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谜杀手》是一部由Robby Henson执导,剧情 / 恐怖 / 悬疑 / 惊悚主演的一部波兰 / 美国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猜谜杀手》观后感(一):每个人身上都有一个斯芬克斯之谜
看了一部叫猜谜杀手的电影,开头让人怀疑根本就是在抄袭电锯惊魂,但是影片的结尾却让人大吃一惊…青梅竹马,追杀者,不过是主人公早在幼年时就分裂出来的另外两个人格.
影片本身没什么好说,深究起来也有太多漏洞,这么精彩的结尾,前面的铺垫如果更缜密更严谨一些就好了…虽然结尾两个人格的自我还原让人有点匪夷所思,不过勉强还能自圆其说.
主人公是神学院的学生,影片开头就是教授在一堂课上阐述关于人类原罪的问题,人类与自身罪恶的抗争始终没有停止过.
主人公在自己的论文中,提出人的身体中存在着至善,至恶,和自我灵魂三部分,而自我灵魂始终在至善与至恶之间不停的挣扎.
有阳光的地方必然有阴影.
青梅竹马是至善的表现,是主人公幼时在变态教育下幻想出的一个朋友;追杀者是至恶的表现,同样是幼时为了保护”至善”而想象出来的一个抗争的对象,并被自己封在了灵魂深处,但是成年后却被发生的猜谜杀手事件诱发出来,开始了新一轮的自我抗争…
还记得弗洛伊德认为人分为三个层次,本我,自我,超我.
本我是人类最原始最低级的欲望,是人类一切行为的原动力.
超我是人类最高级最美好的体现,凝结了人类一切最美好的品质,最高尚的情操.
而自我,也就是人类表现出来的”我”,不断在处于对立关系中的本我和超我之间进行协调,平衡二者的关系.
出现人格分裂的原因,就是自我无法正常调节本我与超我,从而使二者的关系出现了失衡.进而衍生出了第二个甚至第N个所谓的”自我”.
人们往往释放出来的,是灵魂中压抑的另一面,如搏击会和美丽心灵.
主人公们幻化出的都是心目中貌似更完美的另外一个”我”,一个更为他们所欣赏,与自己在性格和行为上完全不同甚至相反的人,一个对待生活比他们自身更为洒脱,不被社会的条条框框所约束的我行我素惊世骇俗特立独行的”自我”.
猜想根源是自身产生的强烈孤独感和自我厌恶情绪.
虽然现在很多电影和小说都以人格分裂为噱头进行创作,但事实上我想会出现人格分裂的人,在智商上应该要远远高于普通人,而情商却劣于常人,这样的人通常被称为天才.
不被世俗所浸染的他们对于自身和社会的思索,要比普通人更为深刻和严厉.
因为有这样的深刻和严厉,所以导致他们在观察自身的时候过于苛刻,嫌恶自己身上具有的同于常人却为他们所不齿的一些特质,从而形成的自我压抑和自我控制.
而常人由于情商比较高,容易协调自己和社会的关系,所以通常对这些特质采取放任甚至认可的态度.这些人当中智商高的也许不是天才,但往往更容易成为社会中广义上的佼佼者.
西方的宗教认为人一生下来就带着罪恶,需要不断的忏悔和救赎.
于是不难理解为什么很多美国电影都以宗教为出发点审视人性和社会,更塑造出一些自认为可以代表上帝对那些罪人进行惩罚的宗教狂人形象.
比较经典的,七宗罪.
一直不太理解为什么要把愤怒作为七宗罪里最不可饶恕的一项,难道是因为一切犯罪都源于人类自身出于一种愤怒怨恨的情绪而引发的冲动行为?
读过一些圣经故事,也没有什么深刻的体会.不懂
有趣的是淫荡被认为是七宗罪中最轻的,和中国的古训”万恶淫为首”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这点上看似乎西方的宗教更人性化一点,呵呵,至少对人类的本性更宽容一些.
关于宗教,虽然踏入林隐寺时心怀虔诚,虽然偶会被圣经中的某些语句触动,但仍然不想有任何所谓的宗教信仰.
自觉只是心中有所敬畏就好吧.
突然发觉自己比较唯心,宗教教义也好,星座占卜也罢,只相信想相信的,或言自觉应该相信的,对人生有所助益的价值观应该才是这些东西的精华所在.
盲目乐观又在作祟.
好人和坏人的标准也许并没有多么清晰,很多时候不过是一念之差.
喜欢看美国电影,因为美国电影中从不用浓墨重彩去渲染所谓的善恶对错,而只是客观的,像一个旁观者一样讲述一个故事,塑造一个或者几个人物…所有的个体都是立体的丰满的充满矛盾冲突的,没有明确的定义,却有无限的想象空间.
日本漫画也有同样的特点,主人公通常都有着亦正亦邪的性格和特质.
真实.
泰戈尔的<飞鸟集>里有这样一句话,我们的欲望,把长虹绚烂的色彩,借给了只不过是云雾的人生.
一直没有领会这句话的涵义,但是隐约觉得,对于欲望,似乎是一种肯定的态度.
于己,把欲望定义成是中性词.
不可否认,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正是由于人类自身欲望的推动.
如果人类天性无欲无求,恐怕现在我们还在茹毛饮血,甚至都无法进行繁衍和进化.
物极必反,这才是欲望的负面效应.
是控制自己的欲望,还是被自身的欲望所控制甚至吞噬.
这个问题只有自己才能够回答,每个人的答案也注定不同.
况且,即便有了答案,也不一定就真的能注解和决定自己的行为.
如果有更多的选择,就不会有那么咄咄逼人的欲望.
突然想起了那个古希腊传说---人,认识你自己.
我想,每个人身上都有一个斯芬克斯之谜.
等待一个对的人,在一个对的时间,一个对的地点,解开心中的迷惑,结束精神的自我拷问…
《猜谜杀手》观后感(二):电影是用来享受的
IMDB5.0的评分从某些方面来说还是比较中肯的。诚然,本片硬伤确实不少,Jennifer听到Sam的声音与结尾处Kevin所模仿的女声相差甚远,导演不在乎精神分裂对声带是否有改变作用;Sam和Kevin去了两个不同的地方,Sam是以出租车为交通工具的,而Kevin则开着租来的车去了他姨妈家,换句话说,是租来的车无人驾驶还是出租车司机拉了鬼乘客?
但是,电影是用来享受的,我们不要去抓着细节不放。
当Sam向Jennifer说出了自己关于Kevin精神分裂的推论,观众会回忆整个剧情,好了,真相大白,下面就只等着看精神分裂患者被抓了。当Sam在花房地下室看到两双鞋的时候,高潮来了,真相又变成确有RK其人,大家望眼欲穿的等着Jennifer搞定真正罪犯。但是当Jennifer看到Kevin手拿两把枪一人饰三角的时候,哦,原来真相是这样的,原来是三重人格分裂。
作为一部悬疑片,让观众不断推翻自己对真相所下的定义,不断产生好奇感,不断做出自相矛盾的判断,然后在结尾的时候展示出一个谁都不知道的结局,观众还要苛求什么呢?
不知名的导演,不知名的演员,240w的预算,作为一个看客,真的不要想太多。
当你第二次看这部电影,明了了开头如弗洛伊德的话(儿童时期的虐待可能造成人格分裂);罪犯喜欢用关于3的暗示是因为有至善.至恶.混沌三种人格;Sam送去检验但是电话打到了Kevin的公寓而且检验结果只有Kevin的指纹......或许这部影片只值得看两遍而已,或许真正的Rk只是一个龙套胖子,但是曾经的某个片段你觉得惊讶了,一部悬疑片的价值就有了。
电影是用来享受的,苛求太多做什么呢
《猜谜杀手》观后感(三):影话闲谈之《猜谜杀手》,2006
片 名 Thr3e,猜谜杀手
导 演:Robby Henson
主 演:Marc Blucas、Max Ryan、Justine Waddell
出 品:美国/波兰,2006
开门见山地说,这是一部惊悚片,情节上走《人骨拼图》路线,惊险元素上走《生死时速》路线。从片名就可以窥探大概,RK,Riddle Killer,其实和最近挺火的《电锯惊魂》三部曲颇相似。然而《电锯惊魂》关卡的设置血腥、赤裸、残酷,毫无机智可言,本片则稍微需要游戏中人动些脑筋。
破解巴士炸弹那一次,弟弟被RK杀害的女警官Jennifer敏锐地发现罪犯特别钟爱数字3(有趣的是,脑海中第一个跳出来的名字是“黎鸣”),《Criminal Minds》有一集写大学校园纵火案,犯罪心理学专家们便是从蛛丝马迹中发现罪犯这一特征,进而以此找出隐藏在学生中的凶手——一个原教旨主义者。我还以为编导也会利用它做点文章,结果没有。虽然本片通篇都在说忏悔、善恶、原罪,其实只是在做铺垫,为人格分裂做铺垫。
同样描写人格分裂,逻辑上讲,本片没有日本导演熊泽尚人06年的作品《还我拇指》那么自洽和严谨,也没有美国导演James Mangold2003年执导、John Cusack主演的惊悚片《Identity》火爆和刺激。最后对决中,尽管编导对前面的某些镜头做出解释——譬如警局爆炸案中,男主角Kevin和女友Samantha在一起,而在Jennifer眼中,实际上只有他一人;从宾馆逃离时,Kevin从楼下和Jennifer对望而让Samantha开车,实际上是他自己从副驾驶座移到驾驶座开的车——但是几次Samantha跟Jennifer通话特别是最后Kevin困于地下室,她尾随而至并与Jennifer保持通话状态就无法有圆满解释。Samantha首先指出Kevin有人格分裂嫌疑,Slater其实是他自己,并将此想法告之Jennifer,而与此同时,Kevin已到婶母家中。影片也没对Kevin模仿女声惟妙惟肖做任何说明,——我很怀疑人格分裂还有这样的功效。
《美丽心灵》中纳什幻想出室友和室友可爱的小侄女,《猜谜杀手》中Kevin则是幻想出代表人性至善的Samantha和人性至恶的Slater。后者模仿RK风格追杀自己,而前者竭力帮助自己应付考验。和大多数涉及人格分裂影片一样,本片也是按弗洛伊德理论以Kevin备受虐待的童年解释其人格的分裂。不过编导故意耍了个花招,或者说埋下伏线但是被我忽略了:课堂上,老教授说“圣古奥斯汀认为每个人都有原罪”,有学生接道:“弗洛伊德也是。”其他学生都笑了起来,教授微笑着道:“是的,只是我本人并不怎么喜欢弗洛伊德式的心理学家。”
总体上看,编剧还算成功。惊悚片进行到二三十分钟左右,基本上所有主要人物都已出场,罪犯一定在这些熟面孔中间,这几乎是类型片的铁律(大概唯一的例外就是《七宗罪》,史派西直到最后一罪才出场),随便拉出一部《电锯惊魂》、《惊声尖叫》、《八面埋伏》都符合这一规律。经验思维导致我在观看中途曾经怀疑凶手是Jennifer的上司,回头想起杀手对Kevin童年往事了如指掌,马上又否决了它。等到Kevin说出童年遭遇的Slater,我和Jennifer一样立刻坚信他就是凶手。实际上我们的确猜对了。而真正的RK,确实在故事开始不到两分钟就已出场。
影片其实很早就在暗示,杀手并不是外人。警察说,没有人能够在RK第一次袭击下存活下来,杀手却放过了Kevin并接二连三和他捉迷藏,这并不符合RK一贯的风格;凶手出入Kevin家,随意放置电视、录音带、手机和留下指示,委实太过自由。但是我当时并没有太注意:对第一点,杀手可能与主人公有特殊联系,区别对待也是合情合理,否则多数同类型影片都拍不下去;对第二点,反派前期神出鬼没似乎无所不能也是多数类型片采用的固定模式。不过我倒是抓住影片中一个明显的“破绽”:Samantha被困仓库,Kevin去阻止炸弹爆炸,定时装置上的秒数飞速下跌同时闪过一个Samantha开枪毁锁逃出房间的镜头。实不相瞒,我五次倒回去反复重看这个镜头,试图弄明白发生了什么:唯一的一把枪,在Kevin手上,而且,那种锁也不是从里面两枪可以毁坏的。可惜啊,我“天真”地以为是编导疏忽犯的错误,哪里会往Samantha并不真实存在上去想。
这样的影片,只要重看第二遍,一切都明朗。
《猜谜杀手》观后感(四):挣扎在善恶间的灵魂
如果不是最后揭露的结局令人极端意外,<猜谜杀手>就完全沦为普通的罪案片,IMDB5.0的分数也表达了大部分观众的想法.然而.结局还是出乎意料.也许是最近看的罪案片太少,转而投向血淋淋的恐怖片寻找刺激;也许是自己的直线思维只考虑了人性的丑恶,而没有考虑到人性的多样性.
所以,当Jannifer和Samathan达成一致认为Kevin人格分裂臆造了Slator这个杀手时,我小小的意外了一下.不过,还好.还是常规思路.
当Samathan透过门缝看到了Kevin和另一人的脚打电话告诉Jannifer杀手Slator的确存在时,我的兴趣来了.真凶要揭晓了...
当最后Jannifer破门而入,发现Kevin手握两枪,一人分饰三角时,我开始佩服编剧的想象力.毕竟,人格分裂是恐怖片,罪案片的常规套路,而一人分裂成三人...还是有点剑走偏锋的.(忽然想起很多年看过的恐怖片,名字叫什么忘记了,一个精神病人臆造了14个受害者,估计是人格分裂之登峰造极的水准了)
最后的台词有点说教,不甚喜欢.然而,细细想来,也是有几番回味.至善,至恶,挣扎在善恶之间的世俗灵魂.Kevin臆造了善与恶的化身,自己却可悲的成为了这矛盾和对立之间的牺牲品.可是,世间凡人,谁不是挣扎在善与恶之间呢?多少时候,选择只在一念之间.而这一念,又要付出多少苦苦的挣扎和思索.
所以最后台词说,"要相信至善吗""不,要相信上帝".
因为人类软弱,人性本恶,惟有虚无缥缈的上帝,才是解决众生的唯一庇护.
《猜谜杀手》观后感(五):精神错乱的不只是主角还有导演
这部电影我是分三天按连续剧的路子看完的,每次看一会就困,然后就关了电视碟机睡去,昨天终于看完了,看完有点不高兴,简直是导演自说自话,就好象给你一张藏宝图,你按照图上的线索找来找去最后发现不但箱子里根本不是预先说的宝贝,而且之前所给的线索也全是错的,这样的电影观众的参与度是最低的,因为大部分表象全是假的或错的,观众根本无从主观参与猜测和判断,很多精彩的悬疑片到最后谜底揭开的时候观众会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比如《第六感》和《小岛惊魂》,剧情发展中观众确实也是一头雾水,但导演把所有线索都展示给你,你可以通过猜想来寻找乐趣,等到最后即使看到出人意料的结果,至少回想起来能感到是合理的,甚至马上会有想重新看一遍的冲动,但是这部《猜谜杀手》完全剥夺了观众这方面的乐趣,首先几位主角呆头呆脑,说话颠三倒四,总是莫名其妙就明白了杀手提出的谜题,而杀手更二,不但提出很多极端愚蠢的问题让人怀疑其智商,做事更是毫无头绪,杀?不杀?根本不知道自己想干什么。一会儿把男主角的哥们绑上炸弹,一会儿去炸主人公家的狗,一会儿把男女主角骗到仓库转来转去,每次留下炸弹都给出最容易解除炸弹的方法。虽然是因为杀手根本是想象出来的,而且主人公本身就有病,但这样呆傻的剧情设计让人怀疑导演是不是脑壳也坏掉了,最让人受不了的是电影最后说精神错乱的男主角破译了前一个连环杀手的身份,就是通过一张报纸上的照片,客气的说一句:简直是狗屁不通,即使发现杀手又怎么能只凭照片来复制其手法和方式呢?不知道究竟是导演脑子有问题,还是导演觉得所有观众的脑子都有问题,总之,看这部电影是用来打发时间最差的方式,唯一可取之处是有几段爆炸场面做得不错,无它。
《猜谜杀手》观后感(六):只剩下结局……
看了大约30分钟以后,觉得剧情有些平淡——如果就是为了抓住Kelvin儿时的那个“敌人”,那么这部戏根本就没有可看性。
查阅了网上的一些评分,5.5,也说明了大多数看官对于此片的态度。再看了一下评论,居然涉及到“人格分裂”的范畴。
于是,跳跃着继续往下看。我想,难道Kelvin和那个被他锁在门里的人是同一个人?但是,接着Sam在门缝里看到两双不同的鞋,证明我的想法是错误的。结局出乎我的意料,原来主角是三重人格,连Sam都是他想象出来的。
总的来说,这部戏除了结局给我些许意外,其它部分做的较差。
印象当中,有一部也是讲人格分裂的戏“Identity”,拍的就相当不错。相比之下,此片暗然失色。
《猜谜杀手》观后感(七):快感,只那么一下也是好的
晚上比较闲,打开硬盘,翻着里面那下了不晓得多久的电影文件夹,随便找到这样一部片子,甚至不知道电影的类型,开始只当一部侦查的警匪片,看了开头,有点竖锯的感觉,顿时来了些精神,于是上豆瓣看下评价,发现大家投的都不高,有点失望,看到一篇评论的标题,精神错乱的什么什么......有点郁闷,因为悬疑电影我从开始就知道主角是精神错乱那还有什么看的呢?
再来说说过程,似乎每次都让人感觉可以轻松逃避过去,一路顺风顺水,让人不免失望。但其实也许导演也是有用意的,想想开头Jannifer救ROY那段,确实有点紧张,而后只是一个模仿者不太纯熟的表演罢了。而电影整个的预算只有240W美元,还要做出爆炸的效果,实在有点难为制作方。
还是着重说说影片的最后15分钟,我想如果承认这部片子的人大多也是冲着这15分钟来说,当Jannifer和Samathan达成一致认为Kevin人格分裂臆造了Slator这个杀手时.......我相当的失望......太老套了,怪不得都说这个片子垃圾。
当Samathan透过门缝看到了Kevin和另一人的脚,打电话告诉Jannifer杀手Slator的确存在时,我有点诧异......那一刻我想到了致命ID,我第一部看的精神分裂类的悬疑电影,带给我的震撼无与伦比,虽然很多人说那部片子很多硬伤,但我觉得电影不是拿来研究的,而是用来观看和回味的。
当最后Jannifer破门而入,发现Kevin手握两枪,一人分饰三角时,我开始佩服编剧的想象力.毕竟,人格分裂是悬疑片的老套路,可到最后把一个一直出现的青梅竹马也变没了,叫我不得不说,这属于惊喜。
虽然这被很多人诟病,说这是硬伤或是什么,可我觉得那一刻,我感受到新鲜的东西,可以让我回味的,不至于泯灭于众电影的大潮中。
不过有些编剧留下的好东西总是会被大家遗忘,那就是主角对数字3的强迫心理。剧中提到一句,可大概没人会注意,只想着下一次会在哪爆炸或是时间。直到结尾,才发现原来有第三个人。
也顺应了电影的名字,不知道中文为什么翻译成猜谜杀手。也许翻译者也希望粗心的观众(比如在下),在没注意其原名情况下所带来的震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