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柔
一直觉得,一个家庭良好的行为标准就是家训,一个家庭独有的风尚就是家风,良好的家风能够体现家庭成员的家教和素养,然而,需要每个家庭成员的遵守,好的家风能够熏陶出有教养的家庭成员,家长的言行对于孩子非常重要,这就是所谓的言传身教吧。
其实,中国本就是具有着五千年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知恩图报,尊老爱幼,待人诚恳……这些优良的传统从古至今都为人所熟知。
家风,又称门风,是一个家庭或家族多年来形成的传统风气、风格和风尚,承载着一个家庭或家族的生活方式、生活态度、文化氛围、理念、价值观和人生观等,这些建构成一个家庭或家族独特的特色。我们稍加梳理,解读一下历史,不难发现,许多长盛不衰、地位显赫的家庭家族,度会有各自兴旺发达的秘诀——家训,又可称为家风,它贯穿于整个家庭或家族辉煌的始终。
一个家族的振兴与发达,离不开引领家庭家族走向成功者所创立的家风和家教。家风与家教的形成都会经历一代甚至几代人的积淀和努力,它总结了前世中无数家庭的得与失以及经验,结晶成为独一无二、适合自己家庭或家族实际的法宝,引领家庭或家族走向辉煌。
站在历史长河之上,回顾总结无数曾经辉煌一时的家庭,还有那传承已久的国粹——国学,他们的家风各有千秋,其中不乏许多可称为经典的精华:齐家、治国、平天下;岳母为儿刺字“精忠报国”,“忠”为岳家之家风;林则徐勤俭持家,生活简朴,他认为“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增其过。”崇尚“俭”为林家之家风;曾国藩以为“勤”为人生第一要义,崇尚“勤”为曾家之家风。
优良的家风形成,往往是通过创立者的建立,和几代甚至数代人的不懈努力,践行而形成的,通过父传子,子传孙,子子孙孙相互濡染的家庭教育氛围,在生活的点滴之中不断地践行,形成一种无言、无声的教诲,最为直观、最为直接、最为基本、最为经常的家庭教育,在一代又一代的践行过程中,铸就了家庭言传身教的典范,铸就一代又一代的英才。家风是一个家庭或家族最为重要的、无以替代的精神财富;它弥漫于整个家庭或家族之中,影响到每一个家庭成员,惠泽于家庭的成员;家风也是一个家庭或家族的魂魄之所在,支撑着家庭的进步与发展。
传统中国,人人都崇尚、向往底蕴厚重、有着浓厚文化氛围的家风;这也是众多人所追求向往的目标之一。对于有着敦厚家风的家庭和家族,众多人都是顶礼膜拜,心仪向往的,甚至渴望进入那样的家族,成为其中的一员。这也是家庭和家族走向显赫和长盛不衰、兴旺发达的根本。
良好的家风可以塑造出人高尚的品格,高雅的举止,成为人人向往的道德典范,一枝独秀、鹤立于整个社会“圈子”,为众多人,众多家庭所效仿。
有着良好家风的家庭或家族,他们的子嗣及早就明白许多做人做事的道理,明白自己的责任和使命;懂得敬畏;懂得珍惜光阴,趁早好好地读书;懂得创业难守业更难,知难不难……在这样的家庭熏陶下成长的人,懂得成功在于积淀,在于勤奋努力,明白勤能补拙的道理;明白勤为人生的第一要义,勤于学习、勤于思考、勤于努力。
成长在拥有良好的家风的家庭中是人生中最大的荣幸,能领先于他人及早地认知生活。这种家庭的人热爱生活,热爱生命,思想丰富而多彩,有着自己追求的人生目标,每天过得都会很有意义,日子里写满的是充实;他们拥有一个健康的心态,不急不躁,不卑不亢,身体之中时时处处散发出一种与众不同的味道——温文尔雅,一点也不显低俗;举止规范,处世豁达,通晓事理,光明磊落,总能顺势而为,有着大家之风范,绝不小肚鸡肠;生活杜以俭朴着称,不贪求奢华;诚信为人,表里如一,讲究耕耘,注重过程,顺其自然,不急功近利;从善如流,厚德载物。
生活中,每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性格特征、道德素养、为人处事等,无不烙上家风的印记。家风虽是一家之风范,却是铸造子女成才的熔炉。家风就像一棵树,一棵枝叶如盖的百年大树,子子孙孙都在它的荫蔽之下。勤奋问学、艰苦卓绝、言必行行必果、尊老爱幼、问鼎事业、友善、和睦、民主、敬业、书香……都可成为家庭或家族应该传承的必须的家风。
自古至今,文化家庭都讲究“家风”的传承,在泱泱数千年的华夏文明之中,随时可现,处处可寻。历史上曾经显赫长久的家族,都会有自己独特的家风、家训和家教,为后世学习的典范。《国语》、《论语》、《颜氏家训》、《曾国藩家书》等许多典籍和家教典范之中无不彰显出家风、家教和家训的精神。
家风对于以家庭的发展和延续是至关重要的,是家庭文化建设发展的结晶和支柱,是家庭精神的浓缩和特色所在,也是家庭文化特色的外在,更是社会精神文明的细胞,社会和谐进步的脊梁,国家繁荣昌盛的前提和基础。众多的家庭需要创建家风的魂魄去支撑,去走出家庭家族昙花一现的辉煌,走出“富不过三代,穷不过三代”的生活怪圈。
良好的家风传承是社会风尚的健康发展前提,每个家庭都应构建起具有各自特色的家风和家教,作为家庭的核心人物责无旁贷应该担当起这一重任,形成家庭的凝聚合力,给力社会风尚进步发展;给力伟大的“中国梦我的梦”的实现;千万个家庭组合成一股强大的振兴中华力量。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良好的家风,必然会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这是民族兴旺发达,国家繁荣昌盛的必要条件。
我们中华民族有重视家风的传统,讲究道德,勤俭持家,看重亲情,严于教子。随着社会的发展,应该在新的条件下,继承和发扬这个优良传统。
在古代,《论语》《孟子》《道德经》等等这些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只因现代人大部分对古文生涩,觉得高深难解,所以研读之人甚少。其中,《弟子规》便是相对较易解读的传统文化书籍,薄薄的一本书,却关系到家国、人格。它是做人的准则,也是启蒙养正,教育子弟敦伦尽分,防邪存诚,养成忠厚家风的最佳读物。它在每代人的虔诚阅读和信奉中,嵌入了人类的精神史。即便在当代,仍然影响着很多人,教育我们如何规范言行礼仪,如何诚义做人,明理于孝、悌、礼、仁、忠。
人这一生,从受生于世,到归落于尘,重要的不是生命的表象,而是生命的本质。人生百态,最重要的就是品行,所谓欲做事,先做人。记得《红楼梦》中有句话:“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无规矩不成方圆,凡事言行皆规范,方显素质修养。只有文明健康的品行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才是真正的自我归宿,更是照耀心灵永恒的阳光。
一直觉得,学习,是一个认同的过程,而通过学习对自身产生的影响,则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学习《弟子规》,背诵下来应该是相对容颜的事情,但是真正对一个人产生有益的影响,却是需要时间来沉淀。置身扰攘尘世,每个人为人处世必定有着各人不同的原则,并在潜意识中受到这些原则的制约。而学习传统文化,就是要把圣人的教诲贯彻到生活中,落实到一言一行中。
也许,是古人没有现代人忙碌的节奏,纷繁的追求,所以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人生、思考未来、思考言谈举止、待人接物方方面面的行为规范。
特别喜欢《易经》中的那句话,“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我经常用这句话去勉励自己,告诉自己,做一个人,必要做好一个强者、智者。又想起温总理在上任时说的那两句话:“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摸索”。古有半部《论语》治天下,那么今天倘若能对如此精深的文化精髓有所领悟,是不是也能足够受用终生。
现代的人多是浮躁,甚至是一些研究古典文化的人亦是难免同化,倘若所有人都能专心学习传统文化,让旷久的时间,静默的历史浩瀚无声的浸润心灵,社会又将是怎样一番景象?
不敢说自己是个有智之人,但至少在学习了中国传统文化后,我知道一个人要有着豁达的心胸才可以宁静平和的心态去对待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淡泊名利,,去掉尘世的浮华与虚无,修心,便是一个提升精神家园的过程。
自从品读了《弟子规》之后,我就深切的体会到,做人要懂得感恩。感恩给我们生命的人、感恩给我们知识的人、感恩给我们衣食的人、感恩给我们住所的人、感恩曾经批评过我们的人。滴水之恩,要当涌泉相报。将别人的爱永记于心,把别人的美德汲取。完善自己,感动别人。
对一个人而言,应报答的最大恩情是父母的养育之恩。所以《弟子规》第一章就是《入则孝》,感恩之心最先体现在一个“孝”字上。“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这些都是孝顺父母的基本要求,但当今社会的我们,又有多少人还会将尽孝尽到如此细微之处?
再比如说,《弟子规》里面讲到待人接物要怀着恭敬之心。虽然当年李夫子把千年以来博大精深的融家思想融会贯通在这短短一千零八十个字里,但他却把中国五千年的道德规范集大成为一体,正因为如此,我们在理解《弟子规》的时候,才不能只执着于文字的字面意思,更要解其深厚内涵。
例如,《弟子规》中有讲:“将入门,问孰存,将上堂,声必扬”,虽然这个是描述人在入别人门的时候先敲门,或者是走入一个房间的时候,要出一点声音或者打声招呼,让里头的人知道有人要进来,以免打扰他人或者造成困扰。这一条讲的是这个态度,但是在这个态度背后就反映了一个平时做人所需要注意的一种心态。我们真正要学习的更多是这个心态,而不是字面上的行为举止。换句话说,那个心态我们拥有了,不管将来在任何的场合任何的时候,这个心态就能够时不时地反映出来,而不一定是入门的时候或者是上堂的时候。这个态度就是厚道笃实诚恳,在平时的行为举止中保持谨慎谦卑的态度,以礼待人,让人有所知觉,感到舒服和尊重。不管自己是什么身分,平等待人,把对方放在心里,就能够做到这个态度。包括下文中的“人问谁,对以名,吾与我,不分明”,表面上是别人询问时,要告诉对方自己的姓名,而不是只是一个“我”,这个所表达出来的一种态度就是恭谨,跟他人应对的时候非常的恭敬谨慎。态度来自于平常的训练,我们要注重对自己的要求,包括真诚心、恭敬心、笃实心的态度。
佛法里说人有四种恩德必须报答:父母、师长、国家和众生。上面已经提到了父母之恩;老师的恩德,启发我们的智慧非常的大;今天如果没有国家,没有一切的施政,我们就没有办法生活在安定的社会里头;我们今天所享有的一切,都是一切众生努力才有的结果。所以我们不仅要常怀感恩之心,更要在与人相处之时,为人谦和有礼。
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朋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要想让别人喜欢与你相处,你的态度首先要恭敬,行动上要多为他人着想。“为他人着想是第一等学问”,“人情练达皆文章”,所谓做人难,不就是难在这里吗?我们有时候会觉得敏感度不够,其实是缺乏平日的训练。“称尊长,勿呼名;对尊长,勿见能。路遇长,疾趋揖;长无言,退恭立。”“缓揭帘,勿有声;宽转弯,勿触棱。执虚器,如执盈;入虚室,如有人。”《弟子规》教育我们要在日常生活的每一件小事上,人前人后,都要持有恭敬的态度,唯谦卑有礼,才是一个人自然流露的品质。
《弟子规》中还教育我们要找准人生目标。人生就是一个过程,过得如何很大程度取决于选择什么样的目标。“唯德学,唯才艺,不如人,当自砺;若衣服,若饮食,不如人,勿生戚。”这句经文让我明白了人这一生,要以“德学”和“才艺”为重。把“努力学习,积蓄力量,努力工作,贡献社会”作为人生的目标。如果只是以外在的物质作为追逐目标,无论成就几何都不能让人感到真正长久的快乐。唯有精神富庶才可以充满人生的每一个瞬间、每一个过程,这种快乐应该是可以带入坟墓并影响后世的,能达到如此境界的人,想必一生都不会再觉遗憾。
我觉得《弟子规》博大精深,意义深远,它给予我们的是人生的方向,生活的向导,甚至是灵魂的升华与塑造。它能让我们明白何谓修养,人生在世又如何知足常乐。通过《弟子规》的学习,用来反省自身不足,取长补短。正如荀子有云:“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因为无知,所以才更要学习前人的知识与智慧。就像春暖花开的人生,恰逢一场甘霖的浇灌润养,但愿平凡的人生,可以活出不平凡的智慧与思想境界,伴你我共筑完美人生。
作者简介:心柔,原名谭成妍,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西部散文学会会员,内蒙古作家协会会员。作品见《青年文学家》《西部散文选刊》《读者文摘》《北方农村报》《河北农民报》《库尔勒晚报》《重庆日报》《祁东新闻》《搜狐新闻》等媒体报刊杂志及各大文学网站。散文在“中国之声”之《千里共良宵》栏目诵读播出。出版合集《散文经典选藏》,散文集《心柔若水》微信尾单签售中,最新文集《岁月很长,不必慌张》已公费出版,全国发行。微信1956930265,微信公众号:XRxiny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