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美好的感觉,它始终藏匿在人内心深处,很少表露。我便去追朔那感觉的渊源,发现它始于儿时,进而我又想到童话故事,那些旧像在心底沉淀着,只有在梦中才会展现。儿时喜欢看动画片,长大后,就要强迫自己不去看,因为自己长大了,要看更有深刻意义的节目。我觉得这是极其悲观的,失去了最原始的自己,换取的是最教条的成熟,实在不划算。就像感情,它从美好感觉中逐渐变得复杂,难以驾驭,当事者也会感到疑惑,不知该如何走,为恋爱而恋爱,还是为其他什么恋爱,很迷茫,最终浪费了青春,浪费了激情,也浪费了生命。
古有言: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话在如今,可当“古董”去理解,父母看哪家孩子不错,便认为这孩子与自己孩子相配,极力撮合。倒好似嫁(娶)的并非自己孩子,而是他们自己,怕自己的一生错失良缘。便放下话来,唯他(她)不娶(嫁),反抗无用。
尤其丈母娘在此处干涉更甚,恨不得自己披上那嫁衣,乐呵呵与女婿领证去。女儿只像那提线木偶,被操纵着,连挣扎都不允,就这么荒唐的生活下去了。丈母娘钟情于物质,为女择偶时,先问有无车房,而非人品如何,让做后生的不解。为此,有兄弟扬言,要去做银行家,把银行开到丈母娘家里。当然,这是个笑话,但也充分揭示了物质时代的种种无奈。
在这种情况下,女孩也会潜移默化的接受那种物质观念,也将物质最为交往前的试石。其实这也并非坏事,男孩大可不必为此苦恼,你可反而测之,钟情于物质,却说那是现实的,直接放弃即可,那女孩不值得去爱。任谁都懂,总将物质放在嘴边的女孩,根本不懂恋爱和生活,他们眼里只有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是不切实际的。那些幻想钓金龟婿的女孩,对柴米油盐不过敏,对生活细节不感冒,她们还需要在社会中历练,受些伤害,才能顿悟生活的真谛。
我认为人是该受些磨难的,特别是感情方面,否则只会陷入更大的磨难。家长在那个时候只能扮个好人儿,说些安慰的话,发些气愤的牢骚,却再不为自己当初的武断而追悔,他们把儿女引入悲惨的生活,自己还会跟自己说,终于了结了桩心事。
生活中很多行为都是病态的,它们被好的表象所蒙蔽,被传统观念支持,堂而皇之的去搞破坏。真的,这时候,你需要用行为案例来佐证它。比如,文化大革命时,破四旧那是积极正确的,换到现在,可是要吃牢饭的。虽然这个对比未免牵强,但也说明对的东西,也许并非对的,要参考现实来区别才行。你若觉得喜欢谁,就不要被不了解情况的人误导,他们擅长用传统真理来说服你,迫使你跟着他们的选择走,殊不知,他们的选择,其实跟你的一样,也是他们喜欢谁,便否决其余的,只是你不敢而已。( 文章阅读网:www.telnote.cn )
中国近年离婚率攀升,跟此现象有直接的关系,我把这关系做了总结:追求表面,忽视内在,儿女虽懂内在的,却抗不住父母“生活经验”软硬兼施的引导。在儿女的恋爱婚姻面前,做儿女的却被排除在外,除了亲热父母不参与,其余的父母都要去亲身感受。这样,父母才会觉得儿女真的幸福了,他们就此抽身,将未来婚姻的不幸留给儿女去承受。
注:杂文本是带有批判色彩的,所以文中有些观点并非以偏概全,而是指某种社会现象,若没在这个范畴,就不用参与其中,当个看客即可。当然,我这样去写,并非代表我现实生活如何。批判的文总需要有人去写的,否则,大家都去看“积极向上”的文了,缺少了警示性的文也是不健全的。在此,欢迎批评,我自当踊跃改正,将更好的杂文呈现给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