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拿破仑》是一部由保罗·维尔齐执导,丹尼尔·奥特伊 / 莫妮卡·贝鲁奇 / 埃利奥·杰曼诺主演的一部喜剧 / 历史 / 战争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与拿破仑》观后感(一):捉摸不透的结局
基本上是一部适合在饭后消食的轻喜剧,大牌的卡司,华丽的道具与服装,听得懂听不懂意大利语都能为片中的小细节微笑。
剧本略嫌单薄了点,镜头运用也平平,如果不是快节奏的对话和情节,我很可能就被饭困所击倒了,这得多加感谢姐姐和“未婚夫”,对了,还有妖艳的贝鲁齐大婶——身怀六甲(或者没到六甲?)还坚持拍摄的敬业精神值得我们脱帽敬礼(什么,不戴帽子?脱假发也凑合)。
片子的主线是简单的,照我们这个年龄的时代语言来描述就是小资产阶级出身的主角虽然有革命的自觉性。。。。(以上省略N字),但因为自身的软弱和妥协以及封建美色的诱惑,丧失了革命行动的时机,最终被大资产阶级代表的波拿巴所欺骗利用出卖。。。。(自行斟酌添加词汇)——如同我们的历史课本一样,片子意图表述的历史意义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或者导演根本没有这方面的意图。可据说此片有影射意大利现状的现实意味在,可鬼知道意大利的现状如何——政治腐败、新纳粹、教育失败、民粹主义?忘了这些吧,这就是一部典型的意大利版的戏说电影。
只是这个结局实在让人捉摸不透。主角把枪埋在老师墓前,没走几步又折返挖了出来,面带诡异笑容——继续希望还是想自杀?拿破仑1821年5月5日死的,而片尾有看到1821字样的字幕,有没有什么关联呢。画面还带有一些意大利文字幕,看不懂,希望有达人能翻译一下,或者答案就在里面。
《我与拿破仑》观后感(二):得鱼忘筌
一直很相信豆瓣的,但这一次差点被它骗了。好在男爵夫人的身体吸引我看完了影片。结果证明是得鱼忘筌。冲着莫妮卡去的,却看到了一个拿破仑。
说看到了一个拿破仑只是一种方便的说法。实际上我看到的远不止这些。意大利式幽默、包括莫妮卡在内的大牌明星、失意的女仆和她低头拾东西时丰满的胸部、热情但优柔寡断文艺青年、漂亮的衣服、好听的音乐...等等。
最后马丁诺拿着曾属于自己的那个毛绒小熊时不知心理作何感想,愤怒、失望、屈辱、抑或无奈?或许有点像《初恋》中儿子看到父亲毫不费力地抢走自己的女人时心里所感受到的。“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只是穷酸文人们故做清高的吟语,拿破仑走时,挥一挥衣袖,带走了一个情人。
同意前面一位豆友所说的,虽然电影被贴上了政治喜剧的标签,但我只看到政治,没看到喜剧。
《我与拿破仑》观后感(三):文学青年与皇帝
几乎完全冲着Bellucci的名头去看的。。
故事的主线大致是,一个理想浪漫自由主义的文学青年,面对因失败而背叛革命的暴君,一口气咽不去,欲除之而后快。却因为胆怯因为软弱,或者因为皇帝的平实他的末路无依他的假惺惺的悔恨,作家总没有暗算成。反倒是曾劝告过他的导师做了这大不韪的事,后被抓获行刑,然后便是陛下大人的华丽闪人。非常没什么意思。
值得赞赏的是好听的意大利语,没完没了的插科打诨,华美的服饰,依旧如天使般的女神殿下,《欢乐颂》和诸多大师名曲,一部风格远大于情节的作品。
也许电影要表达的想法太多,影响最深刻的反倒是作家,女佣和男爵夫人间的情感纠葛,快速的台词对接及情绪转换,男女对手戏处理的的确是格外的好,果然是意大利法国出品的电影。。。
《我与拿破仑》观后感(四):被需要的拿破仑
拿破仑是五次打败反法联盟,指挥六十多场战役的军事家,并且曾经亲自参与起草并颁布了《拿破仑法典》的政治家。这样的大人物因为失败被流放到厄尔巴岛时,岛上的众多意大利民众心喜若狂,但主角马尔蒂诺(就是电影片名中的“我“)这位愤青却很愤怒,因为他做梦都想干掉拿破仑。而更有意思的是,他机缘巧合的成为了拿破仑的秘书。
电影中拿破仑是处于流放状态,他身边有诸多的“检票员”们监督着。马尔蒂诺成为他的文书后,负责记录他的言行,当拿破仑谈论到同样有杀生行为时,“人们对麻雀表示感谢,却对狮子残忍。“他强调战争的胜负在于枪炮,而不应关注于牺牲。向来认为其是侩子手的马尔蒂诺当面与其发生了口角冲突。拿破仑不过当他猫狗般的小哄就笑呵呵的走开了。
电影没有过多时间着墨于一个论点去突显冲突,而是爆出一个火花后,就此罢手。
还比如,马尔蒂诺看到拿破仑肆无忌惮的在音乐会上打磕睡,便取出口袋中的细绳勒住其脖颈,兴奋的谋杀却在旁人的轻呼中戛然而止,原是小青年的黄粱一梦而已。
再有风情万种的男爵夫人爱米丽亚与年少的马尔蒂诺原是情人,却在见过拿破仑后移情别恋。电影中的表现颇为浮光掠影。拿破仑专程上门送马尔蒂诺一件小礼物,看到美艳妇人后,一把推开青年,上前调情。其中前后埋有草绳灰线来呼应。之前,拿破仑与青年主动提及了他的漂亮情妇;携美远逸后,床上被窝里遗下孤零零的布绒熊,那是两人亲怜蜜爱时男爵夫人起了与马尔蒂诺同名并声称要随身携带的爱物。
虽然没有浓墨重彩,偏只细小之处来展现人物性格。拿破仑的狡黠智计可见一斑,男爵妇人的风流多情可窥一隅,马尔蒂诺的轻浮单纯对比中鲜明可现。
伟人身边的英雄也会显得普通些,更何况一个不谙世事的毛头小子。即使是负伤而卧的雄狮,那也是尤有余威。但必竟是末路枭雄,让人不由扼腕。其中一场重戏:
拿破仑在镜子前全身盛装,犹如一副油画。他细看后,对呈现颓萎之相的自己有些不满,亲自用脂粉描眉画腮,还补染黑发。看着银幕上眼线变深,颊边生红的迟暮老人,观者不由感叹将军白发之哀。
这时拿破仑再次提起战争与死亡的话题,他哭泣后犹豫着自己是改悔、 忏悔或是后悔。他对贝多芬原要献给他的《英雄交响曲》,因其登基为帝而改主意表示了无奈。他对法国的感情和对于死亡的态度界线还是模糊不清。这是他对小青年的表演还是心中的想法,模棱两可间让观众拿捏。
电影中还有两个有趣的镜头,拿破仑狼吞甜点的模样让仆人掉转了头,狼狈之相实难入眼。还有一个镜头是他对监视军官的行礼。他坐在椅子上弯腰不能致礼,恭敬的表达着虚伪。这种适度的夸张让人物性格明确而又具戏剧张力。在镜头变化不多,场景也较简单的电影中演员的表演完全成了精魂。
与饰演拿破仑的丹尼尔?奥图相比,一些配角的表现水平也很精彩。
饰演男爵夫人的莫尼卡?贝鲁奇则把一个中年贵妇的气质与气势都表现的淋漓尽致,反是马尔蒂诺的饰演虽然少年英俊,他在表现一个空想,耽于嘲笑不满,反抗消极的青年时,过于流于表面,可谓仍是璞玉待磨,精彩不够。
而饰演马尔蒂诺的姐姐和她追求者两人,说话做事时肢体和台词的表演喜剧味浓烈,两人的争执互动搞笑又夸张,有爱又有趣。甚至有抢夺了主角华彩的嫌疑。很多让人哈哈大笑的部份都是来自他们的表演。
再有暗恋马尔蒂诺的女帮佣米莱拉,每次要见他时都战战兢兢,许多表现紧张的小动作,特别是游移不定的眼神让人印象深刻。
还有行刺拿破仑的老人,马尔蒂诺的老师,镜头不多,却是电影的重点之一。特别是对他行刑时,他曾经教育的学生们以军人的身份手握武器,枪口对着平民的老师时,战争中军人与人民的关系,牺牲还是服从的选择,理想与现实的激烈冲突在生死之际铺展开来。
拿破仑在电影中问过一句,“是拿破仑需要人民?还是人民需要拿破仑?”之前动荡的法国需要一位能安邦定国的豪杰,拿破仑下台后,帝国被贵族加深了剥削,人民的生活更苦。或许就是失败后的拿破仑还能得到人民的拥护,大概和岛上人民一样,他们相信拿破仑能让他们过上更好的生活。这其实是所有的英雄能成为英雄的民众基础。因此,把拿破仑视为暴君的马尔蒂诺在看到他逃走后,愤怒中喊出的是拿破仑没有完成对他家乡的建设,他能切实体会和关心的也还是改善目前的生活。
总体上看,电影镜头不够精致,偏向于电视电影的效果。角色的表演和台词比较有趣。
在我看来电影的结尾才是真正的高潮。马尔蒂诺在激昂的《欢乐颂》里,在被枪决的老师墓前埋下了原告准备用于刺杀的手枪,而后又再次狂奔回去,在大雨中挖掘出来,他还会做什么举动?已经过上了安逸生活的马尔蒂诺为什么还要再举起枪?或许应该问的是,人类的战争有没有终点?它是一种即兴演出,还是一场蓄谋之戏?人民相信的下一个拿破仑是谁?
《我与拿破仑》观后感(五):一般的故事
衣服嗲的 道具赞的 贝鲁奇更是没话讲的妖精!
但是镜头四平八稳 故事没有惊奇 实在是个很没意思的电影啊
这样的电影多一部不多少一部也无所谓 还好妞说错了 不是贝尼尼导演的
否则我真的要伤心了 他在这样大的题材里迷失了自我!(虽然也是小人物...)
不过衣服真的很好看!
要是有多些剧照就好了
亮点是一场拿破仑表露内心的戏
化妆/流泪/做作地要求书记记录
还有贝鲁奇出场那段实在太妙
搞笑的是去看的时候新天地工作人员全戴拿破仑式帽子
我还想这个电影排场倒是大的 让它拉开我意大利电影周计划真是一点不浪费啊
等看完出来再瞄了几眼
才明白---那是海盗帽好伐!是为了加勒比海盗造势用的!
《我与拿破仑》观后感(六):愤青永存,伟人不朽
这部电影我看了两遍才咂摸出滋味来。
那个意味深长的结尾
我终于搞懂了,那就是-行动!
影片中狂热的小愤青终于成了女仆的丈夫,一个普通的住家男人,替他出海的哥哥成了作家,老师成了殉道者,他心爱的女人被拿破仑一举搞定拐跑了。拿破仑是历史,小青年终究是无名鼠辈,这就是影片的嘲讽所在。
我生活在一个多么无聊的时!
一个人人谈论爱情的时代很无聊,大家都说现在是人人皆商,我看非但都是商人,而且都是戏子,至少人人都想当戏子,上电视。食色,我看我们是被这两样东西撑的要吐了,有些人还是饿的要死,憋得要命。
电影里的小愤青是个滑稽可笑的人物,他怯懦,软弱,天真,有着知识分子那种耽于幻想不敢行动的特性,这种哈姆雷特式的摇摆不定是文人的致命之处。当他遇到拿破仑这种行动的天才时,一切就变得那么可笑荒唐,假如你没看出来作者的这种对于行动的赞美和沉湎幻想的批判就是没有看懂这电影。显然,这是一部对于中国人来讲有些混乱费解的电影,特别是假如你不大了解那个时代背景尤其是欧洲人对于拿破仑既崇拜又憎恨的感情,你就难以理解影片所要表达的意义。
影片中的拿破仑由奥特伊扮演,他赋予拿破仑一种法国喜剧式的滑稽,很沉着的老练的半真半假的把那个狂热幼稚的小青年玩于股掌只中,当贝多芬第七交响曲中的小船驶向我们已经知晓的他的滑铁卢,那熟悉的海鲤帽,灰色的大衣,坚定的身影,还有他征服的女人,我被感动了。
这是一个勇于行动的战士!
对于一向给予花瓶称谓的贝鲁西,我认为她尽到了自己的演员职责,这是意大利人对于女性的传统看法,和拿破仑的观点一样,女士们,你们美丽动人,可还要依赖男人。
大雨中的马蒂诺又一次拿起了枪,第九交响曲响起,他终于要行动了。
在新的命运来临之前,这一次是彻底结束了。
亲爱的伙计们,我起航了,向赫勒那岛,但到你们加入我的行列的时候,永远不会太迟!
《我与拿破仑》观后感(七):开到荼蘼花事了
曾经,那么崇拜并喜爱的人物--拿破仑;曾经,看《红与黑》到如痴如醉,和于连一样为一个人倾倒--拿破仑;曾经,认为能煽动众人发动战争并颠覆世界是那么了不起的事情……可是现在,那么的讨厌战争,讨厌国家荣誉什么空洞的字眼,也许是,杨威利的思想影响?
今天看关于拿破仑的传记片--《我与拿破仑》,法国的历史性喜剧片,讲的是战败后被流放到厄尔巴岛的拿破仑的故事。更多的,视角,是一个叫马丁诺·帕普科希的英俊的男生。理想主义者和自由意志主义者,极端憎恶杀害人民的拿破仑,欲除之而后快……整部片子,也许是情节太过紧凑,也许是要刻画描写的细节太复杂,也许是想要顾虑的人太多,看完,居然到现在几乎没有什么可以回想的地方。
也许是莫妮卡·贝鲁齐的美艳妖媚抢了太多的镜头,居然把主要人物的锋芒全掩。繁复性感的服饰、大胆跳脱的举止、高雅轻佻的动作……集贵妇和妓女于一身的她,吸引的不仅仅是男人,甚至包括女人。当初看《西西里美丽传说》的时候,并不觉得她如何诱人。现在,收回说她不漂亮的话……
唯一记得的细节,是那个连名字也记不住的女仆,暗恋帕普科希的美丽女仆。她崇拜帕普科希,如同崇拜上帝,说他“纯洁如同圣子”,每次偷偷望定他的眼神,充满欢喜和惊虑。不敢让他看见,“低到尘土里”,卑微的喜欢着,躲开他的眼,偷看他的信,用小小的聪明护佑他冲动的举止。每个在爱的女子……
贝鲁齐扮演的男爵夫人来找帕普科希。他们拉上窗帘,云雨……女仆在外面,拿着男爵夫人的行李,看着他们拥抱的身影,箱子掉地,她坐在一旁,捂脸痛哭……后来的后来,她终于和心爱的男子在一起,有了他们还未面世的孩子。她偷看他的信,公爵夫人写给他的信,他进来。她抱住他:“我好幸福。”幸福,就是不管怎样,你,我爱的你,终于和我,在一起。能够此刻抱住你,看你的眉眼发梢,我,就觉得足够……
开到荼蘼花事了。艳丽的幕布掀过,人生大抵不过黯淡安定的颜色。
《我与拿破仑》观后感(八):理想与现实
在薄雾中,拿破仑逃离了厄尔巴岛。在大衣的遮掩下,他鹰一样的眼睛向后望去,随后又直视前方,向着法国海岸进发。
但是在岛上,我,这个失败的理想主义者,只能气愤叹息,因为我背弃了自己的理想,没有刺杀拿破仑。
我与拿破仑,同样都是胸怀理想之人,都可以为自己的理想不惜一切,正如同麻雀和狮子一样。
我的老师认为我是个傻瓜,婴儿,他认为这不是我的责任,我只是凭一厢情愿罢了。我极力与老师辩解,但被他轰了出去。但我不知道,在某个不为人知的角落里,有一副讽刺拿破仑的漫画在哪里。
在此之前,我因为冒犯了信奉圣灵的督学而被开除,后又因为不肯出海而让我可怜的哥哥浪迹天涯。现在倒霉的我一个人躺在沙滩上,抑郁不已。
或许是否极泰来,我被找去做国王的书记员,在那间小屋里,我摸索腰间的手枪,激动的瞪大了眼睛。
当我看到拿破仑时我就惊呆了,他的眼睛小,肚子大,乱糟糟的。我不由得脱下了帽子。
进屋时,我看到的明明是年轻的波拿巴,可怎么却是衰老的拿破仑?
随后我便开始了刺杀计划,出行,游猎,娱乐,我无时无刻不想杀死他,但一一失败。
当我忧郁的时候,我的情人回来了,我欣喜若狂,飞奔回家。
我幼稚的像一个孩子,随随便便就放弃了自己的计划,只因为一个女人。
拿破仑是一个情场老手,打动了我的女人,我心中十分不快。不过我觉得他是一个有良心的人,他在幼时的奶妈前下跪,在向我讲述贝多芬因自己称帝而撕毁了献给自己的乐曲后再一次留下眼泪时,我再一次被他打动了。
我的刺杀计划一度搁浅,但是因为老师被拿破仑下令处决,所以我彻底恨上了拿破仑。决定刺杀他。
但是拿破仑跑了!
我心灰意冷,从一个理想主义者回归了现实,开始照看生意。
远方,我看见了科西嘉岛,一种历史使命感再一次涌上心头,我要热血,我要实现理想!
我再一次挖出了手枪,亲吻自己的理想。
我是一个真正的理想主义者,拿破仑又何尝不是呢?拿破仑只是暂时现实了下来,我与拿破仑一样,一旦有机会,仍然会实现自己的理想。
欢乐颂,飘扬到了遥远的圣赫勒拿岛上。
《我与拿破仑》观后感(九):拿破仑也是凡人.
lt;我与拿破仑>.打着2006贝鲁奇战争喜剧的标题去看的这部片子..以为是讲拿破仑的情史..然而.主角"我"不是贝鲁奇..是青年小伙"马丁诺"
可以说..剧情是很俗套..马丁诺仇恨拿破仑..却得到能与拿破仑亲密接触的书记员一职,,,在计划暗杀他和与他相处的这段日子..马丁诺也了解到拿破仑内心的悔恨.以及和平的渴望...这样使得小青年.思想斗争更犹豫不决...但是.主角人物.并不鲜明特色..看不出他的一举一动..
很像我们中国古代皇帝都会有剑客想要刺杀他们..刺客想方设法接近皇帝..得到他的信任后..皇帝都很看好这些刺客的才能...刺客也动摇了当时为报仇的决心..期中也许是有误会.有官吏在中层推诿...
而这片.拿破仑.是人们对他的有爱有恨..
我相对来说...还是很赞扬他的...
他是天才..各项都擅长...伟岸的背后..他的内心还是和凡人一样孤寂...马丁诺.是个好青年..却并不是为自己助伟业的人才..
他说.人最好的时期是童年..但记得这些..也是最令人伤心的记忆..
他也在乎...贝多芬.后来不给他弹奏曲子..令他难过.但他并不仇恨.贝多芬..只是不被理解的苦闷...他自己心里知道罢了...
他离开厄尔巴里岛..
片中的笑点..我只看到马汀诺姐姐的暴躁..和那个时候女人的可爱之处...其他单调无力..平淡之极.
《我与拿破仑》观后感(十):20,40,60
看完電影再回豆瓣看影片介紹,才發現原來有那么多意大利電視明星參與了拍攝,大概就像老外只知道章子怡成龍不知道佟大為宋丹丹吧……
其實說這部電影是喜劇有點太夸張了,輕喜劇吧。
爆笑的地方并不是很多,但有趣的場面還是有不少的:比如聽音樂會的時候馬丁諾站在拿破侖背后YY自己用繩子勒死他的情景;比如姐姐和她的追求者“訂婚”以后發生的爭吵,非常典型的意大利海島居民的生活狀態,如果懂一點意大利語或者看過類似的電影的話,就會覺得意大利語不僅適合唱歌劇而且吵起架來也是那么的動聽。
另外還有很悲壯的一幕,馬丁諾的老師在馬丁諾被哥哥趕出家門來投奔他的時候,非常失望地發現他完全不是那個指引青年去爭取自由和理想的老師了;但后來馬丁諾才發現,其實老師并沒有放棄理想,正是他才真正有勇氣去刺殺拿破侖。而老師最后是被他的學生們開槍打死的(盡管被迫成為拿破侖衛兵的學生們并不情愿),但最終他們還是沒有調轉槍口。
20歲的馬丁諾其實是個懦弱的年輕人,他是商人的兒子,讀過書,受過自由主義和理想主義的熏陶,認為自己明辨是非;他也曾經被拿破侖的話動搖過,猶豫過;
40歲的馬丁諾仰慕的男爵夫人比他的年齡要大一倍,還需要注意的是她說過她的丈夫80歲了,所以這個女人會選擇拿破侖還是馬丁諾,顯然……
60歲的拿破侖(按照中國傳統文法虛指一下,甭跟我計較他那時候到底60還是61歲半)要老稚钏愕枚啵娴臎]有看出馬丁諾的心思么?他是拿破侖誒!男爵夫人的女仆,曾經是拿破侖的女仆(還是奶媽?)從她的敘述里,我們又看到年輕時候那個憂郁的內向的拿破侖。他后來是怎樣變成馬丁諾所說的背叛了革命理想的殺人魔鬼了呢?
馬丁諾讓我們看到了自己年輕時想要的、憎恨的、所愛的人或事對他的選擇。當我們20歲的時候,也以為自己對理想很堅定 ,對愛人很堅定,但也會有時候,我們為了“敵人”有過片刻的猶豫和踟躇。后來,我們又可能變成了拿破侖那樣的人。究竟是什么改變了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