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个小时》是一部由Nadia Conners / Leila Conners Pe执导,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 / Kenny Ausubel / 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主演的一部纪录片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第十一个小时》影评(一):如今,造就我们的是什么?
在the 11th Hour中《远古阳光的最后时刻》一书作者托恩·哈帝曼(THOM HARTMANN, Author. The Last of Ancient Sunlight)说:“这个问题不是技术的问题,也不在于二氧化碳过多,也不在于全球气候变暖,也不是垃圾问题,这些都只是问题的现象,问题在于我们的思考方式,这个问题的基本是文化的问题,这个病的根本在于我们的文化。”
而奥伯林学院的大卫·奥尔(DAVID W. ORR, Chair. Environmental Studies Program, Oberlin College)则说:“我们现在成为了每年5000亿美元的广告业的猎物,等孩子们上大学或者从中学毕业时,当他们成为大一新生时,他们已经看了数千小时的电视,平均每天四个多小时,有研究指出其结果是他们可以认出1000个品牌,却认不出10种以上的当地动植物,所以说我们不但是消费者,也是地球物种白痴。”
我想当我们说到现在的我们是怎么来的时候,我们可能会说某某电影影响了我的一生或者某某书激励了我,它们造就了现在的我,而不会说经常熬夜纯粹是在向熊猫学习,也再不会有看到鸟在飞的万户,看见闪电的富兰克林,看到苹果的牛顿,如果你一心向物理学的话,你可能会成为一个看到爱因斯坦的XXX。
在上初中的时候我们有个暑期调研,是关于一个叫“漩门二期”的围海蓄水工程,大致上是把一片海围起来,然后通过自然降水把围起来的水淡化——或者更复杂些,或者只是一个填海工程,现在已经没多少概念了,因为学校组织这个活动的目的并不是让你去认识这个存在,而只是一种形式,只是分发你一些资料,一顶带标志的红色鸭舌帽,然后大家一起乘一辆巴士去现场看了一下。现在唯一记得的就是网箱养殖——这么说起来,“漩门二期”似就是为了这个目的。
为了明确起见我摆渡了一下“漩门二期”:
漩门二期围区位于乐清湾玉环县中部,东靠玉环县次中心工业重镇楚门、清港,南距玉环县城中心约15km。围区围垦工程总投资5.29亿元,为浙江省重点建设项目,1998年开工建设,目前已基本完工。围区总面积5.6万亩,其中可供开发利用海涂资源3.2万亩,蓄淡水库水面面积2.4万亩,水库总库容8510万立万米,正常库容6410万立万米。
看来,像记忆里记录的,蓄水,围垦填海,滩涂养殖还真都沾上了点边。
我上初中那会儿“漩门二期”可能还只是筹备中,想起来,我们看到的可能仅仅是一期的工程,现在十年过去了,也不知道是怎么样了。当然,我想说的主题不是这个。我想说的是,你看,我为了确保自己记忆的正确性,我摆渡了一下。
摆渡(Baidu),谷歌(Google)现在成了我们探索这个世界的最主要途径。“得来不易”在互联网强大的数据库面前早已是种陈腐的思想了。这样,“得来不易”这样本是用来教导人的话变成了一种很尴尬的存在。
这个世界与过去的世界一个最显著的区别就是,仿佛人们知道的越来越多,但是已经不再可能出现一个博物学家。
《哈尔·罗杰历险记》中的一家子的种种历险是我小时候最喜欢的故事,这套书的作者是个博物学家,所以我记住了博物学家这个词,并且立志要成为一个博物学家。但如今我已经完全不抱希望了,打个比方,几百年后当石油和煤消失的时候,是不会再有石油工人或是采煤工人这样的职业的。
就比如说豆瓣这么个环境,就是个很好的例子。在这里的人引以为荣的不外乎自己看了多少书,看了多少电影,听了多少音乐,在满足了攀比、虚荣心的同时,从中又悟到了多少人生,或者最基本的,得到了多少娱乐,并且通过它们又交到了多少朋友或者看到了多少自己的影子等等之类。当然,对相当一部分人来说,有时候这也仅仅只是一种生活的记录,不过,这样的人生会更加特别?自欺欺人。
书,电影,音乐,我们这一代人都是这么长大的,而正是它们造就了我们现在的样子。
有谁现在敢说,自己是在自然环境中长大的?我们都是在虚拟环境、人工围墙、城中成长的。问题已经不再于城里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进来这样的问题了,就像AI,离了电路板电线中央处理器硬盘我们就什么也不是了。身在局中是我们存在的唯一状态,到处都是局。那不是我们的衣服,那几乎成了我们的肌肤,那不是我们的空气,那是我们背着的氧气筒。
我权衡不了其中的利弊,最多只能安排一下它们侵占我的人生的比重。因为如果你向自然学习,那必定是个非常缓慢的过程,效率非常的低下,而且我们已经没有什么可向自然学习了——没有专业术攻,普通人如今能向大自然学到什么?我们现在所谓的学习都是一种二次获取,说是学习,倒不如说是一种成品的吸收过程;而我们所谓的创造,更多的是种偷换概念了以自慰的重复劳动而已——就像我学设计的,我所学到的就是,你抄得越像模像样,就越有人来套近乎,非常可悲,所以我基本上像博物学家那样把这个理想放弃掉了。我们做的无意义的事情早已不计其数了。
我们应该知道自己要做出怎么样的选择,不要偏激到把笔记本砸掉,或是说把所有的书都烧掉,或者说把CD全都当飞碟飞掉,也许更多时候我们只要多花点时间去接触自然,听听风声,欣赏鱼跃之类的就会大受安慰——也大概就只剩下这么个选择了,因为想摆脱这种“毒瘾”多半是不可能了,学陶渊明?那你就只好穿越一下了,因为我们看深渊看得太久了。
我权衡不了其中的利弊,因为明显的后者我们可以获得更多有价值的东西,至少是看上去有价值的,而且这样的选择客观上可能也是利大于弊——但是,你要活出个怎么样的人生那完全是另外一码事,这跟你得到多少之间的关系是没有任何数学公式可以来衡量的。
你要把自己造就成什么样子,那就去做相应的事情。虽然你不可能真正从我们累积的陈年文化、以及整个世界的意识形态中逃跑——没有一场本质上的革命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但至少尽个人努力多少还是可以做到一些可能的事情的。
想逃避的去逃避,想追求的去追求,我想,仅此而已。
《第十一个小时》影评(二):All life is related to us
看记录片的结果就是像上课一样好多笔记需要记,好多知识需要去积累学习。片子里几个记忆点最深的词和语句:
It's not about waste, it's about how humans think.
ersonal action is important.
Frugality
All life is related to us.
Wes Jackson: It's not just global warming. It's not just fossil-fuel dependency. It's not just soil erosion It's not just chemical contamination of our land and water. It's not just the population problem. And it's not just all of those. - The deterioration of the environment of our planet is an outward mirror of an inner condition. - Like inside, like outside. And that's a part of the Great Work.
最后想留给自己一句话以作提醒:Ecosystem, to be continued.
《第十一个小时》影评(三):11
现代人是一个难以置信的新物种,虽然我们没有意识到,但那是事实。在地球生命中的年历中,我们出现的很晚。如果地球形成是在一月一日,我们现在是十二月三十一日的话,我们仅仅是在十二月三十一日凌晨十二点之前的十五分钟出现,而所有被记录下来的历史都在上一个60秒内眨眼而过。
生命已经在地球上存在了38-40亿年,这个过程中出现了许多物种,可99.9999%的存在过的物种已经灭绝了......人类存在的悲剧在于我们还是一个处于萌芽状态中的物种,我们不但在加速自己的灭绝,而且每年有50至55个物种因我们而灭绝。悲剧不在于即将到来的或潜在的人类灭绝的危机,而在于我们造成的大量的物种灭绝。
《第十一个小时》影评(四):地球会因人类的灭绝而更快地恢复生机
这是一部环保题材的纪录片,在教学中放给学生看,而我自己却看了4遍,一些画面形成了深刻的记忆印在脑子里,久久无法忘怀。播放影片的过程中有的学生在睡觉、有的看手机,这点让我挺失望的,因为这些真实的画面不足以引起他们对环保、对生存环境的关注。影片过后,我跟他们分享心得,希望唤醒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即使我的倡导只是一点点微薄的力量,只让一个人改变他们平时的浪费、消耗资源的行为,那也是值得的。
片子的旁白部分是由四度错失奥斯卡小金人的李奥纳多来解说,他们向观众展示了一幅幅可怕的灾难现实,气象灾害、地质变动、温室效应、传染病肆虐等画面是真实而深刻的,人们努力去找寻造成这一切的现象的原因,最终找到了处于生物链顶端的我们人类的身上。影片通过采访各行各业知名的人士,通过他们的影响力在呼吁群众重视环境的变化,倡导人类改变贪婪无度的掠夺行为!
影片中曾把引起环境污染、破坏生存空间的责任归咎于公司与美国政府的头上,公司为了在经济的竞争中能获取利润,疯狂地砍伐、捕捞、排污,没有重视资源能源等的可持续发展;而美国政府,在法规制定过程中也侧重了经济利益的获取,从而导致经济这个子系统迅猛扩张,而地球这个母系统难以符合子系统的扩张速度!影片中的学者评价说,美国的宪法赋予了一小部分人太大的权利,让他们在对政策的制定中扮演了过分重要的角色,于是乎最终默许了企业短视行为,造成环境的持续恶化。当然,作为个人的消费者,在破坏地球的角色中也难辞其咎,仅仅从人口数量这一点上足以窥斑见豹,1930年全球人口大约为20亿,1960年上升到30亿,1974年达到40亿,1987年突破50亿,1999年达到60亿,现如今70亿人口对地球资源的依赖和需要已经到了关键的时刻,人口增长还会继续,但是地球并不会随着人口增长的速率而扩张,地球资源只会越来越贫乏,雾霾、飓风、各种可怕的气候灾难只会越来越频繁!人类有一天会灭绝,但是到时候地球会继续转动,地球会及时重生,湖泊会重新清澈起来,河流、湖泊、高山一切会重新获得绿色,一切会平静下来。也许人类会灭绝,但是地球不会,因为地球拥有的时间是无穷无尽的,而人类拥有的时间却是有限的,对于我们,是时候行动了……
作为普通的个体,我们同样能为环保做出一点点力所能及的贡献,光盘、随手关灯、低碳出行……即使只是简单的消费买东西的行为依然可以向环保事业表明态度,在购物时选择绿色环保食品,这也是对企业生产方式提出要求,这是一种投票行为,代表着你的态度,表明你对绿色生产方式的认同……
《第十一个小时》影评(五):再见地球,再见环境问题
The 11th Hour 是一部关于当今环境问题和可能解决途径的记录片,采取平实的采访和叙述形式,电影中有大量写实的画面和滔滔不绝的名流访谈。该片采访了超过50位的科学家、思想家和国际领袖人物,包括前苏共中央领导人戈尔巴乔夫( Gorbachev )、前美国中央情报局局长乌尔赛( R. James Woolsey )、科学家霍金( Stephen Hawking )、以及设计师威麦克唐诺( William McDonough )和播音员哈特曼(Hartmann)等。DiCaprio一个人担纲制片、旁白、编剧(合作编剧),展现了卓越的个人才华。The 11th Hour 原意指的是一切事物都有可能在最后时刻发生转机。如同他自己在在影片中说的,语气既警示又暗含希望,"因此,我们发现自己处于一个(危险的)边缘",到底是何边缘?其实不言自明。来看一看DiCaprio的描述:
“因此,我们发现自己处于一个(危险的)边缘。显而易见,人类给这个星球上的生态系统带来了灾难性的冲击。因为我们还在等待,因为我们忽视了大自然的警告,因为我们的政治和企业的首脑不谋而合地对压倒性的科学证据置若罔闻。人类将更难以应付面临的挑战。不管你喜欢与否,我们处于一个环境问题的时代。那么,未来又会怎样?我们知道全球最大的消费与垃圾输出国-美国需要为一个更绿色的未来做出一些改变,但是承载希望的子孙后代是否能及时建立一个可持续发展的世界呢?是什么来指引这场全方位的变革?大自然是否又给予我们所需要的答案以帮助人类重建这个星球的资源,保护我们的大气层,进而让所有的生命得以幸存?”(注:摘译自DiCaprio在The 11th Hour 当中的访谈录)
The 11th Hour 虽说是一部访谈式的环保记录片,对青年人来讲可能稍微枯燥了一点,但其发人深省的主题,众多精英的娓娓道来,还是值得期待的。
详情及预告片可浏览官方网站:http://wip.warnerbros.com/11thhour/
《第十一个小时》影评(六):《第十一个小时》的含义
环保纪录片,和戈尔的《难以忽视的真相》类似,相比之下,《第十一个小时》更为理性、专业、高度,《难以忽视的真相》稍微浅显、图表清楚易读,信息集中而准确,更具有煽动性,《第十一个小时》更多的运用专家学者官员的访谈,稍显枯燥乏味,但是不仅仅把环境问题上升到了政策的层面,而且上升到了人类追求的层面,如何看待我们自身,我们应该如何生活,应该如何和自然和谐相处,这是本片深刻的地方。环境保护不仅仅是全球变暖的问题,不仅仅是政策的问题,不仅仅是经济和技术问题,而是我们思考方式的问题。即使人类灭绝了,地球还将继续存在。人类只是过客,我们应该更加善待这颗孕育了我们的蓝色星球
关于片名《第十一个小时》的含义在网上看到这样一段话
从字面上来看,这是一条与时间有关的短语。你知道这条短语是怎么来的吗?这第十一个小时又是什么意思呢? 在古时候,犹太人将白昼分为12个小时。据圣经中的一段故事说:天国的桃园内劳力十分不足,需要每天从外面雇工人干活,一天之内要雇三四批。最后一批是11点进去的。不过所有雇工的工资却都在一天劳动结束时一起发放。有个心眼很多的人就钻了这个空子。他每天都和最后一批雇工一起到里面去干活。但是在领工资时,他却和其他人一样也领到全天的工资。 由于上面的故事,这条短语的含义便成为“在最后关键时刻,刚好,及时”。 例如: War, which had seemed almost certain, was averted at the eleventh hour. 眼看着就要爆发的战争在最后一刻得以避免了。 The fire engine came to the fire spot at the eleventh hour before it began to spread. 在火势还未蔓延之前救火车及时赶到了火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