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迦牟尼猜想》之七 —— 度化之路

发布时间:2024-07-14 09:02:50

一切机缘成熟,理所当然的,释迦牟尼佛开始了他的理想的第二步——度化众生。

这是一条没有尽头的道路,这也是一条可以让人感得绝望的道路。这样的理想,注定就只在于理想之中,是一个达不到的境地;对于这样的理想,你所有的只能是一个“希望”,一个来对抗你的绝望的希望。大多数的时候,相对于念想中的“受众”,所谓的“度化众生”,不过是佛陀自己的一厢情愿。一如鲁迅的终生都为改良国民精神而战斗,到最后,更多时候也只能“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了。

这样,虽然有着大悲大勇大智如佛陀者,也并非谁都会信他。虽则佛典经籍之中,每有佛陀度化的记载,几乎都是以对手得度而告终。但那些都是有着“佛缘”的“善知识”,是“可度之人”,而与佛无缘的众生,却实为大多数。即便佛陀于菩提树下开悟之时,也宣告过“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但许多人偏就不信这一套。

所以,佛陀的“初转法轮”,当然是要找到颇有“佛缘”者。据说,佛陀最先想到的是两位他先前曾经专程拜会过的大仙人,因为在佛陀看来,他们是最聪慧易悟的。然而,此念一生,半天空中即有声音告知:此二位仙人昨夜命终。

没有法,佛陀只能退而求其次,去找先前跟着他一同苦修六年、而如今还在波罗奈国鹿野苑苦修的憍陈如等五人了,因为,他们也都是异常聪明有道行根基的人。

早先,当佛陀放弃苦修,离开苦行林时,憍陈如等五人很是不满。现在却远远地看到佛陀又过来了,就一起议论道:“这个瞿昙沙门,已抛弃苦行,回到世间,接受饮食的乐趣了,他不再有修道之心。现在他既然来到这里,我们不必站起来迎接他,也不要跟他作礼问候,不要问他有什么需要,不要给他铺座位,如果他要坐下来,就随他的便,我们大家都不跟他说话,只当不曾看见他一般。”

商量既定,他们就干等着佛陀近来了。然而,等佛陀走进苦行林,这五人却不由自主地从座位上站起来,向佛陀纷纷殷勤礼拜奉迎。

据说,佛陀是早知他们心中的非议的,鉴于此,佛陀因情施教:“我们出家,都不应去执著追求这两个极端:一者,是放纵,人们处在情欲中,一天到晚都陷溺在享乐的生活中,这是粗俗的凡庸的行为,与幸福了不相干;二者,是苦行,虽然苦行看起来十分虔诚,但实际上是对自己的虐待,这是痛苦的粗野的行为,也与幸福无缘。你们绝不要趋求于这两个极端,即既不要放纵,也不要自虐。因为形体在痛苦中,心中就会懊恼烦乱;身体在快乐中,情绪就会因快乐而起伏波动。所以说痛苦和快乐,这两者都不是道的原因。现在,如果能舍弃痛苦和快乐这两个极端,按中道行事,你们的心就会寂静安定,就能修习那八正道(八正道:一、正见;二、正思惟;三、正语;四、正业;五、正命;六、正精进;七、正念;八、正定),因而脱离生老病死的祸患。”

憍陈如等五人听闻讲法,心里非常高兴,竟至雀跃欢呼起来。

佛陀观察到这五个人有了较深的根基,可以承受修道的重任,于是就对他们宣扬“一切皆苦”的理论,大抵来说就是: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等等,都有“八苦”,即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五阴炽盛、求不得。

而这些各样痛苦,都是建立在“有我”基础上。只要谁生出一丁点‘我’的想法,他就会再经受如此的苦痛。贪恋、嗔怪、痴昧等,都是因为有‘我’这一根本才产生的。这三毒,是各种痛苦的原因,它们就像种子,只要种进土里,就会生根发芽。众生因为这些缘故,所以才轮回在三种有业(欲界、色界、无色界)之中。如果灭除了‘我’的思想,以及贪恋、嗔怪、痴昧,各种痛苦也就会从此得到断灭。

这就是佛陀的“世界观”了,表明了这“世界观”,接下来就要结合了这“世界观”,来说一说“人生观”或者“价值观”,也就是著名的“四圣谛”。

“憍陈如,你们听着:苦,你们应当知道;集(一切烦恼之因的集聚),你们应当断灭;灭(涅槃之寂灭),你们应当证得;道(觉悟之道),你们应当修习。憍陈如,我现在已经知道苦谛,已经断灭集谛,已经证得灭谛,已经修习觉悟之道,所以我得到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因此你们现在应当知道苦谛,断灭集谛,证得灭谛,修习道谛。如果有人不知道这四圣谛的,应当知道这人就不可得到解脱。”

最后佛陀总结说:“真正证得佛法者,会舍弃色、受、想、行、识等五取蕴;舍弃了五取蕴,就舍弃了一切虚妄的见解,甚至对舍弃都不再执著,人就不会再有任何虚妄的欲望,不再有无谓的束缚和烦恼;没有了欲望和束缚、烦恼,也就将得到解脱。从此认识到此生已尽,现在过的是清净梵行生活,因为在人间的任务已经完成,所以再也不会轮转世间。”

当佛陀三转四谛、十二行因缘法轮时,憍陈如在诸法中,远离尘垢,获得了法眼净。在佛陀的众多弟子中,憍陈如第一个最先觉悟,所以他被认为佛的第一个弟子。

听了佛陀的讲道,这五人于是向佛陀匍匐顶礼,请求说:“世尊,我们五人已经见到道迹,也已经证得了道迹,我们现在想以佛法归依,愿意出家修道。只希望世尊能发慈心悯念我们的心愿,听许我们出家。”

他们于是成了比丘。这是原始佛教中有比丘的开始。佛教中有所谓三宝,是为佛、法、僧。到这时,原始佛教三宝都已经具备,佛宝即是释迦牟尼佛,法宝是四圣谛法,僧宝就是最初被剃度的五位比丘。

接下来的事,是许多“第一”都相继出现了。譬如第一个“优婆塞”(居士),第一个“优婆夷”(清净女),第一个“比丘尼”,等等这些。再接下来,佛陀降伏颇有名望的“三迦叶”,组建了一千多人的僧团。此后,还陆陆续续的凑齐了佛门的“十大弟子”,有智慧第一的舍利弗,神通第一的目犍连,天眼第一的阿那律,多闻第一的阿难,密行第一的罗睺罗,头陀第一的摩诃迦叶,议论第一的迦旃延,布教第一的富楼那,持戒第一的优波离,解空第一的须菩提。此外还有五大菩萨:大慈弥勒菩萨、大智文殊菩萨、大行普贤菩萨、大悲观世音菩萨、大愿地藏菩萨。这些佛陀的伟大弟子们,都为佛法的宣扬起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在佛陀一生的弘法路程中,有许多重大的事件,我这里就不一一详述了。总之,“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而佛陀的一生,也注定是传奇的一生,是为了理想而奋斗到底的一生。

佛陀大约公元前563年出生(当然,一系列的年份都是还有着争议的),在豪华的皇宫里长大,16岁和同龄的表妹结婚。因为“老病死”等大苦觉到“一切皆苦”,终于,19岁的悉达多,在耶输陀罗生下罗睺罗不久,就决定放弃优越的生活条件,一心一意地去寻求人生真谛。此后“五年访道,六年苦行”,终在菩提树下,所有人生疑题似乎一下解开。悉达多大彻大悟,终成至圣佛陀。这时他已经30岁。此后,在49年的弘法生涯中,他游遍整个印度北方,向所有愿意听讲的人宣讲他的新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公元前483年,在拘尸那城娑罗双树间的七宝床上,佛陀右胁朝下,头枕北方,脚指南方,面西背东,安然而卧。这时正是中夜时分,万籁寂然,没有声音,如来带着慈祥的微笑在娑罗双树林下,舒缓悠然地进入涅槃之无境之境。

还有两篇,这个系列就要完结了。在写下一篇《涅槃·彼岸》之前,我还想插一段传说在这里,算是这一篇的终结,下一篇的起引。

释迦牟尼佛在世,讲经说法四十九年,应得度者皆得度。魔王波旬看到佛陀度了很多人,心里很不舒服,他来见佛,请佛赶快涅磐:“你度了那么多人了,可以涅磐了。”佛陀觉察到自己与娑婆众生的缘分已到,就答应了波旬的请求。

魔王波旬说:“你涅磐后,我一定要破坏你的佛法。”

佛陀说:“佛法是正法,没有任何力量能破坏。”

魔王波旬说:“呵呵,正义永存,邪恶也不会消失。你在世时也不是人人都信仰你,我的徒子徒孙不也很多吗?人性本恶,学坏容易学好难。你入灭之后,信仰你的人会越来越少,信仰我的人会越来越多。”

佛陀说:“你破坏我的佛法对你没好处。佛光是普照之光,照耀着善良的人,也照耀着邪恶如你之人。如果正法时代一旦结束,你的福报也就完了,等待你的就是无间地狱,你会在地狱中受无量种种苦。”

魔王波旬:“我知道佛祖是不说谎的,但是,佛祖你也知道命由心造。我会设法避免地狱之苦的。”

佛说:“多行不义必自毙,哪里能避免得了!”

魔王波旬:“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波旬亦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在顺应百姓方面,佛祖你是比不上我的。你戒律森严,极力强调贪欲的危害,教人远离贪欲。而我顺应百姓的欲望,满足百姓的欲望。众生没有贪欲那里有我波旬?”

佛说:“我有佛经留世。”

魔王波旬:“经典是死文字,要教化众生,还是需要人来解释。”

佛说:“我有僧宝留世。”

魔王波旬:“你要教化众生得引进新人吧。你老人家不会拒绝我的弟子接受你的教诲吧。”

佛说:“不会。”

魔王波旬说:“到你末法时期,我叫我的徒子徒孙混入你的僧宝内,穿你的袈裟,破坏你的佛法。他们曲解你的经典,破坏你的戒律,以达到我今天武力不能达到的目的。”

佛祖听了魔王的话,久久无语,终于,两行热泪缓缓流了下来。

魔王见此,率众狂笑而去。

肖复

8月18日

阅读更多写人散文,请访问生活日记网 用日志记录点滴生活!散文频道。
喜欢散文,那就经常来哦

该内容由生活日记网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