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骄子”与“弃儿”
一九七七年恢复高考制度后,被耽搁的一代人有了实现知识改变命运的天赐良机。中国历经十年浩劫,急需大量各种人才,而当时仍处在计划经济时代,高校教育资源极其有限,录取比率在3%左右。上大学家里基本没有什么经济负担,毕业后就成公家人,拿固定工资,分福利住房。在家乡和街坊中光宗耀祖、衣锦还乡,在单位养尊处优,因此社会上称这类人为“天之骄子”,在家里更是父母和长辈的精神支柱和主要收入者。
弹指一挥间,且看二十四年后的今天,中国高校遍地开花,高考录取率在70%左右,每年毕业生上千万。现在一个二本大学生四年家里至少要负担六七万,而三类生要负担上十万,多少家庭因此陷入贫困或重返贫困。再看四年后的大学生就业情况,除了少数一本重点院校毕业生被人进校抢走外,大部分毕业生一毕业就失业,没有工作没有工资没有住房,成了新的“三无人群”。他们既使找到工作,也只能勉强糊口,车子房子只能靠老子。出生在城镇的大学毕业生相当一部分成为“啃老族”,成为民政部门新的救助群体,成为父母撕心裂肺之痛,沦为“社会弃儿”
成为“天之骄子”和沦为“社会弃儿”,固然有其社会背景的变化,有稀为贵多为贱的社会法则使然,但也政府办学方向、社会就业环境和人们择业观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城镇大学生长期骄生惯养,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状态,父母和长辈的大包大揽,使他们成为学习的机器人和生活的老小孩。为谁学、为谁工作,找什么样的工作成了他们的困惑,严进宽出和重理论轻实践的中国高校模式也是造成毕业等于失业现象的罪魁祸首。而西方国家把大学生在校期间打工作为必修学分考核,在中国少数高校也有感恩教育和独立生存实践活动,这些都不失为一种先进的办学理念。
大学生就业难是各级政府在新时期面临的新挑战,也是千万个家庭面临的新烦恼。更是千万名大学生踏入社会的残酷第一关。笔者认为,政府要转变办学方向,实行分层次培养,大学要调整课程、注重实践、严格管理,要开展感恩教育,要增加生存技能和职业规划的培训,要把在校期间的打工和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作为重要学分考核。政府要教育大学生及其家长们转变就业观,要创造更好的就业环境,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大学生们要早日远离父母增加历练,尽快成长为社会精英群,让天下父母们早日安度晚年,早日享受天伦之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