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礼仪与和谐社会的关系,自古有人论之,先师孔子便有言:“礼之用,和为贵”、“不学礼,无以立”等,孔子一生都在倡导克己复礼,以礼立国,知礼而后知荣辱。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由此可见在孔子看来,礼是人之所以以个体的形式群而居之然而却可以有秩序的缘故,是社会安定和谐的潜规则。
古字“礼”,其含义有两方面:其一是仪式,其二便是仪式寄予的精神内涵,先师孔子就很注重礼仪的精神内涵,认为如果礼仪没有精神内涵,便成了一纸空文,一种空泛的形式。比如说一个简单的升国旗的仪式,庄严肃穆的场面和把国旗升起,只不过是一种寄托内在的爱国主义精神的形式而已,仪式是精神的载体,缺少了载体便无从感知这种精神,缺乏内在的精神就像人没有灵魂一般。
和谐社会,古人有论,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他主张“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他还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统治者要爱惜民力,取信于民,正身律己。孔子还提出“有教无类”的主张,认为不分贵贱贫富,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开创私学打破了古代由官府垄断教育的局面;孟子师承孔子,继续发扬儒家的治国平天下之道,并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孟子主张“政在得民”,反对苛政,反对统治者“虐民”“暴民”。他还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的劳动时间,宽刑薄税。儒家的这些思想对汉、唐统治者采取与民休息、轻徭薄赋和开放的民族政策产生了积极影响;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尚贤”,不分阶级差别都要同等的爱一切人,反对一切不义战争,任人唯贤。他的思想顺应了历史潮流,也符合人民的利益,有利于社会进步。但在当时社会是一个无法实现的梦想。韩非子主张“以法为本”、“法不阿贵”,他的以法治国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思想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潮流,具有进步性。由此可见,从古至今,追求和谐不仅是古代思想家政治家的梦想,也是国君的愿望,亦是无数的仁人志士孜孜以求的理想境界。近代以来,无论是洋务派、维新派还是中国共产党人都对和谐有着独有的向往,而暴政、土地兼并、社会不公正、战争等不和谐的音符往往是打乱了和谐的乐章,百姓在水深火热之中极力渴望的即是和谐安定。今日我党顺应时代的发展,提出了和谐社会的理念,虽然此提乃是令我等感到相见恨晚,早该有如此的提法,但此时提出也并不是为时过晚。时下之中国,处于社会的转型时期,经济发展比较迅猛,而人的素质发展却有些滞后性,欺行霸市、贪污腐化、见风使舵、诚信缺失、信仰匮乏等现象犹如家常便饭一般时刻在发生着。我以为这个时期发生这种现象是比较正常的,经济学家也认为,当一个国家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介于1000到3000美元之间的时候,社会将处于一个转型时期,意识形态往往比较混乱,巴西、阿根廷等拉美数国不正是刚从这一阶段走过来的吗?时下重庆市打黑运动正是如火如荼的开展,国人皆拍手称快、高声欢呼。清醒的人便容易静下心来想一下,一个重庆居然能打出这么多的黑恶势力,黑恶势力岂非一地之特产,其他地方若如此,那怎么得了,那中华大地岂不是病入膏肓,黑恶势力何时能绝,何日能肃清?我以为黑恶势力绝非重庆特产,而是中华大地上普遍存在的如“三高症”一样普遍的痼疾,打黑运动并非是治疗此痼疾的良方,重庆的打黑运动固然是下了一贴猛药,但效果不一定会如愿以偿。打黑顶多是暂时的让黑恶势力收敛一下,是权宜之计,而非长远之计。所以才会有“一个黑帮打下去,千千万万个黑老大站起来”的苦果。
回顾中国源远流长的历史便可以发现,在治理社会的软件方面,中国既无完整的、可以体现民众意志的法律,又无维护社会良知与道德底线的宗教,而这两者一个事是性的,一个是软性的,就好像牵着马走路,法律是这条有界限的马路,一不小心失足走到路边还在继续走,那就会跌到路边的坑洼里,幸运的话便是摔残,不幸运便是摔死,而宗教就像牵着马走的领路人,为其指正方向,以至于不跌到路外边。而中国的实际便是路面不宽敞也不坦荡,甚至是有些坑洼,而牵马的领路人是几乎没有的,没有领路人是不行的,只有借,借什么呢?我以为礼仪便是这其中的引路人。
曾几何时,中国人成了素质低的象征,在世界各地的公园里很多公园都有用汉语写的“请勿乱扔垃圾”、“请勿随地吐痰”、“请不要大声喧哗”甚至是“请不要随地大小便”这样的令国人汗颜的标语,有人说中国有两项习惯是世界一流,一便是吐口痰,二便是嗑瓜子,我一个朋友从国外回来深有感触,国外的人几乎是没有吐口痰这样的恶习的。诚然作为一个人口众多的大国,固然人口素质是很难有极大程度提高的,但自身原因也难以脱离责任。曾记否,近代中国,积贫积弱,几代人艰苦探索、苦苦奋斗却也难以改变中国落后的面貌,五四之前的革命之所没有成功是因为没有触及到封建统治的灵魂,也就是封建统治的基石,根深蒂固的封建文化,终于在五四运动(这是一场被称为中国的启蒙运动的文化界的革命)一发不可收拾,以摧枯拉朽之势摧毁一切落后的文化现象,虽然这次运动是现代中国不可忽视的功臣,但也有过度之疑,我认为五四运动是一场很好的运动,唯一的不好便是在于度的把握之上,由于前几次的一直以来的探索都未能从根本上改变落后的面貌,于是这一次便有些急功近利。诸如打倒孔家店等口号便是明证,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学者也开始思考这个问题,但是始终没有找到弥补的办法。
我们不妨可以对比一下台湾,我之所以把台湾与大陆作为对比的对象,是因为一是台湾与大陆本是同根同源、衣钵同体,二是台湾受五四运动的影响少不如大陆大,在保护传统文化方面台湾比大陆做的好也是不争的事实。很多人只是看到台湾的政治局势便偏颇的判断台湾的社会没有大陆和谐,实际上台湾无论是社会的和谐程度还是百姓的幸福指数都是比大陆高的多,政治上台湾有民主法制,经济上台湾富足甲天下,文化上台湾民众文化素质也比大陆高得多,诸如随地吐痰等不文明的现象在台湾是较少的。而这些应该归功于台湾对传统文化以及对传统礼仪文明的维护,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在台湾老师以及学者受到的尊重远远不是大陆所能相比的,学生对于老师的尊重也是像传统文化中宣传的“一日为师,终生为父”那样尊师重教。
和谐社会既是指人与人的和谐,也是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但是人与人的和谐应该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环,只有真正的实现人与人的和谐才会有真正的社会和谐、国泰民安。众所周知,对立统一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任何一个社会的成员之间和各类群体(同类成员的集合)之间都存在着差异、对立和矛盾,但它们之间又存在着互相依存的关系,从而使它们能够在一定条件下共处于一个统一体(社会)之中。在某些情况下,各类群体之间的对立和矛盾会发展到十分尖锐的地步,甚至发生对抗,从而造成社会的动荡,还可能导致社会的质变;从哲学上说,和谐是协调一致的统一,是对立统一的高层境界。和谐虽包含着与对立统一相同的质和量方面的差异,但这些差异的相容程度却大为增高。在和谐社会中,虽然也存在着差异和矛盾,但各种差异不能离开统一而独立地表现出来,否则就会破坏和谐。首先,和谐具有统一性,只有合理的礼仪才能存同去异,舍小异全大同,古人笔下的大同世界亦是如此建立在礼仪的基础之上的。如果没有礼仪,互相之间缺乏了礼让,那么整个社会就很难凝聚成一个团体,实现真正的和谐。有了礼仪,成员间才会舍小存大,才能目标一致向前看,彼此之间较易建立诚信和友爱,因此其成员之间的差异较小,对立和矛盾也主要是非对抗性的,因而有利于达成并巩固社会的和谐;和谐社会必然具有包容性,求同存异。由于和谐社会坚持民主和法治,会逐渐形成一种公共理性,作为社会公平和正义的基础,因此其绝大多数成员会自觉地服从公共理性,并尊重他人在民族、性别、职业、世界观、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差异,保障其公民的权利,从而防止差异的扩大,减少因对立和矛盾导致对抗的概率。而维系的法宝便是礼仪。
中华民族乃是礼仪之邦,环视今日,人心不古、世风日下,传统文化存半舍半,礼仪之邦的名号名存实亡,故今日之中国人心混乱,各有其鬼胎。然礼仪的恢复也不尽是古代礼仪的恢复也包括近代的礼仪,无论古代的礼仪还是今人的礼仪都应该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扬其所长而用之,若如此,中华文化流行于世界,风靡世界之潮指日可待,我等拭目以待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