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临终嘱托
父亲过世前三十八天的二0一0年十二月十七日上午,已决定卧床的父亲示意要看他的诗稿。我马上把他书桌上的一沓诗稿拿给半卧在床上的父亲,他看了几眼后示意还要,我即刻把在书桌上的所有诗稿都拿来。父亲有些吃力的看了看,说:“就是这些。”少顷,他对我说:“你看看。”我明白父亲的意思,他知道已没有气力和时间去完成他的愿望,让我帮他整理。“我整理一下,”我抬手指了指电脑。“可以在网上发表。”他点点头。又倾,父亲说:“起个名字,叫百年百首。”我找来他的《百年百首》给他看。“已经有了。叫‘百年百首(二)’吧。”他说:“行。”随后,我在纸上写出“百年百首(二)”,拿给父亲看。父亲再次说,“行。”过一会,他又说:“你先看,在里面选,不是全部。然后再给孩子看。她认为没问题,在她办的网上发表。”我说:“现在没有限制了。”他说:“不是。要选好的,不要让人家说不好。”我这才明白父亲的意思:拿出来的一定要是好作品。包括临终前三个月前所作。二、整理编辑
我是在父亲去世后的次月开始认真阅读父亲的诗稿。对我来说,这是个艰巨且难以完成的任务。一是我不懂书法,连一个法帖都没有完整读过;二则我虽喜欢文字,也写过一些现代文,但对古体诗知之甚少。
刚开始,我像看天书一样。为辨识父亲的字,我将不识的字抄录下来,形成了一个小字典,然后依据《百年百首》里的楷书对照逐一辨认,再通过查汉语字典,解读诗意。而后又查阅父亲生前用过的清代版《草字汇》,辩识那些不识的字。经过努力,两个月后,我识别了诗稿中九十%的草字。在此基础上,开始了整理和编辑。
父亲用铅笔已将诗稿编写了目录和诗稿页码。看内容,这些诗作大多创作于九十岁前,从书写和用纸看,应是未定稿和随意所作的草稿,因为父亲在书写《百年百首》时,用的是A4复印纸。
根据原目录排列、诗稿页码、书写用纸和内容,我将诗稿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书写在“计件工资计算表”背面,并像《百年百首》那样写有楷书对照文字。原五十九首,其中一首已选用在《百年百首》,九首书写重复,三首已标注弃用,整理出四十五首。第二部分诗稿的用纸与第一部分相同,所不同是没有书写楷书,多首有改动的痕迹。这些随意书写的作品,更显书法功力,诗文用词考究,意境深邃,应是这部诗书集的精华部分。原稿五十二首,其中一首已选用在《百年百首》,二首与第三部分诗稿重复,三首已标记弃用,二首多处改动、标记问号,一首内容不全,二首内容重复,整理出四十一首。第三部分诗稿的用纸为废旧的电脑打印纸。从内容看,很像随意书写的日记,但书法水准明显下降。应为九十岁后整理以前作品所书,其中包括去世前三个月所作。原稿一二0首,其中内容重复四首,不完整一首,我弃用五首,整理出一一0首,增编二首,共一一二首。本集总计一九六首。此后,我开始在电脑里敲打目录、辨识对照文字及注释初稿。
三、艰辛过程为辨识、解读其中的二十多首诗稿,我请教一位书、画、篆刻均达到一定功力,也写古体诗的老朋友,他帮助我识别了二十多字。对父亲的诗作,他也不能完全解读,有的“只能意会不能言传”。他直言,我太了解现在的书法家了。他们能达到“书匠”就不错了,有几人能读懂法帖,写出像样的文章,更别说作诗了。这些人的作品大多是抄录名人诗文,能创作出诗书合一作品的凤毛麟角。他坦言,老先生的书法遵循法度,自成一家,诗文用词考究,意境深邃,很少有人能达到老先生的诗书功力。不识,说明我们学养还达不到。他衷告,没人能帮上你这个忙。你只有通读《草字汇》,慢慢的就会认识其中不识的字。
我还将第二部分诗稿发给网友曲径通幽。她认真阅读诗稿,对其中有些诗的解读让我开拓视野,受益匪浅,深感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此后,我还到公园走访多位地书者,并通过网友介绍,请教一位小有名气的书法家。结果这些人认识的草字并不比有我多,有的连《草字汇》都没有见过,诗词知识也少的可怜。无奈,我只好按照老朋友的建议,认真的反复阅读《草字汇》。一个月后,我辨识了诗稿中九十九%的字,对辨识对照文字和注释做了一次较大修改。九月初,我将几首没有完全辨识的诗稿发到网上,寻求精通诗书者,结果应者寥寥,有几人的辨识也是不得要领。
为将诗稿制成诗集,我先后联系了几家印刷单位。得到的信息:因为要用photoshop电脑软件清理、修整每幅手稿,再合成对照文字和注释,要价六七千元。女儿说,由她来制作爷爷的诗集。女儿的电脑操作和平面设计能力不容置疑,但她工作十分忙,同时不具备编辑这类书籍能力。再有,诗稿的对照文字和注释还需不断的修改,也不适合马上交付他人制作。经过思考,我决定自己来做。对电脑平面制作技能为0的我来说,这又是一个挑战。自学是困难的。经过近一个月的努力,我几乎一无所获。最后还是在女儿通过电脑远程指教,学会了使用photoshop软件制作这种诗书集的方法,于十月初正式开始制作诗集。同时在制作过程中再次修改与完善对照文字和注释。图书制作是一门专业。在学习与探索中,我经三次修定才确定版式,对此前做过的一百多幅页面作了两次较大修改,在十一月中旬完成了这部诗集的制作,而后做了一次全面的修订。
受学养所限,我对父亲诗作的注释,仅限于所了解的创作背景,自认为的生僻字,诗稿中改动的文字,所书日期及几首诗作的解读。好在父亲的诗虽有深度,但文字较浅白,只要反复阅读和揣摩,还是可以理解大意的。
四、走近父亲
父亲晚年阅读了大量的历史、古典和近现代经典诗文、哲学、易经、宗教等书籍。其中诗歌类为最。我曾按他的要求,到市图书馆为他借阅建国后的现代诗集。在一本《千家诗新注》中,老人家用铅笔在每页的空白处写满了诗作。父亲小时候受到过严格的古文、诗歌训练,又一生与书为友,应该具有较高的文学修养和文字功力。这些学养习一定都融入到了他诗作中。
父亲生前很少提及老家、童年和他近百年的人生经历。然而,父亲把这些都写到了诗作中。在诗中,他常常怀旧,想老家,想亲人,记述走过的人生路,其中有九首诗写到了老家和童年。有二十四首诗写到了文革。他是在用一种独具的方式,控诉那个给中华民族带来的巨大灾难的年代;鞭挞那些无知的小人;赞美当下的生活。读父亲这样的诗,我常常有一种无尽的酸楚和难以言状的感慨。
晚年的父亲在读书,创作诗书作品中度夕阳。与许多老年人一样,晚年的父亲同样是孤独的。一束花草,一个摇头娃娃,孙辈,重孙辈的成长,一段回忆,大自然的变化都是他的创作素材。他把与先贤对话的体会,读书所得,对亲人,祖国,大自然的爱,个人情感和人生的感悟都写到诗作中。
父亲的诗稿似日记,亦如一部回忆录,记录了他近百年人生经历。读书与思考使历经近百年风雨后的父亲理性、豁达、平和、睿智的面对人生和走过的路。也使老人家能够坦然面对即将逝去的生命。有多首诗作和句子堪称至理名言。
十个多月来,我与父亲一同回顾他所走过的人生路,以及对社会与人生的思考,老人家用一生学养和心血凝结的文字与思想在时时敲打着我的心灵。
父亲的诗书作品是一位历经近百年人生沧桑阅历的知识老人对人生,中国文化、社会的认知、思考和感悟,是留给我们后人的一笔宝贵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