叶新说那你是不是先看看剧本,高说不看了,我已经看过你的《假如我是真的》、《孔子、耶稣与披头士列侬》、《寻找男子汉》和《都是因为那个屁》等四剧,绝对信得过,直接买下。

  当然,《江》剧电影版在香港再次遭遇了《假如我是真的》的命运,港英政府必然禁映,大陆则不可能上映,迫于商业压力,终究没拍。

  《假如我是真的》观后感(九):假日我是真的

  本片获得1981年第18届金马奖最佳影片。

  电影讲述一个青年假冒高干的故事。男主角是一个下放青年,为了与怀有身孕的女朋友结婚,绞尽脑汁想要上调。一天晚上,男主角在剧院门口听说市委书记去国外访问,就假借他的名义,冒充国家领导人的儿子招摇撞骗起来。男主角先后骗过了剧团团长、文化局局长、市委书记夫人以及副市长,并且结识了心地善良的剧团女主演。男主角利用这个假身份,让这些领导们帮自己上调,但他们都没有办成,只得等出差回来的市委书记。同时,男主角女朋友知道他假冒高干很担心,但为了生存也没有办法。市委书记回来后,很怀疑男主角的身份,迟迟不办上调之事。男主角略施小计,让市委书记相信了他的身份。可是,男主角在看望女朋友时,被女朋友工厂厂长儿子的打手打伤,男主角就借机求副市长帮忙上调。市委书记知道此事后,只得将上调之事办妥。男主角以为大功告成时,他冒充儿子的父亲突然来到市委书记家中,男主角被识破了。随后,男主角被抓入牢中,只有剧团女主演来看望他。最后,男主角在狱中割腕自杀,女朋友跳河自尽。

  这部电影既是一部悲剧,也是一部喜剧。悲剧是因为它悲惨的结尾,喜剧是因为它荒诞的剧情。但无论是悲剧还是喜剧,影片都讽刺了中国社会的痼疾——趋炎附势,以及荒唐的官僚制度。这是一部有深度,而且喜中带泪的佳作,这样的电影在金马奖影片中出现,太难得了!本片让我在看够了俗烂的台湾温情片后,终于找到了一种新感觉。真的不容易啊!

  本片剧情就不多说了,它将文化大革命中、以至于现在社会中送礼成风、享受特权的现状一一展现出来。最典型的,就是男主角送出去的那瓶茅台酒,这瓶酒从男主角送到剧团团长、从剧团团长送到文化局长、从文化局送到市委书记家中、从市委书记家中再送回到男主角手中,绕了一个大圈子又回来了!人人都把它当成好东西,其实不过就是一壶烧酒而已!这个荒诞的情节除了表现出中国人的趋炎附势,也呈现出我们大陆人的典型作风——好东西不舍得自己用,总是留着送人!总之,我们大陆生活的环境已经达到有奶就是娘、有领导关系就是大人物的境界,堪称世界独一无二啊!

  本片之所以好看,主要原因是因为剧本好,是沙叶新的原著好。因此影片拍摄上,本片导演王童并没有表现出自身的特点,拍摄得中规中矩。而且,影片中有些情节之间的串联还非常生硬,这些都可以看作是缺点。所以,总体来看,本片在拍摄上还是停留在台湾电影的六七十年代水平,即使进入了八十年代,也没有显出台湾电影人的进步。 (转)

  《假如我是真的》观后感(十):真假茅台酒

  第一次听讲这部电影,是在多年前商台的光明顶节目,陶杰介绍了这部由俄国舞台剧改编的讽刺特权阶层的作品;这个三十年前的故事放在现在仍非常入时。有趣的是据说这部台湾电影在1981年制成,当年却遭到大陆及香港的禁播,大陆抵制的原因无需说明,香港禁播的原因是当年的港英政府“顾及大陆感受”;而本作在香港复播的年份是电影问世的八年后,配合电影对权贵主义的批判,在那个特别的年代解禁可谓应运而生;而当年在那场别开生面的义唱中,谭咏麟的一番慷慨陈词,如今结合他截然相反的立场, 彷如隔世地变成了疯言疯语。

  电影讲述解放初期,被下放到农场做知青的李小璋得知身处上海的女友明华已经怀孕,遂向组织告假回城料理。明华的父亲嫌弃小璋只是工人子女,又被下放到农村,不愿意女儿跟随他受苦。李小璋既痛恨明华父亲的势利现实,却又埋怨自己的出身贫寒。偶然的机会下小璋在戏院打听到市委领导的动向,便打蛇随棍上地冒充首长的公子,而骗取市领导的信任,小璋以假乱真的对答与行动迷惑那群各怀鬼胎的上级,进而达到让自己上调的目的。

  剧中茅台酒作为电影的主线运用得很绝妙;开场时小璋正愁如何向上级告假,朋友仗义地奉上了茅台示意小璋向领导献酒,得知茅台威力后小璋入城的第一件事,就是到酒商里购买茅台,这酒的价钱当然不菲,小璋想到以普通白酒兑酒的点子,掌柜也诡然一笑。这种酒与普通烧酒的分别,真有那么多人可以分别到吗?似乎是真是假也没有所谓。假冒的茅台酒与假冒的李长城轻易就获取了高官们的信任,这瓶茅台酒被人越吹越玄乎,李长城也越来越入戏。最后那瓶酒竟然作为纪念又被送到了李小璋的手中,不详地小璋的好运气似乎也已经用尽,当茅台滑落到地面碰个破碎时,小璋的命运也走到了尽头。

  我很喜欢小璋向女友抱怨自己只是平凡百姓家出身那一段,光线从上打落,映照着落寞的女友与失意的小璋,衬托着斑白整洁的小地砖,凝重彷徨得很舞台剧。小璋执意假扮李公子,“不能上调,我就上吊”的誓言充满着绝望与悲壮;当他的行径惊动了李达,与李达的一番对质也字字铿锵,直击社会现状。 最后明华的高干女伴得知小璋不过是个骗子的时候感到很惊讶,说“他为什么那么傻,不就是为了上调吗?” 小璋铤而走险的行径,在特权阶层看来却只不过是为了很简单的一个申请。

  小璋没有食言,计划落空的他选择在监狱里以破镜自尽,其实如果电影早点在他观赏戏剧时以那副苍凉空洞的面孔结尾可能更加完美。不过当然如果这样,也就没有了他对观众的一番发问“这样就犯法了?! 假如我是真的呢?” 究竟他错在假冒权贵子弟,还是错在运用特权呢?

  其实当看见港台及境外的作品嘲弄我朝时,每每在发笑的背后都会有一份心酸,我真的真的,很想控诉这些“反动势力”对我方的“严重抹黑”,给予我这份信心的第一步,也许就是这类题材的重光,看来依然长路漫漫...

阅读更多电影影评,请访问生活日记网 用日志记录点滴生活!杂文频道。
喜欢杂文,那就经常来哦

该内容由生活日记网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