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兰克林》是一部由Gerald McMorrow执导,瑞恩·菲利普 / 伊娃·格林 / 萨姆·赖利主演的一部剧情 / 奇幻 / 惊悚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富兰克林》影评(一):两个人的臆想世界
前几天和哥哥聊天的时候,经他推介下了《Franklyn》
今早乐呵呵的早起,然后屁颠屁颠的跑去楼下买早餐吃,结果郁郁而返
从冰箱里翻出了一瓶果汁倒了一大杯后,坐在电脑前看起了这部片子
一开始进入,貌似有些魔幻的风格的时间啪的一下就出来了
介于封面的影响,对此我倒觉得所当然,然而随着时间啪嗒啪嗒的流逝
影片开始呈双轨式齐头并进,很多地方都有重叠感,地点,人物
渐渐的,两个问题儿童的问题被摊开,两个没了父亲的孩子
这里让我突然想起《Coraline》,当时推给一朋友看,我告诉她片子还挺渗的
她费解一部动画片渗啥,我的解释是,人最怕的是失去,最最怕的是失去最重要的东西
而对于孩子来说,最重要的就是父母,《C》中小Coraline的父母不见了,对于一个孩子来说那就是最可怕的事情
所以如果带入自己的话,这种感觉确实够渗
这又让我想起以往时常梦见亲人过世时在夜晚或清晨流着泪醒来的情景,不是真的真好
随着时间的推进,片中两个分离的世界开始一点点的融合
所有的疑惑一步步的被解开,于是我们看了那些虚幻的世界一口口的被现实吞噬
这里可不可以理解为,在面对痛苦或者说困难时,人们不愿意去直面它们
不愿意去承受那种悲痛,这就导致在知道事情的残酷的真相的情况下,我们依然会给自己一个借口
一个让自己逃避,给自己回旋余地的借口,一个称之谓假象的借口
有些时候,有些借口可以成立很久,可能一辈子没有人去触碰它
可是有的,在适当时刻来临时,借口就不攻自破了
我们美好的臆想被幻化成一个泡影,假象也随之灰飞烟灭
这时,有的人会发现自己的荒唐,开始寻找和适应这个真实的世界
也有的,会随着假象的崩塌而自我崩溃,因为他们太爱那个美丽的幻境,在那个世界里,他们无所不能
而这部电影,我觉得,它正是在阐述着这样的一种生存方式,不断的质问,不断的前进
或者,随着立面得倒塌而沉沦...
《富兰克林》影评(二):Meanwhile city
很惊讶对于这样一部片子,评分却不算高。也许——只是人们很难去感同身受,或者不愿意承认自己感同身受。
我承认。
看这部片子,是冲着瑞安去的。这个在好莱坞一直半红不紫的家伙已经不是我第一次看到时那个清秀漂亮的令人发指的小男生了。经历了金童玉女婚姻的破裂,胖了,留了胡子,变得沧桑。好在——他的眼神我一如既往的喜欢。带一点点伪装的愤世嫉俗和真实的迷茫。
很多人不会喜欢这部片子,它就像一个破碎的梦呓。梦境有多华丽,现实就有多惨淡。每个人都有精神疾病——与不存在的人亲吻;用自杀作为创作的主题;一味的把命运归结为上帝的选择;甚至,根本成为一个想象世界的构造者和主宰。
讲给自己听的故事,讲着讲着,就会信以为真了——这样的想法让我不寒而栗。这目力可及的一切,谁知道,是不是仅仅只是我给自己描绘的一个meanwhile city。
你到底生活在哪里?是Meanwhile city还是伦敦?
可是有什么不同呢?
David,或者John,他在结尾处终于向现实屈服。一切都是虚幻,就像大梦方醒。但这个虚幻的世界倒塌,也就意味着所有价值观和信念的破碎。当你看清那张脸不是你所痛恨的Individual,是你的父亲;当你发现你所处的城市不是那个华丽而罪恶的meanwhile city,而是苍白的伦敦,那么,你还能选择什么呢?
于是那一刻,那个阴郁而美丽得让人窒息的世界随着John的死去灰飞烟灭,我们在伦敦的上空却仍然看到了meanwhile city的影子。每个人心里都有阴暗而虚幻的一角,你不能否认,虽然你不想承认。
也许,我也有轻度的精神疾病。这样的结局会让我感觉窒息,好像自己的世界也在那一刻毁灭。
也许,终其一生,你永远不曾确切的知道——你是谁,你在哪里。
《富兰克林》影评(三):"你这是在和谐我的创意"
看了两遍加上楼上诸位的索引提示注释猜想,大概知道了导演要说什么.
除了谜底揭晓带来的快意,电影可贵的是让我知道了心理疾病患者眼中的世界是个什么样.或者说让我有意识注意到他们眼中的世界可能是个什么样.
关于平行世界,关于杜撰和臆想,因为思维的出发点不同,所以正常人根本就无法涉足他们建造的领地,当然也就无法洞悉里面的"逻辑",那是另一种算法.
但,不理解不能成为无视他们存在的理由.更不能成为怜悯或蔑视他们的理由.
这电影提醒了我.
电影里也说了,"如果你专注于一件事,你就无法辩清它的真伪."
这就把所有人都捎上了.
虽然有好心人把剧情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语言把它翻译了一遍,但酒兑了水就不是酒了.换言之,象我第一遍看他们说的话做的事一样,剧中人亦以为你在说"@$9%#$^)&..%^^0...."
另外,更为可贵的是,有人借片发挥说到了中国人的现实.那是真点到了我们的痛处.
别不好意思承认吧,我们东方大国还只发展到把一切都放在"那能当饭吃吗"的托盘上过称的哲学阶段,关注精神领域还只停留在少数教授们的教案里.
但是,现代中国人的无信仰,与以此衍生出的无原则的灵活性,实用主义的泛滥如沙化般侵蚀着精神世界,荒芜苍白的不毛精神疆界不断拓展,那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一个个雷人案例不就是一个个破茧而出蠢蠢蠕动的蛆虫吗?
如果就这一点说我崇洋媚外,我承认,人家已经严重意识到精神世界的迷惑带来的行为核爆问题了,我们中国人难道只配享受现世报吗?
标题借片中字幕向翻译者致敬,看到这句我笑了
《富兰克林》影评(四):THE END OF LONELINESS
TILL NOW,在众多描述寂寞的电影里,
里面的女主角大多有2条出路,
不是毁灭别人,就是毁灭自己。
除了MR. LONELY里那一群寂寞的人的乌托邦。最后梦露小姐自杀了。这是模仿偶像的最高级别?
最近我印象深刻的是,Franklyn里的爱娃和冢爱中的俞融融。
2人都有富足的家庭但缺失亲情(可以说明快乐是和家庭有关而不是金钱),爱娃是反复自杀其实是为了完成作业。她在里面充满了个性和创造力,她住的旧公寓里浓重的复古氛围,阴差阳错地最后被寂寞之王富兰克林先生炸掉了,同时炸掉了那些堆积如山的寂寞作业录影带也终结了她的寂寞。
而MISS俞则一个人独守空房,没有什么个性,是个传统的富家女。未婚夫跑掉了。和那个要死不活的余文乐好上了。余文乐的妻子是我最讨厌的邓丽欣,讨厌的程度超过了徐子珊。丑不说且角色都让人厌恶。YUCK.邓丽欣最后杀死了MISS YU.如果MISSYU家有个保姆都不会发生这样的事情。
2人共同的特点都是无以伦比的温柔。
爱娃在007的时候我还没有看上她。我不太喜欢充满技术性的角色。在贝鲁奇的电影里她又太过于疯狂。疯狂的角色是最好演的。而F 里,她1人分饰2个角色,红发的造型和最后真正自杀前的舞蹈。。。AMAZING...
《富兰克林》影评(五):没有人觉得在Meanwhilecity里的John的话都特别对么?
Meanwhilecity里的John的话,
看的时候有很多都特别有共鸣。——我没有失常吧?
幻想Sally那段,
看的时候觉得每个人其实都有这么一个悲伤难过的时候什么都能说的幻想的朋友吧?
对于Emilia的自杀影像,
奢求关注?对这个世界百无聊赖地调戏?
可能我没有失去至亲的痛苦到极致以至于失去自我的地步,也从小就活在无所信仰的国度——或者说其实是活在一个四处都是无形的宗教faith的世界但是我适应的很好,没有把每个人其实都有的内在另类暴露无遗。
最后摘一些台词,个人觉得这些独白其实就已经暗示了独白者的幻觉。
John(David):
Anywhere can feel like a prison when you don’t have any faith.
The only thing that got me through the endless night was to plan, stay focused stay sane.
If you believe in something strongly enough, who’s to say if it’s real or not?
Milo:
I heard this story once when I was a kid, or read it. It was about a storyteller who was so good at telling stories that everything he made up became real. So the storyteller creates a world for himself where he’s the king of the castle, has a beautiful princess on his arm. And then, one day, he wakes up. He looks around. He kisses her on the cheek and... legs it.
Emilia:
Life’s too much of an adventure as it is without making anything else up.
《富兰克林》影评(六):不要迷恋姐,姐只是个传说
想写这篇想了很久,一直在不断推掉重新思考。
这是一部简单的电影,简单到只有一个主题,就是寂寞。
这是一部复杂的电影,复杂到你无法分清他究竟用了多少线织成了这网去网住寂寞。
每个角色的背后内容是什么?读不懂。自以为读懂的时候,发现到别人的眼中却不是终极。每个人的寂寞不一样,看见的也不一样。
林夕说:别人没有的快乐痛苦我却放大来看仿佛切肤,别人绝对的爱恶好与差我却偏偏可以置之不顾。
这代表的是那个活在其时城和现实中的DAVID。
林夕说:别人若有天有地满分,我有眼泪和吻好的要紧,别人在笑声之中找快感,我却偏偏苦涩里找开心。
这代表的是幻想出初恋的米洛。
林夕说:若我们畅聚值得高兴,连别离亦能活得丰盛,来摩擦来燃烧来焚毁我生命。
这代表的是找不到出口的艾米丽。
为什么拿林夕的话来说,因为偶然看见这歌词觉得很符合。
其实寂寞的是自己,这三个人,之所以一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因为他们就是我们自己。作为本体的我们,是承载他们的基石,所以才会产生他们。如果我们寂寞的没有人说,那么我们只能对自己说,说的多了就活在说的世界里面了,那就是DAVID的世界。说的少了就活在米洛的世界。以极端的形式来和外界进行最后的沟通的,就是艾米丽的世界。
活在第一个世界的,走的太深了,于是出不来了。活在第二个世界的和第三个世界的由于层次不够,所以最终领悟。
还是那句老话:回家,哥吃的不是饭,是寂寞。
《富兰克林》影评(七):虚拟世界
看名字,还以为是一部传记片。
三个人物,三段故事。
围绕一个主题,心灵残缺的人如果在自己的世界里构筑安全的城堡。
幻象、保护自己、对抗世界。
如David失去妹妹,虚拟了一个Meanwhile City试图向父亲复仇;
如Milo每次受伤后,imaginary friend就会出现缓解他的伤痛;
而Emilia一再企图自杀,和镜头中的自己对话。
For every soul of this deluded population who believed in fate’s comic clockwork, they neglect to see the wear and tear beneath the surface, the teeth that grind into the cogs, the damage that fate causes so many in its selfish journey towards just one favourable consequence.
最后,大家在Franklyn公寓有了交集。
混沌的变得清晰,彼此交融,相互理解。
至少沉闷中看到希望。
《富兰克林》影评(八):面对痛苦不需要妄想代理人
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至于哈姆雷特的原形或者本体究竟如何,其实并不重要。看电影如是...
富兰克林就叙事手法、剧情、寓意等方面虽称不上别出机杼独具匠心,但仍可算是我近期内所看过的电影中最值回观看时间付出的一部。
电影讲述结构是已经颇有滥觞嫌疑的多进程,由约翰·普莱斯特的其时城故事、艾米利娅的死亡秀、米洛失恋后的境遇以及彼特的寻子之旅四线组成。
其时城:约翰·普莱斯特为了寻找到害死自己委托人、十一岁女孩塞纳的凶手“孤独者”而出没于黑夜之中……
死亡秀:艾米利娅是一名艺术系的女学生,她正在创作一部关于“死亡”的作品——自己的自杀过程……
失恋境遇:米洛失恋后感到十分痛苦。而就在这时,他在街头再一次看到自己孩提时代的伙伴、女孩萨莉……
寻子之旅:彼特是教堂的看守人,他为了寻找失踪的儿子大卫而四处奔走……
这四个故事其实是在讲一种精神状态:应对痛苦的三种表现……
一种,像大卫一样,面对妹妹塞纳死亡的沉重打击,创造出一个完完全全的妄想世界其时城,使自己置身其中,赋予自己新的身份、姓名、使命,来逃避痛苦的折磨。这是对现实世界完全否认。
一种,像艾米利娅一样,背负着父亲离去阴影的她由于得不到母亲的共识——即她思念着父亲而她的母亲却不是——而痛苦。所以她进行着一场又一场的死亡秀,除了要激怒母亲,激怒导师,来得到他们的认同和理解外,也表现出了她对现实世界的无能为力。这是对现实世界完全承认。
一种,像米洛一样,因为女友的离去而不得不取消婚礼的他痛苦万分,于是他又一次唤回了那个在小时候因为自己的孤独而创造出来的妄想人物萨莉。这是对现实世界半否认半承认。
这三种应对痛苦表现的诞生并不是凭空生出,而是有其根据的。
大卫的父亲彼特是教堂的看守人,或许儿子从小就有这种精神出格的迹像,但他并没有对此做出正常的应对措施例如心理指导,而是将儿子的精神问题解释为被上帝选定了——大概老彼特看圣女贞德看多了...这种不抑反扬的做法使得大卫在受到强烈刺激下,具有了米洛所说的超能力,将自己妄象的故事化为真实,建筑出了一座乌云笼罩的灰暗城市。
米洛跟大卫一样,都有这种精神方面的萌芽,在小时候就发端了,或许是因为孤独或是在同龄人中受到欺负,总之他创造出了只有自己看得到的伙伴——可爱的小女孩萨莉,这使他得到了某种程度的麻醉与慰藉。他的母亲对此是一种消极的反应,而米洛在长大后一段时间内也因为与别人有了交流,有了朋友,似乎将这种精神问题自然而然的解决了。但一旦再度受到打击,他便重新找回了“萨莉”。
艾米莉娅的母亲无法原谅自己的丈夫——虽然剧情里并没有交待原因,她的这种态度深深刺伤了女儿的感情,但也因此没有让女儿得到虚假的生活感受,如果她为了迁就女儿而编织出女儿父亲的美好形像,使女儿从而麻醉在对过去美好时光的回忆中,大概艾米莉娅也会跌入自己的妄想中不可自拔。但她却制造了另一个极端,导致艾米莉娅在现实世界中“出生入死”。
大卫:由痛苦萌发的精神问题+父亲的积极认同=完全否认现实。
米洛:由痛苦萌发的精神问题+母亲的消极默许=半否认半承认现实。
艾米莉娅:由痛苦萌发的精神问题+母亲的强硬不妥协=完全承认现实。
无论是谁,在现实世界中总会遇到烦恼、焦燥、伤心、痛苦,解决的方法有只有两套:正面的和负面的。正面的即是开解自己,鼓励自己,坚信痛苦总会过去。负面的则是痛不欲生,自怨自咎或者移罪它人,沉溺在痛苦中饱受折磨。
富兰克林这部电影便是展现了负面情况的三种延伸:是像大卫那样埋头妄想中完全麻醉,还是像米洛那样时不时借助妄想得到暂时的慰藉,又或是像艾米莉娅那样游走于死与生之间对现实痛苦进行反抗?其实这些都不是我们需要的,我们应该做出的最佳表现,是不再视痛苦为快乐的对立面,而做为快乐的一部分永存,并因为有了痛苦更加体会到快乐的来之不易而去珍惜它。
另:个人认为在医院拖地老头的身份,妄想代理人。
再另:也可以这么认为,他是观众的妄想结果。
《富兰克林》影评(九):我只是心情不好的时候来吐个槽~
心情郁闷,也就能不快进看个片。幸运的是,遇到这部横扫一切郁闷的好电影,所以来吐槽下。真的,看完就乐了。
这片名让我以为是说啥历史任务传记似的,正放起来我还以为是和吸血鬼林肯似的创意,后来一看,其实毛边都没有。。。。。。。
这货,开头弄了个奇幻的宗教信仰浓厚的城市,里面一个想当独立英雄被通缉的头套大哥寻找自己的客户,一个小女孩,可惜从他的眼线处得知小女孩被大反派弄死了,这时几个巡逻员来逮他,他轻松把几个人弄倒,我想这家伙了得啊,估计有好戏看。
接着又来个几个巡逻员,慢镜头给这个娃摆了好几个功夫架式,看着就要大干一场的样子,哪知道突然就被几个人像逮小鸡一样轻松撂倒。。。坏人还神秘兮兮地说,让我们来看看着头套后面是什么。。。又是故弄玄念。。。
"啪"头套被揭开,这货平凡得就像是满大街得醉汉似的。。。迷离的眼神中还有些许柔情似水啊。。。。
o,实在不懂头套的深意,难道是表达:darling们,其实我很温柔的啦,但是呢,我的柔情你们永远不懂的啦。。。。
然后现实中的是两三个场景穿插着,一个是脆弱的小男孩,不知道在干嘛,我觉得他是来打酱油的。。。从小一孤独无助就意淫一个正妹陪自己耍,长大了受了打击正妹又出现了。
然后是一个变态渴求母爱,缺失父爱的搞自杀行为艺术的小女孩,这个比较搞笑,一个月自杀一次,就为了让母亲来骂她,然后报以艺术之名。然后呢,为了故事有关联,就说这姑娘巧合拍到上面那脆弱男孩,跟踪着男孩,拍他拍他~多缘分啊~如果你觉得是这个姑娘单相思就错了,要知道缘份妙不可言啊!那男孩意淫的女孩其实跟着姑娘长的是一样一样一样地~
另一个人物呢,是一可怜兮兮得恳求见前妻和儿子的忠于上帝的父亲,他儿子是谁呢?哈哈哈,排列组合一下,上面已经成功配对出一小情侣,那理所当然,这慈祥感人得寻儿老人就是之前那位生活在自己英雄世界里面得头套大哥的老爹了。
结局呢,老爹找到了住在艺术妞家楼上的头套大哥,约他在对街餐厅对饮一杯。其实呢,在这头套大哥的幻想世界中终极大boss就是他老爹,由于大哥住的地方风水不好,不利于爆头老爹,于是他破门而进艺术妞家。
而这时的艺术妞刚拥抱老妈和解回家,就被暴力弄花脸,非常不爽,就放燃气想威逼头套大哥。
而大哥却依然沉浸于自己世界中,可惜枪法太差,一枪没射中boss,反到射到了和自己意淫中女神分手约会的脆弱小男孩的手臂。
这时,大boss发现了头套大哥,一个摘下眼镜的动作就毁灭了大哥一直以来构建的魔幻世界。最终,他自杀了,点燃了打火机,"嘣"~
最后的最后呢,大难不死的艺术女孩和意淫小男孩,相遇了,压抑着彼此内心的欲火,故作矜持,慢慢靠拢着。
而大boss呢,果然是大boss,自己儿子死了不要紧,为人民服务才是正经事,于是乎,像个路边来见义勇为的街坊大叔似的指挥救护人员~又戳中笑点。。。。。。
《富兰克林》影评(十):奇妙电影——拖地大叔是解读迷宫的钥匙
这是一部关于迷失和救赎的电影。
四个剧中人都因自己家庭的变故而给心灵造成程度不同的创伤。
David因自己的妹妹突然被杀而陷入迷狂,臆想出一个充满罪恶的Meanwhile city,在那个时空他是一个蒙面侠客,誓要找出名为“孤独者”的仇人。当然,他在那个酷酷的哥特世界里所作所为的一切其实不过是他在伦敦城里的横冲直撞而已。倒霉的总被他打的寻人中心的厨子、被他干掉的警察都成为他的配角,他最终把寻找他的父亲设计成了“孤独者”,要杀而后快。
Milo这个小伙外表看着没事,就是小时父亲死后失去情感依托,于是幻想出一个儿时玩伴Sally,未婚妻临到要结婚时突然不辞而别一下刺激了他,于是旧病复发,总对着空气说话——和他的Sally谈恋爱。
艺术女青年Emilia活在父亲出走的阴影里,而母亲在这件事上的冷处理让她和母亲关系恶化,她玩“自杀秀”故意刺激母亲,其实是在生死之间徘徊想寻找自己的身份。
David父子,Milo与Emilia,终于被召集在Franklyn公寓,今晚要和宿命做一了断。
说“被召集”是有原因的,那就是自称生命侦探的无时不在的拖地大叔的旨意,说他是“天使在人间”也没什么问题。这部电影可以说是四只迷路的羔羊和他这个引路的人的故事。
稍微细看一下电影,你会发现大叔与每一位局内人的见面都是一种“接引”。在地下室康乐中心,Milo追踪Sally而至,大叔对Milo说,今天你见不到她。那哪天能见到呢?我们后来知道,Milo挨了一枪子那天,他的虚幻的Sally走了,而真实的Emilia来了,那就是他余生获得救赎的一刻。
同样也适用于Emilia,在医院里大叔和Emilia促膝谈心,刚自杀未遂的Emilia当然对这个糟老头没啥好脸色,但天使又说话了,他说,你的死不仅仅是你的家庭、你的朋友和那些被你抛在身后的人们,还关于那些你还没遇到的人。这就是说,你先别急着死,你死了我给你安排的Milo找谁“邂逅”去?等等先!
(注意在Franklyn公寓高潮戏之前大叔有个拿方糖摆十字架的镜头,而这时Sally就出现在他的对面。我们可以理解为是上帝的旨意让Sally(也就是Emilia)去和Milo“邂逅”了。)
这两位是可搭救的。但到了David这,似乎天使不好使了。有个重要前提是,David得病的起因是因为家里人死了,而出现疯狂举动,老父亲说女儿死那是上帝的旨意,儿子疯也是上帝的旨意,父亲认命的态度进一步刺激了他,父亲把自己说服了但儿子受不了。于是David认为伦敦城已经是一个被黑暗宗教统治的妖魔都市,他变身为不信仰任何宗教的大侠,他的一举一动都是反上帝的。
于是,拖地大叔在他的世界里从未出现,他俩从未过过话,不是一路人。
于是,老父亲拿着儿子的照片在小教堂里询问拖地大叔时,大叔摇头说我没见过这个人,不知道。意思是你儿子没戏,我救不回来。
再于是,老父亲去寻人中心打听时,服务人员Terry把David的照片贴上墙后,镜头一转,老父亲却看不到他儿子的照片在何处,这个故意的穿帮也是在暗示儿子最终的结局。
还有,老父亲从警察局离开后,背景里有个拿卖洗衣机牌子在看书的人,个人怀疑也是大叔在人间显灵。因为他手中的牌子是个十字架,他默默看着寻儿的老父亲远去,意思是远离上帝的灵魂注定得不到救赎。
当David自行了断灰飞烟灭时,大叔顿了一下,许是心中叹息一声;而当Emilia与Milo经过洗礼在雨中喜相逢时,大叔已功德圆满乘风归去,向上帝汇报去也。
老父亲的结局有点凄凉,毕竟看着儿子死去。影片也没交代他什么,四条线就这条弱些。
信上帝者得救,不信者消亡,导演看来是个虔诚的基督徒。
把人家精心编织好的、交织着现实与幻想的魔方拆开,其实是很煞风景的事。希望不会令人生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