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苍穹》是一部由朱丽·泰莫执导,吉姆·斯特吉斯 / 乔·安德森 / 埃文·蕾切尔·伍德主演的一部冒险 / 剧情 / 歌舞 / 爱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穿越苍穹》观后感(一):不要战争,只要做爱
前几期的三联里面有一篇影评,写的是[查理的战争],标题用的就是不要战争,只要做爱。昨晚看了[Across The Universe],发现原来也同样适用。其实,本来看这部电影也是挺被动的,因为在《看电影》去年年度总结中,将这部电影和[Once]放在了一起,约小制作的偏爱,对爱情喜剧的偏爱,成了不得不看的理由。
其实看了没多久发现这部电影原来是一部音乐剧,有点不爽,因为对于音乐剧从来没有什么耐性,当初看[芝加哥]是硬着头皮看完的,印象中,只有看[红磨坊]才有些许快感。但是这部电影有我支撑看下去的理由,最近喜欢不得了又心痛得不得了的Evan Rachel Wood(重提一句,实在不相信,这么纯的一个87年的纯情MM,竟然是玛丽莲曼森这个鬼人的女朋友,难道是美国版阿娇?);有一张很亲切很英国的脸的Jim Sturgess;当然,看到后面,发现了中间穿插着太多的The Beatles的名作。
故事的背景,大致就设在美国国内开始大规模反越战那段时期。其实,我对西方的经典流行音乐了解很少,最多也就停留在甲壳虫、猫王、johnny cash这几个牛逼哄哄的人的基础上,对于他们,也只是听了最畅销的几首歌曲。好在,对于[Across The Universe]里面的歌曲,大约有一半听过,而电影高潮的那几首,还会跟着一起哼。怎么说呢,你说这是一部反战电影也好,说这是一部爱是唯一的电影也罢,每个人的看法都会不同,我想那些喜欢装逼的文人学者,总喜欢将这类电影提升到社会学的高度,什么反应当时的民声啦,什么左派的社会主义思想啦(电影里面的反战分子很崇拜我们的chairman mao,真不知道美国人民怎么想的。。。mao可是战争狂啊。。。)云云,但是就我而言,我想电影主题还是表现爱吧。说大了,这部电影是将The Beatels的歌曲影像化的超长MTV。
其实,结合昨晚的心情,电影后半部描写两人分手的那个段子,看得我真的很心痛,好久没有这种感觉了,而最后响起的那首,《Hey Jude》真的给了我不少生活的勇气,我想,我还是那种特单纯的人。no war,just make love。。。这句话放到现在,应该是怎么样呢
《穿越苍穹》观后感(二):加长版的MTV
这部充满了浓郁纽约百老汇舞台剧风格的歌舞剧《穿越苍穹》由Tony奖获奖导演,以编导百老汇舞台剧及电影而著称的Julie Taymor导演,故事灵感来源于享誉全球的甲壳虫乐队的经典曲目,通过一条主线三条辅线把32首脍炙人口的甲壳虫乐队歌曲连接起来,青春、梦想、爱情、理想主义,当然还有动听的音乐,与色彩鲜艳的画面一起,带观众经历了一场MTV般的梦幻之旅。
电影的主线是英国小伙子Jude与美国典型中产家庭女儿Lucy的曲折爱情故事,电影人物的名字均取自甲壳虫乐队歌曲中提到的人名。这条线本身可以说中规中矩,但60年代的反越战背景正好与当前美国国内的反战呼声相呼应,在大背景上相当有共鸣;至于故事本身的逻辑性观众却不能深究,中间一部分情节甚至完全采取了音乐电视的唯美拍摄手法,脱离了叙事电影的范畴——毕竟,歌舞剧电影的大主题永远都是音乐为主,情节为辅,所以在故事性上不能要求过高。
尽管如此,《穿越苍穹》在故事发展上仍然有一条辅线是相当精彩的。在刻画黑人吉他手与摇滚女歌手的爱情一线时,故事从黑人吉他手的故乡底特律开篇,以60年代的底特律骚乱为背景,通过一个藏身在汽车之后面对暴力惊惶无助的黑人小孩来带出“Let It Be”这首经典名曲,之后镜头在两个葬礼场景中来回跳跃,与歌词有机结合在一起,完成了影片第一次情感高潮。随后黑人吉他手离开故乡带着吉他来到纽约,辅线与主线交汇,两相呼应。
而另一条辅线,女孩Prudence的故事却是彻头彻尾的牵强,除了引出歌曲“Dear Prudence”这唯一的目的,对情节发展内容丰富没有任何实质意义,纯属多余。
电影中的三大唱将,扮演Jude的英国演员Jim Sturgess可以说是通过这部电影唱开了他的星途,从此好莱坞偶像派男演员列表中又多了一颗初升的新星;饰演Lucy的Evan Rachel Wood在同期录制“If I Fell”时更是一遍成功,这位20岁的年轻演员表演声乐兼能,2007年她出任女主角与Michael Douglas合作的独立制片电影《加州之王》也同时在北美部分地区上映,评论对其表演颇为肯定;而饰演片中摇滚女歌手Sadie的演员/歌手Dana Fuchs在纽约拥有自己的乐队,嗓音充满磁性,声音具有强大的力量感与穿透性,是片中我最喜爱的歌手。
整体说,歌舞电影《穿越苍穹》仿佛一部加长版的精美MTV,充满了乡愁的意味与怀旧触感,尽管情节上硬伤颇多,但对于喜爱甲壳虫乐队的观众来说,仍极有回味。
刊登于《电影世界》杂志,转载请注明。
《穿越苍穹》观后感(三):《穿越苍穹》一部有着反战内容、文艺片表现手法的向甲壳虫乐队致敬的爱情音乐剧
最开始找到这个片子,完全是被该片的海报吸引,鲜红色和湛绿色的油漆泼洒出的草莓图案下,男主角和女主角深情对视,背景是浩瀚的宇宙星空。凝视这幅海报超过5秒钟的人我相信一定能体会到本片的另一个译名——“爱是唯一”的深刻含义。
仔细的品味完这部片子以后,本来不想写评论,因为担心写的太肤浅而误导看影评的人以至于对本片的最初印象减分。但是最终还是坐在电脑边迅速的敲下下面这些文字,因为很多思想是稍纵即逝的。
比起《爱是唯一》这个片名,我更喜欢直译的《穿越苍穹》。其实与其说这是一部爱情音乐剧,不如再多加几个前缀——“一部有着反战内容、文艺片表现手法的向甲壳虫乐队致敬的爱情音乐剧”。
本片其实是编剧和导演向甲壳虫乐队(披头士乐队/Beatles)的一次完美致敬。片子的情节用两位主人公的爱情作为线索,用甲壳虫乐队的诸多动听歌曲来撑起整个剧情,这也是为什么本片有很多反战题材的原因(披头士乐队的很多歌曲都带有反战色彩和反战内容,并且还反应了很多当时的政治事件)。
可以说,假如去掉片中所有翻唱的甲壳虫乐队的歌曲,那么这片子就真的只剩下摇摇欲散骨架了。
每当那些美妙的,动听的,流传至今仍百听不厌的老歌被重新演绎的时候,你就会有这样的想法在心底冒出来“凭这些歌,这片看值了”
特别是片尾的那首《All you need is love》,当男主角和女主角相隔两楼相望时,伴这这首歌响起,那一刻,我真的觉得在那两人眼中,此时此刻,爱是唯一...
其实第一次接触披头士的歌是因为当时迷恋马克尔杰克逊,听到他的专辑里有很多翻唱披头士的歌曲,所以就去买来披头士的歌的磁带来听。也许那时年幼,听的时候并没觉得披头士的歌有什么特别,只是觉得,恩,还好啦。但是今天在看《穿越苍穹》这部片子的过程中,我好像醍醐灌顶一样突然发现,原来披头士的歌这么煽情,这么耐人寻味。
要说到这一点不得不提的就是本片的几位主演的唱功....非常棒,不管是科班非科班的,唱功都相当的OK。再加上导演的镜头语言及艳丽的颜色,华丽的剪辑,恰到好处的特效衔接,以及N多的美呆的人物特写镜头,当你看着镜头前那一双双清澈的眼睛,俊美的面孔,再伴上动听的歌曲,不被麻软心扉才怪。
如果说《穿越苍穹》是完美的,那完全要归功于甲壳虫乐队那些经典的曲目。这也是《穿越苍穹》最大的缺点,因为如果去掉这些歌就空显出剧情的薄弱。
另外还想说一点,就是本片的一些镜头表现手法。也许因为职业原因,我对镜头画面非常的敏感,一部电影假如画面美妙那么我首先就会给它加分几许,《穿越苍穹》就是这样一部影片。
比如当裘德他们住的那间公寓的墙面逐渐透明,透过墙,外面世界繁杂的楼群街道统统沉降消失,迎面而来的是碧蓝的天空是洁白的云朵。这个画面非常美,我当时在想,如果这个镜头在影院里放映时一定会比用19寸显示器看起来更加美妙的多。如果做成3D的效果,是不是我也就可以体会那种被天空包围的感觉呢?
再比如露西的哥哥去应征入伍那段,用到大量的特效镜头和剪辑,让观众感同身受的同时,表现了当时那些被迫入伍的孩子们的无奈心情和任人宰割的境遇。
还有一个镜头就是一行人在野外的湖水里裸身游泳的画面。蔚蓝的水,两位主演全裸出镜,环抱在一起亲吻着对方。那一刻我似乎能感受到水的清凉,感受到他们心里的炙热。虽然是裸镜,但是不下流不色情不放荡,相反却让人感受到感情的纯洁和真挚。
像上面这样的唯美镜头片子里还有很多,比如裘德绘制草莓果酱标志的过程,那鲜红的草莓被钉在画板上的画面;还有露西哥哥在医院里那场和护士缠绵的戏也非常华丽有镜头感。
有时候我有拿笔将这些画面画下来的冲动,因为随便一个静止的镜头都是一副艺术品,无论是构图还是颜色。
《穿越苍穹》可能是一部很小众的电影,因为至少你需要知道:甲壳虫乐队是什么?所以不妨先去听听甲壳虫乐队歌再来看这部电影吧。
《穿越苍穹》观后感(四):那些迷恋BEATLES的时光
脚扭伤了,只能呆在宿舍发霉。正好,把PC里躺了N久的片子翻出来看看。
前两个星期看AI,MJ翻唱了Across the Universe。恰恰是这片子的名字。当年听BEATLES时,对这首歌印象不深。不过这片子从开机就关注了,但不是因为BEATLES(我又不缺他们的唱片)。只是因为有EVAN,我蛮喜欢的演员。
据说电影里总共用了32首BEATLES的作品,我没细数,只觉得大多数很耳熟,刚经历了AI两周BEATLES,不耳熟也不可能。而且当年,我也算是“甲壳粉”吧。从电影的背景上看,应该处于6、70年代吧。有越战、学生运动什么的,真是一个动荡的时代。用32首歌串起一部电影,确实不容易,所以,看着还是像MV。但至少主线是明显的:爱情。搀杂着反战、和平、种族...
说到BEATLES,无论你喜不喜欢,你都会觉得是经典。所以,拍这样一部致敬片,压力应该是很大的。男主因为这片子开始走红,但我并不认为他在电影里表现的很亮眼。可能和他的长相和电影里的性格有关,怎么都感觉是个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乖BB。不过他唱Strawberry Fields Forever和Revolution还是蛮有感觉的。EVAN扮演的女主LUCY,名字应该是来自Lucy in the Sky with Diamonds吧。她唱If I Fell时真的感觉很柔和很舒服,看她和男主在一起的画面,我实在想不明白这么一个大美女,怎么会跟Marily manson扯在一起,郁闷!
OK,终于可以说到JOE ANDERSON了。他在电影里实在太耀眼了。每次一出场,都会把男主的风头抢光光(其实TIM也挺可爱的)。超喜欢他被抓去做体检的那段MV,I Want You ,太有创意了,无论是他的歌喉还是演技,都很震撼。呵呵,当然,还有那些“舞蹈”。把自由女神扛在肩上?Genius!据说本来导演是想让JOE演JUDE的,但他在试镜时认为自己更适合MAX。幸好,否则我们就无法看到那么精彩的表演了。
听着Strawberry Fields Forever,Revolution,Hey Jude...想起自己买的第一张BEATLES的唱片,想起那些疯狂迷恋BEATLES的时光,似乎已经是很遥远的事。旋律还是熟悉的,只是那样的时光,已经不可能再回来了。
《穿越苍穹》观后感(五):阅后即焚然后去下个原声带听听
6.0分:我真的震惊于导演Julie Taymor的执拗,如此不顾一切拍了一部完完全全为歌曲服务的电影。给人的感觉是先按照演唱会该有的顺序排好了披头士的32首歌顺序,然后为了唱出这32首歌,安排一些可以导致角色唱出口的桥段,把这些歌连在一起…你别说,这些演员唱的还真的挺养耳(再次证明了我有多喜欢披头士的作曲和多不喜欢那四个人的嗓音)…Joe Cocker和Bono的出场就更是无厘头而不讲道理,为的就是再加点料(哪怕这两段我愿意replay多遍)。要说最大的亮点,是中间一段非常类似于
《穿越苍穹》观后感(六):后期剪辑的入门及晋级教材
个人观后感:
影片形式上的创意大于故事性;
音乐的比重大于剧情本身,把“点睛”的东西做成了主体;
或多或少的映射了导演对“革命”这两个字的主观蔑视情绪;
导演或剪辑师应该是深受上世纪中期波普艺术影响;
这是部挺个人的片子,对习惯了传统电影模式的观众来说有点吃力;
在一些剪辑方法上有新意,花哨但不显做作,需要深厚的基本功;
在一些音乐片段中的场面调度上也很值得学习;
单从后期制作的角度出发,值得推荐。
《穿越苍穹》观后感(七):这是一部Beatles乐迷拍给Beatles乐迷看的影片
Across the Universe这部片子早该看了,但或许是期望太高,一直舍不得看。起初知晓此片是在《看电影》杂志里,Across the Universe的片名一下子抓住了我的眼球,相信所有Beatles乐迷的眼球都会被抓住。今年似乎大家对Beatles的纪念尤为热烈,从格莱美奖到David Bowie的翻唱辑,无不透露出致敬的意味。
关于Beatles,我早就该说些什么了,这是对我生命影响巨大的一支乐队,他们的音乐也陪伴我度过了青春时代。第一次听Beatles的歌是在初三,那是同学送的一盒打口磁带,Anthology3。像皮下注射一般,我被这种音乐深深迷住,加上整盘磁带时长相当长,绝对超过1个小时,我几乎是天天听,有无数个夜晚是伴随着Beatles的音乐进入梦乡的。那段时间我如饥似渴的寻找与Beatles有关的能找到的所有资料和文章,认识了John, Paul, George和Ringo这四个英国利物浦的小伙子。后来在音像店买到了一张John Lennon的精选集Lennon Legend以及该专辑的VCD,透过视频画面,更加对John Lennon那传奇的人生和嬉皮作风崇拜的一塌糊涂,给自己也起了个英文名John。大家也许不知道,我在AIM上的screen name叫“johnluvbeatles”,狂热程度可见一斑。
我想如果有一个类似国内研究红楼梦的红学那样,研究Beatles的组织的话,我一定会报名参加的。他们的歌词几乎是我学生时代看过最多的英文材料,他们的音乐几乎无时无刻不在我脑中回响。读大学之后我又省吃俭用的购买Beatles的唱片,Let It Be, Sgt.Pepper, Yellow Submarine,一张一张……其实当时就有一个想法,如果我要拍一部电影的话,里面的配乐我会全部用Beatles的音乐。Beatles迷们都应该知道影片I Am Sam,我在只听过此片原声碟的时候,脑中对影片的想象就是Across the Universe这样故事和画面的一部片子,结果后来看到真片会有些失望,不过Sean Penn的演技还是非常到位的。好在2007年有个好导演好制片拍出了这么一部片子,不然我真可能自己去弄出这么一部片子来。有趣的是,在看之前我猜想这部影片的高潮曲或者片尾曲会是Lucy in the Sky with Diamond,结果片尾曲真的就是这著名的LSD。相对I Am Sam而言,Across the Universe的曲目要更加丰富,但是个人还是更欣赏I Am Sam的歌曲组合,如果真要把Beatles的歌浓缩成一张唱片的话,或许就会是I Am Sam那个样子。
其实说句实话,Across the Universe这片子几乎不需要编剧,要的只是把Beatles的歌用故事给串接起来,就好像古巨基的《情歌王》那样从头唱到尾,如数家珍,娓娓道来。事实也是,我从电影的一开始跟着唱到了最后,虽然有的歌词已经记不清了,但是那熟悉的旋律和发音仿佛是一直停留在嘴边,不曾离去,随时可以蹦跶出来。已经很久没有听Beatles的歌了,但是直到现在,我还会莫名的哼唱起某段旋律,就像Across the Universe片中那些可爱的角色一般。相信所有的Beatles乐迷们也都会像我一样,Beatles的音乐已经成为了生活的一部分。最后说一句,这是一部Beatles乐迷拍给Beatles乐迷看的影片,如果你打算观看此片但还没听过太多Beatles的话,建议你先去听听他们的音乐,耳熟能详之后再来看此片,这样才会有更大的乐趣。
《穿越苍穹》观后感(八):华丽到不行的爱情狂想曲
整部电影就像一场饕餮盛宴,还来不及一道道地品尝和消化,就已经酒足饭饱。而政治,历史,青春,爱情只是这场豪华盛宴中的甜点而已,真正唱主角的却是
华丽绚烂的3D动画和充斥着百老汇风格的歌舞,于是,在我看来,它更像是一部激荡人心的爱情狂想曲。
eatles的歌曲,是影片中的主旋律,“用歌词讲故事”似乎是导演别具匠心的点子,影片中所有的角色和姓名都从歌曲中衍生出来,剧情所致,情到深处,耳边总能响起熟悉的旋律,《All you need is love》《Let it be》《Hey Jude》,这些被重新编排过的经典曲目或爵士,或煽情,或R&B,或百老汇,总之让你眼花缭乱的同时,耳朵也不曾有喘息的机会。
如弱化单薄的剧情,影片还算完整,完整到有些令人难以负荷,因为实在承载太多的内容,在观众找寻不到重点的同时也只好被天马行空的画面和华丽动听的音乐冲昏头脑。而且越到最后你越清晰地感觉到导演自己把自己也给玩HIGH了,因为那些难以名状的荒诞情节让你张嘴拍手的同时确实也会无奈兼无语地摇头。我只能说:SO cool!!!
我还是觉得,用语言和文字来形容这部电影有些太过拙劣,只有你看过了才能置身于那种美轮美奂令人叹为观止的色彩之中。
看过《松子的一生》么?看过《发胶》么?我只能告诉你,和这部电影相比,前两部的视觉效果也只是导演练手的小把戏而已。
http://www.i35mm.cn/filmreview/1094
《穿越苍穹》观后感(九):披头士《纵横宇宙》
这是一部音乐剧,故事发生在上世纪60年代的美国,在充斥着反越战,言论自由运动,民权运动和摇滚的动荡岁月里的一段动人、美好的爱情,可是又不仅仅是爱情。
与大多数音乐剧不同,电影里用上了30多部披头士的歌曲,并根据歌词来安排故事情节,而不是先有故事然后创作歌曲。这带来的是,在牺牲一定故事的流畅性的同时(如果英语听力够好,想象力也相当丰富,也许闭着眼睛就可以听完这部电影),让披头士的经典音乐在一种具体的情境里得以重现,有了故事和人物,有了具体的感情传递载体,歌曲的感染也就不一般了。而为了迁就歌词内容,导演用上了不少离奇的、充满意象的画面和特效来填补情节之间的逻辑缝隙,又使得电影别有一种文艺和实验性的风味。
作为导演,朱莉"泰莫原来操作的是老百汇的音乐剧,她说一直很想再次将60年代那段充满反抗充满迷茫充满激情的年代文化通过一部音乐电影展现出来。虽然她所展示的是过去一代人的世界观,但她更渴望现在的年轻观众能从中看到当年的激情,也许把,曾经的理想国,这也只是现代人这么认为。
电影最大的亮点还是披头士的音乐,但也不要认为这个电影只是一个用一个爱情故事包装起来的超长MTV,这是好莱坞成熟的电影工业流水线最不用当心的问题,必要的曲折、枝节和层次,把一部音乐剧也演绎的跌宕起伏。
当然,看音乐剧是美好的,电影中的主角跟随着心情,突然间就载歌载舞,在家里,在街上,在任何地方,这种艺术性的舞台表演马上就能把人从现实中抽离出来,带入了一种亦真亦幻的梦里,在梦里,多美啊。
《穿越苍穹》观后感(十):穿过青春剩下的是苍穹。
我想不管怎么样.我都有着强大的理由去推荐这部片子.
很多人对这部片子只是抱有一般的态度.而我.很明确的对你说.
这片子就是我一直想拍的那种电影.我割舍不了情节.割舍不了音乐.割舍不了舞蹈.
所以.歌舞片或许就是我唯一的选择的.而恰恰我不喜欢太过拘束的东西.
他们说.这部片子是反战片.而我所要讲的.或许和这个主题是截然不同的.
对于我来讲.这片子绝对与青春有关.并不是一个过时的话题.
eatles与我们的青春有关.战争与他们的青春有关.梦想和爱情与所有人的青春有关.
当let it be响起时.我所拥有的情感与以前的不同了.或许这是情节给了我推动.
每个人都有那一时的冲动或者迷茫.我看见那个小男海靠着废弃的汽车.无奈的唱时.
其实.战争.并不是真正的战争.我想它是一个梦想,它是一个逃避的过程.它是一场车祸.
男孩并不战死的.只是我们把战争隐射为和死亡同样悲伤和同样的正常的事情.
一个时代需要被替代的时候.自然的死亡和血泊就会到来.我们只需要面对.
而一群人的战争.只能说是梦想的一部分.逃避一部分.
他们厌倦了某些是事.他们并不了解所选择的一切会给自己和他人带来多大的痛苦.
但我们也不能去干涉.像生活一样.我们能改变自己,但其他却不能改变我们.
心志永远如同记忆一般,它有套路,却都是我们自己所设定的.
男人单纯为了爱而抛弃爱.女人单纯为了不满足而离开爱.青春与爱有关.
其实我并不想把这部精彩的电影写的太过通俗.太过肤浅.而其实大家都知道.
关于爱.关于青春.关于梦想.本就不是一件肤浅的事情.
当黑人来到了纽约.选择忘记一切.甚至选择忘记那些曾经伤害过他的人.
只是.我们需要的是融合,需要的是相互的包容.需要的是一些简单的生活.
不在乎轰轰烈烈.不在乎谁为谁死去.不在乎谁是凶手.大家都有同样的追求.
他背起吉他.开始了至少是他认为的.所谓的真正道路上的追求.直到他遇到那群人.那个女人.
我们可以简化我们的悲伤,我们选择群居或者独居.我们要求相互的分享.
只是感情不能平分,也有人在其中受到伤害.也有人感到过孤独.
眼看周围满是幸福的人.眼看周围满是男人和女人.而亚洲女孩选择青春.依旧是逃避.
我喜欢这部电影的细节,喜欢它的结局.所谓常规意义上的接大欢喜.错.
他是不常规的找回了青春.找回自己曾经丢下东西.找会了那些梦想.
尽管中途经历太多.尽管我们也曾放弃过.
最后来说说一些网上观点.他们认为这是一部Beatles的长篇MTV,而我却不这样认为.
这片子让我喜欢的地方就正好是这点.能把Beatles的歌.融入.并且表达出来.
这是一部缺了Beatles不行的电影我承认.但我也可以说.若没有这部电影.
或许.很多人对Beatles的理解还太局限.他们不是什么伟大的思想家.
仅仅只是.为了自己的梦想和青春在歌唱的一群人.如电影一般.
而我,希望.我们如他们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