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过童年原野──旱田稻作

发布时间:2024-09-01 22:55:44

在人与环境的交互过程中,人类的智慧,往往会因所面临的困境而被激发,斜坡梯田的建构,就是一个显著的实例。而旱田稻作的种植,也是在这种突破制限思维下的另一种耕作方式,让原本缺水的土壤,继续绵延着人们无限的希望与憧憬……

水稻,顾名思义是一种需水性很强的农作物。台湾的河流由于干枯分明、流量不大,不若大陆的泱泱大河,可供航运和灌溉,因此水稻栽培所需的水源,绝大部分系来自于山区水库。而家乡的嘉南大圳,就承担了此一重责大任。

台湾由于地狭人稠、山坡陡峭,复以量集中、河川短促,大部分的雨水,很快就会流入海洋,因此成为世界第十八位缺水区域。如果不幸遇上干旱,水库所储蓄的水源,无法全面提供农田耕种之需求时,在民生用水优先考虑下,农田水利会便会对原有之灌溉区域,采取分区轮流灌溉、或者是鼓励休耕等方式以为因应。

所谓分区轮流灌溉,乃是依据水库蓄水量,将所属灌溉区域分成灌溉区和非灌溉区两类。灌溉区内的农田,由于可经由大圳获得灌溉水源,因此可以栽培稻作。但是,非灌溉区的农田,因为无固定水源而只能看天脸色,因此会以休耕、种植绿肥、或改种杂粮等方式处理。只是,有些农民由于长期的种植习惯或是粮食来源的考虑,往往仍会设法栽种水稻而不作他想,旱作水稻的种植,乃因之而应运而生。

基本上,这种旱作水稻的栽种方法,与传统以育苗、插秧方式的水耕稻作不同。它是将泥土翻松打平后,牦成深度约五公分的一行一行小沟,每行间隔与插秧者相似,大约有十五公分之谱。把稻谷整齐地洒进小沟中,再以工具将沟填平之后,用石轮或重物碾压,使稻谷周围扎实,以求能够经由泥土的毛细现象,提供稻子生根发芽所需的水分。因此,旱作水稻系采用直接播种的方式,与水耕稻作的间接移植插秧模式有别。

旱作水稻,其整个的成长历程和周遭环境,几乎与旱作杂粮类似。除了偶而会抽取地下水或池塘之水,以湿润土地之外,并无法像水耕稻作一般,有其充沛的水源,以随时提供其发展之所需。因此,栽植旱作水稻所最期盼者,那就是天空能够乌云密布,来一场及时大雷雨,藉以纾解稻田旱象。此种看天脸色的耕种模式,农民心中的无奈与压力,绝非外行人士所能深切体会的。

由于旱作水稻,基本上系长期处于缺水状态,为了能够有效掌握水分起见,其须根的发展,显然就会比水耕稻作更为深入、繁密与广布;而其吸水能力,也会因之而更为坚实。深入土中,乃根源于周遭水分太少,必须藉此取得必要水分;繁密与广布,则企求能快速、大面积地截取短暂而至的雨水。此一情况与沙漠中的仙人掌情况一样,其根部往往可伸展达到其高度数倍长之范围,以备能有效、及时地汲取沙漠中难得的雨水,以应其整年生存之所需。

至于水耕稻作,由于其系处于丰富水源之区,在水分不虞匮乏的情况下,将会逐渐怠惰其根部原本的吸水能力。此种由于长期养尊处优,所衍生的功能退化现象,在平素多水时期,是不会有任何问题的。但是,一旦突遇缺水旱象,则会因根部的吸水能力不足,而使水稻立即受到严重的冲击,有时甚至会产生枯萎的现象。

在长期缺水灌溉的情况下,旱作水稻所播种的每粒种子,其所能分株侧生的稻秧数目,其实是相当有限的。因此,如就整体而观,旱作水稻的发展规模,就远不如水耕稻作。而此一现象,似乎也隐约透露着另一个深层的意涵。那就是,旱作水稻为了有效维持其发展生机起见,常会因应外在环境之实际情况,缓慢地扩展其既有根基,藉以避免由于不当的扩张,而导致整丛稻子因为缺水而枯萎甚至死亡。这种植物顺应环境的生存智慧,自认聪明的人类,其实应该要谦卑学习。

正因为旱作稻子系长期处于恶劣环境之下,所以其生存韧性就显然比水耕稻作为强。此外,由于旱作稻子的株体较为低矮、瘦小,各稻丛又系成行排列,其行与行间之距离较大。此种发展上的限制,虽然导致彼此之间的紧密度较差,但是通风度却相对较好,再加以没有像水耕稻作般,长期受水气的蒸熏,因此其病虫害的发生率,显然就比水耕稻作为少。由此可见,保持适度的干燥和良好的通风,也是防止病虫害发生的有效方法之一。

稻根广布,艰困环境勤觅生机;分株繁衍,前瞻务实巧布新局。困厄逆境,足可激发潜在斗志;养尊处优,却令人心逐步萎靡。以同一方法用之于所有事物,事实上不可能也不可行,旱田稻作的耕耘,就是一个明显实例。终究,环境不同,对象殊异,用心固须相同,做法理应有所调适。

衡之旱田稻作的特殊耕作模式,身为教育工作者,着实应该有着一番另类省思的空间……

阅读更多经典散文,请访问生活日记网 用日志记录点滴生活!散文频道。
喜欢散文,那就经常来哦

该内容由生活日记网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