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见到了德德玛
来源:2014-5-10《咸阳职院报》(总第89期第三版副刊) 张 阳
钟情于德德玛老师的歌曲,始于很小的时候,当时十三岁的我正上小学六年级。记得第一次听到德德玛《草原夜色美》,还是我的邻居家时常播放一些有关草原的经典音乐歌曲,德德玛那独特的演唱风格和嗓音将我的心紧紧抓住,德德玛的名字也深深印入脑海。
自那时起,听德德玛的歌我逐渐喜欢上大草原的音乐。一次,在内蒙古电视晚会上首次看到德德玛演唱《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感情非常的真挚感人,给我的第一印象她很像个“爷们”,不仔细看不听声音,几乎你分辨不出她究竟是男是女。德德玛1947年生于内蒙古额济纳旗。她的演唱浑厚醇美,音域宽阔,气息通畅,富于激情。她将蒙古族长调唱法与美声唱法相结合,融为一体,在民族声乐领域独树一帜,走出一条成功的道路,被人们称为“草原上的夜莺”。听说她在一次出国演出时,突发脑溢血,身体右边瘫痪。但在她的生命中,始终奔涌着马背民族游牧生活中那流动与飞翔的光荣与梦想。她没有被病魔击倒,她希望能用一生的歌声来赞美她生长的内蒙古大草原。直到2007年大病初愈半身瘫痪的她,在北京举办了一场个人专场音乐会,以此为标志,正式宣告她的复出。
德德玛是我既熟悉又陌生的一个人。熟悉是因为我在各媒介常听到看到关于她的事;陌生是因为我认识她,她却不认识我。以前听说她在内蒙古家乡办了一所艺术院校——内蒙古德德玛艺术职业学院,直到2013年3月份和7月份我去过内蒙古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在初次的参观后,回到陕西,写了《心中的草原》刊发在《咸阳职院》报上。2014年3月份,我应好友之邀,来到内蒙古呼和浩特市赛罕区巴彦镇的德德玛艺术学院,这所院校正是德德玛老师出资开办的,她是学院的法人。一天中午,我正漫步于德德玛艺术学院,忽然看见一辆轿车在院内停下,从车上下来一位拄着拐杖的老人,朋友笑着对我说:“她就是德德玛老师,每年开学之初她都会来学校主持重大会议,你运气真好,刚好有机会能见到她的。”
说实话,德德玛是名人,名人自然就不容易接近。我心里是这样想的,也做好了被拒绝的心理准备,然而事实却不是这样。当听朋友说德德玛老师开了一个多小时会后还不顾身体疲惫要见我时,我激动不已。德德玛坐在刚开完会的会议办公桌前,手里拿着《咸阳职院》报,面带微笑:你叫张阳?我用蒙族人的礼仪回答:赛拜努(汉语意思:你好)德老师!我叫张阳,来自陕西,是陕西省咸阳职业技术学院一名师范类毕业生,长期以来很喜欢您的歌曲,算是您的歌迷!德德玛老师洪亮的女中音悦耳动听:“谢谢你对我的支持和关注!你们学院的这份报纸我已读过,是一份不错的报纸,像一股清新的晨风,你的文章写得蛮不错的,文采很好啊!”德德玛的褒奖令我不知所措。听她侃侃而谈,看她优雅的举手投足,吃中午饭时间到了,德德玛和我握手道别,望着她拄着拐杖步履蹒跚的背影,我心里不是滋味。( 文章阅读网:www.telnote.cn )
听朋友说,德德玛是一个要强的人,身体如此状况,还坚持办学,为教育事业奉献爱心。当别人劝她在家安度晚年时,她说,家乡养育了我、培育了我,我才有了今天。我是一个牧民的孩子,我要回报家乡,为家乡培育更多的艺术家。
我想,对于德德玛老师,用“德艺双馨”四个字来概括是再贴切不过了。不论在荧屏上,还是现实中,从德德玛身上永远看不到浮躁,永远见不到造作,她就像大草原一样,让人可亲、可近、可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