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走到很远的时候,是我的童年,牛背上的童年。童年是在七十年代度过,从庄稼地里爬出来的孩子很小就认识了牛,也学会了牵牛、骑牛。牛是童年的玩伴。
读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冬季父亲看管全生产队十多头牛,因为是冬天,野外难觅青草,牛就关在一栋茅草屋搭建的牛舍里,给牛喂些干稻草,并把牛牵到河边饮水,还让牛出来遛达呼吸些新鲜空气。父亲接受了我当他助手请求,很多成份是与父亲作伴。但逞能的我要找事做,就试着把牛牵到河边喝水,牛天性驯服,没有欺侮我人小就不听我的指挥,我很快熟悉了这门差使;夜间就陪父亲睡在牛舍(防牛打架或挣脱缰绳跑掉)。儿时总爱图新鲜,能与牛打交道是孩提时最开心的事。
开始的第一天,就有味道,我和父亲把所有的牛牵到外面,分别牵到河里喝水后,等到回牛舍的时候不记得那条牛拴那个牛栏了,我和父亲正纳闷的时候,有趣的事情出现了,呆了一会儿的牛自个儿没有人“请”就慢腾腾地走进了属于自己的那片空间。呵,牛并不笨,他们有记忆,肯定也有他们的思想,只是不如人能表达,只有跟牛打交道才能感受牛对人的忠厚和对人的无私奉献。
牵牛喝水的感觉好惬意。我双手抓住牛角,牛就顺从地低下头来,等我双脚站在两只牛角上,就慢慢地抬起头,让我爬上牛背、然后拿着缰绳,轻轻地鞭打牛背到河边喝水。牛喝完水后又赶着牛悠悠然走回“居室”,坐在牛背上这样的怡然自得的情境现在的小孩已无法体验到了。不过惬意的时候也有“惊险”,有一头牛到了河边不听使唤,竟自往河中走去,径直到了淤泥地区,我在牛背上无法跳下来,牛还是步步往前走,它的肚皮已贴着水面了,如果再往前移,就会和牛一起“湿身”。我穿的棉袄,如果人在水里浸一下,就会挨冻一场,如果完全湿身,打湿了衣服就没有换的了,那只有窝在被窝里等母亲把湿衣服烤干才有衣穿。在我的脚差不多接触水面,惊恐万分的时候,牛停下了前进的脚步,一通咕隆咚地喝完水,再没有往前走,缓缓转过身来上岸了,我吓出了一身冷汗。
睡在牛棚的感觉好温馨。那是真正的牛棚,开一个便铺与牛同住在一间屋子里,铺与牛栏也就一两米,与牛同眠。乡村的夜是寂静的,但牛舍并不宁静,牛不知道是否有睡眠,嘴不停地回诌,尾巴甩打着,啼子踢打着,屋子里洋溢着旺盛的生命;十几头牛挤在一间大屋子里,吃喝拉撒全在里面,挟杂着牛气牛粪牛尿的嬗味。没有电的时代我早早钻进了被子,牛群里发出的声响和味道给人带来别有一番滋味,在那杂味充溢,声响不断的小小空间里,在父亲老掉牙的故事里,我酣然入睡。童年时的这种新奇体验深深烙在我的记忆深处,至今历历在目。
真正开始放牛娃的生活是我十岁的年纪。我还没有到拿工分的年龄,生产队有一头做了手术的牛需要照看(不需要一个壮劳力的工作量,其他牛都放到芦苇场由一名大人自由放牧),因为我有过看牛的经历,队长征求父母意见,父母见我有要求,并且能给8口之家增加一点工分,能为粮食紧张的家里多分一些粮食,就同意我做这份差使。于是我在牛背开始了童年的收获。
因要读书(那时只半天多的课),放牛的时间只能早晨和放学后。天刚蒙蒙亮我揉着睁不开的眼睛强迫自己起床,在晨雾中骑着牛慢慢前行在乡间田野小道,田野里曾是童年玩伴嬉闹的天地,我知道那里是鲜草肥美,我总是选择到青草细嫩丰富的地方放牛。早晨有很多的露水,牛特别喜欢吃带露水的草,吃得很认真和专注。我在牛背上,没有太多的依托,看看太阳初升、听着小鸟的啁鸣、有时哼几曲革命歌曲,如果有要背的课文就把书带上坐在牛背上读,牛背上背书效率很高,很快就能读熟了,早晨的时光很快被打发掉了。到八点的样子,牛已吃饱了,找一个有大树的地方,把牛拴在树荫下。然后匆匆忙忙回家吃上几口饭,背上书包一路小跑到学校上课。放学后囫囵吃几口饭又开始放牛。下午放牛时间充裕,活动空间也大。我喜欢把牛牵到有大人们集体劳动的地方,一边放牛一边凑热闹,分享他们开心的谈笑,听一些我所奇闻异事。有时还有一些互动,大人们出一些题目考我,庄稼汉子的学历与我差不多,难倒我的题目也不很多。在那资源匮乏的年代,能借到一本小人书是最好消遣,骑牛背上反复地看,书上的文字几乎背得了,就仔细揣摩图书上的人物。实在没事做,就做长大后的梦,一会儿是想当老师、一会儿想当军人,但没有做过当老板发大财的梦。十岁的年龄,已没有父母呵护的奢求,也没有懒惰贪玩的企图。放牛的日子很平淡,也很充实,虽没有时间与儿时的玩伴嬉戏打闹,也没有依附在父母,家人中亲近,但履行了读书、放牛的责任。一个人在空旷的原野放牛也没有寂寞害怕畏缩的感觉。下雨天,披一件塑料雨衣,不能完全挡住细密的雨点,淋湿了衣服也没有太多顾忌,也没有退却的念头。现在我能耐受寂寞,较少有过孤独的感觉,也许要感谢牛背上陶冶了我的那份恬静、心如止水的宁静吧。这样的日子延续了半年,到冬天,在芦苇场野牧的牛群回来了,与我朝夕相处的伙伴归入它的队伍统一在牛棚内放养。自豪的是我放养的牛在牛群中别有风采,毛色很亮,膘也很肥,特别精神,自己特有成就感。结束放牛的那段时间,我还真有点不习惯,没事的时候总要到牛舍串串,爬到牛背上坐坐,有时还牵它到外面喝水,童年的伙计,我对你的那份依依不舍不知道能否感受得到?
童年的日子与牛相伴。第二年暑假,一起长大的小伙伴终于到了可以放牛年龄。“双抢”结束后,生产队里八九个一起长大伢儿被安排每人看一头牛。我融入了放牛的队伍,也不再有过去的孤单,放牛的活动更有色彩。
放牛集体出行的时候,一行人就骑着牛顺次而行,象一支骑着骏马要出征的队伍,行赳赳、气昂昂地朝目的地迈进。有时到河(洞庭湖)边放牛,湖边有成片的防浪林,林子下面是碧绿的青草,牛有群体意识,放在河边,它们自动集中一处吃草,从不乱跑,我们可以放手不管,几个伙伴就玩一些儿时的游戏。玩得多的是“争上游”,从大人手里淘汰的扑克,又成了我们最着迷的游戏工具,四个人玩,两个打对,旁边还有观战的,一打就是半天,胜负并不重要,看重的有玩牌的机会。
有时会把牛放到集镇附近,到集镇就不回家吃中饭,各自带点米,向父母要几毛钱,到镇上吃一碗2毛钱的面条,还兑几个包子,包子的味道很有诱惑力,又香又甜,每个人都舍不得完全解决,各自带回家,给家里人尝尝味道。记得我带回家时遇上邻居老大娘,我作主送她一个,她舍不得吃,给了她的女儿。
有时会到湖里放牛,那时没有围湖造田,有一望无际的湖泊,湖里长满荷花,也布满水草,微风轻拂,满是荷叶的香气。牛最喜欢吃鲜嫩的荷叶,我们就用荷叶做遮阳的帽子,骑着牛在湖里穿梭,牛吃着田田的荷叶,我们则摘着莲蓬伏在牛背上吃莲子,摘多了,就带回家,给家里人享用。在湖里还发生一件仿佛就在眼前的事,一头母牛将牛犊产在水里,叫秋菊的急得大哭大叫,好久我们似乎才听到哭声,循声找到他,才知道是牛下了崽,我们也没有办法,就进行分工,一个把母牛牵好,一个看护牛崽,一个去喊队里的大人,记得是我把队长喊来的。
放牛如果到了人家菜园的附近,那一户的瓜果就会“遭殃”,“偷”得多的是黄瓜,因为要“割资本主义尾巴”,其他特色的瓜果不多。偷瓜一般是调皮伙伴所为,有明确的分工,有望风的、有动手的、有接应的。偷的过程中模仿电影里侦察兵的样子,用树枝扎在头上,贴在地面葡伏前进,彼此用手势交流、成功率比较高,屡屡得手。偷到手后就找一个地方共同分享成果。偷瓜的人很有成就感,边吃边绘声绘色向同伴炫耀偷的高超技艺。黄瓜是普通的瓜果,其实各自家里有好多,但感觉“偷”来的味道好得多。
放牛的时候,在同一个地方,也会遇上其他生产队来放牛的,为争夺地盘,两支队伍常发生“战争”。有的时候是人的战争,两边叫板一阵后,各推选一个打架厉害的上阵,打胜的一方就牛气,打败俯首称臣,胜者以后就可以大咧咧地在指定盘上放牛,败者就不能再在胜者放牛时抢地盘了。遗憾的事,由于我的“武艺”不高,我没有当过这样的代表。有的时候是牛的战争,两边叫板一阵后,就分别牵出一头斗架厉害的牛上阵一战,牛得胜的一方享受与人得胜同样的待遇。但这样的情况不会持续多久,几个回合,人熟悉了,就成了好朋友。那个年代,伙伴中最有威信的是打架最厉害的,他就是队伍中的老大,什么都听他的。对牛,也是最崇拜斗架最厉害,崇拜程度与现在的追星不会差距多少,有时见到打架厉害的牛,小伙伴都能评头品足,找出与众不同的特点来,我们小的时候都能分出附近几个大队那些牛最厉害,厉害牛中排位顺序。有时为提高自己牛的排位,我们常把高手(牛)牵到一起“打擂”,看牛打架是一件又开心又紧张的事情,其刺激程度不会亚于西班牙斗牛场面。开心是观牛斗,为各自一方的牛加油助威,紧张是担心自己一方牛受伤,无法交代,特别是一方要出败象的时候,看牛的主人就会奋不顾身去救牛,用树枝将牛打开,斗红眼的牛根本不怕人,几岁的小孩要将互斗的牛分开真的有几分危险。
牛背上的童年并不完全是悠闲安逸。当放牛归来,遇上一段好路,带头的牛骑在牛背上的舞着鞭子催牛狂奔,后面的牛因为养足了精神也跑了起来,牛撒开四蹄一路狂奔,尘土飞扬,很有气势。牛背不如马背,常有人甩下来,有时掉在水里、有时甩在烂泥里、有时滑落在地上。特别是掉在烂泥里有点滑稽,爬出来就是一个完全的泥人,只看见有两个眼睛在闪动;落在地上的肯定生疼,但从未有人哭过,过早的生活重担已麻木了童年的娇气。我也甩下来过,现在没有太多的印象,可能是受伤不重,刺激不大!
放牛让我们懂得了照顾牛的责任。每至中午,我们要让牛在水中泡一阵,发散牛身上的暑热,如果牛身上有一些脏物,还会下水将牛洗干净;晚上用一些秕谷熏烟,驱散牛身边的蚊子。
放牛也增进了小伙伴中的情谊。那个有什么事不能放牛,另外一个会主动兼顾代他放牛;那个如果突发疾病,旁边的会主动背他到家或者喊大人来培护。
牛也与小伙伴有非同一般的感情。我们做过好多试验,横睡在吃草的牛前面,牛总是抬高脚蹄跨过去,绝不会踩在人身上;禾苗是牛最可口的食物,但只要骑在牛背上,牛绝不吃一口禾苗。
岁月的静驶淡化不了牛背上温馨的回忆;时光飞逝掩没不了一首首乡村的牧歌。牛背上的童年似一杯浓浓的咖啡,醇美陶醉;恰似一杯淡淡的绿茶,让人回味悠长。童年的牧牛图似雨后的彩虹,五颜六色,炫丽无比;清贫的童年是一方植于沃土的小树,汲取大地的营养,旺盛着生命力;又似那晚霞后的余光,那么让人怀念。牧牛的弯弯的小路,延伸着童年成长的道路,步步走近儿时的梦想。只要思维存在,牛背上的童年不会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