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蔷薇的葬礼》影评精选10篇

发布时间:2022-09-15 12:36:16

  《蔷薇的葬礼》是一部由松本俊夫执导,池畑慎之介 / 土屋嘉男 / 东惠美子主演的一部剧情 / 同性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蔷薇的葬礼》影评(一):bara

  好像有人说这里有个镜头很恶心(貌似就是挖眼睛那个)

  说实话淘到这张碟还挺不容易

  封面上的Endy很漂亮。不过之出现过一次,觉得有点可惜。

  要不是之前看过具体的情节透露我还很可能会看不懂那个结尾。

  挖眼睛是诅咒吧,蔷薇的诅咒?

  不过一个人做了什么,为什么这么做,有时候真的不能用理性来分析的。

  《蔷薇的葬礼》影评(二):《蔷薇的葬礼》

  第一次看松本俊夫 Toshio Matsumoto的作品,以现在的眼光来看仍旧是一部带有试验性质的电影,从叙事顺序、剪辑插入内容的千奇百怪可窥一斑。

  影片主要将视角放到那些异装的性服务工作人员以及他们生活中其他边缘人身上,有着一定社会关注性,但是简单的将其中缘由在最后表达为“乱伦”“轼母”等骇人听闻的结果,在视觉冲击上是不错的,但是难免会带有刻意的痕迹。

  2008-02-07

  《蔷薇的葬礼》影评(三):战后日本嘹亮的默哀曲

  华灯初下的新宿,繁华与荒郊没有明显的界限,城市散漫了粉尘,于是也包容了世人眼中腐烂的畸形。战争恐惧症的后果永远是伤痕与堕落中所谓的自愈。松本俊夫犀利的双眸却饱含同情的态度凛冽的记录着地下的一切,也许这只是比银座多了一层性别隔膜的某种场所,《当女人上楼梯时》的世界里还仅存所谓爱情,只是上楼梯之时有一种进退两难的矛盾,而《蔷薇的葬礼》中,有的只是反弗洛伊德过程中无畏且无谓的挣扎。影片违规的剪辑手法和天外飞仙一般的蒙太奇手段都支持了这一种狂放的表达,画面的营造最终觅得一种时而粗糙时而精细的瑰丽与诡异。

  《蔷薇的葬礼》影评(四):这个时期日本导演有够喜欢讨论面具这个问题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面具,这是经过长时间的雕刻形成的。有些人一生只有一副面具但是,有些人有很多。有些人的特征很明显,但是有些和原来,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有些能轻易地就被辨认但是,有些很难。人们相互见面的时候,总是带着面具。所有看到的只是面具。甚至如果他们,摘下他们的面具,他们仍然不能暴露自己。因为他们还有第二张面具。甚至第三张。藏在第一张下面。因此你看到别人的面孔只是面具而已。而别人看到你的也只是,面具而已。爱和恨也可以成为面具。

  人忍受着孤独。

  人们试图逃离。

  然后制作新的面具。

  我们去哪里?

  《蔷薇的葬礼》影评(五):不能完全从同志电影的角度来观看此片

  在最近看的影片当中,松本俊夫的《蔷薇的葬礼》给人的印象非常深刻,

  画面很好看,音乐也很酷(比较有趣的是,当类似于地下丝绒乐队粗糙、刺耳的车库音乐响起来时,出现的竟是甲壳虫乐队的老照片),作为一部实验影片难能可贵的是她的叙事条理很清晰,

  也不能完全以一部同志电影来给该片定位,因为影片中的男(女)主角美艳异常,早已抹去了各自的性别符号

  其中穿插在影片叙事中的那几段日本嬉皮士的生活片断非常有趣,男(女)主角Eddie动感的舞姿也不禁让人想起早期活跃在沃霍尔身边的工厂尤物们

  在影片花絮中,松本俊夫还谈到了纽约地下电影导演杰克·史密斯(这是我最喜欢的导演)的《热血造物》,让人倍感亲切

  《蔷薇的葬礼》影评(六):荒诞可笑的真实

  当现实变得不可理解——意义的内在矛盾无法消解,毁灭或者疯癫便成了仅剩的解决途径。哦对,还有一种途径,那就是使真实呈现为荒诞。

  让主体的经验被化约成荒诞,一笑了之,无所谓意义地存在,其实是大多数人不自觉而做出的选择。然而对于所有那些发生的悲剧来说,这都不是他们所选的途径。

  透过一个丑陋的世界,顽强而真诚的存在会在人们眼里显得怪异丑陋。人们通常会在看到后一震一愣后随即走开。一个残酷可悲的故事,通过额外的装饰以一种荒诞可笑地姿态被呈现出来,一方面是以卑微地姿态给观众打开一个理解真实的门;从另一方面来看,这是为守护真实而筑起的最后一道防线——让我来以最大的诚意给你讲述一段真实。哈哈哈哈,我开玩笑的,这只是一个故事而已,你看,这多么荒诞可笑,笑吧,笑吧。十分抱歉,你就把这当作一个冷笑话好了。

  似乎只有以这样方式,导演才获得了某种勇气来以最认真的方式来讲述真实,从而偷偷而倔强地保留了全部的真实。从这一点来说,我觉得松本俊夫是一个天才。

  《蔷薇的葬礼》影评(七):现在时的电影

  电影不能表现过往和未来——这是一切历史剧和科幻剧所以不真实的根本原因。虽然,电影创造真实但这不意味着电影要反映“一种真实”。因此,所有历史剧和科幻片在本质上都与电影的基本理念背道而驰。哪怕能营造出某种效果来,但那不过是科幻小说的电气化舞台剧而已。决不能称之为电影。

  此片当然契合了时代主题——换言之,即时代性。当然,它不是以中间youxing的半记录式场面,来衔接六十年代的日本这个“现在时”的。实际上,影片是透过人物形象——印象来创造“基于影片的时代特性”的;这也就是电影的真实。

  自然,这一真实(同性恋酒吧的故事内容)是有别于社会主流的——其实在youxing场景中就已表现出了这种疏离感。作为六十年代热烈的社会运动来说,主人公既不感兴趣也不置身其中。他始终站在这种主流的边缘之上。因此,对比《东宫西宫》、《蓝宇》来说,本片是脱离于时代的。而上述两片则多多少少都被时代所裹挟。蓝宇结束于××事件的设定显然讨巧。而《蔷薇》则没有——因为首先它就从未被卷入到诸如赤军之类的运动里去。本片不是政治片。它一直在描述电影发生的“现在时”。尽管用了一个比较特殊的故事内容,但并未沉迷于内容本身,而是集中在时代特性——混乱——它创造的真实(特别是各种巧合的设计)固然有做作之嫌,但通过戏剧性来创设时代的混乱和加诸于人身上的苦痛,确是达成了影片的主旨。

  至于说父子乱伦的情节,则是一个“戏剧性”的瑕疵。

  《蔷薇的葬礼》影评(八):扮女人不是件容易的事

  A film by Toshio Matsumoto

  喜欢这部电影黑白却不粗糙的画面,每个男子那么认真又完美的妆容,海藻一样繁复的发型,是我心中的洛可可,一群男子演绎女性可以如此美丽,确实没有再变回真身的必要,这已经不是性倒错和心理变态的问题,而是一个人对这个社会而言,怎样能带来美感就选取怎样的方式的问题,当电影片头专注于刻画Peter的细腻皮肤和女性化的妖娆表情时,我怎么能够想到她根本是一个男性,镜头拉远以后才看到她鼓动的喉结,这个镜头害我重重呛了一口。但是实在是太美了,她们甚至令正常女人崩溃,扇子拿在手指上的每个动作有板有眼,字正腔圆,睫毛闪动都能撩动心扉,狂风巨澜掀起。也许因为她们天生拥有女人所无法体会和企及的男性审美体验在置换角色的时候有那样的到位和华丽,看完电影以后,我没有思考那个被反复强调的刺杀母亲场景和一闪一闪的面落地大特写的含义,我只是一直拿着封套看这一朵“蔷薇”,美极。

  同样是有想做女人自觉意识的《肥皂》里的男主人公,打扮起来就完全没有美感可言,宽阔的肩膀却偏偏要穿上细吊带,小腿肌肉健壮却非要为难一双漂亮的细高跟,刮腿毛的样子完全没有脱去男性旷野的气质,没有任何专业精神,自以为是地强行隐没自己的男性身份,但是在那个搞不清楚状况的PARTY里,又偏偏和徐娘半老的女人动了欲念,这根本就是没有从心里认同女性身份,因此反映到行为上,做作恶心地只是一个异装癖那样为人诟病,本来,寒带的男子粗犷为美,却要一心偏执地成为女人,笑死先,人性的主题也不要讨论了。难为了那个本来很型的酷男。

  《蔷薇的葬礼》影评(九):心痛

  这是我第一次对一部有着浓厚新浪潮气质的69年出厂的电影充满好感,真不容易啊。跳接,闪回,纪实与电影剧情的魔幻性穿插,非线性情节,各种花样一起上,以至于这这妖气十足的新浪潮电影第一次让我理解了什么叫新浪潮,真的够浪,浪得够任性,够妖孽。

  习惯性之前不看影评,只知道是gay片,真没想到是一部跨性别类的gay片,还是异装(不是变装哦),一部拍摄于上世纪60年代的讲述drag queen的日本电影,加上战后的学运,六七十年代嬉皮士风混着毒品和酒精的青春,味道浓烈又哀伤,过了半个世纪了还是有股末世的忧郁,倒是drag queen本身的妖气在这种大背景下反而成为了一种理所应当,那只是这群人的装扮而不是故事的主线,也许因为这些演员本来的同志身份,半纪录半演绎的状态也成就了这种理所应当。这前后两位妈妈桑都是蔷薇的化身,无论多么优雅抑或多么妖艳和不羁,一个过不了男人这关,一个过不了往事这关,电影没有太多着重他们作为跨性别生活下60年代下的日本的光景,而只表现了个体的情感纠结,也许只是默默隐藏了其中的因果关系吧,总的来说还是张扬得活一天是一天,把所有的郁结都放在最后那天来释放~~~看得我闷闷的,隐隐的心痛。

  最后八一八,日本人民的化妆技巧真是逆天啊,你看人家60年代就能达到换脸的效果的,不知道这如果是彩色的,还能不能有这样的效果~~~~最近看黑白电影多了起来,总觉得这种视觉效果很神奇,人好像都跟娃娃一样介乎于真实和虚幻中。

  《蔷薇的葬礼》影评(十):被爱和加害

  “我是剑

  也是被剑气所伤之人

  我是刽子手

  也是被害者”

  蔷薇的葬列是一首挽歌,也是一首激进的交响曲。

  导演松本俊夫与寺山修司、大岛渚同为日本新浪潮的先驱。其中,大岛渚靠着几部惊世骇俗的电影,以及跨国际的制作和发行而世界闻名。寺山修司的作品只听说过《上海异人娼馆》,然而他的爱好似乎不只在拍电影上。这三人当中,好象只有松本俊夫一直执着的创作实验性质的映象。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松本俊夫似乎更具备“新浪潮”的精神。

  黑白片的美感给人以深刻的印象,通过反白过度暴光等手法将具有底片感觉的映象生动的呈现在荧幕上。重复多角度的事件叙述错乱了时间感,却又如剥粽子的感觉,将事件的内核一层层同外在剥离开来。剩下可能赤裸裸也血淋淋的本质展现给人看。演员以角色和自己的身份交叉出现,故事外的故事,引人思索。至于后来库布里克是否受这部电影影响,才想到用快进和经过处理的背景音乐造成讽刺效果的方法运用到他的《发条橙》当中,那就不知了。

  他从镜中走来,像魔女一样摆动着腰枝在舞池中摇曳。一个平凡的男孩,却是酒吧里最妖艳的陪酒女。他杀死自己的母亲,和父亲相恋,最后如殉葬的白色蔷薇,带着一身班驳的血迹,向这个世界控诉。

  被大麻稀释的意识,被恋爱腐蚀的心。无论多么疯狂,也要活下去。这个世界需要改变,它已经腐朽不堪。政治也好,性别也好,性取向也好。对新的东西的渴望从来没有这样强烈过。它像一根跳跃的血管,在身体某处强烈的搏动,以至于全身的血液都因此而沸腾。回忆的照片被伤痛反复提起,被侵犯的自己和残酷弑母的自己。是剑,也是被剑气所伤者,是加害者又是受害人。公平与不公平之间,“正义”的天平时时倾斜,他们的人生加加减减到最后,竟归为零。

  流着血的双眼,手上沾满既是父亲又是情人的那个男人鲜血的刀,染血的纱质睡裙遮掩不住的光润肌肤。

  这样的你才是世界上最美的女人。

  “一个人的精神是不断否定的过程

  和身体是绝对不同的”

阅读更多电影影评,请访问生活日记网 用日志记录点滴生活!杂文频道。
喜欢杂文,那就经常来哦

该内容由生活日记网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