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射之射》是一部由川本喜八郎执导,夏秉钧 / 川本喜八郎 / 车慧主演的一部剧情 / 动画 / 短片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不射之射》观后感(一):边看边想
真的有这种说法吗?历史上有人试过吗?棉絮不会落入眼睛吗?如果眨眼是为了保护眼睛,那么不眨眼不会对眼睛有损吗?
从早到晚,一眨不眨,可能吗?夸张的手法吗?
一念之差、入了心魔。
然而,悔改了,仍然是圣可积而至。
男子练眼睛数载,女子操持家务。
为练习剑法,山上一住就是9年,女子只能望着背影流泪。
然而家人若有执着的目标,放手让其去追求、在背后默默支持的,也正是家人。各人有各人的缘法,各自问心无愧吧。
红尘中的人在名利、物质、甚至是知识、才能上跃进后,有人会觉得糟糠没有共同语言,即使另觅知心解语人,也不稀奇。而像纪昌这样在精神上跃进的人却反而返璞归真,俨然迥异于世人。
纪昌和妻子,真的很配。
天下第一,到底是指其人能力超群还是指其人为“第一”。
看来追求“第一”,不如追求能力提高。一时的天下也许可以封顶,但不同时期,站在顶峰上那人的能力却有高有低。对有些人,“第一”是奖励;对有些人,“第一”是障目的叶子,心性没有修好时,会成为自己的累赘。
不射之射到底是一种真实存在,还是一种哲学理念的比喻手法呢?
不射之射有好生之德。
有真的在乎,想做的事,就把事情做到极致。
面相可以改变。面相不如心相,心相不如德相。
连弓都忘记了,无相了。
从前那样执着的学习射箭,甚至有偏执迷途的时候,最后却忘记了,与世无争。
富二代,也许也可以指继承了悠久文化的我们,有别的民族文明时间稍微短些,向我们学习,学得很用功。身处巨大财富中的我们不做靠祖荫的富二代,做站在巨人肩膀上的富二代。
也许是偏见,也许是过于想当然,我在想是不是古时候没有现在的工作品种这么多,大家活的更天然一些。
邯郸,又见邯郸。为什么呢,邯郸故事多。
——————————
师傅领进门,修行在各人。纪昌够刻苦,以勤修苦练为本。
邯郸人以射为耻,有种返璞归真的味道呢。就好像见到真道以后,以礼义为耻的感觉。
《不射之射》观后感(二):日本式的极端
如果说纪昌前半部分拜师说明了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的重要性的话,后半部分恕我看不懂了。
1,纪昌竟然不顾师傅的传道授业之恩,想杀人以求天下第一,简直禽兽不如,追求名望已经到了丧心病狂的地步,这是一个极端。
2,在山上住的八年学到了什么?与世无争吗?那为什么又要回到镇上来住,来享受身边的人无比的恭维与崇拜?为什么不带着妻子像第二个师傅那样住在深山里,过与世无争的生活?虚伪至极。这是第二个极端。所以在我看来,这个故事就是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虚伪的极端,也正符合了日本人喜欢走极端的性格。
3,他对老婆的态度简直不能忍,要不是在古代,这样的人怎么讨得到老婆啊?第一次练习不眨眼的时候,他“命令”老婆快点织,你家老婆是奴隶吗?你丫的前后练基本功的五年时间就干瞪着眼,什么收入都没有的,全靠老婆养你啊,后面更是八年异地分居,一点感谢和愧疚都没有的,也太以自我为中心了。
4,不射之射的科学性和可行性暂且不谈。但从后来他下山后再也不射箭却一举成名的情节来看,到底是因为天下第一才与世无争呢,还是与世无争就天下第一的呢?显然是前者。所以大家不要想太多,人家是有努力地“争”过且技艺上已经登峰造极了才有资格与世无争,因为已经没什么要“争”的了。至于我们,不“争”又怎么达到与世无争的高度呢?
在我看来,一边提高自己的技能,一边感受生活的美好,同时不忘感恩和自省,这才是我喜欢的人生态度。
《不射之射》观后感(三):爱他,就给他最想要的生活
大概小时候就看过这个寓言故事吧。依稀还记得一些情节。前几天看了这个动画,理解更深了。
其实想说说他的妻子。
我一直很好奇他们是怎么生活和维持日常的。貌似纪昌就一直苦心钻研学剑,家里的开销和家务都是他的妻子在操持(后面看到卫飞告诉他学射箭首先要练习眼功,纪昌回到家里盯 着织布机的梭子练习,那么家里应该是靠他妻子织布维持吧)。
后面纪昌去山上拜 甘绳老人为师,一学就是九年。我想他的妻子虽然不舍,但是爱一个人,就应该支持他,理解他,打点好家里的一切,让他没有后顾之忧,不是么。
学成之后,纪昌变成一个温和慈祥、与世无争的人。与爱妻平淡过了几十年后(怎么他们就没有小孩么?看来神仙一样的人真的是不食人间烟火啊,和世俗的人生轨迹那么不同),他们成了老头老太太,相互扶持,去一个贵族家里做客。看到纪昌和妻子互相扶携,满头银丝,但却无比从容进门的那一刻,给了他妻子一个特写,我莫名感动。大爱无声无形。
很佩服纪昌的妻子,虽然片中没有刻意提到。纪昌的成功,和他妻子的理解有很大关系。也许他妻子不懂射箭吧,但是,也能看出他妻子对丈夫潜心研究事业的默默支持,给他最大限度的自由。
其实,为什么要设定他的妻子这一形象呢?很多故事里,侠客勇士都是孤身一人,闯荡江湖。是为了突出中华女性传统的贤惠的优良品质吗?
不过原因都不重要了。
爱一个人,就要给他自由,给他最想要的生活。
《不射之射》观后感(四):《不射之射》:超脱源于热情
一直对上影出的老动画片有很深的情节,《大闹天宫》《舒克和贝塔》之类。大约看多了这个历险记那个战队之后,只有在这些老动画片里才能找到童真又不落俗套的感觉。《不射之射》倒更像是为我们这些已经失去童真的人设计的,孩子们估计是看不出其中的道理,也不会觉得故事有甚意思。
“至为为不为,至言为不言,至射为不射,不射之射”是道家的理论,然而我却在片中看出一些儒家的色彩。纪昌在峨眉山上初见甘绳时,他已经到达了射之射的顶峰,踌躇满志,义愤填膺。试想若没有之前的努力,上来就练心态,不射之射恐怕是练不成的,甘绳也不会教一个对射箭没有任何热情只想超脱的人。所以说,为是不为的前提,言是不言的前提,射是不射的前提。正是因为纪昌之初对射箭的热情及想要成为天下第一射手的报负(或者说名利之心)才使得他成为天下文明的射箭手,才使得他能够有机会接触比自己更强的人。就像一个人学知识,学的越多,不知道的才越多,知道的也就越多。
大概古时的隐士也是如此,若是没有之前对于官场名利啊报效祖国啊的热情,又怎么会亲眼所见官场之黑暗,又怎么会郁郁不得志,又怎么会最终归隐山野不问世事呢?现世诸如钱啊权啊名啊利啊,年少如我们未曾经历过,自然与之抱有一定的向往,虽然很多时候我们并不愿去承认,但在看到以前的朋友比自己混得好的时候还是会有一些小小的不爽。
当然,为于不为,言于不言,射于不射是必要而非充分。并非所有的天下闻名射手都会成为天下第一的射手,飞卫便是一例。并非所有的隐士都真正的厌倦了官场心情平静,陶渊明便是一例。并非所有的有钱人有权人都会看透了物质生活,如今数不胜数的土财主富二代官二代便是一例。
我曾经说过想要寻找一种看透诸事无所挂念但又不至于消极沉沦的生活态度,有时会不明白为什么自己明明想超脱于世事之外对什么事都很冷漠却又很积极地拼啊拼以至于朋友说我是拼命十三驴。如今豁然开朗,其实这一切都是为了最终能看透诸事,也只有保持这种热情和冷漠才能不至于在这城市的车水马龙灯红酒绿中迷失了自己,在物质的世界中留给自己一个心灵的港湾。
《不射之射》观后感(五):蜜运期的产物
5颗星献给最爱的上美,这部不射之射完全没有了川本喜其他作品的阴郁,给人以豁然开朗的感觉,我果然还是不喜欢日本那种狭小自闭的孤芳自赏,有些狗腿标榜日本继承了中华文化,且不论西化的日本看不看得上中华,他们学到的还真的只是像而已,《火宅》就是例证,《不射之射》如果没有上美的倾力合作,完全由日本人单干不晓得会成为什么样子,也许又是一部不伦不类的《三国志》吧
这个故事有个很美好的寓意,就是放下武器,用非攻赢得胜利,9年的时光磨掉了纪昌身上的杀气,转而成为不射之射理论的忠实实践者,不射肯定是射不到的,除非会气功,而气功也没有那么大的神力,所以,寓言只是寓言,给人以启示罢了,结合战国时期人民对战争的厌倦和对和平的渴望、日本战败以及中日邦交正常化这一系列的背景,选用这个故事是很有深意的,也是上上一辈人,对历史对两国的未来的一种寄望吧
配音是一大亮点,原来出自孙道临先生,让我想起他的一部《没有下完的棋》,也是中日蜜运期的产物,孙先生的声音艺术可以使无表情的人偶有了生命,这才是真正的艺术家
《不射之射》观后感(六):之与止
儿时背诵的古诗谚语,如今尚或有所记忆。
今日为《不射之射》这部动画的题目所吸引,又看到此乃上影之老动画,旁白又是孙道临(那是我母亲的偶像,20多年前时,常听她挂在口边)于是搜来观赏。
待看到飞卫让纪昌去修炼不眨眼的功夫时,曾经的记忆才再次唤醒:
“这部动画我是看过的!”
但今时今日早已忘了个究竟,只干巴巴留下了“看过”这个标签。
本动画改编自日本友人编辑的《名人传》,而《名人传》乃取本于《列子》。经过两道转手,原本不太熟识的古文,就以一种喜闻乐见的行事呈现在公众面前。
也是为了理解的方便,动画稍作修改。有利有弊。
《列子》中的飞卫本学于甘蝇,甘蝇有不射而令兽鸟臣服的本领,飞卫虽不及,但在技艺方面青出于蓝胜于蓝。技巧高于甘蝇。
纪昌求学于飞卫。在飞卫的指导下,纪昌的射技与日俱增,最后达到了与飞卫同样的水品。
然而纪昌不满足于此,他还要做天下第一。而此时射技天下第一者,只有飞卫。于是,师徒二人的对决在所难免。
两人对决,几次之后,飞卫的箭用完,而纪昌还有一支箭。于是他一箭射出,飞卫眼看就要毙命,奇迹出现。他竟用嘴咬住了迎面飞来的箭矢。纪昌看到这一幕,自己觉得非常羞愧,而飞卫也放心了:他已经摆脱了危急。师徒两人尽释前嫌。
这里,动画稍作了修改。原文本是:纪昌最后一箭射来,飞卫赶忙用身边的荆棘杆去挡戳,箭分毫不差地与杆对挡,停了下来。看着地上的断箭和那根插着箭尖的荆棘杆,两人顿时醒悟,他们扔了弓箭相拥而泣,互相认作父子,发誓再不将射技流传。
如果动画停在这里,似乎会有很多不明之处。于是编剧稍作修改,让飞卫讲了甘蝇“不射之射”的故事。
于是就像不明白所以的观众一样,纪昌前去拜访甘蝇,想要了解不射之射的高明所在。
这一走,就是九年。
而当飞卫看到了回来的纪昌的模样时,他就知道后者已经学到了“不射之射”的真谛。纪昌那副精悍好胜的表情应经不见了,现在的纪昌是一副温和慈善、与世无争的神色。而这样的境界,同他的师父甘蝇一样。于是他当即拜倒在地。
而回来的纪昌,再也没有拿过弓箭,但关于他的各种传说,一直流传。只到他老了的时候,去到一个财主家,看到墙上挂的一个物件却不知是什么,于是问主人。那财主以为纪昌开玩笑,但纪昌认真地问了三遍,他才知道原来后者竟然是认真的,而这个名满天下的第一神箭手,竟然已经不认识弓了。从此以后,邯郸城的武士们都耻于张弓舞剑。
这样的改编,为观众有开启了新的讨论。有人认为,这乃是武士们都以纪昌为敬仰,这样一个天下第一的神射手,尚不谈箭,自己这些半瓶醋若还恬不知耻地张弓舞剑,就自然是在名家面前班门弄斧,贻笑大方。
另有一些人认为,这乃是对天下第一的最好讽刺。自以为学到了箭术的最高境界,结果连什么是弓箭都不知道了。这颇似另一个“邯郸学步”的故事,所谓的成就,学到底倒把自己原来懂的东西都忘个一干二净了。这就好像邻居的大妈偷偷跟自己的儿子说:“你看,隔壁的小明都考上了研究生,结果回来了还是没工作,一样在街上买鸭蛋”。
我建议有这样误解的朋友可以返过来再重新看一下《列子》原文。其实原文中并没有提到甘蝇很多,只是在开篇提到是飞卫的师父,具有“彀弓而兽伏鸟下”。王叔岷在注释中提到,飞卫学成之后,以箭射甘蝇,甘蝇用牙咬住箭,返射飞卫,即使飞卫绕树而逃,箭亦绕树而追。同时注释中也提到甘蝇能够持弓而鸟兽伏,虚发而下鸟(即不射之射)
其实无论飞卫,还是纪昌,当时都没有明白“不射之射”的含义,而只有带到两个天下第一的高手对决,差一点同归于尽(若飞卫不是没有箭的话,要么两人会永远比试下去,最后如欧阳锋和洪七公一样气绝而亡,要么两人互中彼矢,同归于尽。倒是飞卫偶然抓到的那个荆棘杆,救了两人)的时候,两人才幡然醒悟。原来最高的箭术,乃是害人之技。纪昌为夺得天下第一的名号而差点弑师,为此他感到惭愧不已;而同样技艺超群的飞卫也明白天外有天,人外有人的道理,没有人可以在技艺上永远第一,反而是老师甘蝇,那样的“不射”之境界,才真正是高远之德。射技,只是一门技巧罢了,没有任何德性上的修为。只有高德之士,才配得上“天下第一”。
所以两人能够“泣而投弓,相拜于途,请为父子。刻臂以誓”发誓不再将这门害人之术流传于人。
其实我们很多人与飞卫和纪昌一样,很多事情并不能彻底参透。就像我们儿时背过的诗歌,看过的电视,那时候完全是为了得到长辈的夸奖,以及看着动画的乐趣,带到今天重新看来,大有幡然醒悟,点头称是的认同。
所以,没有必要在不懂一个故事、一部经典的时候就先否定它,以一种自己也不是真正明白的诸如“装13”,“假深沉”的高帽来扣戴在它们的头上。因为帽子不是待在了这些经典头上,他们并不因别人的评价而失去自己的真谛。戴给它们帽子的人,其实恰恰是给把自己扣在了这顶高帽里面。
因此,倘若保持着恭敬之心,当有天幡然醒悟时,他就会大有深感其中奥妙的赞叹,同时也会为这小小的长进对自己感到些许慰籍。
而那些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人,难道不像动画里那个三笑纪昌的财主吗?
——至少在那个时候的邯郸,还有人会以之为耻。
附上:相关的两则原文:
1.《列子 汤问》
甘蝇,古之善射者,彀弓而兽伏鸟下。弟子名飞卫,学射于甘蝇,而巧过其师。
纪昌者,又学射于飞卫。飞卫曰:"尔先学不瞬,而后可言射矣。"
纪昌归,偃卧其妻之机下,以目承牵挺。二年之后,而不瞬也。
以告飞卫。飞卫曰:"未也,亚学视而后可。视小如大,视微如著,而后告我。"
昌以牦悬虱于牖,南面而望之,旬日之间,浸大也;三年之后,如车轮焉。以睹余物,皆五山也。乃以燕角之弧,朔篷之擀射之,贯虱之心,而悬不绝。
以告飞卫。飞卫高蹈拊膺曰:"汝得之矣。"
纪昌既尽卫之术,计天下之敌己者一人而已,乃谋杀飞卫。相遇于野,二人交射;中路矢相锋相触,而坠于地,而尘不扬。
飞卫之矢先穷。纪昌遗一矢,既发,飞卫以棘刺之端扞之,而无差焉。于是二子泣而投弓,相拜于途,请为父子。刻臂以誓,不得告术于人。
2.《列子 说符》:
我们平日看到的列子的图片,会有一些张弓持箭的形象,这或许是与列子另一篇《说符》有关。
在文中,关尹子(请老子写《德道经》的那个城门官)对列子说:“非独射也,为国与身皆如之。”(《列子 说符》)意思是说,射箭与治国修身一样。不仅要知其然,亦当知其所以然。
.S.补充下:
在古文中,“之”与“止”乃是同源字。在篆書中可以看出,它们都与脚的图画类似。“之”有“走”的意思。“止”也是脚之止也。
所以,“之”射也可以看作“止”射。
《不射之射》观后感(七):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以无法为有法,以无限为有限
至为为不为,至言为不言,至射为不射
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至人是常
固执自我、唯吾独尊的人都很愚蠢----把大海激起的一朵浪花无限放大、固化,极力维持这朵浪花不掉下海平面
而现实却恰恰是这朵浪花最终会掉回海平面,并且被另外一朵浪花覆盖
原先那多浪花---“意识自我”,无奈看着自己回归海平面时候会妒忌新升起的浪花、忿忿不平自己这朵浪花即将离开海上的高空,于是便有了死不瞑目的心念
带着这个心念的浪花沉入海底就会激起新的一次浪花----新的一次生命意识自我,前面一个跌宕各种荣耀与愤恨耻辱都再次浮现出来
于是新的一次生命还是习性难改,在新的海上风浪背景下再次唯吾独尊……形成轮回不已的世界
整个轮回痛苦的关键点在哪?看明白了吗?
整个轮回痛苦的关键点在于:把自己这朵浪花(意识自我)与大海(无意识)对立起来。
把自己这朵浪花(意识自我)与另外一个浪花(他人、无意识自我)对立起来
越在乎、越留恋这朵浪花,越是把自己往一个狭小世界挤压,越是把短暂生命自我表象与真实永恒自我(大海)的自然联系割裂,而变得非常惶恐
于是便在短暂的自我表象(此生的肉体、名利、情爱)层面死死抓住一些救命稻草去证明自己存在
其实那些都是短暂泡泡,都是从大海这个母体(无意识)衍生出来的暂时小泡泡
这些泡泡玩玩可以的,但把玩具当真,那就很愚蠢、很痛苦了
随着你当下认清自己的逐日加深,你的心境会越来越柔软,心态会越来越好,不管是动中浅层次的观心,还是静中打坐深层次的解读,这些微细的情欲,淫根会慢慢的浮现出来,最终完全融入一片清明,放大自我,量周沙界,那么你就会真正认识自己,成全别人就是成全自己,心清月明见真人,自在逍遥天地仙。
每个来到世间的人都在进行一段自我探索的旅程,在这个无常的世界外在所有看似稳定的安全感都是不可靠的,唯有内心富足而带来的安宁值得我们追寻。对外在所有的追求不过是使内心富足,那有没有可能无需向往追求什么而就获得内心的富足呢?或许有,但我们都不会相信,这是因为我们的内心还不够富足。
一切的努力与奋斗都是为了验证:平平淡淡才是真。如果不去亲身验证就无法开悟,就像我们大都知道这句话,但并不以为然,大彻大悟的人肯定是一个平淡的人,一个什么都不是的人,追求自我实现是为了抛弃一切,放下的越多得到的也就越多。
由简单到复杂,再由复杂回归简单,本身就是一个人感悟世事的否定之否定过程。刻意裁剪其中过程不过是梦人呓语罢了。别妄图以简单到简单来作为自己懒惰的借口,努力奋斗是为了最终能够安心放下。若要彻底臣服于"平平淡淡才是真"只能义无反顾勇往直前。很多时候看似快路其实是慢路,而慢路却更是捷径。
每个人都有精神分裂,只是程度不太一样罢了。一旦你意识到这一点,并开始去向内探索,你便走上了那条圆融之路,那条乔达摩希达多曾走过的路,而究竟能走多远,就在于你对自己的认识有多深了
如果人心对偶像有信心,这个偶像就会带给人心力量。很显然,人用心智创造了形象,然后又从自己的创造中要回力量。这就是人心不停在做的一件事,制造形象,然后从中取回力量、快乐与利益。正因为如此,人心永远是空虚的、贫乏的。因此,重要的不是形象,也不是百万人的意见,而是去了解你自己心智的运作
《不射之射》观后感(八):“射之射”与“不射之射”,关于追逐梦想的启示录(?)
甘绳老师傅演示何谓“不射之射”时,只是做出射箭的姿势,鸟就自己落了下来,其实是在指真正地高手凭借气势名望就可以震慑住其他人,所以修行就是从无为到有为再到无为。
不过最后纪昌连弓都不认识了,这样真的好吗,果然现在的我还是心惦念有为吧,毕竟不经历有为的无为只是第一个阶段的无为,等同于无能。
而“射之射”的阶段,师傅只是起到指点迷津的作用,真正要靠的是自己多年的练习和摸索。所以啊,要拿出勇气和决心去拼拼拼拼拼拼拼拼(≧▽≦)/
《不射之射》观后感(九):至为为不为,至言为不言,至射为不射,不射之射
《不射之射》就是讲述“至为为不为,至言为不言,至射为不射,不射之射”的,即如《道德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列子 汤问》中的《纪昌学射》还是在讲述“无为而无不为”,即通过“不为”达到最终的“为”,所以纪昌“得之”,成了知名射手。而《不射之射》中,则讲述“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只有在最终的“放弃”后才最终的“得道”。
《英雄》中陈道明对“剑”的讲述,三种境界:第一,人剑合一,人即剑,剑即人;第二,手中无剑心中有剑,相当于独孤求败不滞于物、草木均可为剑的境界;第三,手中无剑心中也无剑。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总是逐渐深入的。
编剧: 川本喜八郎
导演: 川本喜八郎
造型设计:川本喜八郎、孙大衡
背景设计: 赵鸿、刘焰星
动作设计: 夏秉钧、车慧、川本喜八郎
摄影: 乔元正
特技:张新民
制作协调:蒋永泉
录音:詹磊
剪辑:龚黎民
拟音:张元浩
作曲: 金复载
演奏:上影乐团
指挥:陈传熙
旁白:孙道临
中文台本翻译:王智新
制片主任:管爱如
协助:万志强、杨美英、陆鲤青、葛美娟、翟志明、丁伟民、谢友根、江爱群、肖刚、卞强生、张筛勋、何国娣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
语言: 普通话
时长:25分钟
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1988年出品
本片于1988年获第一届上海国际动画电影节特别奖,1989年获首届全国影视动画节目展播荣誉奖。
剧情简介:
木偶片。
纪昌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人物,在《列子》等古籍中均有记载,该片改编日本人中岛敦根据有关传说写成小说《名人传》。
春秋战国时期,赵国首府邯郸有个自小梦想成为天下第一神射手的青年名叫纪昌,他先拜当地的名射手飞卫为师,在飞卫特殊手法的训练下,他在几年后成为技艺与飞卫相当的名射手,但他并不满意,一心想做天下独一无二的神射手,为此甚至想取飞卫的性命,但在又与飞卫较量时,他惭愧地发现师父依旧胜自己一筹。摆脱了危机的飞卫介绍峨眉山上的甘绳老师傅,说自己的箭术和他的相比,完全不值一提,这严重挫伤了纪昌的自尊心。为在箭术上登峰造极,纪昌来到峨眉山,并在甘蝇的教导下,晓得箭术的最高境界是“不射之射”,他做人的理念也自此改变。 ? 豆瓣
《列子.汤问. 纪昌学射》
甘蝇, 古之善射者, 彀弓而兽伏鸟下。弟子名飞卫, 学射於甘蝇, 而巧过其师。
纪昌者, 又学射於飞卫。飞卫曰:“尔先学不瞬, 而后可言射矣。”
纪昌归, 偃卧其妻之机下, 以目承牵挺。二年之后, 虽锥末倒眥, 而不瞬也。
以告飞卫。飞卫曰:“未也, 亚学視而后可.視小如大, 視微如著, 而后告我。”
昌以牦悬虱於牖, 南面而望之。旬日之间, 浸大也; 三年之后, 如车轮焉。以睹余物, 皆丘山也。乃以燕角之弧、朔篷之簳射之, 贯虱之心, 而悬不绝。
以告飞卫。飞卫高蹈拊膺曰:“汝得之矣!”
《不射之射》观后感(十):射之射,不射之射
看剧照的时候觉得面瘫主角的眉眼有一股漂洋过海的日本海苔味,才发现原来是川本喜八郎大人的作品,感叹下八几年真是中日友好的年代。集市的配乐让人觉得有点中国春秋混搭日本平安的味道,惹得在下蠢蠢欲动,心甚喜之。
故事有关于极致之境界,玄玄乎有些泥轰人偏爱的不痛不痒之禅味在里头,嚼的是一嘴独孤求败般的武侠噱头。
主题是关于梦想,励志,背叛,追求,回归淡泊。
体裁上,一开始是记实体,恨不得以CCAV般的口吻讲述一个有痣青年孜孜不倦追求卓越的过程。接着开始走无耻的玄幻说书体路线,从七大叔八大姨口中、N个角度、由上至下、深入浅出地八卦天下第一神射手的各种传说,表明牛人有多吊你们这些凡人根本不会懂,很有些《羽传说》的瞎扯蛋意味。再后来开始走道家无为万能补丁路线,表明劳资的牛掰是在于劳资信无为,得永生。阿门。
我不信那么多的无X之X,不X之X,不信在风气浮躁文化发达的今天会有SB在山上一待就是个九年,只为有朝一日成为天下第一神射手。所幸编剧在最后的最后让纪昌得了Alzheimer’s Disease,使天下第一神射手终于不负众望地从神坛回落世间激起一地黄尘,让我觉得这个故事并不坑爹。回想起中国动画的历程,对照着纪昌的一生,竟有股蛋蛋的忧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