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戏曲来说,有京剧戏歌,黄梅戏戏歌,昆曲戏歌等等。戏歌,可以更确切地展示出中国音乐的国风雅韵,能够充分地反映观众对中国音乐的审美依据,更能表现艺术歌唱的价值。它既能表现出中国历史的厚重庄严,又能表现中国文化的精彩美妙,更能显现中国文学艺术的辉煌灿烂。这是一个经历了几千年历史沉淀和时光磨砺的世界瑰宝,是人类在久远时光的精雕细琢厉炼中的极品,它是文学和艺术的珠联璧合,它的价值和生命将是无限的。
戏歌和戏曲之间一脉相承的联系,在相互铸就中表现出传统的戏曲艺术传戏歌是把戏曲唱腔和通俗歌曲结合起来的艺术形式。这种既像戏又像歌的唱段一经推出,立刻风靡全国。随着这类作品的日益增多,一个新的名词产生了,它就是戏歌。戏歌,将开拓音乐和文学完美结合的中国文艺的新天地。
承、发展的与时俱进,在表现内容、表现形式上的创新,在音乐、唱腔、表演上的突破,是新时代的审美取向的重塑。“戏歌”是传承戏曲基因的一种高级的艺术形式。
在丰富多彩的文化种类中,戏曲艺术早已独树一帜。戏曲艺术以其特有的舞台表演形式,色彩丰富的服饰,以及极具韵味的唱腔,具有极大震撼力的音乐,深受人们喜爱,经过几千年来的传承发展,中国戏曲已成为艺术的瑰宝。
早在1956年前后,常香玉主演的豫剧《花木兰》中的《谁说女子不如儿男》、《这几日我的老爹爹疾病好转》就开始成为歌曲在民间传唱,严凤英演出《天仙配》之后,天仙配黄梅戏的歌曲更是在民间传唱开来。
上个世纪末、本世纪初,吴琼、马兰都专门唱过黄梅戏戏歌。进入新世纪,于魁智唱的京剧戏歌、李谷一唱出的戏歌更是深入人心,李玉刚唱的戏歌也很受欢迎。
戏歌,戏中有歌、歌中有戏,它是中国独有的一种艺术形态,是传统戏曲时尚表达的生动体现,更是民族文化与时俱进的创新发展。舞台上,戏歌与诗歌、音乐、舞蹈、武术等众多中国元素的创意融合,使之充满现代气息,令人直观领略戏曲之美。《中国戏歌》用作品向经典致敬,用心打造最独特的中华审美风范,力求立体呈现戏歌背后的戏曲典故和艺术本真,全力打造高水准、成为广为传唱的文艺形式。
戏歌,通过现代的元素,灯光配景,美丽的服饰,高超的化妆,不仅展示出了园林环境之美,还把音乐、服饰、语言、武功、戏曲音韵相结合,打造出更美妙的综合的效果,从而把艺术的力量推到极致。
戏歌,有丰富的创作源泉。中国的戏曲种类有千百种,曲艺类也更是种类繁多。这些戏曲、曲艺类的文艺形式涵盖了我国的所有省份、所有地区、所有的民族,各种文化资讯的融汇使现代文化的冲击极具穿透力,戏歌的戏曲元素与歌曲元素相结合则更能表现现代人文艺追求,将戏曲唱腔和通俗歌曲结合,创造出的“戏歌”.在当前文化环境中,已被人们广泛接受、欢迎和喜爱。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民群众的审美也在不断的提高,戏曲自身存在的艺术本能正在得到新时代人们的认可与理解,通俗且朗朗上口的流行歌曲更加能够吸引当代的人们,尤其是年轻人,无论是在歌唱、表演方式以及词曲等方面流行程度、热情奔放都更被现代人们所乐于接受。随着高科技手段日新月异,手机、电脑、MP3等等传媒手段都在成为流行歌曲传播的载体,如此一来, “戏歌”在保留和传承戏曲元素的前提下,结合现代歌曲的时代感,更适应了当前的文化环境,它不仅丰富了歌曲创作的内容,拓展了歌曲的表现形式,同时还能够让优秀的戏曲在歌曲中得以延续、提高、精粹、和发展,取得了戏歌与时俱进的效果。
戏歌的音乐,打破了西洋音乐和民族音乐的界限,开创了音乐交融的新时代。极具烘托能力的交响乐器,可以和细腻婉转的民族乐器交汇应用,打造山呼海啸与小桥流水交替呈现的音乐效果。在舞台上刻画出震天颤地与娓娓倾诉的不同景境,从而塑造出心灵与自然的融通和反衬。
戏与歌交织融合、若即若离,这是存在于戏歌中的辩证关系。骚、赋、诗、词、曲与歌的结合,更是把含蓄朦胧的意境明朗化、真实化、具体化,在艺术的笼罩中,使人对歌的感受更透彻、更深刻、更传神、更逼真,更形象。
戏歌具有一定的流行音乐的元素,但绝不是把戏歌和一般的流行音乐等同起来,否则就会贬低戏歌的风采,也降低了戏歌的现实作用,更割断了戏歌的民族性,就会失去了其本身的艺术价值。
中国的文学宝库无限丰富、精彩、瑰丽,是世界文化宝藏。
唐诗,在中国文坛上,是一杯谁喝谁醉的美酒。它既有表达人们对古往今来情怀的诗章,又不乏志士仁人报国捐躯时抒发胸襟的千古绝唱;它既是人们热爱生活陶冶情致的伴侣,也是中华几千年文明史上舒发情怀的寄托;既是抒发喜怒哀乐的妙音,也是人们倾诉心音的呼声。把戏歌和中国文学结合起来,是描述最美好风光佳境悠美的音符,也是宣示最迷人景色的幽乐。我们既可以把它比成一朵令人痴迷的花束,还可以把它比成是令人们无比怜爱的国色天香的美妙佳人;它既有势如倒海翻江的雷鸣电闪,也有溪水淙淙轻缓舒缓的宁静;既有巡地经天的啸叫呐喊,又有花红柳绿的优雅情致风度;既能描摹红巾翠袖的钟灵琼态,也能重现山呼海啸的波澜壮阔。还有充满原汁原味生活气息的诗经,满含情趣的汉乐府,极具内力的元杂曲,这些和戏歌的结合,就会发挥更大的艺术力量。
《春江花月夜》之所以流传千古,永不衰朽,因为那春江之上月夜之美,一切都浸满了明月冰清玉洁的色彩,一切都注入了月的温柔缱绻的情调,一切都凝聚了琼洁娇美的光华,作者赋予了明月神秘、迷离、朦胧、空灵、娇俏的情采。正是由于充分描写了春江花月夜的意境特征,这首词就获得了被广为传颂的价值意义。
弘扬中华文化,可以极大地增强我们的软实力。像《烟花三月》、《霸王别姬》、《梦里水乡》、《千古绝唱》等,这些把诗词元素融入戏歌,对中国的文学艺术发展、提高、传播、普及、推广,也起到所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宋词以无比深挚的激情,拥有了无限迷人的魅力,因而光华不朽。
宋词作品中的生命意识,是通过词的创作来表达的,所以,宋词是人的生命力的流露,词的本质亦即生命的体现。而生命是有无穷的状态、复杂的形式、不同的本质,千差万别的内涵,也就决定了词的千变万化、多种形式、多种风格是宋词生命美的内涵,亦是源于词人在题材内容和风格不同倾向中,宋词绽放出生命的美丽。不同的情感,拥有不同的美的认知,不同的情感,对生活有不同的态度。情感总是在左右人的的思维,而人们的思维又控制着行为。生命必然会有爱与恨、生与死、离与和、喜与怒、哀与乐的交织。生命是一种美,不只是一个侧面,是多个层次、多个角度、多种状态。
从古至今,上至帝王将相,下至村闾平民,万千才子文擘,千载玉颜佳丽,代代情哥靓妹,世世孤男寡女,都约会在宋词的意境之中。拈着这朵情花,品尝着词香,在浓情的午后,悠闲的傍晚,或是在花朝月夕,或是在凄风苦雨的孤夜,无不捧卷进入宋词的意境,去寻找自己的知音、情伴、理想、趣味、寄托、解释、快乐、欢慰。
欧阳修、范仲淹、苏轼、柳永、张先、陆游、李清照、文天祥、辛弃疾等的词作都有极高的文学艺术性和极高的文学价值,完全可以在戏歌中发挥光彩,充当题材素质。
现代,李谷一演唱的一首京味儿十足的歌曲一直获得满堂彩,由阎肃作词,姚明作曲的《故乡是北京》,这首歌曲以京剧唱腔为基调,唱的都是老百姓的家常话,歌词通俗易懂,贴近生活。除此之外,最为人们所熟知的大概就是阎肃和姚明合作的另一首节奏鲜明、词曲独特的戏歌《说唱脸谱》了,中间的“四色的天王托宝塔……灰色的精灵笑哈哈”这段唱词和戏曲音乐完全重合,朗朗上口,歌词介绍京剧中的脸谱形象与角色,京剧的唱腔配合现代感十足的伴奏音乐煽动起人们内心的热情,观众在其中获得了听觉和视觉上的艺术享受。两位创作这首歌的初衷也是为了让新一代的年轻人了解和喜爱戏曲这种传统的艺术,并且也希望戏曲艺术与时俱进。这也就是戏歌在发展初期作者的初衷。
可以看到,在戏歌的产生初期戏曲色彩非常浓厚,但是在歌词创作、伴奏和演唱形式上都有很大的突破,在伴奏方面甚至结合了交响乐伴奏。早期戏歌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以戏曲音乐为基调谱曲,比如《故乡是北京》就是依据京剧唱腔进行谱曲,所以戏歌初期形成的时候被人称为京歌,这就和歌曲中浓厚的的京腔京韵关系紧密。
吴琼唱的黄梅戏戏歌,李玉刚唱的《霓裳羽衣舞》、《新贵妃醉酒》屠洪刚唱的《霸王别姬》等这些闻名遐迩的戏歌,已经深入人心,也必定为戏歌开辟出更广阔的未来。
文化艺术,是人类生活的结晶,文化艺术是在人类生活的发展中进步的,文化艺术也只有在与时俱进中的融汇交流中才增强生命力的。
《涛声依旧》这支歌,之所以受到人们的喜欢,那就是因为陈小奇是在唐诗“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的基础上创作出来的。人们在“月落乌啼总是千年的风霜,涛声依旧不见当初的夜晚”的词曲中朦胧着“月落乌啼,涛声窾坎”之中,勾画着唐代诗人张继枫桥畔的情怀和意境,而吟唱的。
戏歌,与戏曲、文学、音乐、诗词的交融,必定为歌唱提供更广阔的舞台,使文学艺术的发展进入新的里程,拓展文学、艺术的内涵。使人们的生活在新的时代、新的环境中、新的生活状态里,为人类生活更美好发挥促进作用。
所以,把戏歌唱出艺术、唱出文学、唱出诗词、唱出歌赋、唱出流行曲调,是展示中华民族的风格,是一条广阔的中华民族文学与艺术结合的道路,而民族的文学艺术才是世界文艺的发展的道路。要把文艺结合的道路拓展得更宽、更广、更深入,才会为亚洲、为东方、为世界做出更大的贡献。希望音乐家、艺术家们努力实践,锲而不舍,坚持努力,为打造中华艺术的新水平不懈努力。
康有山2019年5月28日于群力外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