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视与老花(随笔)

发布时间:2022-08-17 13:44:37

《近视与老花》的理论和观点都极具深意,引证详尽,事例鲜明,感悟深刻,有现实教育意义。

 近视与老花(随笔)

早年间,不知用眼卫生,稀里糊涂,双眼近视到了八百多度。那时,正是求学期间,就如其他近视的孩子一样,父亲带着我,进城,配镜,镜片有如啤酒瓶底儿般厚薄。那副眼镜,重得很,架在鼻梁上,挂在耳朵边,时间一久,鼻梁两翼与耳廓上赫然压出四个红印。所幸的是,后来,科技日益发达,树脂镜片代替光学镜片,一副眼镜终归“瘦身减负”,不再那么沉重。

一晃人到中年,到了几近知天命的年龄,一双眼睛再次莫名其妙出现“故障”——居然老花了。俗话讲,“花不花,四十八。”或许,正到眼花的年纪了吧。

这眼睛,又近视,又老花,真是有些麻烦。譬如,开车的时候,那是一定要戴上近视眼镜的。即便在课堂上,也需要与学生交流眼神。从他们或微笑或迷茫的表情中,判定他们到底听懂或没听懂所讲的内容。这当口,那可万万少不了近视眼镜帮忙。

然而,当手捧书卷的时候,或者用手机发短信、用微信与朋友交流的时候,那副近视眼镜又无端成了一个累赘。每每此时,必须要摘掉眼镜,将书本与手机凑到眼前,方能看清里面的字体。如若不想摘掉眼镜,那也须撑开手臂,将书本与手机送到一臂之远的地方才可奏效。

这一双眼睛,着实让人苦恼。倘若不戴眼镜向高远处遥望,模糊一片;而戴着眼镜观察细微处,又一片模糊。那是戴也不对,不戴也不对。哈姆雷特曾说:“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问题。”到我这儿倒好,戴与不戴眼镜,同样成了一个问题。好在万事万物都有两面性,如遇黑暗,正说明它的背后一定有光明;如遇烦恼,那烦恼似乎也是造物主的有意安排,造物主无非是想借这样的烦恼,要教给我们人类一些东西吧。

如此说来,我倒要感谢这双昏黄老眼了。在夜深人静之际,在万物沉睡之时,我以这双眼睛凝神注视着沉沉暗夜,试图穿透星光璀璨的浩淼苍穹,探求造物主的“恩赐”背后所隐藏的秘密。

人的眼睛可以近视,近视的眼睛无非是看不清远处的东西而已。然而,作为万物之灵长,眼界不能“近视”,思想不能“近视”,精神境界更不能“近视”!

就如眼睛近视那样,年轻时,我的思想与眼界也是“近视”的。求学,仅仅瞄着获取一张文凭或者习得一项技能;生活,也只将目光锁定于多赚钱,吃好吃的,穿漂亮的,用高质量的;仿佛这一生就是为着功名利禄而来。至于还有什么更高的追求,脑袋里实在空空如也。哪怕在日常生活中,自然免不了与人交往,倘若发生矛盾纠纷,也从来不懂“反求诸己”与换位思考,更不晓得“三省吾身”、自省自警,只是一味责怪别人这不好、那不对,那样子,好像普天下唯有自己正确。

眼界的“近视”,思想境界的“短视”,一度让我“鼠目寸光”,局限于短期行为,抑或只将眼光投向尺寸见方之地,目光所及,无非一个狭小的圈子罢了。

且不说未曾有过什么宏伟的人生目标,即便经营自己的小家庭,也是局促得很。早些年,有朋友劝我在一座二线城市投资一套住宅楼,拘囿于“小富即安”的小农经济思想,那时的我颇有点“二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的满足心理,根本与“投资”这种高大上的思维沾不上任何边儿。后来,不到三五年时间,那房价竟如孙悟空的筋斗云般连翻几个跟头。眼看白花花的银子打了水漂,才恍然缓过神来,捶胸顿足,后悔不迭。为此,妻子险些命我连跪三天搓板。

其实,一个人的格局如何,体现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大到事业、家庭,小到吃穿用度。有格调、有品位的人,能站在更高、更远处看待自然、看待社会、看待人生。他们拥有温润的情怀,拥有宽阔的视野,也具有超凡的气度,举手投足之间,尽显大家风范。相反,那些目光短浅之辈,譬如我这样处于小格局中的生命,显见的却是那么卑微、狭隘,满头满脸都是灰暗的色彩!

个人是这样,上升到国家与社会,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大学》云:“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如果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管不顾浪费资源与破坏环境,一味单纯追求经济效益,甚而以“利”为诱饵激发民众的积极性,必然会导致官贪民腐、制假贩假、黄赌毒等社会乱象。这些乱象,其根源在于治国者“杀鸡取卵”式的短视思维。反之,拥有大智慧、大格局的治国者,必定是以“义”引领民众的,是为长治久安之计。

做人也好,治国也罢,“近视”终归不是好事,而“老花眼”,也如同“近视”一般,同样困扰着人们、困扰着整个社会。

老花眼看不清近处的东西,其实并不可怕,怕就怕在“老花眼”让人丧失了“见微识著”的能力。常言说得好,“细节决定成败。”人之于自然、社会及其本身,不仅要具备高瞻远瞩的宏观把控能力,更多时候,微观的细节同样不可或缺。比如,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像《红楼梦》这样的鸿篇巨制,它在广阔的社会背景下全方位反映社会生活与时代变迁的同时,作品中的每一个情节、每一个场景,乃至于其间的某一栋建筑、某一件服饰,无不需要细致入微的描写。特别是在刻画人物时,如若没有细节描写做支撑,完全不会产生贾宝玉、林黛玉等一批富有个性特征的、立体丰满的典型形象。

我的姨丈应该就是一位旧时手艺人的代表。老汉一辈子并没做过什么大事,却是木工行当里的一把好手。不仅箱子、柜子做得精致,哪怕是一方小板凳,其中的木板,也要以砂纸细细打磨,直至如同一面剖光的明镜。常见老头儿鼻子上架着一副花镜,手持一把刻刀,屏心静气,一刀一刀,认认真真在家具上雕刻镂空花纹。那细致劲儿,像是绣花,更像是一位慈祥的老人正在为即将出阁的闺女精心梳妆打扮。傲然绽放的牡丹、翘首回望的梅花鹿,在老头刀下,就如浸润了他的灵魂,栩栩如生,似乎正散发着浓郁的清香,正发出清脆的长鸣……

然而,相比于我的姨丈,我却常犯“老花眼”的毛病,往往无视近在咫尺的人,也看不明细微之事所隐藏的深远意义。一如当年我的老母亲,缝衣缀扣,看不清针眼,也穿不进细线。以这样的生命状态做人,活儿干得粗枝大叶,事情办得经不住推敲,人生道路又岂能走得更遥远、更稳健?

放眼社会各行各业,凡是在某个领域取得成功的人,无不将细节看作生命线。好产品,来自于精工细作;好业绩,来源于日积月累;甚至,良好的人际关系,也必源自人与人之间无微不至的关怀与温暖!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甚至,于国而言,老百姓的一粥一饭、一鞋一帽,一庐一舍,看似小事,然涉及国计民生与民心向背,又岂能以“老花眼”等闲视之?

近视眼与老花眼需要配一副眼镜,我的人生同样需要这么一副眼镜——以读书为镜片,以思考为镜架。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读书,开眼界、长见识、增智慧、明心性;思考,能使人学会梳理盘根错节的枝枝蔓蔓,洞穿浅表,直达事物本质。拥有这么一副“眼镜”,何惧“浮云遮望眼”,又何忧做不到“细微之处见精神”?

期冀着,我们每个人,乃至于整个国家与民族,都能在“鼻梁”上架一副读书与思考打造的“眼镜”,克服“近视”,避免“老花”,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建设我们更加美好的家园!

阅读更多文化随笔,请访问生活日记网 用日志记录点滴生活!杂文频道。
喜欢杂文,那就经常来哦

该内容由生活日记网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