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暹罗复兴》观后感10篇

发布时间:2022-09-14 15:28:51

  《暹罗复兴》是一部由Surapong Pinijkhar执导,Stephan Lambert / 弗罗伦丝·费佛瑞 / Rangsiroj Panpeng主演的一部泰国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暹罗复兴》观后感(一):经典

  我昨天晚上看的央视电影频道放的这部影片,现实和幻想之间的穿插真的很神气,很喜欢这部影片,还有那里面的爱情故事,现在发现,那时候的泰国男人好有阳钢之气,不像现在的男的,都很中性,郁闷!强烈建议大家看啊!

  《暹罗复兴》观后感(二):还凑合吧

  也是昨晚在央视6台看的。

  画面很漂亮,人物和景色都很养眼(很喜欢南亚那种郁郁葱葱的绿色,原来看《鬼妻》的时候也是);

  对白比较少一点,大多时候都是用音乐在叙事,感觉象首诗歌。

  但故事衔接不好,有时变换得很突兀。

  《暹罗复兴》观后感(三):引人入胜的爱情

  好的电影就是留下很多空白,让观者不由自主的去发挥 去想象 意犹未尽;爱情也不一定要强调天长地久,和困难重重,有时候爱情就是简单的发生了,一个缺少父母爱和朋友爱的美丽聪明谦虚的女人,遇到一个强壮勇气好学爱她需要她的男人,这就是爱情。

  虽然片子有很多讲不通的地方,但是导演一点都不纠结怎么穿越或者像盗梦空间一样在此做很多文章,而专注于感情——对暹罗的热爱。通过爱情来表达,因此这里的爱情没有父母阻挡,没有温柔可怜的男二号,没有无恶不作的女二号,男主和女主的冲突也是轻描淡写,导演也没想讲大道理,原因来由不管,就是要展现暹罗人的勇气,国家责任感,保住独立的自豪感,同时借由女主表达出现在泰国人自身的迷失和可惜(其实中国也是一样,被西化的严重)。

  片子制作的很用心,无论是服装和印章都让人感觉很历史也很精致,美丽;特别是光影,那个时候都是用煤油灯,总感觉昏昏暗暗的,就像小时候在外婆家的感觉,但晕暗一点都没有损害泰国皇宫的华丽感,还有服饰的精致,唯一不太符合事实的我想就是男女主角了,身材容貌太好,呵呵老一辈的执政者的身材比较真实。

  《暹罗复兴》观后感(四):如果你是梅尼,你的选择是什么?

  影片已经看了很多遍了,从第一遍的朦胧,到现在的清晰,在这个反复地过程中我一点一点发现新的对整个故事或是人物分析有帮助的细节,每当这时会很兴奋,幸福,也会感叹。

  梅尼,是我喜欢的女性类型:有知识,有主见;看似生活地很好但和我们每一个人一样都有自己不愿意触碰的伤口和不愿意提及的软肋。

  爱,梅尼因为它选择离开的:她从来没有在父母那里得到,她说“父母不相爱,他们也不爱我”。她比任何人都想得到爱无论是从父母那里还是从别的地方。

  对男主角的情节显然有些不够,但还是表现了他的坦城,在听梅尼陈述之前他说自己未必会相信,但当听后还是努力去理解和分辨,如果没有侵略和战争一切将会是多么美好。从哪里来,就将回到哪里去,这就是他的希望,他也是这样做的。我常想,梅尼能够回去是否她也能够将他带来。其实不管空间如何变换,时间是长还是短,只要心在一起比什么都重要。

  如果我是梅尼,我会怎么做?我的答案是肯定的,我不是她,我最爱的是我的父母,从他们那里我得到了一切,满满的爱,这辈子爱情是我永远都来不及触摸就消失的花火,如果有来世我愿意对我的爱情忠贞即使背叛全世界。所以虽然不会和梅尼的选择一样,但对她的羡慕是无限的。

  《暹罗复兴》观后感(五):时间之河

  时间之河

  么么观影手记10

  《暹罗复兴》[泰] 05年出品

  导演:Surapong Pinijkhar

  用了两天的时间,看完了一部名叫《暹罗复兴》的泰国电影。impdb上面的标准名字是《Tawipop》。bt上的新片推介,海报作的煞是好看,大有《木乃伊归来》的气势,再加上前几天看了一篇关于泰国电影复兴的文章,并且泰语软绵绵的声音也很好听,于是兴奋的一路杀过去下载,我对这样的魔幻电影一向没有免疫力。

  可是却看了两天。中间有几次停下来,关掉,并想顺手删掉。但出于对我硬盘辛苦工作的尊重,在这个夜晚,硬着头皮把它拖出来看完。

  很好的题材:回到过去。

  很烂的手法,至少前70分钟是。

  [故事梗概]

  故事讲的是2004年在泰国发现了一份手稿,一份相传已经散佚,讲述十九世纪后半期暹罗风土人情,由法国人FrancoisXavier所撰的《Voyageur》手稿,竟重现于世,并被巴黎一所大学所得。上面记载了看似虚幻的现实。在现在看来,上面所写的有些事实是,有些却不是。这引起了世界历史学家的高度兴趣,他们聚集在巴黎,讨论这份手稿的真实性。作为一位历史学家,梅尼参加了这场学术集会。在集会现场,她总是走神,她总会看到一些不属于这个时代的泰国人在来回穿梭。故事就此开始。

  回到曼谷,她向同为历史学家的父亲及其他学者讲述了集会的经过——世界学者们都认为,这是一则故事,而非史实。她很不甘心,和父亲辩解起来,但是却没有结果。

  在家里,她发现自己一觉醒来就回到了十九世纪末的暹罗。在那里,法国对暹罗的战争正在酝酿,臣子们十分不安。而她的出现让大臣们感到惊讶和愤怒,因为她说她来自未来,并“预言”暹罗会战败,又会重建。重建的暹罗不再保有传统。

  戴普,一个年轻的议臣,对于她的“谎话”尤为愤怒。可随着事情的发展,他却爱上了这个来自未来的女子。对于唾手可得的重写历史,梅尼跃跃欲试。却在某一次从过去归来的时候发现,改变了一点点的过去,就意味着未来国家性质的改变——她仅仅是在舞会上误杀了法国大使,未来的泰国便不存在了,泰国便成了法国的领土。埃菲尔铁塔建在了曼谷的大地上——这和手稿上所描述的一模一样。她开始后悔,于是她匆匆奔回那个被她改变了的夜晚,她小心翼翼的避免对过去的任何改变。再次回来的时候,未来又变了回来。

  可是爱人怎么办。

  爱人死于时间的长河里。梅尼消逝在时间的缝隙。

  [乱弹]

  多好的一个故事,却完全没有应有的霸气。

  最初的失败,缘自剧本。线索十分不清晰,时间空间混乱,女主角面无表情的在两个交错的时空中跳来跳去,她说来就来说走就走,好像会时空穿梭的孙悟空。一会手稿,一会古代外交,一会肌肉结实的男人,一会又是父母。不知道是女主角的思维过于跳跃还是我的脑细胞太老,总之我跟不上她的行动,于是前半部分我看的是云里雾里。只恍惚记住了女主角有一张酷似王菲的脸,男主角的肌肉很棒。还有一个原因,也许是我对泰国历史不了解造成了我的迷糊,不知道历史学者看这部电影会怎样。可我想,电影终究还是要给普通人看的吧。多谢连贯性和说明,或许会好一点也说不定。

  接下来我们可爱的导演选择了两位演技甚破的主角,男主角还勉强说得过去,女主角就完完全全沦为花瓶,还是掷地有声的那种。她不会演戏,好多时候都没有表情的变化,只是用力的挺着胸抬着头,就好像在T台上一样。也许她的老本行真的是模特。当演员过于漂亮而又不会表演的时候,镜头很容易迷失方向,我们要拍摄的,到底是美女,还是电影。我不知道这是影片的悲哀还是观众的悲哀。如果换一个长得不那么漂亮却精通表演如蕾妮泽维格一样的演员,相信这电影又会是别一番景象。

  下面就轮到摄影师出场了,不知道是导演的意图还是摄影师是拍人物特写出身的,整部电影有百分之四十的时间是某些人的面部特写,就好像刚刚学会画画的孩子,只喜欢也只能一味的重复画脖子以上的部分,其余的一概不敢提及。纵横的历史被限制在过多的人物特写中。镜头的僵硬、缺少变化和不连贯让这部电影离“好电影”的称谓又远了一步。

  [精彩镜头]

  说了这许多,好像这电影一无是处,其实不尽然。至少它后三十分钟还是十分精彩的,在我看来。

  精彩从梅尼同父亲的对话开始,对于想改变历史的梅尼,他的父亲好像先知一样,道出了一段精彩的劝说:

  “你不用去纠正历史,过去是现在的伙伴,现在是未来的伙伴,如果我们完全知道未来像什么,怎么发展,怎么结束,那我们现在的生活还有什么意思。”

  那位饰演父亲的演员好似日本人,有类似小泉的皱纹和睿智的眼神。

  梅尼若有所思,她将信将疑,再次回到了过去。此时的戴普已经饱尝了思念的痛苦,不知道爱人何时离开,何时回来,也许永远都不会来。再次见到梅尼,他冷静的出奇,只是要求梅尼运用她所知道的帮助现在的暹罗。他们一起作为暹罗国的代表参加了法国大使举办的联谊晚会,梅尼用她的“预言”震慑了同她聊天的法国妇女们,法国大使咆哮着冲过来,“你不是暹罗人!”大有将她按倒在地侵犯的气势,戴普冲过来一刀刺到了他的背上。

  “他杀死了法国大使!”

  他们夺路而逃。可是连他们自都不知道要逃向哪里。梅尼一下子又回到了未来,穿着十九世纪的欧洲晚礼裙,家里的佣人开始讲法语,说你怎么这身打扮,她下意识的回答只是想试试。过了两秒钟突然反应过来,怎么是法语。佣人不应该会说法语的。

  冲出去。

  跑到桥上,回头,艾菲尔铁塔赫然立在河岸上。

  未来被改变了。

  故事从这里开始变得有趣,向所有的以时间为导向的电影一样,迷离的时空变换是最大的看点。音乐开始响起,听不到任何人的声音,场景的声音,只有缓缓地音乐。梅尼冲回过去,抢了戴普的刀,把它丢到了黑暗的院子中。再匆忙赶回来,艾菲尔铁塔巨大的阴影,在曼谷的上空,渐渐消失了。

  梅尼消失了。家人找不见她,戴普找不见她。她奔跑于时间之河,她停留在时间的隙缝,不出去。

  “过去最后的闪烁,未来只是一眨眼,那河现在在哪里呢?现在能有多久呢?”——像是在询问父亲,又像是在询问自己。

  一个类似于先知的声音响起:

  “别处触及过去,我的玛丽 安吉(梅尼的名字?我猜),让河流吧,玛丽安吉,爱会被充满,但国家会倒下;玛丽安吉,会失去爱,但国家会重现,你能去到将来,但忘不了过去,手稿给了选择……的角度。”

  戴普:“我生于这条河,必将死于这条河。”

  戴普在漫上的时间长河中一点点变老,然后再战争中倒下。此时的梅尼,披上一袭黑衣,来到戴普身边,拥抱他冰凉的身体。

  梅尼的父母不知道女儿在哪里。只知道是另一个世界。

  父亲:“当两个世界分开,他们都有自己的路要走,直到两个平行的世界在相交,有人能找到通向另一个世界的门,有人能遇到渴望已久的爱,又能要永远的再见,直到那个时候,这两个世界,就会像个成真的梦。”

  父亲去参观一个泰国十九世纪的图片展,梅尼和戴普的身影出现在一张照片上。照片上的梅尼目光坚定,戴普安静的站在她的身旁。

  特别欣赏最这后一段。特意截了图。尤其是梅尼奔跑于时间之河的那一段,一切似乎都应验了手稿上的不是现实的现实。这种魔幻现实主义的处理手法似乎一直颇受韩国导演金基德的偏爱,泰国的导演也开始应用了。最近的泰国电影正处与全面复兴的艰苦战斗中,出现了这样一个题材、演员都十分讨好的电影可算得上是一个小小的代表。为此小小的给些掌声吧,至少后三十分钟真的很美丽。

  《暹罗复兴》观后感(六):历史与现实的对视

  有一阵对泰国片产生好感,找了两三部。搁了很长时间,懒得看。最近连续看了李安系列,写了点东西,感觉写的不好,实在懒。偶尔有点时间,觉得不如看部轻松的。《曼谷红玫瑰》,名字听上去,就像《小情人》那样的电影,估计就是个小情小爱,美女靓仔之类的。以前因为没字幕,差点删了,想想觉得已经DOWN了,不如随便看两眼。于是,又下了字幕,有一搭没一搭地当消闲片看起来。因为影片特别的处理方式,一度有鬼片的感觉,所以看得更加不认真,直到快结束,才发现自己大错特错,原来是部很好的片子,差点埋没。于是又上网查了资料,才发现这个译名实在龌龊。泰语我是不懂的,不过如果从英文名《The Siam Renaisance》直译的话应该是“暹罗复兴”。即使片中出现了貌似重要的玫瑰图案,由此翻译,也该是“暹罗玫瑰”,实在不知为什么我看的这个版本竟译成“曼谷红玫瑰”。虽然在政治上,可以华盛顿代指美国,以东京代指日本,但用在电影名字,可就不同了。这就好比“北京小妞儿”和“中国女性”的区别,听名字也会对片子的视野范围有个预期。不过,我看也没必要去追究名称的翻译问题,这只能让自己和自己的同胞蒙羞,潜台词似乎就是我们这个国家的人爱看“曼谷红玫瑰”这样的小情小爱胜于“暹罗复兴”这样的历史巨制。名称的翻译往往可以显示、引导一个民族的欣赏能力和欣赏口味。又是一声叹息!

  现实审视历史

  看了两遍影片之后,我自问:如果我有穿越时空的能力,我会选择改变中国的历史么?又或者我是否有能力改变中国的历史?影片中梅尼和父亲讨论是否可以让历史上的祖国做得更好,教授说:“周边没有一个国家如泰国这样保持独立。……人生中,总想做得更好,做得最好。”

  那事实上,泰国到底做得如何?片中梅尼回到了1855年,当时暹罗正处于“曼谷王朝”统治时期,拉玛四世宗浩王早年曾从传教士学习,因此成为当时亚洲唯一一位可以讲英文的国王。当然,讲英文对拉玛四世不是现在中国普遍流行的状态——仅仅是会一门外语、多了找工作或晋升的砝码而已,而是切实的思想革新。他推行西化、现代化,积极与西方交往,著名的安娜女教师就是这时来到了暹罗宫廷。到拉玛五世尊宗浩国王继位时,这位朱拉隆功陛下已经是在安娜教化下思想更为前卫的君主了。著名的“朱拉隆功维新” 虽然未到达明治维新的高度,但从本质上却超越了同时期中国的洋务运动,不仅从物质上寻求改良,更变革了许多社会制度,如改革宫廷礼仪服饰、逐步废除奴隶制度、仿效欧美健全教育体系、国防体系。影片中也表现了暹罗正在经历的诸多变化。国王和卡拉姆大公代表了改革派,他们会说英文,善于接受外来事物。臃肿的玛哈普亚拉翁国师看似除了守旧落后的民族气节一无是处,但他却也看到了历史的必然:“我们的时代结束了。”所以,梅尼倒回的这个时代在历史上称作“暹罗复兴时期”。

  客观地说,暹罗确实没有沦为西方列强的殖民地,虽然在经济上有殖民地的性质,但主权基本是独立的。当时能做到这样,固然因为国王开明、自强,但也有赖于巧妙利用列强的利益争夺,使本国充当了缓冲地带的角色,从而避免沦为任何一国的殖民地。当出现严重危机时,暹罗也舍得用一些附属国或边远的地域换取国家主权的相对独立。所以,通观近代泰国史,应该说已经做得很好了。考虑到当时亚洲的局势,再对比其他许多弱国,比如中国这个曾经比泰国强大的多也庞大的多的国家,泰国的情形实在是太好了,似乎都已经可以称为最好了。所以我想梅尼实在不必去改变什么,暹罗自会更好。影片中她曾试图改变,她知道未来将抢夺国家领土的是法国,她刺杀法国公使后回到现实中,却没有象前两次那样,服饰也变成现代装束,而是继续穿着100多年前的法国晚宴装。同时,她也发现女仆纳姆竟说起了法语、曼谷堆满了法式建筑、埃菲儿铁塔赫然座落在湄公河畔,她马上想起《旅行者》手稿上关于国土疆界的看似错误的言论,于是她意识到由于自己的行为,而使得泰国沦为法国的殖民地。正如神秘的画外音所说:“手稿提及了选择的角度。”以现代人的眼光看《旅行者》手稿,完全是无稽之谈,但事实上,在片中,这部手稿扮演的角色并非历史记录,而是为历史描绘了不同选择及其后果的预言。所以,如果用2003年的眼光去看19世纪的暹罗,也许真的已经做得足够好了。聪明的梅尼自然也意识到这点,所以她又匆匆回到了事发之前的舞会现场,将历史拉回到本来的轨道。

  历史审视现实

  如果《暹罗复兴》只是讲现代人穿梭时光认识、思考历史的故事,那么它将是一部还凑合的影片,谈不上优秀,但泰国电影人不甘平庸,他们把历史的眼睛,这一更加深刻的元素注入影片之中。

  当梅尼向特里、戴普描述未来世界时,戴普焦急地询问:暹罗是否变成了殖民地?梅尼回答:“暹罗已经独立但失去了一部分领土,国名改成泰国。”那么2003年的泰国是什么样子呢?梅尼的叙述是这样的:“泰国很时尚,有高楼大厦、汽车、电影院。我们穿得像西方人、待人接物亦如西方人。西方人有的我们都有,跟西方人吃一样的、穿一样,偏爱西方人说的一切,想变成他们,而不想成为自己。”戴普诧异地反问;“但你说我们没有被殖民!”这是一句拷问!似乎是对很多国家的拷问!中国也在其列。我们用着日美欧洲货,穿T恤、牛仔,吃汉堡、PIZZA,喝咖啡、可口可乐,看好莱坞大片和NBA,从物质到精神,一切的一切都被烙上了西方痕迹,我们自己的东西几乎消失殆尽。而且我们早已习以为常,完全不觉得异样,但如果让19世纪的国人来看我们是不是被殖民了,我很好奇他们会怎么想?特里问:“我们接受哪个国家?”梅尼回答:“除了我们自己,我们都接受。”似乎正符合她对自己身世的叙述:“父亲不爱我,母亲不爱我,他们已经分开了,我被送到法国去上学,我谁的孩子也不是。”完全是个孤儿形象,不是真孤儿,是文化孤儿。没有泰国父母,只有法国学校,断了根的孤儿。

  在21世纪的梅尼眼中,19世纪的暹罗既荒蛮又美好。那么在19世纪的暹罗人眼中,21世纪的泰国除了象极了殖民地又有什么其他特点呢。戴普向梅尼介绍国王的皇家图书室,梅尼告诉他未来图书馆遍地都是,人人可以买书、看书,但她又说后人们每年只读几行字。这最后一句话引起了戴普们的恐慌,难道他们智力有问题?阅读速度很慢?怎么可能只读几行字。同样是对现实世界的一种拷问!曾经听人讲,对已经从学校毕业进入社会工作的人来说,如果每年能读一本书,就很不错。这是夸张,还是现实。当我们求知的道路上已不再有物质障碍时,是什么让我们踯躅不前?古人凿壁偷光、以树枝为笔、以土地为纸,如此艰苦的条件,却孜孜不倦。可现在宣纸、A4打印纸、铜版纸、报纸、印刷书籍满天飞,电脑、网络遍神州,但我们是否如梅尼所说,每年只读几行字呢?这是否是在暗示现代社会物质丰富,精神匮乏呢?

  对影片来说,我觉得演员上还可以在做得更好。梅尼这个角色选混血儿演员没错,但至少应该让她父母中的一方看起来更有点欧美血统的味道才行。一方面,可以更加合理,毕竟没可能两个纯种泰国人生出个混血儿相貌的女儿;另一方面,可以更加合情,即配合剧情,更好地阐释政治、军事、经济之外的殖民,除了文化、意识殖民,还有民族和人种。民族和人种的问题虽然也可以看作民族融合,但只是不同角度而已。

  史诗与历史哲学

  《暹罗复兴》既是一部泰国史诗般的作品,又是一部充满了历史哲学的寓言之作。

  史诗这个词往往容易让人产生浩大场面的联想,但对这部片子来说,诗的部分更重,剑拔弩张、危机四伏的紧张历史却用充满诗情画意的笔触来呈现。梅尼观看的平板的黑白照片突然上色,并且渐渐变成相机或者是摄像机镜头里的真实场景,于是死去的历史在摄影、摄像艺术中重新复活。一刹那的震撼,一刹那的美感,一刹那的惊喜。对历史的回溯也并非平铺直叙,而是用尽了旁观者的眼光:一个未来世界的少女,一边看,一边反思;一个当时世界的旅行者,一边看,一边探询。而两个人交汇的那点,刚好诞生了对历史可能性的预言。当然,诗的因素还来源于影片的艺术效果,缓慢移动到近乎静止的优美画面、灯火闪烁的古代宫室、蒙太奇造成的时空对接以及系列事件的片断切换叙事法,都使片子的艺术档次提升了许多。我最喜欢的固然有梅尼穿梭时空时的蒙太奇,还有对一系列的类似事件的叙述也是用了杂糅的蒙太奇方式。如梅尼和戴普的浪漫生活片断:骑马、泛舟、送戒指、照相等等,有杂糅但也不乏先后顺序。再如38年后1893年与法国的战争情节。

  有史必有哲,这部片子哲的方面有些部分放到剧情里表现,还有些直接让梅尼的教授父亲说出来。如:“在所有的历史记录中,真相还有谎言,它们总是混在一起,要看是谁写的。”历史永远没有真相可言,无论是教科书还是街边的秘闻杂志,无论正统的二十四史还是历代流传的稗官野史,没有一本是真的历史记载,全都渲染了写历史的人或者那个群体的好恶色彩。所以,后人读到的历史著作,除了里面记录的有据可查的信函、公告等资料接近真实外,其他全是个人或群体的历史小说。说白了,就是永远没有真实的历史流传。所以,我们只有知道是谁写的历史,才有希望分辨哪部分更真实,哪部分更虚伪。

  教授另外一句比较经典的话是:“不需要修正历史,过去就是现在的伴侣,而现在就是将来的伴侣。如果我们清楚地知道未来的样子,它的发展、结局,那现在还有什么意思?”这句话其时已经超越了历史哲学的范畴,更像是对人生和社会的哲学思考。过去只能被现在接受,而未来则永远未知。

阅读更多电影影评,请访问生活日记网 用日志记录点滴生活!杂文频道。
喜欢杂文,那就经常来哦

该内容由生活日记网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