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枝扦植

发布时间:2024-07-09 16:42:01

每年的清明时分,我总会设法返乡扫墓,探访父母土坟的情况,这是除了“大寒”节气之外,能够为父母尽一点孝道的机会。因此,虽然姊姊一直希望我能将父母骨骸火化晋塔,但我则认为土坟的风水方位和视野环境都不错,所以并没有答应。

清明前后,正是桑椹盛产的季节。每年扫墓之后,我总会利用返回童年老家的机会,顺道经过小学母校。一方面回味童年求学的时光,虽然学校高大的木麻黄业已不见,求学时期的校舍绝大部分皆已改建;另一方面则是探访那几棵种植在校园角落的桑树。这个角落地方是一块畸零地,原本是学校的垃圾场和菜圃区,曾经被辟建为水泥手球场,只是由于人口大量外移,现在似乎已经有些荒芜了。

这几棵桑树会吸引我们注意的原因,乃是因为它们生长的地方,正巧是两条岔路的会合点,该处校园围墙低矮,又有一个出入口。曾在十多年前经过该处时,看见路边停着两部轿车,几个大人正在那里采摘桑椹。基于好奇的心理,乃在返回老家之后,又刻意折返前来一探究竟。只是由于事出突然,并无准备盛装的器皿,因此只能以身边的塑料袋暂且权充应用而已。

从此以后,每年的清明扫墓之后,我和内人总会刻意前往该地,采摘桑椹。从树下满地的落果以及枯枝处处横阻的现象可以窥知,这个角落地方,大概平素也很少有足迹进入,更遑论能够刻意予以整理了。因此,今年我就特地以身边的花剪工具,将这些较细的枯枝先行剪除,至于较大的枯枝,则留待来年再应用锯子整理了,希望因此能够让其恢复原本生机盎然的模样。

当然,如要回溯与桑树的结缘历程,那么就要往前推及小时候的养蚕经验了。那时候学校校园没有桑树,我家的田园也不可能种桑树,因为桑与丧同音,在农村是被认为不吉利的植物。因之,桑叶的来源,就只能依赖用零钱购买了。现在回想起来,那时候养蚕也是蛮辛苦的,还好只是养了几只,应景地观察它们的生态变化而已。

几年前的清明过后,有一天六姊突然打来电话,要我回乡采摘桑椹,因为她在水道土堤上头所栽种的十来棵桑树,正在结实累累。有了在学校采摘桑椹的经验,因此乃带着大小水桶容器,开车载着内人、朋友以及她从台北前来探亲的母亲,一路从高雄北上台南家乡,来一趟清晨的归乡之旅。当然,这主要并非乡愁,而是要到六姊的田里采桑椹。

低矮的桑树,只种三年的时间,在看似柔弱的枝条上,尽是满满的桑椹果实,从淡青、粉红、鲜红到艳紫,穿插编织成一幅美丽动人的彩绘图画。在微风下轻轻摇曳,在艳阳下展露新姿,无尽的生命力,就此绵绵铺陈。

采桑椹之乐,全在于欣赏,不在于经济价值。怀抱着一颗欢喜之心,感受着那份收获的满足。偶而捻来数颗艳紫硕果,一面相互赞叹欣赏,一面享受那种沁心的酸甜,似乎一切的烦恼,在瞬间就化为乌有。难怪高龄八十的老婆婆,会像小孩子那样雀跃,身手矫捷地穿梭于桑枝细条之间。令人不禁顿悟,原来人生之乐似乎不在华屋盛宴之境,而系存乎于微风自然之中。

一边采果,一边食椹,紫色色泽顿时沾满每个人的双手和双唇,彼此面面相觑,体验最新流行的紫色彩妆。只是在欢笑过后,如何将手中和唇上的紫色色素洗净,则成了大家共同的一大难题。多次的清水难以洗涤,无数次的肥皂搓洗,依然毫无用武之地,正当大家一筹莫展之际,六姊的婆婆适时成了我们的救星。

六姊的婆婆告诉我们,去摘取数颗青涩桑椹,将其放置于手中和唇上,连续搓揉和涂抹,再用清水冲洗,那么这些紫色的痕迹,就会自然消失得无影无踪了。就这么简单,又那么神奇,相同的桑椹果实,不一样的发展阶段,青紫相克,遗痕匿踪,果真是相当神奇。世事的奥妙,果真尽藏于大自然之中,如能胸怀谦卑之心,跳脱制式思维的话,那么在面向无尽大地之际,我们将会发现更多、获得更多!

为了复演桑树的发展历程,乃以柴刀砍下两三枝条带回。经过仔细分段切割、去除芜枝之后,总共扦插了十多株桑树枝条。历经一番辛勤的照顾之后,最后竟然仅有五、六株发芽,存活率约仅占三成左右。在相同的枝条取样与切割,在相同的扦植时机与照料下,其结局竟然会有如此重大之差异,也的确令人费解。

仔细检视这些已发芽株体,可以发现其株体皆较其他未萌芽者为壮硕。依此推论,先天体质是否健硕,可能是造成这次萌芽差异的重要因素之一。只是如再深入省思,则亦可明了固然株体瘦小者无一幸存,但是体质较佳者,却也并未必全部存活。因此,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这样的结果,着实有待于农家子弟的我,细细的琢磨与领略了。

由于这几株桑树成长快速,屋顶菜圃区无法承载,因此乃在来年的梅季节时分,和一批茄苳树苗,一同移植于公园的空地之上。如今有三株桑树成功落脚于公园内,且已长至两公尺左右高度,只是其所结的桑椹虽然甘甜,但果粒体积却是很小,与当初姊姊田埂上的大型桑椹,有着颇大的差别。相同的品种,不一样的结果,让人不禁有着“橘逾淮而为枳”之叹。

这项的差异,可能来自于地理的因素,与气候应该没有多大的关系。因为姊姊所种的桑树,系生长于田沟土堤上面,水分的吸收不于匮乏;但是公园上面,除了自然的雨水以及人为的补充之外,无法有着其他的水源可资供应。因此,它们在水源不足的地区成长,处境可说是颇为艰辛。

复以,这些桑树成长的公园区域,成土丘状,地势显然较高。在周遭并无池塘的情况下,这些高出的土丘,显然系由外地运送而来,难怪里头会有颇多的建筑废弃物堆积夹杂其间,仅是上层表面覆盖泥土并种植草皮而已。在这样恶劣的地质环境下,显然不若田沟土堤的土壤那样的肥沃,因此其成长也自然受到相当大的障碍。

桑枝扦植,制式思维受挫;青紫搓揉,老妪真言解惑。自然一部书,大地无尽藏。走入自然,谦卑为怀;浸淫大地,虚心为师。终究,理论来自实际,学问源于力行。不耻下问,方能增长智能;不辞小流,终成泱泱大川。

《论语》〈子路篇〉──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如映照于这次的采桑椹经验,孔子“吾不如老农”的话语,实乃是智慧真言,确实值得自认聪明的人们,仔细玩味与省思……

阅读更多经典散文,请访问生活日记网 用日志记录点滴生活!散文频道。
喜欢散文,那就经常来哦

该内容由生活日记网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