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时候,修理头发的人不叫理发师,叫剃头匠;
那时候,理发不只是洗头剪头,还包揽了按摩房的活;
那时候,理发不用去理发店,一根扁担就可以完事儿;
剃头匠
「剃头」这个说法是在清朝开始出现的。清朝时期,满洲贵族为了彻底推翻前朝,实现自己在文化层面的长远统治,下令男子一律剃头梳辫,在「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口号下,人们纷纷把自己的头发剃光,「剃头」这一说法就此流传开来。
旧时三教九流中,剃头被列为下九流,这实在有失偏颇。剃头匠的手艺大多数是祖传的,推、刮、剪、洗是基础,修眉、掏耳、修脚等更有一手,而且一个剃头匠的培育比现在理发师的学习过程要艰辛的多。
剃头匠的第一门功课是站立
当剃头匠必须要能站!师傅会把学徒关在屋子里,把椅子拿走,在屋里留下一些食物和水,有时候,学徒要一个人在屋里学站立学三天。
接下来的功课是摇手
剃头匠干的是颈上工夫,拿的是利器剪刀,半点马虎不得。师傅会让弟子手持筷子,来回摇摆,筷子和右手都要保持水平,一定要练到手上拿剪刀时,剪刀保持水平,不能左摇右摆,不然就会伤人伤己。
最后一项功课,磨刀
旧时,剃头匠都是用锋利的刀片为顾客剃头、刮面、剃须等,不会磨刀的剃头匠就像不会修补渔网的渔夫。磨刀不难,但是如何使巧劲磨刀却是一门功夫,磨刀时讲究前端用力重,后端用力轻,以达到事半功倍。不然不仅使的力气更多,而且磨出的刀看起来锋利,一用却还是钝的。
三门基本课全部满分通过,一个剃头学徒才算勉强合格。
剃头=完整的面部清洁和按摩
出道了的剃头匠都掌握十六项技艺:
梳(发)、编(辫)、剃(头)、刮(脸)
捏、捶、拿、掰、按(此五种俗称按摩)
掏(耳)、剪(鼻毛)、染(发)
接(骨)、活(血)、舒(筋)、(梳)补。
几十年的修炼,剃头匠手劲很大,但刮须修面时其刀功之细腻,犹如苏绣之女工,给人以舒舒服服的享受。
刮脸:皂水抹于顾客脸上,剃刀在各个部位依次轻轻滑动,让人似乎瞬时酥软如泥,矇眬欲睡,洁净面部的同时起到促进面部血液循环,按摩面部皮肤等的功效,
修鼻毛:刀具伸于鼻腔之内,只见刀具快速转动,却不知在转动的同时,手上巧劲使出,已经将鼻毛修剪地舒适且美观。
掏耳朵:用手指撑开耳门,右手摁动滚耳刀,轻轻在耳朵内壁旋转,剃去周围绒毛。继用头号挖耳子掏出耳屎,用小号挖耳子进行清洗。再用绒球伸进耳朵,将残渣扫除干净。最后拇指将耳门封闭一按,恢复耳膜正常。
滚眼又叫洗眼睛。用左手拇、食指撑开眼皮,将小银珠蘸了凉水,伸进眼中,在眼球及周边眼堂来回扞动。泪水微流却不痒不痛,只觉眼内轻松凉爽,十分自在。剃头匠中的高手可以滚眼治病。凡有火巴眼、沙眼、流泪眼等眼疾,或眼中误入异物者,均可手到病除。
十八般武艺只需一根扁担
旧时,剃头匠人都有一副担子,担子的两头一般各有个三只脚的木架挑子。前挑子上头放一小砂锅。砂锅底下焖着细微的木柴火,随时温着热水,给顾客洗头洗脸之用。另一头下面置些木柴,上面一层格子,格子上放着木头脸盆和洗头用的洋碱(肥皂)或者皂角、菩提果;顶上的横杆上挂着两张干干净净的洗脸帕。
以前,男子剃头一般都是两个发型,光头和分头,所以剃头匠的工具除了必不可少的剃刀、剪子、木头梳子(上世纪50年代后开始有推子使用)外,还有一把剪分头时用以夹烫头发的铁火夹子(在柴火中烧烫使用)。掏耳工具用一个小竹筒装着,有细长锋利的滚耳刀,耳屎夹,各种形状的挖耳子和一个用细铜丝扭结着一坨绒毛的洗耳球。剃头匠将剃头担子往街头一放,从木柜子里掏出个折叠椅往地上一摆,一个临时剃头场所就这样搭起来了。
剃头匠在走街串巷时还会使用一种名叫“唤头”的专用器具,由两片铁叉组成,上尖下合,约一尺二寸长,另有一根五寸长的大钉子,从两片铁叉的缝隙中间向上挑,发出“嗡嗡”的响声,传得极远。这大概是大江南北剃头担独有的叫卖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