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那三棵果树

发布时间:2022-10-16 20:11:26

“越鸟巢南枝,胡马依北风。”对故乡的依恋,是每个人内心深处最朴素、最真挚的情感。时间如梭,转眼间我走出故乡已经三十多个年头了。想起故乡,就想起了故乡那三棵果树——“麦黄杏”、“靑穗梨”和“灯笼柿”,这诗意般的名字,让我有着无尽的憧憬。岁月悠悠,故乡遥遥,可那三棵枝繁叶茂、香飘四溢的果树,仿佛就浮现在我的眼前。

(一)麦黄杏

古木参天,银杏千年。可三老太家临街的那棵杏树并非什么贵重的树木,它只是一棵普通的果树。我清楚地记得,三老太家没有院墙,偌大一个宅子仿佛就是一片空地。只有西边两间泥墙土屋和东头一垛不高的柴草,四围几乎都敞荡着。那棵杏树就长在柴垛的南面。杏树又高又大,树身距地面二尺多的地方分成三枝岔干,呈三角对立。靠北面的那枝长有一人来高便平展开去,朝向西南和东南的两枝劲拔向上、竞相生长。

三老太很勤快,杏树下总会被她打扫得干干净净,我和小朋友们时常在那里弹弹珠、摔纸牌。有时,闲着没事,还爬到树上捉虫子。记得当时,虫子的种类还真多,什么老水牛、放屁虫、花大姐、刀螂子等等。它们个个都有自己的神通,很是好玩。我们来回爬上爬下,树的分杈处早已被磨得光光的、滑滑的。那棵杏树,当时看上去很苍老,虽然说不清老树的阅历,但它见证着岁月的沧桑,陪伴着三老太的晚年,也带给我们无尽的快乐。

每到春二月,“吹面不寒杨柳风”,杏花就迫不及待地粉墨登场了。稠密而红艳的花骨朵儿,好像在赴一场约会,一夜之间灿然绽放。花市热热闹闹,熙熙攘攘,无一丁点绿叶相伴。杏花朵朵,有的像毛茸茸的耳朵,有的像停泊的画船,还有的像撅起的粉嘟嘟的小嘴,引发我们无尽的遐想。远远望去,整个树冠犹如一团漂浮的绯云或凝滞的彩霞。风儿过处,枝梢摇拽,那一簇簇盛开的杏花,粉红而淡白,鲜艳而不娇娆,清香而不腻人。

三老太搬了张软床放于树下,上面还铺了半截蒲席,蒲席边上补了两块蓝粗布。我们玩累了,就躺在上面小憩。仰头观望,有时发现杏花还在玩着魔术似的,含苞待放时的红艳艳,开着开着,就变成了浅红粉白,可等到飘落的时候,居然像下了一场纷纷扬扬的白。随着花瓣的凋谢,嫩黄的叶片儿很快冒出枝丫,一场水的滋润,叶片变得油绿起来,“花褪残红青杏小”,枝头的花托处悄悄地生出豆粒儿大的杏儿来。

春夏自然交替,不经意间,毛茸茸的青杏像一个个小铃铛似地挤满了枝丫,你推着我,我拥着你,嫩嫩的,青青的,晶莹圆润,惹人喜爱。三老太家没有什么人,人们都说她命苦。三太爷得了个肺结核,早早地死去了。他的两个儿子,一个死在了抗日的前线,一个建国后考上了大学,到很远的地方支边去了。由于那时交通不便,工作又忙,二儿子只有过年才偶尔回来一次。三老太说,她这两个儿子都争气,有这棵杏树陪着,她就知足了。

我们每每放学,把书包往三老太床上一扔,就在树下玩开了。女孩蹦瓦、踢毽子,男孩子下方、摔凹(wa)物。杏树下俨然成了一个游乐场,天天都很热闹。三老太挺喜欢我们这些孩子,“唧唧喳喳”、“蹦蹦跳跳”的,她也不觉得烦。有时坐在那里静静地看我们玩,有时还给年龄小的孩子鼓劲壮胆。当我们在树下尽情玩耍的时候,树上那胖嘟嘟的“新生儿”也没闲着。它们沐着阳光,与虫儿幽会,与风儿嬉笑,听鸟儿唱歌,伴叶儿逍遥。初开始还略显得羞涩,带着几分胆怯,渐渐地便亮出圆圆的脑袋,像颗颗绿色的翡翠,晶莹透亮。

转眼过了立夏,到了小满。小麦扬花,柳絮飘飘,杏子长到了拇指肚一般的大小。它的表皮开始变得光滑,硬硬的,青里泛黄。我和小朋友们禁不住诱惑,急于想品尝黄黄的杏子,便趁三老太忙着的时候,飞快地爬上树去,顺手摘下几颗,装进兜里,哧溜滑了下来。拿起一颗,猛咬一口,酸得嗤牙咧嘴,涩涩的,苦苦的,真有忍不住想吐的感觉。这一切,三老太虽没有亲见,可总也瞒不过她。等她忙过以后,又走回来,只需一看我们的表情,她什么都明白了。但她并不责怪我们,而是语重心长地对我们说:“想吃桑葚子要等到黑,要吃酸甜的杏子得变软。”

岁月如歌,时间如流。麦子终于由绿变黄,田野里弥漫着幽幽的香味。布谷鸟开始叫了,麦黄杏也就进入了成熟期。枝头鸡蛋大小的杏子,三五成群,一簇一簇,黄腾腾、亮晶晶的,整个树枝都要压弯了。圆圆的杏子红中透黄,黄中透亮,晶莹饱满,熟中透香。抬头望去,那一颗颗缀满枝头的鹅黄色的杏子,半遮半露地藏在一片翠绿里,煞是可爱,老远就有一股挡不住的诱惑。这时的三老太已经准备好了绳子和篮子,伙伴中那些攀缘高手,沿着爬熟的路线,噌噌地坐在了最佳位置上,摘杏子的比赛活动便拉开了序幕。杏子摘下来后,小伙伴们就围坐一圈一起品尝这“劳动成果”。

麦黄杏,是李属杏子的一种,果实发育期较短,从坐果到成熟大约只需五十多天。刚摘下的熟透的杏子,软软的,用手一捏,一掰两半。杏肉呈橘黄色,鲜嫩可口,香甜中透着微酸;杏核光光的,鼓鼓的,暗红色,似乎还带些水点,边缘处有一道薄薄的月牙。如果稍硬,尚需捂一捂。放上个一两天,杏子就会变得又红又软。这时,拿上一粒,放进嘴里,一股香中透甜、甜中含酸、清新舒适的味道,由内到外,爽遍全身。杏核是我当时的爱玩之物。如果想吃,砸开它,如玉雕琢一般的杏仁,嫩白晶莹,吃到嘴里又脆又香。

(二)靑穗梨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是唐代诗人岑参对边塞风雪的描写。真正大面积的梨花盛开的情景,我也曾见过。想当年,老家村南便是一方大梨园。不过,那里的梨多为小黄梨,酷似铃铛,满身生锈,核子很大,吃起来渣多水少,木咯噔的。但当时也有一种梨,与此恰好相反。这种梨,青皮白瓤,中间鼓圆,两头细小,形如纺锤,吃起来脆甜脆甜,核子很小,几乎无渣。我们当时都叫它“线穗子梨”,有时就简称为“靑穗梨”。

家乡的那棵靑穗梨树偏偏就生长在了二奶奶家。二奶奶家和我家同住在一个南北向的胡同里。我家在东,她家在西,斜错对着,相隔不远。每次上学、放学,我都得从她家门前经过。二奶奶家是三间土坯起脊房,四周是穿胸高的土垛子院墙,邻路靠南是一个门楼。说是门楼,其实不是什么楼,而是一间简易房。没有前后墙,前墙就是大门,来往过人,就是一个过厅而已。那棵梨树就长在门楼的北面,树身有墙头那么高,四五把粗,树枝很疏朗,朝四外散开,几乎占据了半个院子。伸出院墙的部分,斜斜地向上,青叶铁杆显得虬劲有力。

二奶奶经常就坐在大门口,头顶一方蓝粗布手巾,满脸的皱纹,阴沉沉的,见谁也不说话。我们上学放学走过那里,她很少看我们一眼,偶尔一轮,也是那种目无表情的样子。我们也不和他说话,走对过时,只是不自觉地加快了脚步。因此,二奶奶家这棵梨树我们很少接近。平时路过的时候,也不过抬头望望。有时看到鸭蛋般大小的靑穗梨悬挂枝头,脆生生的,便不由得“噗咋噗咋”嘴巴,也只好作罢。试想一个疯老婆子,就像一尊瘟神似的,形影不离地守着那棵树,谁还敢越雷池半步。

更何况关于这棵梨树,还有不少悲情而又令人生寒的故事。二奶奶家是高成份,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地主”。二奶奶的老公公曾经当过保长,在解放初期被镇压了。据说这棵梨树就是他亲手栽的。二奶奶的丈夫,也就是所谓的“二爷”,文革中经不住轮番批斗的折腾,在一个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挽了个绳套,神不知鬼不觉地吊死在了梨树的那根斜枝上。埋葬了二爷后,有人提议除掉这个梨树。可二奶奶在二爷死后不久,就变得神经兮兮的了,伐梨树的事也就无果而终。

二奶奶有个女儿,名叫“梨花”。听人们说,她正是梨花盛开的时候出生的,人长得也像梨花一样地纯净。由于家庭背景,她早早地便辍了学,二十多岁出落得像个仙女,可没有人敢娶她。倒是队长家那个不成器的二小子,整日地游手好闲,看到梨花娇美的面容、苗条的身段,大言不惭、垂涎三尺地说:“梨花长得真漂亮,早晚是我的。”人们听了,只是笑笑,谁也没有太在意。可没过多久,有一天晚上,梨花哭着跑回了家。四奶奶问她,她也不说,只是一直悲泣。第二天早起,当四奶奶醒来时,却发现梨花平躺在梨树下,早已不省人事,旁边还扔着一个毒药瓶。整理遗物时,人们才知道她被人糟蹋了。

强暴她的人是谁,梨花没有说。梨花死后,是队长两口子招呼人埋葬的。队长家的那个二小子也很长一段时间没露面。等人们再见到他的时候,已经是梨花死后一年多了,他的腿不知是什么原因却断了一条。有人问二小子,二小子说:“是自己不小心摔断的。”有人问队长婆,她只是叹气,有一次不小心,说漏了嘴:“他爹真狠心!”还有人找队长求证,队长的回答很简单,两个字:“活该!”人死如灯灭,杏花一狠心走完了她自己的一生,可二奶奶却越发显得苍老而又更疯癫了。

二奶奶还有个儿子,人们都叫他“秋明”。听我父亲说,“秋明”其实是“清明”的转音。“梨花风起正清明”。清明出生时,这棵梨树正满树开花呢!一簇簇梨花缀满枝头,喷云吐雾,在碧绿的枝叶映衬下,莹白如雪,那该是靑穗梨树大放光彩的一年。清明长大后,高挑的个儿,白净的面皮,像古典小说里所说的白面书生。脸白是好看,但不是书生。清明早早地下学后,便跟着师傅学了做木匠活的手艺。清明头脑灵活,手脚灵动,又会说话,深得师傅的器重,眼看着手艺大长。

乡村小学要换一些桌凳,支书让清明师徒过去了。由于二人手艺好,价格公道,支书婆知道后,想趁着打套家具。没曾想,这机缘却成就了一段婚姻。支书家有个三女儿,性格开朗,人长得也不错,挑三拣四的,一直也没有订婚。她一见清明,简直是着了迷,一下便爱上了。清明也喜欢支书家这三妮子。婚姻这事,有时真的说不清。两个孤男寡女,双方相爱,却恰恰出生在那个时代“水火难容”的家庭。看是捉弄人,可有人被捉,有人却抗争。清明的婚姻最终是爱情战胜了势力。不过,清明每年不少用靑穗梨孝敬他那年老的岳父和岳母。

关于靑穗梨,我至今还有一段难忘的记忆。那是一年的深秋,我咳嗽得厉害,母亲给我拿了药,吃上几次,仍不见好。咳嗽的时候,喉咙里好像卡住了似的,有掐不断的丝带。有时我感到顿得胸脯疼,便两手趁搭着抱在胸前。上学或下学走过四奶奶家的门口,我发现她怪怪的,眼睛一直盯着我。走过老远,我偷偷地回头看她,她还在看我。母亲听人说一个偏方,说梨润肺,加上白糖熬能治咳嗽。可到哪去找梨呢?正当我们一筹莫展之际,傍晚关掩柴门时,我发现木桩子旁边有个黑不溜秋的东西。我走近一看,原来是一块蓝粗布手巾,抖开却是意想不到的三颗靑穗梨。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去不费工夫。我喜出望外,急忙交给了母亲。

当天晚上,母亲就给我销了几片,靑穗梨瓤,白亮亮、水灵灵的,看着就很好吃。母亲给我熬了一碗汤水,我喝得连一点渣都没有剩下。第二天早起,母亲又让我喝了一碗,我算是过了一次想吃靑穗梨的瘾。说来还真灵验,加上吃药,该上学的时候,我感到咳嗽就没有那么厉害了,不住声咳嗽变成了间歇性的。看我渐渐地好起来,母亲才突然想起这梨子来得蹊跷。当我给母亲讲起四奶奶的怪异时,母亲全明白了。她让我用那面蓝粗布手巾兜上鸡蛋送还四奶奶。可她说啥也不要,一直往外推,最后只留下了那条蓝手巾。我看到那天她脸上的皱纹舒展了,在阳光的映照下,一明一明的。

(三)灯笼柿

记得在乡下老家,有一种说法叫做:“吃柿子,专拣软的捏。”因为柿子越熟越软,熟了才甜;硬的则发涩难吃。后来这种吃熟柿子的现象被人们称为“欺负老实人”。老实人真的不可欺,有本事你就找茬子缠。当然这只是一句笑话。什么样的人也不能欺负,人与人之间,要互谅互让,互帮互作。不过说到这熟柿子,我一下便会想起故乡花大妈家的像灯笼一般的柿子。

花大妈并不姓花,而是姓李,也不是她穿得多花,而是她最会说话。“花”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好像是个贬义词,诸如“花言巧语”、“花枝招展”、“花天酒地”、“天花乱坠”等。当然,还有我们河南人爱说的那句:“光屁股骑斑马——穿的不花玩的花”。花大妈人很好,既不花里胡哨,也没有那些花花肠子。她是一个媒婆,在当时那个年代,特别是对于没有个主心骨的人的来说,成事不成事全在她的一张嘴。都说熟透的柿子甜,听过花大妈说话的人,没有人不觉得她熟络地一套一套,不但嘴甜,而且说得很在理。

花大妈家就住在村东的大池塘边。她家是三间正屋,两间西屋,干柴棍插的篱笆墙,篱笆墙上长满了青青的眉豆、葫芦等藤蔓植物。一个大院子就栽了一棵树,这棵树就是柿树。柿树从根部分成两株,或许是当年在一棵老树根上嫁接的,也或许是一颗老柿树斩了之后又新生的芽儿长成的。总之,两株柿树并列而立,几乎不分大小。我经常到池塘边玩,记得柿树下好像垒有一带花墙,墙不很高,里面还养着几只鸭子。鸭子有时静静地卧着,有时迈着方步,边走边叫,头仰得高高的,黄黄的角质的喙很是好看。

花大妈家的这棵柿树不但长得出奇,而且结的柿子格外的大。柿树并不是很粗,每株相当于食指和拇指的一掐,但两棵树干都很直。树冠也不能算大,可伸出的枝条较长。每一根枝条上都结着方方正正类似于糕点形状的柿子。这种柿子开淡黄色的花,做扭儿就比其它柿子大。绿色的托儿像一顶荷叶做成的帽子,倒悬的柿子大大方方,没有一点点羞涩,一个个像调皮的娃娃,脸上似乎还带有浅白的灰,爬到高处,再给你扮个鬼脸,可爱极了。

我最初接触这棵柿树,是在篱笆墙外捡到它的一枚叶片。那枚叶片,有巴掌那么大,厚厚的,油绿油绿的。它一面光滑,一面叶脉鼓起。捡起它,拿在手里,摇上一摇,俨然成了一把精致的小扇子。读书的时候,我把它夹在其间,做一枚书签,感觉既优雅又美观。随着叶片的由青变红,树上的柿子也由青变黄了。黄黄的柿子高挂枝头,像点亮的一盏盏灯笼,高高低低,错落有致。一棵柿树就像一座灯山,满树的柿子晶莹透亮,一盏盏灯笼竞相生辉,把一个农家小院装扮得红红火火。

据说,花大妈家的柿子不是谁都能吃到的。在柿子还未成熟前,她就已经做好了计划。哪门亲戚不太好说,这中间作梗的人又是谁,他的心结在哪里?她都一一弄得清楚明白。当然她一不骗,二不哄,丁是丁,卯是卯,把情况和问题都说到桌面上,让人心服口服。双方都服了,她才拿出她家那诱人的灯笼柿子。这时候的柿子,经过她耐心地捂烘,早已变得红红的了,既绵软又香甜,最绝的是这种柿子还没有核子。她说:“是成熟和香甜的爱才化开了人们的一个又一个的心结。”

都说清明的事也是她一手办成的。可当人们问她的时候,她却说:“是人家小两口前世修来的福分,也是这辈子坚持的结果。要说我起的那点作用,说实话还应该归功于我家那‘灯笼红’。刚开始,我咋说都不行,没想到清明的岳母喜爱吃灯笼红,我就从灯笼红说起。”这一句引起了大家的兴趣,都想知道个所以然,便急不可耐地问道:“这咋说啊?”“咋说,你没看这灯笼红长在树上是这样的吗?最初做扭儿青涩时是这样的吗?一切都在变的。想当年,保长在的时候,挺风光的吧,后来死了,他儿子也死了,你们想像柿子从坐果到成熟落过多少?一茬一茬地都在变,都在往好地方变。”

大家似乎若有所思,不过还有人问:“光说变,清明他岳母就信了?”花大妈接着说:“不信,你们听听是不是这个道理。清明和三妮的婚姻是自生自长的,就像这灯笼柿子,如果人为地不让它长,它只有败落,可败落对谁会有好处呢?只有自然长成了,柿子才由青变黄、由黄变红。清明和三妮爱情与婚姻也正是如此。清明家经受了风雨,有了三妮的爱抚,会很快地成长起来,最终也会像灯笼柿一样鲜亮、甜蜜。这世上的人啊,都需要一颗爱心!”大家听罢情不自禁地为花大妈鼓起了掌。

我当时虽然不懂得这么多道理,但看到大家都很开心,我也很高兴。可让大家意想不到的是,花大妈在讲完这些道理之后,她让儿子从家里用竹筛一下把所有捂好的灯笼柿全端出来了。一排排、一颗颗的灯笼柿,火红火红的,像燃起的宫灯一样鲜亮。很多人都没见过那场面,一时便惊呆了。当每个人手里都拿到一个灯笼柿的时候,简直还不敢相信。花大妈说:“尽管吃吧,今天我请客!”人们这才反过神来。那是我第一次吃灯笼柿,我觉得它是我人生中吃得最甜美的一次了。

故乡啊,难忘的故乡!我忘不了麦黄杏,因为我忘不了那慈爱而又大度的三老太;我忘不了靑穗梨,因为我忘不了那个特殊年代的特殊记忆;我忘不了灯笼柿,因为我忘不了那成长与成熟中需要的阳光雨露与深沉的爱!故乡的果树,又岂止三棵,哪一棵没有生命的故事?又有哪一棵没有熔铸我们的生命?我爱生命,我爱故乡,我更爱故乡那三棵果树!

阅读更多抒情散文,请访问生活日记网 用日志记录点滴生活!散文频道。
喜欢散文,那就经常来哦

该内容由生活日记网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