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感于《丑陋的中国人》

发布时间:2022-12-22 11:12:18

文/清水荷月——二零零九年二月五日

柏杨的《丑陋的中国人》终于在我日积月累中看完了。记得这本书是我08年11月份还是12月份在罗湖书城买的,(具体时间不清楚了)。二月五日晚终于完成了看完了这本书的大业!(好像有些夸张,不过对于我看书慢的人来说确是如此,也是时间上的问题)

看完柏杨先生的《丑陋的中国人》,我不知道再去说些什么。柏杨先生把中国人的一些习性和生活写得很透彻。在书中身临其境,有时候想着自己,不正是柏杨先生笔下的“中国人”吗?书中的每一篇我都认真读过,大部分发表于美国·纽约和洛杉矶的《论谈报》上。不知在我知道这一点时是否为时过晚.也想不清楚,为什么他们学者的论点都发表在外国?

中国现在是否还不是一个言论自由的社会?还是国家ZF的问题?让那些学识的人不愿回国?还是?

看到后面时,可能是因为有些感冒头痛的原故,看着看着感觉越看越头痛,不知如何是好。

当我看到后面几个学者对于柏杨先生《丑陋的中国人》的观点有不同的看法时,就觉得自己是第三者,坐山观虎斗的感觉。谁有不同观点的当然会去加以辩论和反对。有感觉气愤的地方也就会有见解性的骂言。我边看边想,这不正是前面柏杨先生所写的《丑陋的中国人》吗?对于中国人怎样做才不丑陋,我不清楚,也没有好的方法,(好像好操心了也会有人说我多管闲事的,实为不该)。应该说这几千年的酱缸文化酱成这样,已很难马上就纠正于好,

看到很多学者在辩论时,也都正在释放着中国人的丑陋的一面。其实,依愚人之见,他们在说别人的同时,却忘了自己。虽然,一直在说中国人的丑陋的一面,他们并未注意到自己的语言和行为也正是裸露的。当然,这里我并没有指柏杨先生,只是对后面对柏杨先生《丑陋的中国人》的辩论的人,在辩论时,并未注意到“丑陋的中国人”。

议论里面,刘前敏先生对柏杨先生的《丑陋的中国人》说:“中国文化不容抹黑”,马上就有张绍迁先生对刘前敏先生论“中国文化之‘抹黑’与‘搽粉’”。张绍迁先生说:“刘前敏先生《中国文化不容抹黑》一文除了指责柏杨先生故意丑化中国文化外,还对中国诸般缺点提供了很多解释和借口”。当我看完刘前敏先生的《中国文化不容抹黑》一文时,感觉刘前敏先生就好像妈妈一样,去尽量包容自己的孩子所在不经意间犯下的一些的不良的嗜好,为孩子找理由。张绍迁先生的《中国文化之“抹黑”与“搽粉”》一文,则更直接的指出中国人的不良和刘前敏先生对中国人民的不良习惯的包容。

张绍迁先生提到‘中国文化’,他说:中国文化与工艺,到了宋代便滞留不前,是由于思想受到理学的束缚”。

作为一介平民的我来说,刘先生与张先生说的都很有理,他们都有个人的独到的思想,至于怎样的独到的思想在书中有详解,我想不必我再去多写了。虽然,我的了解甚少,但也能明显的看出他们对于中国文化的热爱。

说到文化,愚见以为,中国虽有几千年的文化,但真正接受教育,去了解中国文化的人并不是很多。冰心女士说:“中国教育至今仍未普及,国民经济薄弱,政府的补助也不够充分,学习至今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能上得起大学和有时间写作的人,都是家庭比较宽裕和时间充裕的人。很多连饭都吃不上的老百姓,除了每天努力挣钱,为了不让自己饿肚子外,怎能还会有时间去写作和学习呢”?当然,冰心老人说的还是她那时的社会了,虽然已过近几十年,但和现在的社会现象并未拉开很大的差距...

愚见以为,因中国当前的社会文化比较贫穷落后,所以才导致现在中国大部分人民的‘丑陋’的习惯。到目前为止,一直未能走出“酱缸文化”。

中国人喜欢框框。这同样是自古传来的,柏杨先生说:东汉的知识分子些文章讲究“师承”,必须按照老师指定的范围写,否则就是违反法条:这是古代的框框。当代的框框大大超越了古代,不单是些文章、讲话、教书,要遵照框框,就是婚丧嫁取,以及拍拖恋爱,都不可以超出框框。这框框是无形的,但是,绝不可超出!多少作家、文人、学者由于超出框框而身陷囹圄,乃至丧命。为什么大多数中国人喜欢框框呢?因为喜欢它,就不会超越它这样就安全得多所以许多人习惯成自然,真的爱上了框框,不仅自己不超越也不准别人超越。

阅读更多时事评论,请访问生活日记网 用日志记录点滴生活!杂文频道。
喜欢杂文,那就经常来哦

该内容由生活日记网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