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拉格狂想曲》是一部由托马斯·沃瑞执导,波莱克·波利夫卡 / 伊娃·赫鲁波娃 / 托马斯·沃瑞主演的一部喜剧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布拉格狂想曲》影评(一):所谓布拉格
布拉格是一个充满着浪漫情调的城市,是一对对恋人们向往的爱情之都,他们步入了婚姻殿堂之后呢?人到中年的他们会遭遇情感危机,甚至淹没在婚姻瓶颈期及外遇的漩涡里。他们身边的孩子们也同样会遇到一系列青春时代的懵懂与叛逆过度期。影片讲述的就是一对捷克中产阶级夫妇及他们的一双小儿小女的生活趣事及面临的人生窘境。说是生活趣事,在常人来看,该是多么的烦扰不堪。但作为观众,又被那些经过艺术升华的、诙谐的表现画面打动了,觉得人生就应该时常充满着自娱自乐及自我调节的生活状态。于是,“浪漫之都”布拉格在导演托马斯·沃瑞的眼中,不再浪漫温馨,变成了柴米油盐与偷情放纵、破事儿成堆的俗套之地。
《布拉格狂想曲》影评(二):《布拉格狂想曲》:玩酷之作
没有一句对白的电影。不是默片,就是没有对白。电影竟然可以这样拍。
没有对白,要吸引人看下去,先声夺人看来是制胜法宝。《布拉格狂想曲》就是用狂爆的夸张拉开序幕的。母亲早晨叫醒一家人是一一俯身贴耳低嚎,短促猛烈;一家四口对镜洗漱,儿子挤出的青春豆犹如子弹,哗!大镜子碎了。父母和妹妹刚一表露不满,一个更猛烈的豆豆挟裹着巨大的冲击波将他们齐刷刷击倒在浴缸;出门了,兄妹俩在车后座打得你死我活,被打出车外的妹妹眼见就要丧生急驶而来的卡车车轮,小丫头急中生智直挺挺躺在车轮间,卡车驶过,但见她毫发未伤地爬回车后座,继续和哥哥开打;前排的父母对儿女的打闹、女儿的生死充而不闻、视而不见,一心一意争夺后视镜。妈妈要对镜描口红,爸爸要开车后视,争到掰断为止。很乱很无厘头的开篇,竟然就被吸引住了,一路看下去。
先头心里还嘀咕了一下:怎么没字幕?不过很快明白过来,这是风格,玩的就是这个。
俗得不得了的一个故事,一家四口,双职工,一儿一女,父亲搞外遇,妈妈黄脸婆,儿子不学好,女儿不好学。唯一的意外是漂亮的小女儿有个长相丑陋的精灵小秘友,是枚开心果,危机时刻还救了哥哥一命。儿子种大麻被警察捉了现行,妈妈在女儿的家长会上遭老师一通狂批,又在超市和老公的情人大打出手被拘留。一度抛妻弃子的父亲良心发现,带了玫瑰和女儿去探监。女儿用精灵馈赠的发光奇石贿赂警察,母亲获释。
这样的故事(除去精灵那个非现实部分)实在泛滥成灾,世界角角落落每天都在绵绵无绝期地上演,怨怼伤害背叛吃醋破碎叛逆,悲剧复悲剧困局复困局,语言的确多余——能说出些什么新花样来呢?天下的情话昏话糊话责骂怒骂哭诉哀求等等,说破天不也就那几堆吗?索性省了去,大家耳根子清净,睁大了眼睛来看,看这样的人生荒唐不荒唐,悲凉不悲凉。
父亲在肉联厂工作,流水线上用电锯将牲畜一劈二,一边劈一边和美女同事挤眉弄眼;母亲在一家大型超市当收银员,天天笑到脸僵,得空便手工推拉脸颊放松肌肉。儿子在课堂上,马脸女教师剥洋葱一样剥开牲畜模型,扒出一样样脏器来讲解,先还以为是大学呢,后来看来就是高职一类的,因为学生毕业实习、分配工作都在屠宰厂。女儿的课堂上,老先生在黑板上演算数学题,回行回行再回行,一道题写掉大半块黑板,小姑娘老早凭窗眺望去了——没有对白,电影的写实部分,表达得清清楚楚,还不乏诙谐风趣。务虚的部分,镜头动感流畅,意味深长。比如儿子和好友滑滑板急速掠过布拉格街头,父亲和情人在街头以舞代步,妈妈意识到婚姻危机后,女同事出谋划策,相伴烫头选购性感内衣等等,把青春的奔放张扬、中老年男人偷情的怡然自得、中老年妇女的憔悴徒劳凄惶,表现得很到位。
桔黄的暖色调也颇具匠心。试想片子如果是冷灰的调子,再没有对白,怕是会冷得让人看不下去。还有小精灵的设置,也算是对黯淡生活的抚慰,它与精灵般漂亮的妹妹相得益彰。小托马斯·沃雷尔就是饰演哥哥那位。1986年生人。拍《布拉格狂想曲》时,他不足20岁,却能编、导、演这样一部玩酷之作,这可比电影中的哥哥种大麻、玩滑板、泡妞、脸上打几个洞洞酷出老鼻子去了。
(请勿转载)
《布拉格狂想曲》影评(三):充满温情和想象力的爆笑喜剧
《布拉格狂想曲》(《Skrítek》)是一部由托马斯·沃瑞执导的电影,波莱克·波利夫卡、伊娃·赫鲁波娃参与演出。影片讲述了捷克一家四口,爸爸妈妈,哥哥妹妹,异常搞笑的故事。
一部充满温情和想象力的爆笑喜剧。捷克一家四口,爸爸,妈妈,哥哥,妹妹,四人特点非常鲜明,各人在生活中也极具喜感。因为爸爸出现了婚外恋,家里变得一团糟。不归的老爸,被逮捕的儿子,找情人拼命的老妈,小女儿的世界里居然出现了一只精灵。
虽然是小语种电影,不过看这部电影并不需要字幕,这是一部默片,即使有对白也用“balabala”代替。虽说没有对白,但整部电影却声色俱佳,将一家人的矛盾用笑点串联起来,彻底粉碎了布拉格的浪漫气息。超现实主义、怪诞、奇幻、行云流水般的故事,看完之后让人大呼过瘾,又禁不住久久回味。最后的结尾虽然圆满,却充满幻想,让人不得不佩服这个国家电影人的脑洞。
《布拉格狂想曲》影评(四):叹
父亲,怎么说呢。出轨了,对于丈夫职责并没有做到,不耐心,对于父亲职责并没有做到,当他面对小女孩在学校种种作品:卷曲的笔,乱涂乱画的作业本,他也只是装作父亲样子,让小女孩回到正经死板的作业。说实话,他在我心目中简直是最差的父亲。
母亲,感觉最阴郁的人,最悲哀的人。乱糟糟的头发,情绪也不稳定,驾车的慌乱,工作的小怯,遇到小三也只有扯扯头发乱打起来,一个人的独守闺房,一个人还叫上小女孩看着以前的家庭温馨照片,靠着药片来给着一点点安慰。
也许,这感觉简直是不幸的家庭故事。但是有奇思妙想的小女孩,有着森林的小树人在,有着怪异的配乐在,一切都没有悲伤的曲调,现实与童话交织在一起就是狂想曲。故事里的节奏快快,一切人与物都充满着喜感,充满着一丝丝神经质的感觉。
《布拉格狂想曲》影评(五):《布拉格狂想曲》现实与魔幻的喜剧交响乐
一部影片所倾诉的是具有大众意义及思想的普通话题,却处处在影像中赋予了不拘泥于形式且原创性十足又革新的展现手法,所以,影片的全局格调及观赏性会升阶至一个高雅的艺术层面,更能让观众津津乐道的“过影不忘”。《布拉格狂想曲》就是这样一部有特色的捷克家庭喜剧影片。
本片的诉诸内容是通俗化的:围绕着一家四口的日常生活进行了荒诞、诙谐又不乏见解辛辣、贴切真实生活的观点性描写;在影像画面的铺陈方面可谓是精湛独到,发旧的光影风格,象极了生活纪录片,影片的节奏也是明晰精练:仿默片时代的风格,人物之间毫无对白与语言,情节的进程及故事人物的心理状态全凭借着演员们的肢体、表情及手势来完成表演,最多你可以听到一些奇怪的尖叫及咿呀的声音,更加让影片画面显得滑稽幽默,又看起来那么不可思议;加速镜头下的人与景物,影射出荒诞不经又充斥着喜剧效果的氛围及现代都市生活的快节奏。适时的音效配以剧情发展,也起到了推动性的催化作用。而且是颠覆了传统喜剧的传达模式:依靠人物之间诙谐讽刺的对白来为影片增加喜剧色彩。本片摒弃了这一思路,不用对白也照样可以很精彩,观众们可以将注意力更集中在剧情、影像细节的刻画形式上。
布拉格是一个充满着浪漫情调的城市,是一对对恋人们向往的爱情之都,他们步入了婚姻殿堂之后呢?人到中年的他们会遭遇情感危机,甚至淹没在婚姻瓶颈期及外遇的漩涡里。他们身边的孩子们也同样会遇到一系列青春时代的懵懂与叛逆过度期。影片讲述的就是一对捷克中产阶级夫妇及他们的一双小儿小女的生活趣事及面临的人生窘境。说是生活趣事,在常人来看,该是多么的烦扰不堪。但作为观众,又被那些经过艺术升华的、诙谐的表现画面打动了,觉得人生就应该时常充满着自娱自乐及自我调节的生活状态。于是,“浪漫之都”布拉格在导演托马斯?沃瑞的眼中,不再浪漫温馨,变成了柴米油盐与偷情放纵、破事儿成堆的俗套之地。
影片内含烦恼的家庭琐事,运用的却是别具匠心的轻松基调添加使观众爆笑不已的情节去讲述这样一个城市角落每天都可能发生的故事。你可以笑着看,可是,心里会产生一种淡淡的忧伤与感悟。布拉格的暧昧梦幻气息被吹散之后,留下的是被生活腐蚀的真实痕迹。
故事中,爸爸是肉联厂的切肉工,与一位美女同事时常偷情;妈妈是超市收银员,工作乏味无聊,长着一张未老先衰的脸,为家庭为孩子操碎了心;儿子天天早晨在镜子前挤青春痘,叛逆、吸毒、玩滑板与老爸做对;小女儿整天在课堂上幻想着一些奇妙的事情。一家四口每天开着没有后视镜的汽车,尴尬得在这个充满着快节奏及高压力的都市中生活着、忙碌着。人人都有自己的心事,可都得不到对方的理解与沟通。
影片的另一条故事线索,来自小女儿的幻想人物,一个手持魔杖的侏儒小矮人。说是幻想人物,其实在影片中是真实得存在着,并且为故事内容绝妙得增加了一丝童话色彩、一丝怪诞虚化与逃避残酷现实的超写实的魔幻色彩。或许单纯得讲述都市家庭问题,最终并不能解决真实生活中的一切问题,很可能导致出说教意味,所以适时得让我们的生活出现一些童话色彩及幻想的人物,让这些臆想的人和事从精神中或是梦境里拯救、缓解都市人那颗紧张、敏感和疲惫的心,会是不错的方法和奇异的影像诉诸形式。这也是影片最成功的地方:现实与童话并递,不自觉得你就会卷进这怪诞、奇幻又幽默的影像画面中。
小矮人在剧中的出现,其意义就在于为机械俗套及刻板又日复一日的现实生活,带来一丝温暖及清新的曙光,就似它手中那柄散发着淡紫色光芒的魔杖,具有催眠的舒服感觉。矮人两次挽救了这个四口之家的巨大危机,最终的结局也是耐人寻味的,因为一切问题看似暂时得到缓解与解决的假象,但,生活还在继续,以后发生的事情,都是未知之数,观众只是对至少眼前的幸福景象感到满足。导演想说什么呢?或许是让观赏过此片的每位观众,内心都保留一份美好的童真与景愿,别被生活的无情洗涤和历练磨去了最初动人的执着。影片开放性的结局也带有妙趣的童话色彩,并且带有不确定的回味意蕴。
在观赏完影片之后,突然在想,这部影片如果让“老美”去拍摄的话,也就是按照好莱坞的那套商业电影模式去运作的话,说不准能演绎成俗滥大联盟的情感版本。经常看北美影片的影迷们一定懂的。《布拉格狂想曲》这样一部充满着灵气又具有真实生活气息的捷克喜剧影片,实属难得的佳作。该片既保持着自己试验性质的精致影像风格,又在影片主题上靠近民众的思想与生活。
电影资料: 本片获得2006年捷克金狮奖最佳女演员、最佳艺术指导提名,2006年日本SKIPCITY国际数码电影节最佳技术奖和观众评审奖,2006年意大利锡拉库扎国际电影节最佳欧洲电影。
文:悦燃 2010.11.18
《布拉格狂想曲》影评(六):好看,真心很生活,包袱都弄得不错
算是个搞笑的生活片,一家普通人,生活里搞出来各种乱七八糟,早上妈妈各种把大家吼起来,然后一家人对着镜子洗刷刷,爸爸送孩子们去上学,送老婆上班,老婆要对着反光镜涂口红,他要看后面,转来转去,反光镜掉下来了,他家开车就一直需要有个人举着反光镜,哥哥和妹妹只要坐在汽车后座上,就各种打,不消停。
儿子在学校里和同学抽大麻,发明了两根管子,全部放在窗外,一根用来把烟往里吸,一根用来把呼出去的烟往外吐,两个人忙死了,在那边换来换去,正好老师在讲牛的结构,忙着讲食物如果在牛肚子里消化,最后老师把那个当作大便的东西,吹出牛的身体,两个孩子笑得打滚,在他们眼里,老师变成了一头牛,抽烟的事情也暴露了。这孩子估计也是在类似的蓝翔技校上学吧,学这个。
妈妈在超市里收银,晚上爸爸求欢不理,后来发现爸爸有可能有外遇,打扮好了在家里等着男人,这时候,爸爸真的有了外遇。
爸爸在肉联厂里,和一个姑娘互有好感,整天一边切肉一边眉来眼去,搞了半天准备在冷库里大战一下,结果被关起来了,差点冻死。
可能人生就是这样一团混乱中,找到一些欢乐吧。
《布拉格狂想曲》影评(七):所谓布拉格的浪漫和现实
小资们常常喝着卡布奇诺,四十五度角仰望星空,以为自己就是特蕾莎站在黄昏的布拉格广场上,幻想着发生一段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的邂逅。可天底下哪那么多托马斯,布拉格的故事也不是只有昆德拉一人在写。父亲有外遇,母亲年华老去,儿子叛逆,女儿沉迷于幻想,这是布拉格的浪漫?这恐怕是布拉格活生生的现实。尽管这样,影片中穿插出现的精灵,形成故事的暗线,这或许才是捷克人对布拉格现实的浪漫注解。
这是一部没有一句对白的影片,情节的推动和人物心理的发展似乎更依仗于电影镜头语言。在我看来,光的运用最为典型,也最为实际。
首先这应该算是一部喜剧片,所以故事的基调应该是让人愉悦的。于是影片开始时的影调经过有意识的高调处理,显得明亮而温馨,尤其是室内场景,这种感觉会让你觉得这样一个家庭能有什么问题。即使是外景,也会使用柔光把冷峻的冬日处理得暖烘烘的。光的处理会随着情节的发展而产生变化。在父亲因为偷情被锁在冷藏库里时,母亲和两个孩子在家里看电视,灯全部熄灭,电视是唯一的光源,镜头画面采用了蓝黑的冷色调,屋子里显得寒冷空洞。母亲打电话时,镜头给她的脸来个特写,电视闪烁的画面映在她脸上产生明暗交替的效果,她复杂的心情在此时光的运用中得以呈现。儿子离家出走,父亲也因为情人要离开母女俩,这时候室内场景的影调转为冷处理,镜头画面是淡淡的蓝色,意喻家庭的破碎。
精灵作为贯穿整个故事的暗线,它的作用在于给残酷的生活赋予一种超现实的浪漫希望。因此,代表精灵的光也应该是一种超现实、超自然的光,而这种光也应该是热烈的暖色。红宝石的光就是最好的素材。最后,女儿用精灵赠与的红宝石赎回了蹲监的母亲,家庭重归于好。他们在晚上从警察局回家,路灯的光线洒在街道上,是暖洋洋的黄色,这跟同是晚上父亲去找情人时,街道上映出一片冷冷的蓝色,形成鲜明对比。
最后捷克人还是玩了一把浪漫——女儿跟着精灵骑上猪,消失在夜色中。她是去寻找自己的世界,还是逃避残酷的现实?儿子到底回没回家?父亲是否会再去找情人?答案都留给了观众,说出来的话,不知又毁掉了多少人对布拉格的想象。呵呵。
《布拉格狂想曲》影评(八):现实即荒诞
2015.5.29 b站看 从快乐的结局开始了解捷克电影 发现捷克电影真的很搞啊哈哈~英美的类型片,捷克电影真会玩,西班牙的悬疑惊悚,欧洲的诗意情怀,印度伊朗阿拉伯探讨宗教与社会,非洲拉美关注社会跟犯罪,韩国的现实题材,日本的恶趣味,泰国台湾的小清新,香港的八九十年代警匪武侠~~~啊!电影的世界,世界的电影,是多么奇妙~
影片利用一种荒诞喜剧的形式讲述一个家庭各种现实危机的问题,看似荒诞喜剧,其实这就是生活,这就是人生。夫妻的出轨,儿子的吸毒叛逆,女儿的古怪,原本是很沉重严肃的话题,到了捷克人民手里,变成了荒诞喜剧,哈哈,感叹一下,捷克人民真会玩~很多细节的地方都能够不自觉地感到嘴角上扬,很喜欢这种细腻的会心一笑的感觉~还有,配音也很好玩~
本人的第一篇长评,哈哈~
《布拉格狂想曲》影评(九):在狂想中,粉碎浪漫.
这是部有声的默片.感谢上帝,我不用去聆听古怪的捷克语发音,也不用看字幕.但是故事相当有趣.
典型的欧洲家庭,一家四口,老爸肉联长劈肉的,我一度觉得布拉格这地方浪漫非常,高中同学非就说将来要去这个小城养老.但是看了这片我突然觉得捷克人也太神经了,估计是被肉联厂给摧毁的幻想.老妈超市收银员,我本来以为她演的是家里的奶奶一角,长得真老相,没想到是演妈妈,这让之后老爸的出轨有了充分理由.儿子在中学鬼混,抽大麻溜滑板.为了喜欢的女生忧郁万分..小女儿长得美极了,是个调皮捣蛋鬼,经常上课走神,经常被老师骂.
这家人的早上通常是这么开始,四个人停在镜子前各干各的,老爸刮胡子,儿子挤青春豆,粉刺长得十分彪悍..紧赶慢赶出门,先去老爸的肉联厂,然后老妈接着送两个在后面打成一团的儿女.
老妈的工作乏善可陈,对顾客微笑然后拿商品扫价格,她觉得脸都僵了.老爸在肉联厂干得可是风声水起,不时跟漂亮女同事调调情,然后婚外恋就出现了.
家里成了一团糟.不归的老爸,被警察逮了的儿子,找狐狸精拼命的老妈,小女儿的世界开始出现了一只神神叨叨的玩意,就是海报里最大头那只.
西方的小孩,特别是挺孤独,或者家里有事那种,在童年时期都会捏造个玩伴,或者自己的世界出来,<纳尼亚传奇>如是,<潘神的迷宫>如是,最近新上映的<仙境之桥>亦如是.
lt;布>应该也是走这个风格,最后结局完满,父母重圆的时候,那个毛乎乎的小人就走了.
整部片子节奏相当明快,串连着很多看似熟悉又荒诞的场景,老妈去参加家长会,在座位上忐忑不安看着老师.儿子和同学去打洞,脸上穿了能有十来个洞...最荒诞的场景还是发生在肉联厂,有难以言传的讽刺效果.
剧里的警察通篇扮演着事后诸葛亮角色.很亲切,也很,好笑.
该片彻底粉碎了布拉格的浪漫气息,但是它跟汉堡一样看上去食欲充足,吃上去味道不错,也很饱肚子.
《布拉格狂想曲》影评(十):没在海边的卡夫卡狂想曲
看完之后我就马上想到卡夫卡了。可能是布拉格。可能是电影超现实又写实的拍摄手法。可能是一家四人性格各异而产生对生活的不同看法。
出轨的父亲,神经质的母亲,处在青春期的哥哥,孤独的妹妹都处在看似平常的布拉格的一天,但是都必须面对自己在家庭里看似和谐又不大和谐的一面。
电影节奏很快,充满着荒诞的场景来讽刺在现实世界里对社会的恐惧感,孤独感,焦躁感。就像卡夫卡笔下的小人物在矛盾,扭曲的世界里变形。
电影的结尾还是以圆满来结束,导演还是希望社会狂想曲恢复到最初的精神状态上。如果卡夫卡在海边,他应该在冲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