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雾》经典观后感10篇

发布时间:2022-10-18 12:24:18

  《迷雾》是一部由弗兰克·德拉邦特执导,托马斯·简 / 马西娅·盖伊·哈登 / 劳瑞·侯登主演的一部剧情 / 科幻 / 惊悚 / 恐怖 / 灾难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迷雾》观后感(一):结局没什么必要

  这部电影的特色就在于小说化,而不像其他惊悚片一样强调画面的冲击力。原著小说我没读过,但肯定要比电影完整就是了。尤其是对那个对那个宗教狂热者的刻画,在电影中虽然很出彩但不具说服力。圣经在美国是普及度很高的书籍,人们即使没看过里面的故事也耳熟能详,而电影中的人们似乎第一次听到《圣经》里的内容一样,他们其实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对《圣经》的理解来解释一切的。至少不会那样狂热,况且宗教领袖必须不具备狂热的特性,耶稣、穆罕默德、佛陀、包括洪秀全等等宗教领袖都是冷静、睿智和充满人格魅力的。即使在非常状态下,那位狂热的女士也未表现出足够的异能来说服所有人。

  对于主人公的选择,我想留在超市里是最好的,因为即使在超市的庇护下他们仍然死了好几个人,如果出来的话生存几率更小。呆在车里很安全,但车内狭小的空间显然无法储存更多的食物和担当厕所之用。对于这一群人来讲,最明智的选择是等待所有食物消耗光之后全体上车逃亡。

  至于结尾,我感觉没什么必要。很明显编剧是刻意回避好人好报之类的说法,编剧只是强调一种偶然性,而且很多事情让那位宗教狂热女士蒙对了,但真的有必要让主人公蒙受那种不幸么?我感觉这个偶然性就有点大了,看完之后让人很不舒服。

  补充一点,本片还给我们另一个启示,在未知状况发生时,到底什么能拯救我们。片中给出三种选择,第一个是完全不信邪的完全不接受现实的黑人,第二个是不信邪但接受现实的主人公,第三个是信邪又接受现实的宗教狂热女。这三股势力都有一批信众。主人公代表的第二股势力看似是中庸一派,接受现实,积极寻找解决方案,又不信神怪。这一派应该得到理性现代人的青睐,但事实上很多人都是主人公间接害死的,包括和他一起拿药的几个人和一起和他开车逃出来的几个人。其实面对未知,可能我们人类所有行动都是无用的,未必看上去正常的行为就真的有用。

  《迷雾》观后感(二):也许死掉才是最好的结局~

  那些笼罩在迷雾之下的是什么?面对它们我们又能做些什么~出逃的结果是什么?剩下的超市里的人又将怎样?

  看到一半时我还在想着些正常的,什么救兵什么迷雾散去可能只有少数的人活到最后等等符合常规的结局,可我忽视了那个疯女人,忽视了恐惧与死亡之下人的本性~士兵的血手印让我胆战心惊,原来,理性,在这样的事实面前,是那么稀少难觅的东西~

  出逃的配乐,充满着悲凉与彷徨,没人知道能还能坚持多久,只能一直向前向前。

  一直抱有能有人逃脱的幻想,那是我们都想看到的结局。直到我听见车里的四声枪响,听见男人绝望的哀号,我才明白,没人能逃掉,没人能真正的自救,直至我们自己走入迷雾当中,去面对深深的恐惧……

  拯救来得太晚了,生命中最重要的人都已离去,生者该如何继续……此刻,我宁愿看不到迷雾散尽的时刻~

  .s.某兔的自言自语:一直讨厌看奇怪生物这类恶心的东西,一度以为迷雾也像异形系列那种来着。坚持看到最后,才幡然感叹,是部很好的片子,尤赞配乐~很想看原著的说~

  《迷雾》观后感(三):一个失败者,一个囧RZ的英雄,这是一部恐怖片。

  当你站在十字路口的时候,背后是呼啸而来的血和死亡。

  那么你会选择向左还是向右?or...继续向前?

  不得不说史蒂芬金的片子,很强大。老实说看前版部的时候我一直在疑惑。。这真的是恐怖片吗?苍白无力的异界跑出来的怪兽?以及零星点缀的血肉横飞?

  直到最后,我一直觉得是一个英雄的那个男人跪在满是石头的路边,对着天空哭泣的时候,我才感到了深深的恐惧。

  这恐惧来自对世界的不确定以及傻逼命运的无情捉弄。

  一个男人亲手毙掉了自己最爱的儿子,共患难的女人,以及两个慈爱可亲的老人。真是TMD一个残破的悲剧。

  他带他们逃出超市的时候本来以为自己给他们了希望。但是汽油烧完的时候他发现自己错了。他朝他们开枪之后本以为自己至少让他们能够体面地死去,而且还是搭上自己惨死的筹码,结果发现自己错了。他看到超市的人们被军队救出的时候。。。OK。。一切又回到了原点。

  hit...这该死的世界,该死的命运,该死的无常。

  你认为什么是最可怕的?鬼魂?怪兽?变态杀人狂?人体寄生生物?错了。

  这个世界最可怕。

  OK,接下来你会怎么选择?是勇于接受命运的无情玩弄?还是歇斯底里的不知道如何是好?你还会一直坚定你目前的信念,不停向前?因为你知道世事无常,造物弄人。你该做什么样的选择?这种令人抓狂的不确定性,你感觉到恐惧了吗?

  你要向左,向右,还是继续向前?

  《迷雾》观后感(四):关于男主为什么这么快杀死他儿子

  智障太多 我务必解释一下 我认为是我们给男主强加了英雄主义这个光环 其实他没有。从电影开始到结束,他一直都是这样的一个人。拽拽拽拽拽,但不失正义。

  在汽油耗尽时,他开始数子弹。不多却少,4发。

  只有4发。当同伴们担心他们其中一位会给怪物吃掉时,主角一如既往的冷静回答:“我会有办法的。” 他们不会反驳,视主角为精神支柱——因为是主角带领他们走到这里。

  开枪之前,他儿子醒来了。那么问题来了——他为什么这么快杀死他们,为什么不等到食物吃尽或怪物来临时做出决断?忘了吗?

  父子的对话 “你要保证我不会被怪物吃掉。”“我保证。”

  想象你是主角,你也绝望和崩溃。你知道你是别人的精神支柱(别说什么这就是英雄主义,带点脑子看是不是真像我说的这样。你知道吗?),你会怎么做——吃尽食物再打死?怪物来临时再打死?让绝望持续的更久吗(绝望内容:我们都知道怪物有多可怕;我们无法战胜他们)

  “他怎么可以这样!为什么不等一会再打死!”不少人的观后感吧 你们TM电视剧看多了? 死就要留下遗言? 他儿子醒了! 醒了! 他会知道汽车没汽油了,不能前行了!无法摆脱迷雾了!要被怪兽吃了!希望破灭是什么感受? 在绝望与仅存的人性的驱使下,主角做了他认为他正确的选择——我可以自尽。尽快让他们结束痛苦吧! Pa!Pa!Pa!Pa! 他第一枪打死就是他儿子。如果你未来要面对这样的选择题,你到时就佩服主角了。主角最后的确崩溃了,无力自尽,坐等被吃。

  为什么结局不是悲剧性的?为什么不是有五颗子弹?为什么主角没被吃掉?为什么?

  如果真像你们说的那样,岂不是没军队的镜头了?没有军队镜头=政府有个屁用啊!

  为什么那个刚开始出去的女士没死。额。听说是导演为了宣传爱。。原句:

  导演:信仰别人,信仰上帝,信仰自己都很愚蠢,都是面对恐惧的本能,比动物高级不了多少。只有信仰爱,在爱中消遁了自我的人才是人类中最高级的,才配享受奇迹。

  这种片,最难但最重要的就是要表现出——讽刺人性。

  《迷雾》观后感(五):绝境中的选择

  恐惧本身如何产生信仰的呢?这种信仰的产生来自于个体对于未知的恐惧的一种无力感。如果反抗是无力的。那么,这种恐惧将蔓延。而这种蔓延的结果之一便是引来一众宗教式的信仰。恐惧与信仰的纠缠是难以区别的。我国古代左派儒教士所说的天人感应说,福瑞灾难说可以从这个角度去检讨。当我们面对未知的天的时候,我们的无力感是必然的。尤其是当天灾降临的时候。当人类褪去文明的外衣,个体完全堕入黑暗之中,这种恐惧便很容易成为一种信仰,因为这样或那样的信仰为堕入黑暗的人指出了一条——不知道正误,但却是为数不多的——道路。在一篇关于北朝鲜的纪录片中,导演说到,他们(朝鲜人)对金正日的信仰究竟是源于信仰还是恐惧恐怕难以说得明白,因为这二者已经难以分开。在《迷雾》这部电影中,在超市的人们便是陷入了这样一种绝境:外面是未知的死亡,超市中拥有的是短暂的安全,死亡的阴影一步步逼近。死亡本身或许并没有那么可怕,然而死亡一步步逼近带来的恐惧却可以是这种恐惧数倍的增加。这种不断放大的恐惧感是的在超市的人们不得做出选择。如果不考虑太过严密的思想史上的关系的话(关于迷信、宗教、思想和科学之间的关系在思想界还存在较大的分歧和较多的争议),这些无法使用现代通讯工具,无法求救陷入黑暗与死神的阴影中的人正做出了人类在历史上曾经做出的两种选择——宗教或是探索。或许这也是神义论和人义论在这两种不同的人身上的体现。然而在影片中的宗教式一种邪教,所以不能作为传统宗教和传统神义论来看待。

  当影片中的邪教在人群中的影响突然在死亡的帮助下变得异常强大的时候,人类的一种群体性便体现出来。这种群体性是指当个体存在于某个群体之中时,个体会受到群体的影响而难以保持独立。这一点可以从乔治?奥威尔的《1984》中看出来。当主人公不得已例行参加一种政治集会时,狂热的群体热情使得主人公难以自持而陷入到了集体狂热中。尽管在集会之后,他恢复了独立思考的能力,但是,当他陷入到狂热状态时,他是可拍的动物。在本片中,当受到邪教蛊惑的人们得知灾难的来源是科学家的试验而士兵(驻守在试验基地的)是他们唯一可以找出来作为宗教式献祭的牺牲时,他们便陷入了集体的愤怒之中。这种愤怒使得他们完全丧失了个体思考能力而堕入宗教狂热中不能自持。人们的在死亡的逼仄下产生的恐惧感通过愤怒所谓的罪魁祸首发泄。发泄的其实不是莫须有的罪名而是内心的恐惧。于是士兵成为了祭品,在邪教徒的煽动下,士兵被抛出超市献祭给那些怪物。

  但是令我不解的是,为什么宗教或者说邪教总是热衷于用小孩献祭呢?

  Anyway,扇动邪教的使者终究是被打死了,我们主人公试图离开超市并与邪教徒发生冲突的事件可以反思宗教是如何排斥异端的。当一方以自我为正义时,另一方便成为阻碍正义的邪恶。此时的杀戮变成了救赎。而反之,在邪教徒一方看,主人公一方枪杀使者是谋杀,使者杀主人公的小孩是救赎。假设我们将双方的境遇反过来思考,那么主人公或许也会成为邪恶的一方。但之所以在我们看来主人公是正确的,可能是因为他是主人公,他的行为是应当鼓励的正当的行为。然而这并非我们应该承认主人公该行为的理由。

  我们所以承认他的行为,其原因在于:

  首先我们无法判断,这两方人的做法正确与否,如果从功利主义的观点去看,如果他们不冲出超市而是和邪教徒一切,最终也可能会获救,毕竟军队已经开来。当然我们如果从所谓理性的角度去思考或许主人公的选择是应当承认的。但这种承认是现代意义上的承认,主人公的行为符合现代人的精神。然而如果超然的去看的话,双方的正误则很难判断。正如我们反思历史,从功利主义和绝对主义两种角度去思考的话,会得出不同的结论。而我们承认主人公的行为是绝对主义思考模式下的结果,他是勇敢的智慧的,这是高尚的品格。如果从功利主义去思考的话,或许那些邪教徒最终生还的人数可能会更多一些。关于二者的讨论从来没有停止过,可以参看哈佛大学的《justice》全球公开课。

  但是我们承认主人公的行为是源于什么的。在于选择权。这种选择权事实上 也是一种现代意识,其实就是自由。本来都是杀害,但是邪教使者的杀戮却是主动的,剥夺对方同等权利的。因为他们自居正确,因此主人公便是错误的,可以惩罚的,可以以之献祭的。而正是这种剥夺的行为使得同样是杀戮,使者却站到了邪恶的一方。

  当主人公成功的上了自己的车,准备离开的时候,车经过之前的超市,通过Dead Can Dance的The Host Of Seraphim,那宗教诗歌式的背景音乐使得射向超市的车灯有一种圣光似的色彩,而超市内的之前的邪教徒望着这辆开走的车如同望着离去的希望。这个片段有一种胜利宗教向失败宗教炫耀的感觉。此时两个人群交汇了。绝望与希望发生碰撞。然而当主人公开回自己家的时候却发现家人都已经在这场灾难中丧生,绝望与希望开始渐渐转变。燃油是有限的,迷雾却似乎无穷无尽。车里一行人看着游荡的怪我,绝望渐渐放大。怪物那样巨大,又难以计数。迷雾中只有这一束孤独的车灯,仿佛刚刚学会用火的围着火堆的人类在无尽的森林中。使人想起人类刚刚开始产生智慧时的恐惧、孤独与绝望。燃油耗尽,陷入绝境的主人公开枪杀死了和他通行的人并准备自杀却发现已经没有了子弹。他打开车门冲向迷雾冲向死亡,迎来的居然是前来救援的军队。此时的主人公家人朋友都已死亡这救援变得毫无意义。他与救援部队擦身而过,看着超市中被救出的人们。背景音乐依然是Dead Can Dance宗教式的吟唱。影片在主人公绝望的呐喊声和宗教式的吟唱中终结。

  我们反过来思考,超市中的人被救出来之后很可能会成为邪教的忠实信徒,因为他们在这场灾难中信仰的邪教并得到了救赎。而主人公则将陷入无止境的绝望与痛苦。我们看到主人公表现出来的品质是值得赞扬的:诚实,勇敢,坚强,智慧。然而这些品质带来的结果却远远不及那些愚昧懦弱愚蠢的人最终的结果。这部影片我们可以看到人类方生之时与强大的自然之间斗争妥协的影子。其中邪教使者的煽动和主人公的绝望才是重点所在。这里有一个《justice》中的命题:你是医院的医生。现在有五个病人,分别是心、肺、胃、肝、脾、肾出现了问题,如果不进行器官移植的话五个人都会死去。这时候正好隔壁走来一个体检的健康的人。如果把这个人的五个器官进行移植的话,那么之前五个人就会活下去,然而这个人会死。你只有这两种选择,你是选择邪恶的使者拯救五个人还是做正义的信徒看着这五个人死去呢?

  通过本片其实我们可以进行一些人类学上的思考,尤其是邪教徒和主人公发生冲突的部分。个体在绝境中会有什么样的选择,集体在绝境中又会给个体带来什么?

  《迷雾》观后感(六):自杀是懦夫的行为!不到最后一刻不应该放弃!结果是对主角的惩罚!

  但自杀结局我怎么推了不合理.

  1.他们逃跑前是准备了食物的,就是说是准备车抛锚后几天用来充饥的(一辆满油的车也不可能连续开24小时),所以他们没打算自杀.

  2.车抛锚就不会下车走路?既然敢跑出超市,为什么不敢下车继续往前,什么逻辑?完全想不明白!

  3.他既然知道只有4颗子弹,为什么不预先想好终结自己的方法!

  不过还是说下结局,自杀就是放弃,是逃避现实逃避恐惧,是上帝惩罚他不爱惜生命!民间传说自杀的人是不能立刻投胎轮回,必须留在自杀的地方直到原本寿命作为惩罚,这就是自杀的地方为什么会闹鬼!

  这让我想起终结者3里的话"也许结局已经注定,我不清楚,但我所以知道的是终结者所教我的:永远不要停止战斗!"

  《迷雾》观后感(七):要是我,会怎样?

  《肖申克的救赎》的确很经典很励志,但在那部闪烁着耀眼的人性光辉的电影里,斯蒂芬金带给我的震撼却远远不如这部。

  无论是天灾人祸,还是异界生物,人类的第一反应就是“恐惧",多么令人不寒而栗的字眼儿,它随时可以驱走我们体内的勇气,胆量和希望,从而把人逼至迷惘,痴狂,甚至死亡。

  一间小型超市,一扇没有任何抵御功能的玻璃门,一群无助而无能的镇民,有“勇敢”的英雄,有“虔诚”的教徒,有睿智的老人,有无助的孩童,面对窗外丑陋而凶残的怪物的迫害,每个人真实的嘴脸展露无疑,或善良,或丑恶,或勇敢,或怯懦,或逃之夭夭,或坐以待毙,或歇斯底里,抑或自行了断,安然逝去……一张张平凡的脸孔背后暗藏着随时迸发出的人性泯灭,下一个,送死的又会是谁?

  我不是英雄,我不信宗教,我不搞个人崇拜,我也没有能力和胆量去救赎别人,我唯一能做到的就是卑微或高尚的活着,然后接受命运的审判。

  迷雾的背后是怪物,怪物的背后是恐惧,那么恐惧的背后又是什么呢?面对如此荒唐的结尾,我想我们应该做的不仅仅是叹惜……

  http://www.i35mm.cn/filmreview/1130/

  《迷雾》观后感(八):人类的悲剧性预言

  很晚看完这部电影,意象和符号都很明确的电影,结局确实有些出乎意料,这个结局让电影高出了那么一节。电影故事简单,并不复杂,因为这部电影的目的并不在在于讲述复杂的故事。它也可以称作是娱乐片,如果你不想加以诠释的话,完全没问题。几个恐怖画面也足够让人惴惴不安。但是这部电影肯定还有另一个目的,让人思考。

  迷雾,一个意向。浅层次的大概为,科学目的的不清晰,人类的追求的不清晰。深一层次,我认为大概可以指代飘散在人类头顶,让人类完全找不到方向,也就是生命的意义等一系列终极问题无从解答,这种未知或者是不可知,可以看作是人类眼前的迷雾。

  被困超市中的人群也极具符号化,各色人等,派别立场鲜明。你不能说,那个信教陷入歧途的女人,她说的话没有一点道理,只是在她传播这些的时候,忘记了其中最基本的人性,也就是说对于宗教的狂热是不应该背离最基本的人性的。信仰在电影中看来是有一层跟实际的自身利益是有密切关系的,我们需要被拯救,拯救的仅仅是我们自己,我想大概缺少的是,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含义,人类中间这个的象征符号是肯定不能缺少的。当这个信仰的破灭崩溃,我想那些此前狂热的人,除了寻找新的能够拯救自己生命的寄托,他们定不会有别的想法,这是信仰功利的一面。

  男主角等几个人,始终把信仰放在自己的身上,相信通过自己的理性能够战胜一切。但是结局的出现又让我们思考,理性是否就是人类的终极出路,也许你要说到最后如果男主角有足够的理性的话,会待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才会解决自己,但是他们游荡了那么长的时间,在一个四下迷茫,完全无助的状态下,除了绝望一点点的滋生,也许他们更想早些解脱,那个巨型的怪物从头顶走过,可以看作对他们希望的彻底摧毁的一个象征。

  这个时候,希望已经完全破灭,早死早托生是唯一的愿望。所以丧失最后的理性也合乎人类的常理,因为没有完全的理性的人存在。所以他们在汽车没油的时候,选择了立刻结束自己的生命,也许是在男主角看来最好的解决方式。可是剧情又出现了转折,五个人,四颗子弹,男主角大度的把子弹让给别人(能够死的快一点,痛苦能够少一点),最后在车外等待怪物来结束自己的时候,救援人员又莫名其妙的结束了怪物的统治,并且营救了他。他肯定是活不下去的,要么在自责中惶惶不可终日,要么结束自己的生命。这是否在暗示人类注定的悲剧命运,就是我们从一开始就是注定走向灭亡,不管怎么努力,信仰宗教和理性都没有解决的办法?

  电影的主题还是肯定是悲剧性的,但是在悲剧性的下面还是讨论了理性和宗教信仰,并且将二者对立起来。宗教也许能够让人辨清某些事实,可以把人引向另外的方向,但是这是否是人类最终的出路,电影给予了否定;理性的出路,(我们不能那么苛求电影的逻辑,因为它表达的仅仅是符号化的思想)电影也给予了否定。

  《迷雾》观后感(九):一部为了震撼而去震撼的电影!

  看过电影的人都觉得最后结尾是亮点!有人认为是神来之笔,有人认为是亮点,但是我的个人观点是很狗血!

  男主从片子一开始就被塑造成传统美国式的英雄人物!个人英雄主义加上一点点自大,配个盾牌他就是美国队长了.......从始至终一直是绝对的英雄主义正面角色,意志坚定果断富有正义感冷静,并且深深的爱着自己的孩子!在第一次短发女人求助时候,他就说我自己还有个孩子,引申意义就是不想去送死。(结尾短发女人的出现很黑色,呼应片头大家的冷漠,可能当时谁送她走的话也就死里逃生了)。正是这么一个伟大光辉的角色在结尾处并不算生死抉择关头选择了杀了车里所有的人。感觉有点说不过去。说人性的脆弱也好,说极端也罢,男主的180°性格大变确实有点说不过去。没看过原著,不清楚原著对这段是否有更细致的描写。但是单从电影来说,男主性格大变变得过于生硬了!

  当然这个性格大变的男主制造了一个非常经典,非常黑色,非常震撼,非常耐人寻味的结局。以前觉得《非常嫌疑犯》的结局就很黑色了,但是看了这个片子,我觉得以前没有任何一部电影的结局比他更黑色更耐人寻味,更让人扼腕叹息!

  好吧,不论大家觉得结局是否狗血,但是一点作者,编剧,导演做到了,也就是这绝对是一个让人记忆深刻的争议结局!

  《迷雾》观后感(十):电影的背后不是道具,演员,制作团队

  首先说,我个人很喜欢这部电影,而且所有史蒂芬 金 的小说改变的电影我觉得都是经典,至于大家为什么有的人说这部电影不好我觉得是因为所有人都忽略了一点,但是也是被这点蒙住了眼睛,大家都只关心电影本身怎么样,又没有人想过,这部电影的背后是一本原著小说,什么男主角好不好之类的细节问题,如果放到小说里,根本就不会是你考虑的问题,这也正是电影本身的局限性,电影的一切限制了认得感官,使得所有的观众被限制在那个特定的,也就是电影里描述的情境之下。但是好好想想,如果真的去读读原著小说,大家的共鸣点也许就不是场景,怪物,演技,场景的设置了,大家会更注重人物的内心描写,他们心里的活动。个人认为:看电影不要只看电影本身,而是要去看电影后面的东西。要知道,这部小说完成于1981年,那个背景,并不是现在看这部电影的所有人都能理解的。所以,希望大家可以去读一下小说,如果有能力,更推荐读原著小说,这样的话你就会发现,你对这部电影,和作者想通过这部电影表达的思想会有一个新的概念的。说实话,中文的历史源远流长,但是翻译的东西总归会流失一些原有的精髓,所说不是背道而驰吧,但是也会有所偏差。当影片观众能读到作者用他的母语所描述的人物心理活动时,或许就能够想的更多了吧。

阅读更多电影影评,请访问生活日记网 用日志记录点滴生活!杂文频道。
喜欢杂文,那就经常来哦

该内容由生活日记网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