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捶打罗,一捶定音

发布时间:2022-08-01 03:22:40

锣是一种响声乐器,是采用黄铜制作的,锣由锣体、锣架(锣绳)、锣棰三部分组成,因用“响铜”制成,故也有“响器”之称。结构较简单,锣体呈一圆盘形,四周以本身边框固定,用锣棰敲击中央部分振动发音。一般中央部分略凸,称为脐、光或堂,是发音的主要部分,脐的大小、厚薄与锣的面积比例,决定着音调的高低,也有中央部分平坦无脐或突起成半圆的球状,这些都构成了锣的主要特征。锣脐与锣边之间称为锣面、“二位”或“内、外八字”,在锣边一侧钻有两个锣孔,以穿系锣绳,便于提携或悬挂锣架。长期以来,经过各族人民不断的精心创造,由于应用的地区和场合的不同,在中国形成了品种繁多、各具异彩的锣,约30余种,其中常用的有大锣和小锣两种。

锣的制作步骤是三步,一、采用浇铸的方法进行成型,二、然后进行打磨,使其通体光滑。三、锻打锣齐中心部分,使其厚薄均匀,最后找出锣心。一面好的锣,没有一位好的锣手或者一位好的锣手没有一面好的锣,都不能发挥其最大作用,只有一位好的锣手能配上一面好的锣才够打出超常的声音。不会打锣的人,每一锤打在锣上,总是在不同的点上,没多久这面锣就损坏了,因为在锣心周边产生了折力,会打锣的人,每一锤总是打在锣心上,这时才能发挥最大的音效。所以说,锣手每次换一面新锣时,必须先找出锣心的位置,锣心的位置不一定在锣的圆心中(多数是不在的)。

现在想找一面好锣不好找,想找一位好锣手更不易,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会制锣的人已经绝种了,以后可能连知道这些事的人也没有了。

千锤打锣,一锤定音。

这句话已经是一句成语了,可是,它是在实际事情中引申而来的。

很少有人知道制锣人的含义,制锣人在制锣时,先在地上放一块铁块,铁块中心凸出一鸡蛋大小的球体,制锣人手上拿着一把球形锤子,将打磨好的锣放在铁块上,然后用手上的锤子敲打,每一锤打下时,上下的球点总是在一个点上,轻重快慢全凭耳听,主要是将锣心周边打匀,敲打的时间长短是根据锣在浇铸打磨的情况而定,当制锣人感觉差不多时,只听到重重的一下,这面锣就完成了,那最后一下的点就是锣心。通过解剖知道,那一点很薄很薄。这就是千锤锻打,最后一下定乾坤,故说成:“千锤打锣,一锤定音”。这种技术在我国已经失传了。

MIN写于2012年元月于

阅读更多记事散文,请访问生活日记网 用日志记录点滴生活!散文频道。
喜欢散文,那就经常来哦

该内容由生活日记网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