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之骨》我的忘年之交楊昌儒先生

发布时间:2022-10-08 13:22:16

很多次想写写尊敬的楊昌儒先生,可每次坐于电脑前,又不知从和而说起,我和先生有师徒之谊亦有朋友之交,其实在心里我一直把他当作我的长者,父辈!这份情感是深沉和真挚的,在我上大学的老师中,有两个老师对我很好,一是楊昌儒先生,二是梁茜老师。如果说父母亲的早逝对我来说是一种永远难以弥补的悲痛,那么在我的众多师长之中,楊昌儒先生给予我的爱是父亲般的关爱,梁茜老师给予我的则是母亲般的温暖!这两位恩师的情谊,我想这一生我永远难以忘记,他们给予我的温暖、关心像一盏明灯般深藏于我的心里,指引着我的人生。在这寒冷彻骨的人间,让我感受到还有高尚的情操,高尚的人格,高尚的师德的人!之所以不敢轻易的写,去表达!一是自己文笔还不够足以表达出我对两位恩师的情感和感激之情,二是怕一些多嘴饶舌的人说,对两位恩师有吹牛拍马之嫌!鲁迅先生说:走自己的路,让他人去说吧!同时我也想梳理一下这久久埋藏于心间的情感,从先生的道德、文章、事功之中得到启发和感悟,让我再受益一次先生给予我的教诲,以籍此表达我对先生深深的谢意!

苦难的花,优异的人生

楊昌儒先生今年五十八岁了,在五十八年的岁月中,先生是没有虚度人生的,先生是布依族,布依族是个勤劳勇敢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民族 ,这个民族特别擅长于稻作文化的精耕细作,大多民族都是能歌善舞的民族,他们有深厚的文化,古老的记事史诗,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并且有自己的律法,曾经还有自己独立的政权,自己的管理制度。总之他们有一套完整的文化系统,无论是组织制度,物质资料的生产,特有的文化内涵。《好花红》是布依族经典的民歌,黔南州惠水县就有个以歌命名的乡,好花红乡。这是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英雄辈出的民族。

楊昌儒先生出生于黔南州平塘县一个偏僻的村寨,我没有到过先生的故乡,关于先生从小勤奋好读的事情,是在大学期间我有个同寝室的同学顾世宇,他的老乡现在不记得名字了,是顾世宇老乡的父亲在寝室告诉我的,简单的说是我校友的父亲告诉我的,当年的校友由于年少无知,读的是计算机系,挂科的科目比较多,学校通知他的家长到学校处理,帮助教育。这个校友和顾世宇是同乡,高中时候他们就是很好的朋友,在我们寝室玩耍的时间还比在他们寝室多,有时甚至会吵到深夜。白天在寝室睡觉旷课,因此挂科多也就不以为奇了。那个校友的父亲来到学校也是住我们寝室。可怜天下父母亲,从遥远的乡下赶来,找到他在我们寝室,白天夜晚循循善诱教育启发他,我当时刚好在寝室,听到他举例说:你看你们楊昌儒老师,从我们平塘里走出来,现在人家怎么样?他从小读书从他家寨子上走到学校都要经过我们家门前,从他家哪里走到学校上学要走十五里左右,那时条件那样的艰苦,人家都还能够学好,你现在条件那么好!还不好好的学,整个对得起自己嘛!花钱到是小事,可是你不学好的话,就耽误了你的前程!等等!就是那时听校友的家长说的,也因此对楊老师多了些钦佩之感。楊老师出生于五十年代中期,在他上小学的年龄应该是中国历史上国家最困难的年月,那时候不知道饿死了多少人,据后来我看到的相关的资料,中国那段时间饿死的人就有三千多万人,贵州饿死人最多的县份是遵义的仁怀县,一个县就有几千人,那是个特别悲催的年代。根据此推测楊昌儒先生上小学的年龄段应该在六十年代早期,既然出生在一个偏僻的乡村村寨,就可想而知当时条件的艰苦,一个七八岁的孩童,在当时整个国家的大环境下,不但挨饥受饿穿的应该也是很寒碜,我想那时冬天一定是不能够保暖的,还要早晚抹黑走在崎岖的山路上上学回家,那应该是异常艰苦的。能够活下来已经很不容易,当时楊昌儒老师也只是个孩子。生活和学习的艰苦可想而知,他像很多中国优秀的孩子一样,怀着对知识的敬畏和渴望了解未知世界的愿望,在苦难面前依然坚持着心中固有的梦想,无论在六一二年最艰苦的岁月,还是在十年文革期间,他都没有放下学习。从小学到中学,楊昌儒先生以优秀的成绩考上师范学校,毕业后回到家乡教书,走出偏僻落后重重叠叠的大山,了解外面未知的世界始终是他的梦想!机会总是给有准备的人!

七八年恢复高考后,他的父亲了解他,也知道他的想法和愿望,于是追着他,让他去参加高考,楊昌儒先生那时也是中学老师,在家乡也是不多的秀才了,然而自古忠孝难两全!看着上了年纪的父母,他想离家近点,帮助父母分担一下生活的压力,尽到一个孩子对父母的养育之恩。他也不想离开自己熟悉的乡土,自己深深眷念的故乡。然而,楊昌儒先生的父亲毕竟是个见个世面的老人,他知道楊昌儒先生的梦想,对知识的渴求,并且当时刚恢复高考制度,对一个祖祖辈辈生活在偏僻山寨的人来说,改变命运走出山村是个多么难得的机会。于是他不顾一切的追着逼着楊昌儒老师报名参加高考!在父亲的逼迫下,楊昌儒先生参加了高考,并且以非常优异的成绩进入了大学。他本可以取更好的学校,然而,他不想离父母太远,离自己深深热爱的家乡太远,于是,他选择了本省的一所大学,贵州民族学院!

勤奋的花结出丰硕的果( 文章阅读网:www.telnote.cn )

楊昌儒先生以优异的成绩进入贵州民族大学,就读政治系,由于成绩优异,毕业后被学校留下任教,先后在学生科,教务处,民族文化学院,旅游学院等单位担任行政事务和教学工作等职和贵州省青年联合会第四、六届委员。兼任中国人类学民族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民族理论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西南民族研究会副会长、贵州省民族研究会副会长、贵州省布依学会常务副会长。曾多次被学校和贵州省教育工委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和先进教育工作者,1998年被评为贵州省优秀教师。在八十年代,社会学刚好恢复,民族文化得以从新开设,楊老师就开始从事民族文化和民族政治理论的研究工作。他是第一个在民族学学科提出民族政策学学科的人,也是第一个出版《民族政策学》专著的人,他应该是民族政策理论作为独立学科的开山鼻祖。在学科建设方面做出突出的贡献,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先后承担了《民族理论与政策》、《民族学概论》、《行政管理学》、《思想政治工作管理》、《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马列原著导读》等课程。出版了《民族理论概要》(20万字)、《民族学纲要》(35万字)、《民族政策学》,(15万字),《民族理论论纲》(35万字),《贵州世居民族节日民族研究》(30万字)、《贵州民族关系构建》(49万字)等著作。参与策划出版《布依学研究》(一至八辑)和《中国布依儿女名录》(约200万字),担任副主编。主编《生态环境与民族文化专论》,承担吴仕民主编《中国民族理论新编》撰写工作。承担多项省级和国家级课题,发表论文70多篇,其中有不少论文被权威期刊转载,论文《改革开放与民族心理》曾获得贵州省政府第二次哲学社会科学四等奖,著作《民族政策学》曾获得贵州省政府第四次哲学社会科学二等奖,著作《民族理论论纲》获贵州省政府第七次哲学社会科学著作类三等奖等。论文多次被国家核心期刊发表,特别是全国都比较权威的《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刊载几十篇。我曾经作过统计和比较,他是贵州民族大学和全国民族类高校在《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发表和刊登论文最多的教授!

在学校上大学的时候,就听到很多的师长说:他早就应该提为学校的付校长了,由于种种原因,他迟迟得不到提拔,在我大学毕业后,终于因他在科研方面取得的突出成就,教学方面取得的成绩被提拔为学校的领导和管理层,这对于学校的科研和喜欢学习的学生来说是幸运的事。因为任何一个国家、单位、民族。好的领导任职,发展得都比较快。也因此民族大学在科研方面和教学方面和学校的建设方面得到了较大的改变和提升!“让贵州民族大学了解世界,让世界了解贵州民族大学”是一次我回母校看到标语!

对于母校我是感觉到光荣的,于我来说:在大学期间经常和老师交流,一次梁茜老师在办公室说:学校将开一个座谈会请学校老师和学生谈谈学校的发展和建设。我和梁老师建议说:贵州民族大学有很多的优势,比如学科建设方面,校园环境建设方面,校园文化推广和宣传方面。梁老师要我具体的说:我建议到,贵州民族大学校园面积宽广,可以和地方政府合作,请他们来建设我们的校园。比如捐赠建设贵州各地的民族特色性的建筑、雕塑等。比如信封,学生来自祖国各地,并且同学之间交流联系写信的多,可以和邮局合作,学校有自己的信封,这对贵州民族大学的宣传是很好的。和梁老师的建议,不知道是我和当时的学校领导决策层的想法不谋而合,还是梁老师觉得这个建议和想法不错,后来都得到落实。学校开展了校地共建,使得美丽的校园发生了较大的改变,校园环境越来越美。贵州民族大学也有了自己的信封!前次去母校,在校办公室,看到平时喝水的纸杯上都有了贵州民族大学的字样!贵州民族大学在全国高校中地位名次影响越来越大!

我可以自豪的说:于母校我是有感情的!我也曾为母校出过一份力,那怕是个小小的合理建议!毕业后,我曾经到过很多的高校,包括全国的知名学府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南开大学、云南大学、四川大学等高校,在和他们的研究生和博士生甚至是老师交流的时候,我感觉到我的知识面和知识结构有的比他们还全面。知名的大学不一定都是一流的学者和专家,也不一定培养出的学生都是一流的学生。不入流的大学不一定没有一流的专家和学者,也可以培养出一流的学生。我不能够说我是一流的学生,但我知道在民族学学科方面,贵州民族大学一定有一流的学者和专家,比如我认识的贵州民族大学的两楊,楊昌儒和楊庭硕先生!其实在心里一直把母校和师长看得很重,并且经常地告诫自己,无论在何时何地绝不给母校丢脸。国家和民族,个人与单位,学校的老师和学生都要有文化的自觉和觉醒。我觉得它非常重要。他不是傲慢,是一种文化的自信力!任何时候我们都需要自信!只有拥有自信力,在困难面前我们才能够勇敢的面对,不去回避,才能够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总结出自己的不足,从而得到进步和提高!

楊昌儒先生在繁忙的行政事务,科研和教学之余,也经常地写出一些文笔很优美,思想很深刻的散文,他的散文透着深厚的笔力,并且融进了民族文化学科的学理知识,如给楊正勇先生著《生于平塘》作的序《留住我们的根》就是一篇文笔很优美的散文。简短的一片小散文,让人看了受到启发、感悟,并对自己的乡土产生深深的热爱之情。当然先生对平塘县是熟悉的也是热爱的,并且深深的了解自己故乡的文化,如果没有这样的生活沉淀和积累,甚至热衷的喜爱,是写不出这样的文章的,他不像一些所谓的序言充满客套虚伪的语言,看了让人觉得是吞了一只苍蝇般难受、恶心!还有《幸福:人类新信仰》、《朱子读书法》、《学会弯腰》、《最优秀的人是谁》、《“熟”是创新之母 》、《活着的意义》、《好花红情韵》、《奇石妙迹绝》、《大学与人生》、《人生三界——忍、持、悟》、《缘分的诠释》等,我曾多次的建议先生,想办法整理结集出版,先生总是淡然的微笑,以后再说吧!我看到先生的散文文笔很是优美,并且往往会得到彻悟。只是想让更多的人得到分享!于名于利,先生早也看得淡然了,并且早也是大学校长,民族理论方面的权威专家。民族学方面的知名文化学者,中央民族大学的博士生导师,多所学校聘请的客座教授、名誉教授!并且先生在贵州民族大学晚提为大学校长之前,学校很多的老师、学生都为先生叹息而感觉不平时,先生也是坦然的面对,并且没有听到先生半句抱怨之语。可见先生对名利看得是多么的淡薄!以平常心专心于自己的科研和教学工作,这也是先生取得丰硕科研成果的一个原因吧!

幸福的家庭,争气的孩子

先生的家庭是很幸福的,常言说:一个成功的男人后面,往往有个优秀的女人!王师母在民族大学附属中学任教,并且也担任着领导职务,她默默的甘于奉献,在干好本职工作的同时,还承担着繁重的家务,让先生安心于搞科研工作,并帮助先生整理稿件,出版著作!在先生父母亲在世时,也经常地陪先生在节假日回老家陪伴父母,亲尽孝道。并多次接父母到贵阳居住,可老人习惯于故乡的生活,在不了多长时间又总念叨着要回家,先生和师母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只得在微博的工资中省吃俭用,筹钱在平塘县城为父母买了一套房子给两位老人居住。前几年,先生的父母亲双双去世,先生感叹的说:他将近一两年还没有从失去亲人的痛苦中缓过神来,师母总是细心的陪伴、安慰、照顾先生!先生一生有师母的相知陪伴,先生是幸运的,也是幸福的!先生的孩子很是争取,从小学到大学直到现在在中国航空航天大学读博士,先生的孩子在先生和师母的言传身教影响下,也是个很优秀的人才!

很长时间了,将近四五年的时间,总想写写先生,以作为学生对先生的感谢和培养之情,及其钦佩之意,前几天,突然来了思路,于是,今天草草而成。我想,将来我还会抒写先生的,先生的道德、师德、人品,我还要继续的写,影响于我的不仅仅是先生的学术成就,还有先生的人格魅力!先生的人格魅力,如先生书房里的兰草,在我的人生弥漫而馨香。他影响着我的一生!

阅读更多写人散文,请访问生活日记网 用日志记录点滴生活!散文频道。
喜欢散文,那就经常来哦

该内容由生活日记网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