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仔队》好看吗?经典影评10篇

发布时间:2022-06-27 11:56:13

  《狗仔队》是一部由保罗·艾巴斯卡执导,科尔·豪瑟 / 罗宾·汤尼 / 丹尼斯·法里纳主演的一部动作 / 犯罪 / 惊悚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狗仔队》影评(一):道德的底线

  《狗仔队》这部电影中,导演让复仇来贯穿这部电影。不管是狗仔队员为了报复波,还是波为了自己的家庭而去报复那群狗仔队员,他们的做法都超出了道德的底线。虽然影片是以完满来结尾的,但是,我们对道德的思考不应该停止。特别是对狗仔队的种种行为的思考更不应该停止。这也是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事情。

  《狗仔队》影评(二):道德,在哪里?

  蒙上双眼的公平女神有时真的会错过些什么,那时就要靠我们自己来寻找平衡的支点。这决不是轻而易举的事,需要勇气,智慧,但最重要的是以沉静的理智,来克服怒火的沸腾。道德是以怎样的形式存在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诠释,但真确与否又有谁来判断。显然马修·麦康纳并没有把这事做到完美,但是这已经足够了。因为已经没有能追究的人和想追究的人。提一下梅尔·吉布森,他没说一句话,可是我笑了。

  《狗仔队》影评(三):去一边子的狗仔!

  去一边子的狗仔,都该是没有好下场,其实这种复仇片,真的没什么深刻的,但是在现在这个社会里,就应该好好的狠批狗仔,这群社会渣滓,偷拍别人的隐私,你就不知道《楚门的世界》所要描写的伟大的人性是什么吗?!是自由!!狗仔这群人,不能跟记者挂钩,记住:狗仔≠记者。记者是一个很好的职业,他们有的深入虎穴,为公众揭穿社会现实,或者不畏强权,暴露贪官腐吏,甚至深处炮火之中,为公众申诉和平的意愿,哪怕是牺牲自己也在所不辞,又或许深入大森林,与孤独为友,拍摄自然。这都是令人尊敬的。

  但有些人总是要做怀,这种寄生虫你让他干什么职业,他都能给你干坏了,一颗老鼠屎的能量远远大于一锅粥的香味!明星的一些新闻不是不可以报道,但是你不能越过每个人生活的“自由”底线。人家私底下做的一些事情不违背道德法律,你就不要曝光,不要参与,贪官污吏当然要不择手段的把他们揪出来,但是有一些明星也好,名人也好,私生活还是有的,这是一种权利,天赋人权,没有人能够在别人没有放弃权利的时候就能够去侵犯它!

  《狗仔队》影评(四):无良狗仔是真正的垃圾

  aparazzi,香港那边译作“拍拍垃圾”,就是我们常说的狗仔队。电影向我们展示了无良狗仔们为挖到猛料无所不用其极的众多恐怖手段,跟踪、翻垃圾这些都是小CASE了,甚至非法闯入明星住宅,装置窃听器和针孔摄象机,更不要说曾把戴安娜害死的夺命飞车追拍了。片中最让人觉得目不忍睹的是狗仔们在造成男主角一家车祸后,反映过来的第一件事就是取出相机,象鬣狗围上已经死去的猎物一样,迅速地凑到那堆已经被撞毁的汽车残骸上去对着车中生上未知的一家三口猛拍一气,甚至还把他们肮脏的爪子伸进车内,把明星妻子的衣领再拉低一些。这一幕令人齿冷,不知道该说他们是敬业还是没人性。明星们虽然活的风光,大把挣钱,人前显贵,不过完全没有个人私秘可言,他们的一举一动都被放在巨大的放大镜下向公众展示,这也不是一般人的神经可以忍受的。

  男主角Cole Hauser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美男,不过是我喜欢的那一型,一张干净的脸,身型修长,有种儒雅的气质。是那种戏路很宽的长相,正反角都能演,我相信即使是演个变态他也能从眼神中散发出那种味道。演他老婆的是《越狱》第一季中林肯的律师前女友维罗尼卡,这姑娘的面相不大好,有些苦巴巴的,大概以后也没大红的福气。

  《狗仔队》影评(五):《狗仔队》-他比窦唯更亢奋

  今天在家看《狗仔队》,很美国,很好莱坞德一部片子。

  话说中国有窦唯对媒体愤而烧车,杰伦为狗仔队写歌,此乃美国版艺人抗偷拍事件。对于被偷拍而扰乱生活导致颇有家破人亡之感的大明星遂采取了类似于国产电视剧《情有千千结》之情节设计让所有狗仔队成员走向死亡或牢狱。前半部还可以,但拖沓。后半部计谋也不是很机巧,结局更是匪夷所思,虽然狗仔们理应受到惩罚,但PAUL的做法似乎也不应该一点谴责也没有,加之奇怪的探长。叵测的电影。

  本人是多么的向往媒体的职业,我可以不在乎小记者的奔波与劳碌,新闻啊!我的梦想!但周董的歌给了我最初的疑惑,紧接着看了《狗仔队》让我矛盾了许多。面对似乎越来越有读者群的八卦类报道,现在的新闻究竟在作什么?还有明星的私生活,人前微笑是他们的职业道德,那人后呢?给供养自己的万千迷们丝们提供点谈资似乎也未尝不可,但换句话说没有隐私又是多么悲哀。

  迷惑……世界是相对的……我只能这样说

  《狗仔队》影评(六):黑暗的公正

  狗仔队穷追不舍的精神令人赞叹,但狗仔队死缠烂打的手段却令人发指。四个小报摄影记者的卑劣行为导致了影星博·莱拉米一家的车祸,而他们自己却因证据不足逃之夭夭。面对重伤的妻子与昏迷不醒的儿子,莱拉米最终选择了自己去报复这四个无法无天的Paparazz……

  什么是人权?人权就是在不侵犯他人利益的前提下,每个人都有自由快乐生活的权利。美国人主张人权高于一切,既然小报记者的行径已经完全无视莱拉米和他家人的人权,那么他们自然就死不足惜了。纵然莱拉米对待四个记者的行为已经完全践踏了法律,但影片的观众们却支持着他精妙的报复手段并为之叫好。我也算半个记者,因此在观看影片时也感觉剧中的几位小报记者死得有些可惜,毕竟他们并没有导致莱拉米家人死亡,但即使如此,每当主人公报复得手时,我的内心也会升起一种释然的感觉。

  每个人都是有良知的。对于在法律之外以暴制暴的正义之士,如蜘蛛侠、夜魔侠,人们仍将他们奉为英雄。很小的时候电视里播放过一部美国电视剧,里面的主人公白天的身份是一名法官,到了夜里便化身为杀手,专去暗杀那些因为法律的漏洞而逍遥法外的罪犯。这部电视剧的名字就是——《黑暗的公正》。

  《狗仔队》影评(七):曾经的我的新闻理想

  《狗仔队》paparazzi

  “他们是名利场浮华的见证者,他们也是浮华背后阴暗世界的探索者,他们是比弗利山的猎犬,他们是穆赫兰的侦探,他们似乎从来就不需要睡眠,如果你还算得上一个名人,回头,远处闪烁的人影或许就是他们——狗仔队。”

  开始看到泊·莱拉米(科尔·豪瑟饰)出现再闪光灯耀眼的光芒下的时候,我猜测可能是与狗仔队编排明星丑闻之类的剧情。泊拥有完美的妻子,可爱的孩子,事业也在高峰期,电影里的生活显得那么的完美,但是作为明星,注定不能拥有自己的隐私权,他也有一定的意料。但是,狗仔队可不是那么好打发的。

  终于是狗仔与明星之间明潮暗涌、阶级斗争的故事。狗仔为了自己的利益,严重侵害了泊的隐私权,其中有贴泊和妻子的果照于便宜杂志上,屡次曝光泊的孩子,甚至紧追不舍,导致了他出车祸孩子受伤。一切是那么的剑拔弩张,似乎要一死方休。结果是,泊因为寻求法律手段未果,转而依靠自己的实力,与4个无良狗仔进行游离于法律之外的“斗决”。毕竟也不是多么的堂堂正正,结局是泊获得胜利,而无良狗仔全面落败(不是已经死了就是坐牢)。

  曾经听闻香港狗仔翻捡垃圾、彻夜追踪、固守在名人的房子周围。除了对于他们的“职业精神”表示几分赞叹之外,也是一笑而过。

  2004年拍摄的这部影片,反映的是当时的时代的缩影,也有当代社会环境的一些显现。曾经觉得,当娱记也不错啊,时常可以见到明星,运气好的话,也可以享受到一些会议的招待,生活经历肯定很丰富。我应该不是一个人吧。现在看来,这也仅仅是一个职业而已。就像是其他记者,职责是将发生的有价值的事实传达给受众。出于职业的特殊性,他可能是一个没有假期的职业生涯,就像很多警察遇到危机时刻要挺身而出,很多医生遇到紧急时刻也要加班加点……记者遇到突发事件,特别是和公众有关的时候,往往也是要贡献自己的一份力。不是说,记者都是多么多么的高尚,但起码,首先你是事实的记录者。不是说,今天的历史,是过去的新闻。今天的新闻,也将成为历史。

  如果要某些不良娱记们杜撰、刻意诋毁什么的,也要小心自己惹祸上身。贵圈是非多,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本来就是很复杂的。除了感叹不良狗仔们的无所不用其极,泊的暗黑属性爆发加人品爆发遇上了一个帮他销毁证据(那只马克笔)的神秘探长之外,我们还要做的是固守本心。就算不良狗仔不是狗仔,他的利欲熏心也不会有太大的改变,只是恰好他是狗仔而已。而因为有市场,有需求,才有他这样代表的狗仔队啊。

  我们说,现在的人变得很轻浮,很浮躁,不断的充实自己,才不会迷失。孔子说: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只谋求眼前利益,只是见识少,心胸狭窄而已。

  《狗仔队》影评(八):一场明星与“狗仔”的生死较量

  有一回参加活动,主办方在致辞中不无幽默地说道:“请在座的各位‘娱记’为我们多做宣传。”话音刚落,立即遭致几位随行记者的大声抗议——我们是文化记者,请不要称呼我们“娱记”!呵呵,看来,“娱记”两个字即便在他们自己听来也是唯恐避之不及的贬义词。

  比“娱记”更“贬”一步的词,不用多说,当然“狗仔队”莫属。据资料载,这个源自意大利语paparazzi(谐音“帕帕垃圾”)的名词,原指一种会嗡嗡叫的惹人厌烦的虫子。意大利著名导演费里尼的《甜蜜生活》中的男主角马斯杜安尼,那个专门拍摄明星私生活的摄影记者就叫“paparoz-zo”,另一部影片《八部半》中亦有同样身份的人物。此后,这一词语的复数形式就专指那些让名人不爽的小报摄影记者,正式的翻译应为“追踪摄影队”。

  如今妇孺皆知的“狗仔队”一词,也是大有出处的。香港的便衣刑事调查员擅以跟踪、窃听的调查方式破案,俗称“小狗队”——任达华主演的《跟踪》讲的就是这类故事——后来那些善于追踪明星隐私的小报记者将其不断“发扬光大”,“狗仔队”这一既形象又生动的称谓,随即应运而生并延续、蔓延至今,且大有愈演愈烈之势。“狗仔队”的称呼,一方面形象地点出了这类人绝对敏感的嗅觉,另一方面也多少折射出大家对此类人士的厌恶之情。而今,明星与“狗仔”,俨然成了水火不容的两个群体。

  2004年的好莱坞影片《狗仔队》,便是发生在明星与“狗仔”之间的一场生死较量。

  电影明星伯恩(科尔?豪泽饰)自从一炮走红以后,便成了各种八卦小报追踪的对象,四个无良“狗仔”以不择手段的方式炮制出的照片,不仅扰乱了伯恩一家的正常生活,甚至导致了一场可怕的车祸,妻子不治身亡,儿子则重伤昏迷。片中的车祸场面,很自然地会让人联想到遭遇同样事件而香消玉殒的戴安娜王妃。忍无可忍的伯恩终于奋起还击,采取非正常的报复手段,连续设下圈套,终将肇事的“狗仔”们一一致死。故事很极端,但对于“狗仔队”的描写却是能从现实中找到原型的。

  影片中,大牌明星梅尔?吉布森等人的客串,戏份不多,却颇为抢眼。一改以往正义凛然的英雄形象,吉布森愁眉苦脸地坐在诊室外,等待接受的心理治疗内容居然也是“愤怒控制”,一句“多好的一部复仇电影啊”的台词更是着实搞笑。据说,该片的缘起正是来自梅尔?吉布森等一众好莱坞大腕们对无处不在的“狗仔”们的抱怨与痛恨,而且他还是该片的投资方之一。难怪对于影片中以死亡告终的结局,众人脸上现出掩饰不住的窃喜表情,感情这正是他们心里希望的最解恨的了断方式啊。

  不过,那四个穷追不舍的无良“狗仔”也确实招人不齿,不仅利用种种手段炮制出一大堆所谓的明星隐私和内幕,甚至变本加厉,完全一副流氓加无赖的嘴脸。导演保罗?阿巴斯卡虽是初执导筒,却能以其在好莱坞多年打拼而积累的经验,将整部影片的基调牢牢定位在伤害与复仇之间,并辅之以悬疑的情节线索,紧张刺激,步步深入。

  一度风光无限的主人公伯恩,刚开始享受明星光环所带给他的种种名利和优越,同时也不可避免地面临着狗仔们的蜂拥而至,个人隐私屡屡遭到侵犯。或许,这就是出名所必须付出的代价?眼看着温馨宁静的家庭生活不断受到侵害,直至娇妻爱子惨遭厄运,因为没有足够的证据,肇事的“狗仔”竟然堂而皇之地扬长而去,难以抑制的愤怒促使他决定以自己的方式行使审判的权力,以牙还牙,以暴制暴,让这四个“狗仔”得到应有的惩罚。

  片中最耐人寻味的片段,是伯恩设计令其中一名“狗仔”驾摩托车坠崖身亡,案发现场遗落了他的一支签字笔,探长以为女儿要伯恩签名的理由,将笔还给了他,对伯恩有意编造的说词也不置可否。这才有了余下三名“狗仔”的相继命丧黄泉,而制造死亡的伯恩却能免于法律的追究。

  很显然,从编剧开始,整部影片都在强化“狗仔”们的伤害在前,伯恩是为了保护家人而不得不采取的复仇手段,片中的四个“狗仔”也被刻意描绘成罪有应得的下场。但是,这只能说是以主人公为代表的现实中的明星们,一厢情愿式的解决与“狗仔”之间日趋紧张和复杂的冲突与矛盾的非常手段,毕竟,在现实社会中,伯恩式的复仇不仅终结不了“狗仔队”的无孔不入、无中生有、无事生非乃至无法无天,在某种程度上还会模糊善恶的界限,抹杀法律的尊严。

  好在,这只是一部电影而已,尽管复仇的手段过于残忍。联想到时下和娱乐圈有关的八卦消息、绯闻曝料满天飞的真实境况,假如能给那些躲在暗处成天窥探明星隐私的“狗仔”们一些警醒,也算是《狗仔队》作为娱乐片之外的真正意义吧。

阅读更多电影影评,请访问生活日记网 用日志记录点滴生活!杂文频道。
喜欢杂文,那就经常来哦

该内容由生活日记网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