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全史》是一部由Ted Childs执导,劳伦斯·奥利弗主演的一部历史 / 战争 / 纪录片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二战全史》观后感(一):二战迷绝对不能错过的纪录片
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年-1945年)是迄今为止,人类社会所进行的规模最大,伤亡最惨重,造成破坏最大的全球性战争。
战争最高峰时期,全球有61个国家和地区参战,有17亿以上的人口被卷入战争。交战双方是以美国、苏联、中国、英国、法国等国组成的反法西斯同盟与以德国,日本,意大利等法西斯国家组成的轴心国集团。战火遍及欧洲、亚洲、美洲、非洲及大洋洲五大洲;交战双方同时也在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及北冰洋四大洋展开战斗。
尽管在1939年9月前,中国的抗日战争,埃塞俄比亚的抗意战争等反法西斯的抵抗已经开始,但一般认为战争从1939年9月1日德国入侵波兰开始,到1945年9月2日日本向盟国投降而告结束。
《二战全史》是一部在1974年英国一家电视制作公司制作完成的宏伟巨作应该是反映第二次世界大战最权威的纪录片。该纪录片通过德国、意大利、日本三个轴心国分别在欧洲、亚洲、中东所挑起的战争,表现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在海、陆、空的各个战场上英勇抗击法西斯侵略者宏大场面。从宏观的角度记录了二战的起因,过程及结束。最让人值得赞颂的是,此不纪录片相对中立,对当时发生的很多大事没有特别明显的立场,你会看到欧洲同盟国和轴心国的兴衰。
以前看历史记录片的时候,总有一种不真实感,被演绎的人和事,离得太远;而这部纪录片,掺和大量详尽的资料,当年珍贵的视频,最震撼的是,一个个历史事件的参与者,出现在屏幕里,身入其镜的讲述,包括二战名流们,高级军官,普通士兵与大众;历史是被所有的人推动着前行着。
整部大约26小时的影片中没有一个重复镜头,全部镜头均取材于当时的战时宣传影片或照片。该片的解说为著名英国演员劳伦斯奥里佛爵士,相信听过他诠释哈姆雷特“生存还是死亡”的人对他的声音应该有印象。此外该片的资助人是大英博物馆,每集的拍摄都组成了单独的制作小组,有各自独立的编剧、导演,然后经过专门聘请的历史学家审评,再加以精心制作。中间还穿插了大量的歌曲,可以窥见到当时风貌和形式,既真实又人性,简直是大型历史题材记录片的典范,四十年后观看毫不违和。
看完这部纪录片,对20世纪中期历史不太明白的地方,一下子会豁然开朗。
例如越南战争,这是二战的尾巴,没有二战,就未必有后来中国的援越南。在二战以前,东南亚南亚几乎都是欧洲的殖民地(越南归属法国,印度归属英国等),二战中,英国,法国,荷兰等国相继衰弱,而东南亚南亚在二战中组建了自己的抵抗组织或者军队,此消彼长,才使得二战后印度,菲律宾等国家相继独立。而法国还想支配越南,二战后进驻越南,结果引起越南的战争,世事变化,后来法国撤离,美国又被拖上战车,之后中国才援助法国的。
后来发生的很多事,也许几十年前就埋下了伏笔,也算是蝴蝶效应的其中一种情况吧。
现在二战期间时期的人大部分都已不在了,这部纪录片,在反映二战的纪录片中,绝对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了。翔实,客观,有温度,反战的价值观,已深入我心...
二战迷们,不能错过的纪录片,值得细看。
《二战全史》观后感(二):S01E01-新德国1933-1939
战火中的世界The。World。At。War
1E1--新德国1933-1939
导演 休?拉吉特
德国 1933年,巨大的盲目的兴奋的浪潮席卷着街道,国家社会主义党已经继承了这块:被失业率折磨着,因为领土丢失而痛苦着,因为政党的软弱而意志消沉着的土地的权力,可能这个结果将会开始一个全新的局面。
很多人认为纳粹能如此迅速的掌控权力有点荒唐,但是或许思考的时间已经结束了。阿道夫希特勒没有夺取权力,他是被授予权力的。正如他的选举声援团所声称的,那些使他成为首相的政治家们辩解道,我们是在雇佣他。
眼前出现的人是老总统兴登堡。
社会主义党的党员们想让希特勒冷却下来,这不会一直持续下去的。他们说,保守的反纳粹党人因为这个肥胖秃顶老迈的战争领袖还在前台而感到宽慰,众所周知他轻视这个年轻人
在最高级的保护下,希特勒和他的副手们前往主持国会开始的仪式。
这个政党的地位是通过革命性的选举所建立起来的,他们从未想过可以这么快合法的摆脱它。当国会大厦被神秘的大火所烧毁,希特勒抓住了这个机会,取缔了所有公民自由。他的追随者们难以想象他们会如此幸运。
老迈的兴登堡立场是如此容易改变,在被告知愿意和他分享权力后,他就顺从了。在三月,当提议让希特勒独立组建没有议会的政府时,兴登堡没有发表任何意见。法定的首相不可阻档的走上了成为合法的独裁者之路。
希特勒宣布了一个新的德国的诞生,而且希望它能延续千年。
新的德国开始围捕它的敌人:共产党社会主义者、不屈的记者甚至议会代表。
一个位于柏林北部郊区的集中营内,正在野蛮而且残酷地训练它的第一批成员。在此时这个营地的主管是斯图尔特奥布泰勒恩SR(冲锋队)的人,他们埋葬的人比他们杀害的人多。
刚刚上任希特勒就开始推行他许诺过的反对犹太人的运动,SR(冲锋队)组织了抵制犹太人店铺的活动,其用意是引起德国人民的注意,怂恿他们开始行动并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
外面的世界震惊了,但是经历这些的人们,包括德籍犹太人都认为这次的反犹太人运动,只是纳粹激进分子造成的。当希特勒认为局势安全了,自然会停止。
一场文化革命也开始了,当犹太人的文化被消灭,德国的文化就净化了。
书本被扔进大火,许多扔书的人是学生和老师,当这火越烧越大知识分子纷纷逃亡,作家、科学家把他们的智慧献给了西欧和美国。
100年前德籍犹太诗人海南,他的书也难逃被扔进火海的命运,他曾经警告过,书本开始被焚烧的地方,最终也会是人民被毁灭的地方。
一些希特勒最狂热的追随者发现了表现忠诚的新方法,他们和自己的妻子在纳粹的仪式下又举行了一次婚礼。
纳粹在那些失业的人们中拥有大量的支持者,但是在那些有组织的工人中就少多了,政党中的左翼希望在工厂内发动工人运动。
但是希特勒采取了更简单的方针,他同意工会和全世界一样有五一假日,第二天他就废止了工会。
纳粹的支持者基本上是中产阶级,那些在经济衰退中破产了的店主们失业的职员们,被工业化大生产所淘汰了的手工业生产者们,这些就是希特勒的崇拜者们。
为了他的已经没落的军队,德国的牧场工人、小农场主农民们,希特勒在经济衰退时将他们征召入伍。
现在他告诉他们,他们的血和土地是德国的财富,他通过了保护他们土地的法律,并且给他们面包。
1919年签订的凡尔赛条约大大的削弱了德国的主权。奥扎索林扎格高地被割让,东线的影响力已经被新兴的波兰政权所切断,对南陆的影响也被切断了,但泽已经被国际联盟接管。
对每个爱国者来说凡塞尔条约仍然生效德国就不曾自由,希特勒成功抓住了边界问题,就此扮演了传说中的救世主。
没有一个德国人会忘记内心的仇恨,他们等待着报复法国犯下的血淋淋的罪行的时刻。
对新德国的重新崛起颇有些钦佩的人:
在美国有很多报道反对希特勒的新政府,他们大多数的论点,无论从哪一方面看都是匆忙的、有待论证的,我能在这里让你们今日的美国人意识到这些报道是不真实的没有根据的。我发现,新德国在伟大的领袖和首相阿道夫希特勒的带领下拥有了新的活力,他本人也赢得了民众的敬仰。新德国能够生存,因为你们有当今世界上最好的中央集权政府。
事实上新德国就像只griffon(狮身鹜首的怪兽)。被捕兽者——国家社会主义党驱使着一起飞奔,而背后操纵着的正是希特勒。
(希特勒)
地球上最宝贵的财产是我们自己的人民。为这些人和这些人,我们会奋斗我们会抗争
,绝不松弛
,绝不厌体
,绝不犹豫
,绝不怀疑
,我们的运动永生!我们的人民永生!
(纳粹商人)我们党是唯一一个愿意收留阿道夫的政党,他们的想法原则上是汉斯?科海尔想要发展好这个国家
我们只能发扬团队精神坚不可分,永远站在同一条战线,而不是有不同的意见时就开始内让,形成政治纲领和建立社会主义政党等等。
(科纳德?摩根)他所承诺的是给予几百万的,那时正在挨饿的失业工人工作机会和面包。在现在我们这个富裕的社会,工作和面包不再是什么大不了的,但在那时这些绝对是最基本的生存需要。于是这些如今毫无意义的许诺,在那时成了天堂般的承诺。
(海斯?雷海姆)所有这些给了一个某种新主义的提倡者提供了很好的基础。我将带你们去那乐土,我将带你们远离恶魔印刷工之子——任何说这话的人都会处于一种及其狂热的状态中。当然了现在有人会说那只是一些错误的宣传,但是当时谁知道他们是对是错呢?在那个时候没有人知道。
1933年的圣诞节,希特勒当权一年之后,世界上的和平人们之间的善意,集中制凌驾其上国会被解散,政党和商会被废止,犹太人被赶出行政机构,自由媒体被扼杀,个人自由被粉碎,德国人生活在永久的紧急状态之下。
阿道夫希特勒此时大权在握,可以说是权倾天下。但是他仍然感到威胁,他害怕他那些老派的保守将领们,他害怕军队的势力,他也害怕政党中那部分仍然保有革命信念的人,比如石头骑兵的首领们,而军队也讨厌SR(冲锋队)。希特勒不久就找到了可以调和与那些将军的关系,同时建立自己的权利的办法。
R(冲锋队)的首领他关系最久的战友之一安斯特莱姆在1934年6月13日莱姆被逮捕并枪毙,他SR的官员们和其他数以百计的人也从床上被拉出去枪杀,杀戮席卷全国。
杀人者是德国的新势力:SS纳粹党卫军。希特勒的保镖,现在变成了他的私人行刑部队。
戈林在宣传部召开了一个记者招待会。葛培尔是宣传部长,休?格里尼每日电报柏林,他建议他们应该支持希特勒。
因为戈林一直憎恨他的保镖们,如果他在柏林戈林会抓住这个机会把他们也除掉的。
戈林在所有国际电话被切断之前,为外国记者召开了这次记者招待会。他走进来突然插话道,我知道你们这些人一向都喜欢故事——他用英语这么说的——我可以给你们提供一个故事如何?
接着,他描迷了在前一天晚上和今天临晨,他和希特勒是如何进行了一次清洗活动,左翼和右翼的反对力量都被清除了。莱姆被枪毙,第二次革命已经推行了。
他还提到了,以后不要再提到斯莱希亚将军了,他是希特勒之前的德国首相。接着他离开了房间过了一会儿,又走了回来说道:有人说关于斯莱希亚将军,我刚才可能没有说清楚,他今天早上因为拒捕被毙了。
1934年6月13号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日子,因为这天政府很明显,埃沃德?冯?克莱斯特军官开始成为凶手。我记得他们枪毙了许多人,根本未经任何审判就直接杀了他们。
不仅仅是希特勒,当时直接的敌人莱姆SR(冲锋队)的头子还有其他人,那些使他不高兴的人,他也一块儿处理了。
那个夏天另一个对手消失了,兴登堡总统于8月2日死在了他的床上。当这个老人还活着的时候,希特勒就已经废除了法定总统,宣布自己为首相——国家的领导人和政府。
在他入土为安之前,希特勒清除了他在军队中的势力。军队许下了新的誓言,原来他们发誓效忠的是宪章,现在他们以自己的私人名义发誓效忠希特勒。
阿道夫?希特勒
阿道夫?希特勒
对德国军人来说,誓言就是真实存在的。希特勒套住了他们,现在他们若违背他就等于背扳祖国。
阿道夫?希特勒
阿道夫?希特勒
希特勒继续加紧步伐在同一个月,德国再次举行大选,以证明他对国家和政府权威的假设。这部以宣传威胁伪造欺骗来控制的国家机器运行得非常好,希特勒获得了90%的支持,有4百万人仍然投了反对票。希特勒宣称,在下一个千年里德国不会再有任何革命。
纳粹鼓吹民族社会论,每个人都被告知要做模范的德国人,温特?汉普慈善团体主要的捐助人是一个典范。党内的领导人们为了利益也宣称自己是民族主义者,戈林到处宣扬自己是战斗英雄乐天派热爱生活的人,他被认为是党内的一个缓和派,约瑟夫葛培尔一个小小的宣传部长,被人背后称为“剧毒的侏孺”,他的锐利作风使人害怕但也受人尊敬。副总理鲁道夫海瑟对民众来说是个谜一样的人物,纳粹的统治方式是操纵但不为人知。
所有阶级的人都被鼓励吃一样的东西,士兵、上司、工人、银行家。。。他们信奉共产,但是那些工业家仍然是富有的,他们察觉风吹草动时就开始资助纳粹。现在他们按照纳粹的意思去做,而且一点也不反感,生意人真懂得见机行事。
当纳粹获得权力后经济开始复苏,他们信守了诺言,当大量的工作机会给予那些失业者后经济开始飞速增长,其他仍然存在大规模失业的国家密切关注着德国。失业者修筑了边境线,世界上第一条高速公路将正在积极开拓的德国人联合在了一起。这条边境线不仅是私人游乐用的,还为整个国家带来了欢乐的气氛,它提供了强大的运输功能,被称为“国家的车轮”,将在计划中的修建新柏林的其他工程联系到了一起。
这些是“信仰和美丽”组织的成员,这个组织属于“德国少女联盟”,希特勒善用的女孩工具中的一个。于是,所有的年青人都学会了党歌、穿戴舞蹈和归属。每一年,农民们都带着妻子相聚在布克威尔,瞻仰出现在丰收庆典的首相。
1936年,那些站着等待着他们的元首到来的人达到了100万。元首来迟了,他总是迟到以集中注意力。他终于来了,让民众的兴奋之情达到了顶点。他向主席台行进,人们被允许近距离地观看,甚至接触他。而早有准备的妇女被安排在了最前排,当他走上山的时候。
(海皮克?莱莫农场主之女)我简直不能理解,人们是如何能发出如此之大的欢呼声。接着他向我们这边走来,我也好像中了他的魔法就像其他人一样高声欢呼起来。但当他走的足够近,开始问候周围的人和他们握手、交谈几句,他也和我握手了。我突然注意到那些最接近他的人是完全沉默的。
(维纳?普什社会民主党党员)前十分钟他发挥得并不好,他只是在热身寻找合适的词句;但接着他变成了,一个非常棒的演说家。
他就像恩我不知道用英语怎么说,他已经放开了。接着气氛变得越来越歇斯底里,他几乎每个短语都要停顿一下,语调抑扬顿挫,妇女开始尖叫,这就像大规模的宗教仪式一样。当我听他的演说时,我能感觉到大厅内那越来越激动的气氛。有一度我不断的有这种感觉:我是多么可怜——不能和这数以千计的人们分享这种信仰,我觉得自己变得低俗,因为我和这些格格不入——这很可笑我想。他一直都在重复那些废话,我知道他总是说那些废话,但是我还是忍不住想:投入那沸腾的人群成为那个信仰的一员是多么美好。
我们镇上的一个妇女,她是柏林公车站的接待员见到了希特勒,她回来后她告诉我们。从那时起她变成了我们镇上的圣徒。
希特勒的家庭生活在巴伐利亚州,度过然后又回到了斯格特。
这些片段来自艾妓的家庭电影,她是希特勒的秘密情妇,她一直在希特勒的身边直到他死去。
一些人正在冉冉升起,一些人正在走向末路。
甚至在私底下希特勒也在镜头前维持他的公众形象。
阿道夫和孩子
阿道夫和狗
阿道夫和放大镜
阿道夫和朋友。。。。。。
出去散步就像一个巴伐利亚典型的资产阶级分子在星期天该做的那样。
在这个小圈子里,艾妓的表现就是一个自然健康乐观的女孩。在镜头前出现的是约翰友善的保镖和冷酷的人——海姆利希米拉SS(党卫队)的统治者,接着出现的海德利是他可怕的英俊的中尉。在正式的场合SS(党卫队)卫队出现了,后来当形势需要将他们派往柏林时,他们的双手很快被数以百万计的人的鲜血给染红了,因为那个形势需要希特勒放下了这个舒适的家、茶会和情妇,汽车就在台阶前等着他。
如果德国想要再次变得强大,德国必须重新武装起来。那些曾经被战争吓坏的人们又要开始熟悉武器了,去操作它们,去扮演一个士兵,德国必须训练飞行员。在那时因为德国空军力量的缺乏,航空运动联盟只能用滑翔机来训练那些正在被军方测试的将来的战斗机飞行员。接着在希特勒成为首相后军队开始壮大,突破了当初设下的限制,私底下他们已经扩充兵力两年了。
任一国外的军方都可以发现正在发生的一切,他们没有做任何阻止的动作,只是当1935年德国发表了一个声明:和平时期要拥有50万的军队后他们也开始了军备竞赛,新型坦克公开出现了,第一批双翼战斗机飞过了,行进中的新德国海军的战舰。
希特勒总对欧洲伪装着,声称他们已无力进行军备竞赛,他提出了限制各国的军备的动议,在英国第一次参加欧洲寡头会议的纳粹签署了海军力量备忘录。希特勒很肯定,这有助于减轻他们收回领土时的压力,他们的一部分已经开始分解了。
在1935年1月扎克——一个1918年前属于德国的小煤矿区,在国际监督下以压倒性的投票结果回归德国。紧邻着的莱菌区仍然保持为非武装区,虽然无可争议的它属于德国,但是收回它是对联盟的直接挑衅,首当其冲的就是法国。
军队在1936年3月7号开过了杜恩的莱茵桥,私底下,一旦法国有任何开战的动向指挥官已经做好了坐船渡河回去的准备,但是什么也没有发生。
莱茵州的科隆市和德国全境都因这解放和喜悦而沸腾了,德国的一部分被收回了,希特勒第一时间抓住了这个机会。
两年后,奥地利——希特勒出生的地方坐等采摘,奥地利的纳粹积极的活动要和德国合并,为了避免其独立希特勒来了。德军在近乎疯狂的人群的欢迎下入城,这种欢迎的热烈程度甚至德国人也没见过,奥地利成了一个省。德国的邻国们犹豫着不确定着,没有准备地,再一次的什么也没做。
捷克斯洛伐克不是德国丢失的领土,而是一个独立的和英国、法国、苏联结盟的国家。在图示的边界内居住着苏德台德国人,希特勒进入了这一块从来就不属于德国的地区,向国际联盟提出了领土主权要求,欧洲准备开战了。
但是尽管捷克斯洛伐克准备抗争,英国和法国却屈服放弃了。慕尼黑1938年9月,英国的张伯伦、意大利的墨索里尼、法国的德拉迪埃和希特勒签署了从捷克斯洛伐克割让苏德台地区的条约(即臭名昭著的慕尼黑条约!)。
任其分裂和被放弃,德军越过边境,在解放了的苏德台人民的欢迎下进城了。
在国内向希特勒汇报的德军将领希望捷克在被强行侵入领土后能放弃捍卫这块地区的想法。
希特勒和他的军队们坐在一起畅怀大吃,苏德台很轻松的被消化了,下一道菜会被消灭的更快。缩水的捷克土地无助地摆在他的面前,在1939年3月15日他开始吃了。
德军在同一天抵达布拉达,没有遇到任何抵抗,欧洲中部最后的民主政体被清除了。捷克人再也不相信西方了,西方也不再相信希特勒了。他们最终意识到只有武力能阻止他。
柏林更多的欢呼更大的崇拜,但是那些欢呼的人在想什么呢?很少人想发动侵略战争,或者像希特勒那样希望建立一个从欧洲到大西洋边的德意志帝国。大多数人认为,他们只是在拿回被夺走的东西,并且在重建而不是摧毁欧洲的秩序和统一。
在这些人看来希特勒的掌舵的政府永远不会失败,而那天晚上呆在家里的人正在担忧即将来到的战争会毁了德国自己。但现在根本看不到任何对抗希特勒的机会,于是他们面对的是一个道德上的难题:在没有成功的希望时,人们还该奋起抗争吗?
(人物谈)嗯,我想这是很困难的。首先,你要下定决心去对抗政府,这本身就是个很荒诞的念头;其次,如果它很危险,事实上在监控下这的确非常危险,这就变得更为复杂了,因为每个人都爱惜自己的生命。
(特贝尔?贝伦伯格德国人之妻克丽斯)我想当我们住在德国时发生的每件事都是逐渐进行的。这或许正是希特勒进行这些事的计划的一部分。它们一点一滴的发生,就像水滴石穿那样,只有当他做了特定的事情,专门打击犹太人群体时,我们这才意识到正在发生什么事情。对我个人而言,我想我可以说这件事情对我触动很大:我孩子的犹太医生,我们一直请的来的时候,他是个很忙的人,但是看起来他有越来越多的空闲时间。我记得有一天晚上,他赶来照顾了我病得十分厉害的孩子一个晚上,等到天亮的时候,孩子的病有所好转。
他要告辞的时候说道:“奥斯密你是否还需要我照看你的孩子们?”我当时很累我说了该说的:为什么不呢?他告诉我他所工作的在汉堡的儿童诊所已经将他解雇了。他还收到恐吓信信上说,如果他再敢碰一下雅利安儿童,他就会有麻烦。
在1938年11月一个犹太人在巴黎枪杀了一个德国外交官,纳粹的领导人立刻组织了报复行动。犹太教会堂被烧毁,全德国的犹太店铺都被捣毁,在那个因为满街的碎玻璃而得名“水晶之夜”的晚上,数以千计的犹太人被投进了集中营。
(西格蒙德?维尔特林格,犹太股票经纪人)你想知道那天晚上的情形吗?如果你想知道我可以告诉你。我们被赶到一起被鞭打殴打站成队列挨个点名。因为我当过兵,所以我不觉得屈服有多困难。但其他人没有按照规矩回应的,马上被痛打。但最可怕的事情是,当一个大个子的强壮男人被掠夺时,他说:“不要抢我的东西”。什么?我不该抢你的东西?接着德国人打倒了他,这个男人马上被三个人制服了SS(党卫队)人的一个平台被拿了过来,他被绑在上面,我记不起他喊的是犹太人万岁或犹太民族万岁我记得不太清楚了。他被罚打了25皮鞭,接着来了个大个子,一个SS(党卫队)的人拿着很粗的马鞭开始抽他,那个男人一开始强忍着,接着开始喊:住手住手。那个军官说:你说住手是什么意思?我们还要从头再来一遍呢。又抽了几鞭后鲜血开始飞溅,他停手了,开始用肥皂水灌进伤口,或者是用辣椒水我记不得了。那个男人被拖走了,我再也没见过他。
(家庭主妇)当然了在1938年,当犹太教会堂起火时,大家都知道要发生什么了。我记得我的小叔子陪着我的姐姐丽娜去了奥库巴艾米?本赫菲尔,他在“水晶之夜”的第二天早上出门,乘火车去他市中心的办公室。在到达苏文车站之前,他去了那里的一个犹太教会堂,看见它在燃烧。他低声抱怨着这是一个我们文化的耻辱日,这是对我们文化的侮辱,是民族的耻辱。马上在他前面的一位先生翻过自己的衣领给他看纳粹党徽,他把证件拿出来,原来他是个盖世太保。他只好拿出证件给他们看自己的住,他被规定要在第二天9点去纳粹党那里接受审查。
1939年4月,陆军正在准备着希特勒的50岁生日庆典,他们希望能有常见的庆典天气一个晴天。庆典车队横穿柏林,穿过布兰登博格门后沿着胜利大街行进。分列道路两旁的军队在4年里数量增长了7倍,陆军的51师是新型装甲部队,可怕的杀人的工具。和表面上相反,军方高层并不确定这支军队已经做好了战争的准备,而希特勒已经做好了统治欧洲的准备。
这个夏天举行的议会的主题是但泽,一个自由的城市混居着德国人和波兰人从德国分裂出来后,已经做好了成为一个合法的国家的准备。但泽位于俄罗斯的东面,在侵入波兰的领土克里多后还要求获得它的主权。希特勒要求收回但泽,还要求获得经过克里多而进入俄罗斯东部的自由通道,波兰拒绝了。1939年3月,英国和法国承认了它的主权。8月英国许诺如果波兰受到攻击会加入战斗。
德国的少数人又一次用控诉惨剧的方法来获得出兵理由。德国难民讲迷着在波兰的悲惨遭遇。纳粹宣传部将其拍摄下来,并在78月间广为传播。希特勒的计划是让波兰从地图上消失,但这可能意味着和苏联开战,这是他还没有准备好的。他的外交部长鲁本绍普于8月23日飞往莫斯科签订了一个纳粹苏联条约,波兰的命运被决定了。这个新的联盟表现得毫无可疑之处。
德国开始自我辩解:
你们已经看到了,报道俄罗斯和德国签订的震惊世界的条约,所有国家人民的生命都是建立在互相承认主权的基础上的,我们有理由相信他们愿意用自己的方式生活。我只希望,非常正确哈利法克斯君主,德国人也想活命,德国人民也希望走他们自己的路。德国想用事实说明波兰已四分五裂但成效未知。
(一个年轻的德国人离开英国返回家乡)我有个想与之结婚的女友,我鼓起勇气回国了。当我到达科隆时,我读了德国第一大报,我立刻意识到现在十分危险,战争即将开始。德国媒体的论调十分狂热,我想我真是个傻子在这种时候回国了。
全欧洲的预备役军人都收到了电报。在和平的最后几个小时中,士兵们穿上了制服将祖国和自己命运相连。
《二战全史》观后感(三):个人的感想与笔记。
首先要说的是版本问题。我是在线看的,在线视频网站上大概有两种版本,在清晰度和字幕上都不同。总体上有“超清”“720P”等字样的,的确要清晰一些,但字幕的质量要低得多,在某些集当中会特别成问题。譬如涉及战后政治问题的24集。土豆和优酷都将这个清晰的版本放在官方的纪录片栏目中。另一个版本的清晰度略低,但字幕要好得多。在土豆上的频道(*經典記憶*) http://www.tudou.com/home/aodili180/itemSearch?keyword=浜屾垬 此链接下搜索二战即可找到。两者的区别方法是,清晰而翻译糟烂的版本,字幕字号较大且边缘清晰;较不清晰而翻译较好的版本,字幕字号小且边缘模糊。
1.新德国A New Germany (1933–1939)
The rebirth of Germany and growth in power of the Nazi Party leading up to the outbreak of war.
主要的就是从一个民主政体中,自由迅速消失,这可作为一个样板,一直警醒着西方自由世界。事实上他们也一直宣传这一点,即自由民主的国家更不倾向于战争。这里的自由沦丧,许多时候可以与“乌合之众”一类社会心理学联想到一起,但有趣的是,从历史视角来看德国,德国是否只是维持了其文化内部的专制惯性?
犹太人的悲剧,警察国家,国会纵火等等,是天然令人反感的,更别提ss取代sr的过程。没有什么比残酷的政治斗争更能让(身处其外的)人意识到极权之恶的了,这也是今日自由世界守护自身的宣传之一。这也是今日我们的政治理想的立足点之一,反复思考这段历史,应能超越成王败寇之论,而得出极权有其本质之恶的观点。
德国内部的社会问题当然也是nazi上位的原因之一,面包换自由,old story。无论在国外或国内,一个人都可以出于保守和国家的视角观察到德国的“进步”,这又提醒我们,视角的相对性,有时会是懒惰和无耻的代名词。
2.遥远的战争//奇怪的战争//Distant War (September 1939 – May 1940)
The invasions of Poland, the Winter War, the sinking of the Graf Spee, the "phony war" and failure in Norway and the elevation of Winston Churchill to Prime Minister.
丘吉尔上台的过程:海战和挪威的失败,让张伯伦被政治圈抛弃。挪威战争的另一视角:苏联参与了进攻波兰和侵略芬兰的瓜分行动,这是以对苏联本质的深刻揭露,来做战后对其警惕的伏笔。
3.法国沦陷//France Falls (May – June 1940)
French politics, the Maginot Line, the Saar Offensive, Blitzkrieg warfare and the Nazi invasion of France and the Low Countries.
法国失去了进攻的欲望,将一切希望放在马奇诺上。又有论及法国军事装备和指挥思想落后的。我认为,闪电战的确是超前和天才的产物,不能太责怪其他国家未注意到或未独立得出这个理论。但法国内部政治动荡导致国防被搁置,领导无力和将军老化平庸化,似乎的确是真的。
失败主义,用今日小年轻的话就是“认怂”。这可以由个人意志的层面解释为软弱,也可以视为对国家政治动荡的不满,呼唤强力,而邻国似乎就是活生生的反例,这的确可以让对进步价值的全面抛弃成为一种解答。这种解答未成为欧陆乃至世界的未来,是二战的真正胜利。假如为了击败希特勒,世界的其他部分也成为了希特勒,那这并不是真正胜利。
法国的问题可以使以“稳定”为一切政治事务准绳的保守主义的底线变得更清晰一些。也让人意识到,有比一国事务更大的世界潮流,国家主义的另一弊端在于看不到世界之潮流。
4.单独作战//Alone (May 1940 – May 1941)
The Battle of Britain, retreats in Greece, Crete and Tobruk, and life in Britain between the evacuation at Dunkirk and Operation Barbarossa.
这一个阶段显得并不重要,最显眼但并不具有决定性的战事是不列颠之战。这场空战似乎以戈林的一个错误而宣告失败。另一方面,将空袭目标由机场转向伦敦,的确也给英国人留下了最深刻的时代记忆。假如英国人处在法国当时那种政治对立和混乱之中,那么伦敦轰炸是否真可能使英国屈服,还很难说。但作此猜测无益。英国的伟大就在于其未屈服。
克里特岛战役,短暂的进军希腊和巴尔干的迅速失败,北非的失败。这些是大英帝国衰落的象征。就大英帝国已经衰落这一点,希特勒没有判断失误。只不过他要建立的世界秩序里,苏联比起英国是更可怕的对手,不是在实力上,而是在意识形态上。
5.巴巴罗萨//Barbarossa (June – December 1941)
After dominating southeastern Europe through force or intrigue, Germany begins Operation Barbarossa, the massive invasion of Soviet Union. Despite several quick victories, the invasion ultimately stalls after a failed assault on Moscow during Russia’s harsh winter.
战前的犹豫不决(以致错过了进攻的最好时机)是有缘由的。重新组织的苏联看起来比俄国还要强大得多,而两线作战的失败也是一大教训。但反面的论据也很多:装备低劣、在芬兰的失败、以及大清洗。是这些犹豫,还是在东南欧的军事行动,决定了进攻的日期?
另一方面,对决也是不可避免的,这一点和苏军的改革与恢复可能最终催使德军攻向东方。
苏德战争的开端是二十世纪历史上最具戏剧性的时刻之一。因为我们都熟知德国先前的辉煌战绩,而战斗一开始的走向也继续着这一过程。我们当然知道苏联最后胜利了,但这依然难以置信。本片的解释主要是倾向于一种比喻的“惊人忍耐力/恢复力”“数量”“对致命打击的毫不在乎”以及地理当然是要素之一。但根源应该也在更深层面的因素,红军/苏联政府的组织能力,以及他们迅速从打击中恢复而调整战术的能力也是重要原因。
6.万岁:日本//Banzai!: Japan (1931–1942)
The rise of the Japanese Empire, the Sino-Japanese War, the Soviet-Japanese border conflicts, Pearl Harbor and the early Japanese successes in the fall of Malaya and Singapore.
没有一个总体的计划,也没有一个克制而不被狂喜和自大俘虏的指挥者。即使军事推演表明他们将在美国的恢复能力下失败,他们也总想着不应该是我来阻止这一切的发生,我做好自己的角色,而这一角色的关键就是相信日本,相信日军。
这种道德超越理性的愚昧就是吕思勉在1920s指出的日本的短处。日本处在民族意识、国家意识的快速觉醒之中,而少有一种力量得以反制之。况且,难道近半世纪以来的历史不是表明,我们从未过于自信,而盲进总是带来胜利吗?种种力量的交织,在精神上形成了尊君爱国意识的极度高涨。好战则与军部之发达有关。将主要力量投入军事,这导致军事力量、军事思维反过来压倒了自制和和平的呼声。
7.走我的路:美国//On Our Way: U.S.A. (1939–1942)
The opposition by various factions to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entry into the war, U-boat attacks on Atlantic convoys and America’s gradiated responses, the mobilization of America after Pearl Harbor, the loss of the Philippines, the Doolittle Raid, Midway and Guadalcanal.
不论出于国家利益、世界格局规划、或军工联合体的利益关系,罗斯福以种种手腕和技巧“说服”美国人民走上战争之路,似乎是一个可靠的判断。毕竟你往交战区运武器,还指望己方船只不受攻击?另一个怪异之处在于,假如法国的命运告诉我们一国的情况并不由其自身决定,必须要有世界格局的视野,那么在美国而言,“保卫世界民主”和“维持国内民主”之间似乎就出现了不可调和的矛盾。
而国内民主丧失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在日裔美国人的歧视。假如在先前的移民法案中的歧视还不够恶劣的话。
8.沙漠之战//The Desert: North Africa (1940–1943)
The desert war, starting with Italy’s unsuccessful invasion of Egypt and the successive attacks and counter-attacks between Germany and Commonwealth forces, and the Afrika Korps’s eventual defeat at El Alamein.
沙漠战争:无尽的困难,包括酷暑、缺水、蚊蝇、痢疾和补给苦难。但也同样是最佳的战场,在这里少有据点,据点真正如同战争游戏中一样是一个点。军队无法停留还击,进攻和撤退都以极大的程度进行。真正赢得战争的是补给。马耳他的英军和地中海海军阻止了隆美尔的补给,同时便利于英军的补给。而任何一场战役中,补给的力量都随时开始削弱:当你胜利并向前推进时,每前进一点,补给都开始变得利于敌人而不利于自身。最后的胜利与其说是战术的胜利,不如说是补给的胜利。
在阿拉曼,一九四二,英军第一次赢得了胜利。
9.斯大林格勒//Stalingrad (June 1942 – February 1943)
The mid-war German situation in Southern Russia resulting in the Battle of Stalingrad, and its ultimate German catastrophe.
德军的好日子到头了。这场战役我最为熟悉,早年对苏军/苏联/斯大林的崇拜也来源于此。所有关于东线战争、南方战役和斯大林格勒会战的可能性猜想,都显得繁杂而充满了愿望。希特勒或许过于自信,过于低估了俄罗斯广袤疆域的恢复能力,强调了意志的作用等等,但这都出自一个前提,即他失败了。而斯大林格勒战役中,德军果真是必败的吗?
这是一个新的思路:假如我是希特勒,那么我是谁,我之所以为人,我的人格与他人人格之不同,并不取决于众多战略可能性上哪个最终被证明是对的,也不取决于这些推演中的不可知因素哪些最终发生了,而是取决于我做了什么。既然我确定了主攻方向,我决定要在精神上彻底击败俄国人,那么我就推进这场战役直到终点。这正是行动、实存高于思想和“本质”,从这个角度说,胜利与失败反而不重要。这样讲或许会引起他人抵触,那么反过来看斯大林,不也可以得出类似的结论吗?看似成功的防御会战和反击背后,也同样埋藏着失败的可能,决定我是什么的,只有我的行动,而不是“假如我做了什么,那又会怎么样”。那始终只是假如,而一个人是什么样的人,是排斥假如这种提法的。(这里是针对个人的讨论)
10.狼群战术//Wolf Pack: U-Boats in the Atlantic (1939–1944)
The submarine war emphasizing mainly the North Atlantic. Tracks the development of both the convoy system and German submarine strategy.
WOW!such ship!
11.红星//Red Star: The Soviet Union (1941–1943)
The rise of the Red Army, mobilisation of Soviet production, the Siege of Leningrad, the Soviet partisans and the Battle of Kursk.
这场战争不仅是军事上的,更是影响到了社会的全体。苏联被迫动用其一切资源:这一方面深切改变了红军的体质,同时改变了苏联政体,使其藉由一种类似“先军政治”然而更为复杂、由下至上而非相反的过程,而被紧紧地同军队以及相配合的全球大战想象绑在一起。苏联同时不得不恢复了军衔等等旧军队的体系,唤醒旧俄的民族主义,以及与东正教讲和。这又是一看不见的文明的力量迫使强权低头的例子。
另:或许不准确,我认为这一集中描述苏联人当时的心态,显而易见地少用旁白,而用苏联诗歌者多。或许是因为作为冷战中,经过核威胁的英国,要设身处地地想象苏联人十分困难,遑论想象那些只存在苏联的,个别的,具体的困难呢?所以只能用这种“人性的、太人性的”方式来批判战争,因为要论苏联的历史意义,将个人命运置于一个更大的洪流中去,那个意义的洪流必然是与英国人的主流观念相违背的。
12.旋风轰炸德国//Whirlwind: Bombing Germany (September 1939 – April 1944)
The development of British and American strategic bombing in both success and setback.
人道困境。但本片中人道困境并没有被严肃的讨论,期盼刚经历过伦敦大轰炸的英国人来讨论轰炸柏林是否人道可能太苛刻了。但这的确,在70年后的今日,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战争行为的界限究竟在哪。
WOW!such boom!
13.坚硬又古老的中心//Tough Old Gut: Italy (November 1942 – June 1944)
Emphasizes the difficult Italian Campaign beginning with Operation Torch in North Africa, the invasion of Sicily; Salerno, Anzio, Cassino; and the capture of Rome.
非洲军团的摧毁与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规模一样,但不知为何其战略意义较少地被提及。一个可能的解释是,攻占北非的战略思路是沿西西里和意大利进攻欧洲,然而这既然不是后来的主攻方向,其战略意义自然也就不大了。另外一个区别是,假如在斯大林格勒的德军未被摧毁,那么伏尔加河运输就可能被切断,苏联的石油供给也被削弱大半,从而使得后来的大规模装甲作战变得不可能。但非洲军团不加以摧毁有什么不利吗?似乎没有。
从南欧进攻,与从英吉利海峡进攻,是英国和美国的争执重点,在这背后隐藏着什么动机?片中并未提及。意大利的系列战斗中不断被强调的是英国指挥官亚历山大和美国指挥官克拉克的意见不同。进入罗马时,最辉煌的诺曼底登陆也即将开始。
14.一个可爱的日子,明天:缅甸//It’s A Lovely Day Tomorrow: Burma (1942–1944)
The jungle war in Burma and India—what it "lacked in scale was made up in savagery".
英军最后获胜凭借的显然是后勤优势,这种后勤优势多大程度上是由其盟友美国带来的,语焉不详。这里是否存在过于主观的论述?还是处在正常范围内?我认为一个合理的思路是,承认所有的历史都有其主观性,但也要看到各个国家尝试注入的意义以及由此所作的主观阐释的程度是不同的。在这一点上,中国既企图建立一个过大的历史架构,又在历史编辑上恶名昭著,因此不如相信英美的历史家。对叙述意图的警惕,不要沦为盲目否定,这也是巴巴罗萨中斯大林的教训。
中国远征军是一个难得的点,在这个点上中国真正参与到了世界大战中,虽然处于扈从的身份。共产党政府一直轻视这段历史,因为是由其对手,宣传上“消极抗日”,在最终胜利中功劳可疑的国民党政府发动的。但在国共内战的对抗意味消除,抗日战争逐渐成为新中国的建国神话之际,由民间开始,远征军的话题被抬了起来,可以视为在抗日战争一论题上,由“合法性支撑”向“民族国家的世界地位”这样的一个转变。而当这种隐含着消解政府合法性论述的诠释企图膨胀起来,而超越了东南亚战场是一个次要战场,而远征军又是这个次要战场中的一个次要角色这个基本事实时,这些人的失望溢于言表。(观评论有感)
15.家园遭焚:英国//Home Fires: Britain (1940–1944)
Life and politics in Britain from post-Battle of Britain to the first V-1 attacks.
这一集观看的人数减为最少的15000(最多的是第一集为460000,大约31倍),题材上毫无吸引力,但事实上这是很有意思的一集。这展示了战争的后果,即使是在最后战胜并且本土未遭入侵的英国。军管使地方丧失自治、对边缘人群(德语移民、海外领居民、左翼流亡者等等)的隔离集中、传媒的审查……这些“丧失的自由”许多在中国仍未出现,但我有理由相信,战争时的中国的自由程度会远远低于英国,甚至低于纳粹德国,许多我们今日享有的更为基础的自由也将丧失,这是反对国内那批将世界秩序描述为弱肉强食、毫无公理而鼓吹中国的帝国主义的狂热分子的主要理由。
介绍的部分政治人物:
(Ernest Bevin)工会领袖、工党领袖,战时内阁中负责民事。推动了一系列带有“中国味”的动员和招募活动,最显著者为招募女兵,主要进行战事生产。
(Lord Beaverbrook)战事生产部长,推动与苏联的交易。
(Harry Pollitt)二战前后的英国共产党领袖。
(The Lord Woolton)粮食部长。
甚至在战争中,丘吉尔已经开始遭到反对。然而胜利使得这些反对相对无力。
粮食配给与黑市。鼓励自种蔬菜以及使用便宜的食材如土豆。
服装:时装被视为奢侈,鼓励旧衣服与朴素款式。
公共交通缩减。
娱乐:广播。高尚的古典音乐演奏与流行的广播喜剧。
将工业能力榨到极限,工人的福利遭到缩减,罢工(Kent mine)。*在此时工人收到军事式的管理,罢工为战时法律禁止。罢工事实上是一种违法行为,但人数众多政府无力制裁。最后政府征召新兵至矿场做工,这既降低了效率又导致了新的罢工。
但是,在44分钟(片长54)时总结道,英国在二战中成为一种“民主社会主义”的国家。这种动员和生产组织,使得失业率大大降低,配给制短暂出现,战时的紧缺缩小了阶层间生活差异,以及国家计划、征召或雇佣的生产占了更大比重。在精神方面的总结是,“人们相信自己的行为可以影响全局”。
这种形式的政治产物就是福利计划。William Beveridge 1942年发表社会保险报告书(Report on Social Insurance),但丘吉尔主导中止了这项计划,他担心这可能导致国有化,而在当时确有国有化的倾向。Beveridge组织了Common Wealth党,支持White在选举中获胜。这场政治斗争在二战中已经开始,影响英国至今。
16.帝国内:德国//Inside the Reich: Germany (1940–1944)
German society and how it changes as its fortunes of war are reversed. Censorship and popular entertainment, the transformation of German industry, the recruitment of female and foreign labour, allied bombing, German dissent—including the 20 July plot, and the mobilisation of the Volkssturm towards the war’s end.
1940年夏天的德国看起来一片欢腾:战争胜利了!仅仅经过一年,而且其中大半时间都是静坐战争及同时发生的面对波兰的压倒性胜利。闪电战将军人从拖垮德国的一战式地狱中拯救出来。许多人相信战争到此为止。但是当希特勒打破了如此多的“藩篱”、繁文缛节和老旧而虚伪的国际公理之后,世界不可能恢复平静。平静的世界需要秩序,需要人类遵守最低限度的伦理。打破常规的结局要么是完全的暴力征服,要么是打破常规者自己在其他维护常规的势力前撞得头破血流。而直到今日,对世界规模的完全暴力征服还没有成功过。对区域世界的征服在一个长长的“帝国时代”偶然发生,但也绝非完全依赖暴力。今日一切皆政治,人类前所未有地卷入到政治中,而国家前所未有地希望掌握一切。在今日,帝国梦不可能再度实现,首先会引起拥有政治权利人民或地方团体的反对,他们处在人类历史上对政治最敏感的时代;另一方面,帝国的威权会像他在本国那样(从而得以发动这样一场战争)一样地试图操纵占领国的一切。最强的反抗,遇到了最蛮横的入侵,这是为什么理性的人类应该将帝国征服排除出解决本国和世界问题的框架。(以上大概和本片无关,是关于国家本位主义的一些思考)
虽然所有后勤部长都会感觉到短缺,但纳粹的后勤部长施佩尔似乎对这种短缺感觉得更为深刻。整体上本片的提法是,与“国家社会主义”的主张背道而驰,纳粹上台以后,德国出现了更大规模的垄断,并且输入外国劳工(理论上这会显著降低本国工人的福利,但鉴于纳粹德国的福利似乎在一开始相当出色,不知相互平衡下是什么结果)。
战事的转折:斯大林格勒,以及盟军要求无条件投降。全面战争,以及希特勒对妇女儿童工作的排斥终于难以为继。全面战争,以及盟军对德国的地毯式轰炸,使得在德国国内消除了“纳粹因素”,而转变为卫国战争。诚然,这种划分并不确切:多数人在战争胜利时可能对纳粹的行径容忍,而成为其同盟者;以及纳粹也从来都将自己与国家主义划上等号。
另一个似曾相识的景象是,德国人回忆说崇敬戈培尔,因为当轰炸发生后,只有他出现在现场,并且鼓舞人们。这大概就是对“正能量”亲民表演的刚性需求了。
党卫军的成分:一半为德国人,1/4为德裔外国人,1/4为外国人。党卫军由党卫队武装化形成,是一个复杂的组织,在国内他们管理警察和秘密警察,也负责相关事务,最著名的可能是集中营。在国际上(轴心国)的意识形态主要是反共,以此吸引欧洲人。在国际上党卫军是对占领国和盟国的管理、镇反、反游击、殖民的军事组织。
大约35分钟以后,有几段很能说明“平庸的恶”的访谈。
17.黎明//Morning (June – August 1944)
The development and execution of Operation Overlord starting with the failed Dieppe Raid, followed by the allied breakout and battles at Bocage and Falaise.
D-Day是一个关于“意义注入、时间开始,人将自己投向未来”之类表述的绝佳例子。伟大的一天。
另一个有趣的关注点(纪录片未讨论)是德国占领军和法国人之间的关系。是否存在这样一种光谱,从盗匪、占领军、专制镇压者、帝国驻军,到多民族国家的驻扎兵团?对法国人来说,其中是有截然区分的,但这种区分在日常生活中是如何表现的呢?到了上述光谱中的哪一个节点,这种区分变得模糊起来?
18.占领荷兰//Occupation: Holland (1940–1944)
Emphasizes life in the Netherlands under German occupation, when citizens chose to resist, collaborate or remain passive.
这个编者的智力可能超出我想象。我以为占领军和居民的关系是我自己想出来的主题,然而紧接着在诺曼底登陆的结尾对巴黎解放的略微提及(对多数人而言可能在潜意识里才想到这个问题),就是对荷兰的温和占领。
一个有趣的点:荷兰人认为自己回答“你是否有犹太祖父母”这个问题(答案是无)也是对犹太人的一种伤害。因为你默许了这种审查。
荷兰人组织了反对迫害犹太人的罢工。
19分钟,对NSB(荷兰纳粹)所持的正面描述/理解。有一点是自始至终的:纳粹的思想最吸引人之处在于(武力推动、极权维持的)欧洲统一,以及反共。其社会经济背景是萧条,民生上的承诺是工作与福利。但纳粹总的来说是一个政治革命甚于一个社会革命。对纳粹的描述可能主要集中在第一集和第十六集,但对纳粹的理性探究则被隐藏到无人注意的本集之中(本集的观看数也是最少的15000,这两集最少的都非常有意思。前一集讨论了英国战时的政治社会变革,这一变革最终延续到了战后,后一集讨论了纳粹主义的合理性。其主要诉求,欧洲一体化,成为了战后欧洲的一个重要政治运动;反共,在本片拍摄的70s还是维系西欧的主要向心力之一;福利社会,被战后欧洲广泛采纳。)(不过要注意的是,我对欧洲历史并非非常了解,对战后欧洲的发展也不太了解,故这些判断很可能太过简陋。)。
*极权传统,是否来自天主教与新教的精神差异?
接下来提到了对犹太人的迫害,我不怀好意地猜测,是为了平衡前面的合理化内容。当然,荷兰的迫害犹太人比起在德国国内,更便于被记录下来,这里的不合作者更多。
有一个小技巧:在最催人泪下的犹太人控诉和荷兰抵抗组织自责之后,立即播放的是进行曲下的德军行进画面。
19.钳形攻势//Pincers (August 1944 – March 1945)
Operation Dragoon, the liberation of Paris, the Allied breakout in France and the failure of Operation Market Garden, the Warsaw Uprising, the Battle of the Bulge and the crossing of the Rhine. In the East, the Romanian coup and the Soviet advance through Ukraine to East Prussia.
对女通敌者的惩罚,背后的性别意识和民族主义紧紧相连。
当盟军在西边的速攻中止,德军很快组织起反抗,并挫败了市场花园计划。但是在东部战场则异常顺利,德国的占领国纷纷脱离,红军直逼波兰。这时一场著名的公案就是华沙地下组织和苏联之间的矛盾。华沙起义是为了防止苏军占领后控制波兰,而事实证明他们并没有杞人忧天。而苏联则采取了消极姿态以等待党卫军镇压这场起义。
阿登反攻。西线比东线更快地崩溃。莱茵河几乎无抵抗。
20.大屠杀//Genocide (1941–1945)
egins with the founding of the S.S. and follows the development of Nazi racial theory. It ends with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Final Solution.
影像语言很棒。一开始是一个静默的场景拍摄,然后在几段人物介绍后,进入了一小段收集纳粹德国刻意模仿罗马帝国的仪式。鹰徽、带旗的长号、以及从古典式建筑旁缓缓走过的旗手。此后是青年运动和所谓优生学。
这一段非常清楚地讲明白了纳粹的思想核心。在第18集中这个因素已经被提到:欧洲统一。对罗马的视觉模仿正是其路线的简洁说明。在20世纪前叶,欧洲处在其支配地位的顶峰,尤其是在一战前,欧洲几个强国几乎瓜分了全球。一战被视为欧洲衰落的开始,而纳粹运动是试图扭转这一衰落。他的主要敌人是大英帝国。希特勒的政治理想就是取代大英帝国在国际上的地位,然后建立比英国人相对温和的统治更残酷更明白的剥削奴役。欧洲为什么支配世界?是偶然还是必然?对于任何企图统一欧洲以支配世界的人来说,最好的说辞是,欧洲的支配是必然的,而欧洲的衰落,则是这种必然性的丧失。必然性的解释有很多,地理宗教文化无所不包,但希特勒选择了其中最浅陋最易于煽动人民的一种:种族优越性。因此欧洲人是人类中的优越分子,欧洲人支配其余人类是必然,甚至必须取而代之。欧洲的衰落,则是由于欧洲内部各国的对立,更是由于雅利安人支配的衰落(根据其人种理论,雅利安是古老先进种族,传到希特勒时代的优良后裔就是日耳曼人,日耳曼人主要代表是英国人、大德语区人、北欧人。日耳曼人优越于拉丁民族,正如欧洲人优越于亚洲人非洲人一样。)。而雅利安人支配的衰落,则可归咎于犹太人的“混血”以及其阴谋。这里必须说明的是,反犹主义在欧洲历史悠久,远不止混血和阴谋论之类说法。马克思将反犹视为对资本主义“近代性”的反对。因此犹太人一早就被当作是欧洲的一种从物质到经济到文化再到形而上学的负面因素。所以清除了犹太人这一在欧洲施加混乱和衰落的负面因素,日耳曼人就能恢复其种族纯洁,而种族纯洁则是支配欧洲进而支配世界的保证,这是纳粹思想中针对群众的说辞。因为形成天然共同体的力量只有两种,一是宗教,二是族群。而纳粹将两者都用到了。在其崛起过程中,纳粹依靠过南德天主教保守势力,但是德国许多地区是新教传统,故不可能再依靠宗教,因此就转而依靠种族主义。
(以上是看了前几分钟以后写下的,后面的部分实在太惨不知道该写什么好。)
在战后反思中,一个著名论点即“平庸的恶”被提出。平庸的恶事实上摒弃了“不谈政治”这样一种态度,而导向了存在主义的论点。
21.报应:德国//Nemesis: Germany (February – May 1945)
The final invasion of Germany by both the Western and Eastern allies, the bombing of Dresden, and the events in the Führerbunker during the fall of Berlin.
这一集的主题基本就是元首系列视频的源头《帝国的毁灭》
本来这一集没什么好讲的,但看了帝国的毁灭以后,又看了它底下最热门的评论,那个评论简直不堪入目。“希特勒是罪恶的,但没有人是清白的”,这是什么屁话?有一句话本来是科普名言,但在这里也适用:“认为地球是平面的理论是错的,认为地球是球体的理论也是错的(地球是椭球体),但认为这两个理论错误程度相当的人,则比这两个理论加起来错得还多。”
“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本是读史常识,但要是滑坡到完全的相对化,认为世界上没有正义和邪恶可言,那还不如不看历史。
22.日本//Japan (1941–1945)
Japan’s society and culture during wartime, and how life is transformed as the country gradually becomes aware of increasingly catastrophic setbacks including the Doolittle raid, defeat at Midway, the death of Isoroku Yamamoto, the Battle of Saipan, Okinawa and the relentless bombing of Japanese cities.
难以置信的成功带来的狂喜。一个后发民族的典范,同时也是前车之鉴。
一个常见的思考是,假如日本止步于获得东北以及华北、华东沿海等区域,并未南下,那似乎就避开了与美国正面冲突的可能,而这种侵略发生在二战前,看来也并不会与欧洲的问题一同处理。如此一来,中国的东北还保得住吗?恐怕华北和华东也要沦为日本势力范围。
但对这一思考详加检讨,就会发现其实并不可能。从侵占台湾,发动甲午战争,到日俄战争,九一八事变,军事冒险主义占据了日本决策的主流,不论这种决策是有全局规划还是由中层发动的。倘使没有军事冒险,那么日本根本不可能发展为1937年的那个帝国,然而凭借冒险获得了成长以后,日本的政治结构内部无力再中止这种冒险。种种规划和决策如同吹牛游戏一样层层加码,最后终于超出控制。
设身处地,想象自己为一日本国民,而身处于珍珠港袭击之前的环境内,身边必然充满了各类似曾相识的叫嚣:美英双重标准,日本将亚洲从美英殖民者手中拯救出来,美国刻意压制日本,对日施行石油禁运,日美必有一战等等。那么作为一个普通人,了解什么主张是危险的,什么主张是正当的,可想而知非常困难。
这里有一个分歧,即普通人应该对战争负多大责任。在极权体制下,要求一个普通人有对国家大事和世界局势的客观判断进而产生影响是非常困难的,然而并不是完全不可能。剩下的那个可能性就是推翻极权。这或许是过高的要求,但从理论上说,服从于极权,就是任一个最高意志掌控你的身体和思想,你变为了这个意志的附属品。当它意欲作恶时,由于巨大的惯性,你也只得服从于它。想想神风特攻队吧!这恐怕是献身精神的顶峰,然而当方向一开始就错了,个人的努力也沦为残酷暴行的一个奇观。这是一个警醒,告诉我们不能“不讲政治”,永远要讲政治。集体主义的合理之处在于,今日的国家社会的确以一命运共同体的形式运作,然而集体的意志何出,这恐怕才是关键问题。
23.太平洋//Pacific (February 1942 – July 1945)
The successive and increasingly bloody land battles on tiny islands in the expansive Pacific, aimed towards the Japanese heartland. Following the bombing of Darwin, the over-extended Japanese are progressively turned back at Kokoda, Tarawa, Peleliu, the Philippines, Iwo Jima and finally Okinawa.
WOW!such hell!
24.核弹///The Bomb (February – September 1945)
The development of the atomic bomb, the ascendency of President Harry Truman, emerging splits in the Allies with Joseph Stalin, the atomic bombings of Hiroshima and Nagasaki and the Soviet invasion of Manchuria, ultimately leading to the surrender of Japan.
这一集讲终战前的问题,战后的角力在此时已经开始。苏联在波兰问题上的坚持使得“铁幕”逐渐浮现。
原子弹的爆炸,在外交战场上的回响,在战后世界秩序上的回响。
25.清算//Reckoning (April 1945)
The situation in post-war Europe including the allied occupation of Germany, demobilisation, the Nuremberg Trials and the genesis of the Cold War. The episode concludes with summations about the ultimate costs and consequences of the war.
“这场欧洲内战的赢家事实上是外来者:俄国人和美国人……尤其是美国人。所以欧洲大陆的实际控制权落入了三个外来者的手中……因为英国人也是其中一分子。”非常棒的一个视角。欧洲由支配者变成了被支配者,而这一切肇始于两次大战,这表明假如欧洲的繁荣有某种必然性,其衰落也有某种必然性,而这衰落并不是由于什么国际犹太人组织,或者布尔什维克,这衰落恰恰源于使欧洲成为欧洲的民族国家框架和国际体系。
联合国的成立,这是战后秩序安排无论如何也绕不过的一点。民族自决和非殖民化,这将全球从殖民体系中解脱出来,全球化由全新且多少文明一些的方式展开。民族自决这一工具在冷战后造就了成型国家的进一步动荡。
能不能说今日的全球化和帝国时代的一样呢?显然不行,帝国时代各大国在世界各地驻军,实行直接统治,没有民族自决一说,等待暴动者的多半是机枪。但一定有人反驳说,今天世界上依然充满了美军基地,而美帝国主义为所欲为,四处挑动战争。要了解这一点,还是得从全球化入手。全球化的起始点早于西方支配,可能在达伽马绕过好望角,也可能更早,在蒙古和平下黑海的意大利商人可以与远东商队直接交易。商品的流动,资本的流动,劳动力的流动,所有这些都必须靠相似的法律和管理来实现。在帝国时代,大国们用更简单粗暴的方法实现了这点:驻军建立殖民政府。而今日的手段,则文明得多,但依然不能脱离强力。美国执行着这个角色,事实上它也别无选择,总得有人充当这个角色,战争发动者纳粹德国和日本帝国,它们寻求的是一种比大英帝国统治要残酷得多的更直接、更不人道和种族主义的全球统治。“帝国主义”,并不是全然的贬义词,理解其中的积极一面,就会获得全新的观感。假如要批判当下的全球化和美国的支配,那么首先要做的就是了解这个全球帝国在经济政治上的结构性功能。
26.记忆//Remember
How the war – both good and bad experiences – was experienced and remembered by its witnesses.
最后一集的开始与第一集一样,但我相信看完全部纪录片以后,对同一惨案的观感已经不太一样了。
更棒的是,在前一集的宏大叙事之后,这一集又将镜头转到了个体上,他们可能身处其中,却并未感到亲历了怎样的一段历史。区别在于,没有人能在局中看清全局,而多数人甚至从未思考其意义。这一集中混用德军与盟军的影像资料,恐怕也是要说明这一点:将意义抽取出来以后,士兵的体验可能彼此间难以区分。
《二战全史》观后感(四):有点像三国
英国靠英吉利海峡占了地利得以苟延残喘,苏联靠恶劣的气候可谓占尽天时,而美国人最后率领盟军捞稻草则占的是人和。
常常在想,假使希特勒不是十月份命令部队入侵苏联,而是草长莺飞的四五月。没了气候因素这颗关键的砝码,那战争的天平又将向哪一方倾斜呢?孰胜孰败还真难预料。
当下,美、中、俄国家的的关联,可比三国时期的魏蜀吴。
以上只是茶余饭后的闲话,切勿当真,谢谢!
《二战全史》观后感(五):随便记下一点东西
德国在苏联的坦克大战,双方的力量对比是德军3600辆坦克对苏联的2700辆坦克。
Rommel在沙漠对上蒙哥利亚发生的最大的坦克大战是,隆美尔只有不足100辆坦克,而蒙哥利亚有800辆美国最先进的坦克,并且占据空军优势,以及人力优势——2:1德国。
所以这个战争战术就没什么特别好说的了。
从一开始希特勒的就只顾着苏联那边的战争,隆美尔的沙漠之战根本就是一直处于供给有问题的状态。但是沙漠之狐依然把战线推到了就要近埃及的地方。。。。
除此以外,希特勒真是一个特别执着的人啊。从冯xxx在苏联的战败之势已定,到隆美尔在南非的战役没得打,一直到英美每天轰炸德国、苏联入侵,希特勒都是没有放弃,撑到了最后一刻,最终选择自杀的。他对冯xxx和隆美尔的要求都是不许撤退,告诉冯xxx要战斗到直到最后一个人死掉。总觉得这样的人是抱着必死的决心想要完成自己的理想的。不知道这样坚定决心的起始是什么样的
《二战全史》观后感(六):可通过本片的世界观,以旁观的角度审视自身。
2017.01.12
可通过本片的世界格局观,以旁观的角度审视自身体制。
? 来吧,来吧
? 来和我眉目传情
? 就在"老牛和灌木丛"
? 啦啦啦, 啦啦
? 来吧, 来吧
? 和我喝些葡萄酒
? 就在"老牛和灌木丛"
? 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
? 就让我握住你的手,亲爱的
? 嘟, 嘟
? 来喝上一两杯
? 就在"老牛和灌木丛",
灌木丛,灌木丛,灌木丛!
2016.11.29:第九集:斯大林德军10万人投降,只有6000人活着回去。
2016.12.01,第十集。
2016.12.05:在德国领空的战斗。
2017.01.02 十五集:
我觉得他是我认识的最自负的一个人,这经常发生在靠自己努力而成功的人身上,但欧尼了不起的地方在于,他从不背弃他所说的话。他会对我说:“嗯,我说了,不是吗?”,那是件了不起的事情,他在那些方面非常恪守诺言,一个非常讨人喜欢的人。
当面对丘吉尔要关闭某家发布不受他控制的言论时,由比弗布鲁克的标准晚报的年轻编辑迈克尔·福特带头:
这个国家的媒体自由只能由人民的警觉,国会的警觉,和报纸自身的勇气来得以维持,
那是唯一的战斗方法,
所以,我们必须战斗,战斗,战斗来保留住那些自由,
部长们过来告诉我们,他们已经在过去两三周告诉我们,他们试图责备的只是每日镜报,
“进攻结束了”,他们说,“对任何其他报纸都不再有要求了”,“所有其他报纸都可以继续生活在安宁中 自由中 和平静中”,
在那些话中有些十分熟悉的东西,“我不再有领土要求”。
现在我能在脑海中浮绘出,莫里森先生本人在轻声低语那些话,“我不再有领土要求”,穿过鞋巷,他的下巴看上去神情坚毅,他的口袋里带着一把热抢,根据2D规定,标准晚报被有把握的查禁,而根据18R规定,它的业主被有把握的照顾。
战争动员后对未来的当心【这在战时是很异类的声音,对于我们来说只会把当心放在心里而不敢说出来】:那些记得大规模事业的工作害怕和平,他们甚至在政府制作的纪录影片里说出了他们的怀疑和希望:船厂今天是够繁忙的,老家伙们和小伙子们正在努力制作好船,但只是回忆一下五年前船厂看起来是什么样子:闲散,空旷,他们中的一些人被抛弃了,而在他们之中工作的技巧、熟脸的工人被驱散和遗忘,五年以后它是不是还会一样?
其他影片重复了同样的问题,就像这部由博尔廷兄弟导演,由伯纳德·迈尔斯主演的早期影片:我猜想希特勒最近让我们许多人的想法改变了许多,我们做了一次很好很大的战争努力,但当这一切都结束了,我们还得进行一次很好很大的和平努力,没有第二条路可走,我们已经开了头,现在我们不可能走回去,老天爷,看看那敦刻尔克,那里没有失业的,每个人都有活要干,而他也干了,那就是我们得在和平时期看到他们要有的东西——工作, 而当这全部结束时,也会有足够的工作...
建造起一些全新的并要比被摧毁的建筑要更好的楼,一定不能再有闲逛着寻找不会到来的工作的年轻人,也不会再有贫民窟,不再有肮脏,污秽的后街,不再有没有房间可供其玩耍的半饥的孩子,我们不能再回到老的生活方式中,至少,不是所有的,那种生活永远过去了。对此,我们全都越快下定决心,就越好,我们都得齐心协力。
在战争期间,有一种伟大的社区精神,这是在我的人生中见过的,最接近一种社会主义国家的运作的事,那是一种民主的社会注意公民国家,相信他们能够通过他们的行为能迅速的影响将要被完成的事情,而整个世界也可能被他们运作的方式所改变,他们看到世界被他们在战争中的行为所改变,并认为那也可能被转换到政治活动中,那极其令人兴奋,但一些政治领导人,可能由于他们是如此的深深的关注他们自己的工作,没有察觉到什么正在发生,=。
2017.01.02 十六集:让一个德国主妇试图把大屠杀的真相告诉大众时,她丈夫对她说:亲爱的,很抱歉的说,但你今天的所作所为绝对白痴,请你明白,一个独裁政权就像一条蛇,如果你把你的脚踩在它的尾巴上,就像你做的那样,它就会咬你,而没有人会得到帮助。(——这简直就是我们现在的情况。),你必须攻击蛇的头部。
20集:屠杀了600万人,其中集中营400弯碗万,枪决200万。
德国宣传片:
苏联士兵犯下的残忍暴行得故事,以种族仇恨的常用语言被说出来:野兽、蹂躏、畜生、兽性、
22集,二战前,日本人从他们记事起,就全身心准备为一个他们自身更重要的理由而献身,家族,国家,天皇。
2017.01.12全片阅毕。
《二战全史》观后感(七):《二战全史》观影指南及分集梗概
你可能不知道,你对二战有两个认知偏差,二战 = 欧洲战争,抗日战争 = 共产党领导的八年抗战。是的,你很疑惑:第二次世界大战为什么叫第二次世界大战?世界大战明明是各国大乱战,中国根本没有参与过这样的战争好不好?抗日战争明明是共产党打赢的,为什么去签投降协议的不是周恩来或者是毛泽东,而是国民政府代表?
为什么?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因为你没有从全世界的角度看这一场影响全人类的战争。
推荐你看这部几乎是二战最好的纪录片《二战全史》,豆瓣评分 9.3,内含大量珍贵历史镜头,你可以看到德国全国民众为何崇拜希特勒、看到 40 万盟军为何会在敦刻尔克大撤退、看到欧洲国家在二战中如何摧朽拉枯战败投降、看到日本牢牢控制中国却忽然选择投降?因为时间,因为政治,太多真相会被掩埋,只等你来揭开。
观影地址:网易公开课 《二战全史》
观影指南:一边看一边写笔记,看完将文字粘贴到二战全史 (豆瓣)页面的分集短评上,看看别人的短评,对比彼此的观看角度,相当有意思。当然,如果你种种原因没有时间看记录片,也可以直接看我的私人分集梗概,以此了解二战。
NO.1 战争开始第一集直奔主题,希特勒杀死总统,建立太保军,成立独裁国家。现在看是暴力的开始,但在当时,希特勒确实是拯救了德国这个国家,将国家从经济衰退中拯救出来,统一调配国家资源,建屋修路,一举成为欧洲强国。
这一幕与战国的秦国一致,也令我想起我国七十年代的失败的人民公社。当时的德国有坦克、飞机、战舰,民族自豪飞起,连一个小孩子都无比兴奋,更不用大人们,每个人想相信希特勒都会给这个国家一个美好的未来,欲壑难填,自拔不能,掀起一阵一阵的意志狂潮。我甚至在想,假如我是德国一员,我也难以不站在纳粹的麾下,那种自信狂傲的姿态,简直无法拒绝。
继续打破我认知的是,德国并非一开始就成为欧洲的敌人,它战争的步伐一开始是在英法强国的默许下进行,一开始德国说要捷克,英法甚至没有征求捷克同意,就默许了,直到纳粹又张开了他的大口。奇怪是德军在入侵捷克的时候,捷克人民居然夹道欢迎,这让捷克直接放弃了内部的抵抗,也就是说捷克部分地区甚至希望并入德国,接受纳粹的管理,也变得富裕充足。在德国入侵捷克时,旁白是「欧洲最后的民主之地消失了,捷克不再相信西方,西方也不再相信希特勒」。
NO.2 战前英国德国在希特勒的指挥下,不但雪凡尔赛之耻,三周拿下华沙,还变本加厉与俄国合谋瓜分波兰。彼时之英国,进入战时状态,一边是征兵迎战,男男女女都集体结婚,生怕战争会撕碎一切,一边加重赋税,商业税达 60% 。法国呢,也匆匆迎战,召集士兵修筑工事,但生活在和平的人呐,你还偷偷作乐,一边挖战壕一边唱歌,以为战争很快结束,以为有了国家指挥,士兵就不用操心了,未来,谁知道呢?
局势越来越严重,英国首相张伯伦与德国媾和东窗事发,面临下台,此时接任的有哈利麦克和丘吉尔,现在你当然不知道哈利麦克,因为后来丘吉尔上台了,而丘吉尔是政治的好手,偏激而鲁莽,但也懂得表现自己,例如打掉了德国了一台战舰,就拉着船员游街,说是鼓舞人士气,事实上是为自己增加政治资本,哈利麦克这位当时被英国政坛看好的接任人选就这样销声匿迹了。
NO.3 绕过马其诺防线法国有马其诺防线就以为固若金汤了,国内一点准备都没有,还在 1939 年 7 月 14 日还搞了场自嗨的阅兵,一片歌舞升平,前线记者在前线压根不做什么,只是眼睁睁地看着德军在对面活动,当问到为什么不开枪的时候,法国军官竟然说,他们都不开枪为什么我们要开枪。法国太重视马其诺防线了,想当然以为德军会攻打马其诺,这样法国就可以一展多年的工事成绩,就像是手里拿着一把锤子,就把德国视为钉子了,还想当然地叫嚣,钉子钉子,你快过来呀,但是钉子就是不动,因为德军根本就不是钉子。
不久,冬天来了,法国政治上层无所作为,下层士兵在前线无事可做,产生严重的消极情绪,士气严重下降。法国不敢主动进击德国,深知一旦挑起战火,后果不堪设想,总司令只是想等盟军组建起来再一起进攻,所以只是一味防守,没有想到德军用闪电战的方式,出其不意,绕过了马其诺防线,固若金汤的马其诺一下子变成了盘中餐。
当时法国的士兵大多还没有开过枪就成放俘虏,他们之前的静坐战消耗了意志,主帅也竟然没有任何动作,法国沦陷之后,贵族们也以为这次战争会像以前一样割地赔款就可以了,但事实并没有。
希特勒第一次来到法国就是领主的身份,到处旅游参观,还讽刺性地在凯旋门阅兵,复仇似地发表各种演讲。 看着这些珍贵的史料,感觉这个记录片做的还真是齐备,大部分的史料都是真实还原了当初的情况,没有一定资料,还真搞不到。
NO.4 敦刻尔克大撤退法国的战争终止了,英国的战争开始了,之前波兰沦陷后,英国出兵 40 多万士兵屯在敦刻尔克,准备与德国大战,没有想到马其诺防线竟然开了一个口,40 多万士兵竟然被德军团团围住。
这个情况让我想起长平之战,秦国包围赵国 40 多万士兵,在此,你不得不佩服希特勒的指挥,闪电战一下终结了波兰,机械师一下绕过了马其诺防线,现在又把盟军主力一下围住了,这时只要德国猛力发动攻击,不给盟军任何机会,盟军或者说英国马上就烟消云散了。
幸好,敦刻尔克大撤退成功了,英国主力得以保存,但前线装备什么的都已经没有了,士兵回到英国后,英国马上加速生产各种武器,发动人民全民战斗,捐锅捐盘,给军工厂制造武器。
当时,伦敦的空军已经不成气候,仅剩 400 人,丘吉尔也不知道自己能撑多久,当他来到一个弹坑酒吧对女老板说,我们能顶住的,女人说,顶住的是我们。可见当时民众对政府的失望与无能。
1940 年的伦敦就像是撤退到重庆的国民政府,整天被德军轰炸,抛燃烧弹,到处一片火海,如果到时你在伦敦,你一定会对这个城市失望,并希望此生不会在自己的家园发生战争。
NO.5 如日中天的德国1940 年,德国战况如日中天,西方战场几乎没有抵抗,开始图谋东方战场——苏联,彼时的苏联军队风光不再,简陋无比,面对机械化的德国军队,劣势非常明显。除了军备,苏军 90% 的将军和 80% 的上校已经被斯大林清洗完毕,军事人材严重缺乏。同时,斯大林也没有做好应对德军的准备,虽英美已经多次提醒,但他依然熟视无睹,1941 年劳动节还在红场大阅兵,示意民众红军强大。而德军也意气风发,有着之前在法欧洲战场未有败绩的自信,心想可以快速结束战争,坚信胜利即将到来。
开战第一天,红军三支步兵团全灭,2000 架飞机消失,世界上最庞大的飞机组从世界上消失,苏联节节败退,苏联人民看到驶入的坦克还以为自己国家的坦克,夹道欢迎,两场战役,苏联 6000 人死亡,100 万俘虏。
随后,德国有机会进击红场,但是他们却选择绕开首都去打苏联后方的补给线,虽然节节胜利,但德国军队却似乎陷入了一望无际的迷茫患上了忧郁症,苏德之战就像一只大象踩进了蚂蚁群中……
苏联一路败退,他们似乎在想等待什么,但又像是被迫在这样做,用空间来换取时间,拖败了德国。这一招,后来被蒋介石学会了,硬生生把中国的抗日战争拖了八年,看起来山穷水尽,但是后劲无穷。 随后,苏联战局出现转机,空间终于换来时间——冬天来了。
德国军队没有冬天的抗寒衣服与必须的药品,不仅人水土不服,机械装备也无法启动,汽油结冰,德军优势全无,而此时,苏联军队发挥战斗民族精神,后知后觉发动大反攻,德国在苏联的泥潭越陷越深,终于被天气打败。
NO.6 中国战场1930 年,日本经济低迷,国内刻意将矛盾转移,军政夺权,同时国内资源匮乏,不得不对外发动侵略,在侵占朝鲜后,再侵占东北三省(但记录片说的满洲,难道当时还真有满洲?),日本侵略行径惹怒国际,媒体纷纷报道谴责,日本实在不耐烦,宣布退出国联。
可能是因为这部纪录片是以欧洲战场为主,亚洲战场说得极其简略,但这样也有助宏观理解中国战场。 这一集最值得一看的是日本军国主义的恐怖,你可以看到日本的学校从小孩子开始武装,时时刻刻在军训,全面备战,片段中看到小孩就一脸的狰狞样子,如果你看到他们小时候的样子,完全不奇怪他们残忍地发动南京大屠杀。
由于日本亚洲战场的威胁,美国停止日本的原油出口,日本投鼠忌器,开始与美国出面沟通,但美日多次沟通无果,日本那时就已经开始打珍珠港的主意了,随后发动偷袭。
同时,日本开始寻找其他石油的输出国,第一想到的印度的油田,于是发动海军打通南海,从马来西亚打到新加坡。
当时,新加坡还是英国殖民地,英军陶醉在往日的辉煌,顶不住日军的疯狂,15 万人投降……这是一段我之前都没有听过的历史,可能是因为太屈辱了,被隐没了?
NO.7 美国终于参战1940 年的美国孤立主义泛滥,别国的战争关我何事,本国经济低迷的事情还没有处理好,哪有空管其他国家的事情,工人罢工,不愿意投入战争,民众也不支持,不愿意送子女参军,商人不积极,觉得做军工实在不赚钱……美国人迟迟不愿进入战场,但日本早已将其当作假想敌了。
1941 年,日本偷袭珍珠港,美国被迫应战,开辟太平洋战场,但美军在太平洋的战场并不顺利,甚至可以说陷进了泥潭。
一是太平洋战场战线过长,美军没有战略优势;二是美军以为这是海洋战争,想快速结束战局,但没想到陷进了岛战、丛林战、山野战……水土不服。
终于,美军在菲律宾遭遇最大失利,美军 8 万人向日本投降,后来在恶劣的俘虏待遇下,又死了 1 万人,这是美军历史上最大的投降事件。
我在想,如果是我罗斯福,我必定也会寻求可以快速搞掂日本人的办法——投下原子弹实在是可避免更多伤害最好不过的办法了。
随后,美国后发制人,在中途岛战役击败,嚣张不可一世的日本海军。日本主力消失,四台航母被击沉,再无可与美国海军对峙的力量。
NO.8 意大利与德国 VS 英国与他们的盟友们这一集终于讲到了意大利,但意大利只是昙花一现,进军北非之后,马上就被英国打败了,德国赶紧过来救援盟友,于是就有了这一集的主要内容:德国 VS 英国与他们的盟友们。
德国在埃及的指挥官是隆美尔,而英国,换过好几个指挥官。他们在北非争得最激烈的据点是托布鲁克,托布鲁克是北非的港口,隆美尔这位德国的明日之星发动了多次托布鲁克的攻坚战,但都没有成功,随后这事情被英国大肆宣传,此后,此地被视为英国象征,代表英国顽强抗战之精神,丘吉尔甚至亲临战场鼓励托布鲁克士兵,鼓励继续努力,抵抗德国。
但后来,托布鲁克依然还是被德国攻占了,英国情绪一度崩塌。
而此时,德国攻占的埃及是不毛之地,并没有给德国得来什么有力资源补给,德国补给线过长,资源匮乏,尤其是汽油,德国的机械化部队一直都无法有效解决这个问题,直到 1942 年,英国已经结集了一大班他们的盟友们,得到了一大批的资源,其中包括美国输送过来的 800 辆最好的战车,而此时的德国,在于英国的拉锯战中,战车只剩 100 辆了。
最后在北非的战争成为阿拉曼之战,英国凭借强大的战力优势打败德国。
但德国的战力还是十分惊人,最终战争结束,德国还剩 35 辆,英国剩 600 辆。
这一集详细描述了阿拉曼大战的来龙去脉,相比亚洲战场,这简直不能着墨太多了。或者制作方是 BBC 吧,也有可能是他们这一块的史料多吧,也有可能这是英国在二战中难得的一次胜利吧。
NO.9 德国二次进军苏联惨败德国再次进军苏联,这一次他们想搞掂苏联周边的油田,造成苏联资源匮乏再以逸待劳,但这次,德国依然是想得太天真了。
冬天的噩梦来临,苏联的建筑就像是堡垒一样,德国死攻不进去,此时的德国又遇上补给问题,前方主帅建议撤退,来日再打,但是希特勒说,你们是德国最强大的第六军,是战无不胜的第六军,必须给我坚持,于是德国替换了主帅,也替换了后勤,丧心病狂大笔在地图一挥,你们给我用力的进攻就好,于是惨烈的列宁格勒保卫战来了,德国出动他们强弩之末的那么一点点力气进攻,效果甚微,而在此时,德国已经没有后勤补给,又陷在冬天的泥泽之中,苏联的补给却源源不断,发动了对德军的包围,苏联军万万没有想到,他们这样一围,围住了 25 万 德军。
德国申请物资援助,但苏联在外围布满了高射炮,在外围的物资飞机在外头怎么也进不去,只有 1/4 的飞机能勉强进入,德国意图突围不能,这一场战争,每 7 秒就死一个德国人。
希特勒下令,即使第六军只剩下最后一个人,也要创造历史。最后,希特勒甚至破格将第六军将军提升为元帅,他的目的很简单,元帅不是可能投降的,战败只能自杀,但是此时的第六军元帅却没有自杀,因为他知道希特勒疯了。
最后,2 年前不可一世的第六军,足足 25 万人只剩下 6000 人。
NO.10 U型潜艇本集的主角是 U型 潜艇,德国攻陷法国后,英国在欧洲呈孤立之势,于是想从战略上断绝英国的资源输送,出动自己的海上秘密武器:U型潜艇。
如果说盟军在陆军和空军尚可一战,但在海军上,简直就是我为鱼肉,任人宰割。
U型潜艇在海上到处寻找运往英国的商船,看见一辆击沉一辆,加上有德国邓尼茨的领导,擅长偷袭,神出鬼没,一出现必定造成灾难,盟军称德国U型潜艇的战术为狼群战术。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共建造潜艇 1131 艘,加上战前造的57艘,共 1188 艘。这些潜艇击沉了 350 0艘舰船,造成 45000 人死亡。在二战中的大西洋上,德国的U艇肆无忌惮地在盟军的海上交通线上「猎杀」盟军的船只。仅仅在 1942 年 11 月,U艇就击沉了盟军 118 艘船只,创下了一个月共击沉 743321 吨级的记录,给盟国造成了难以承受的巨大损失。
盟军一直没有找到克制U型潜艇的办法,直到战争末期,图灵破解了德国密码,盟军知道了U型潜艇的各种布局与位置,才有效控制了U型潜艇的活动。
NO.11 苏联的反攻1941 年,德军入侵苏联,打破了苏联一切计划经济的步伐,毁掉了河道和一次都还没有使用过的轨道,甚至摧毁了苏联农业和刚刚起步工业,苏联的工业被迫整体迁移,匆匆忙忙,措不及防,此时被迫重视军工生产,征集新人入厂或上战场。
朱可夫被任命的列宁格勒的新主帅,号召全民守城,杀降征民,调用一切可调用的资源来抵御德国的进攻,德军此时已经包围列宁格勒,天天轰炸,意图炸死苏军或断绝资源,饿死苏军。
寒冬的苏联只能依靠结冰的湖面来运输物资,苏联的工厂毫无天日地生产,为了节省资源,他们不开灯,也没开暖气,日夜开工,只为生产坦克,即使食物短缺也继续坚持。
没有物质粮食,苏联人民依然精神粮食继续抗战,他们继续去图书馆,用诗歌来抵御寒冷与饥荒,用文字冲破包围与封锁。
1942 年的苏联,每天有 4000 人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