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宝宝的音乐细胞

很多孩子一开始很喜欢弹琴,后来就厌恶了,因为他们从中得到的不

是性情的陶冶和愉快的情绪,而是由父母唠叨和吵骂而引起的焦虑、

烦躁、单调、无奈甚至失望和厌恶。

东东学习音乐的故事

东东四岁,妈妈给她报了一个幼儿电子琴兴趣班,孩子在班级跟

着老师练琴还挺配合,但是回到家就不喜欢弹琴了。这怎么办呢?有

一天,妈妈在窗户外面看孩子们学琴,发现老师很会调动孩子学习的

兴趣和积极性。孩子们弹完几首曲子,老师夸张地说:“哎呦,你们

弹得真好,我要晕倒了。”然后身体就往一边倒,孩子们兴奋得不得

了,整节课下来都兴趣盎然。妈妈很受启发,回家就把孩子平时玩的

布娃娃玩具找出来10个,整齐地码放在电子琴旁边的桌子上,东东弹

完一首曲子,妈妈就让布娃娃晕倒一个,孩子特别高兴,有时候,妈

妈不在身边,她就自己弹,然后自己“帮助”布娃娃晕倒,东东很快

成为班里乐感发展最快的孩子。

一年之后,班里很多孩子都要考级,妈妈却做出了一件出乎意料

的决定:不让女儿考级。她说:听说也看到过周围人为孩子学琴花大

量金钱、时间和精力为孩子学琴而奔波劳累,但是他们在谈自己的想

法时,很多人认为孩子有了一技之长,长大了至少多了一个谋生手段

,至于维持孩子的兴趣和激发孩子的灵感是他们很少考虑的。因为一

个指法不到位,严厉指责孩子“你怎么那么笨”或“你怎么那么不用

心”等等,如果孩子因此而丧失兴趣或信心是很不值得的。与其这样

,还不如让孩子放松地发展兴趣,让孩子为琴感到愉快而不是感到倦

怠。

先天条件

研究发现,所有人生来便具有音乐潜能,并且呈正态分布。有的

成人认为自己五音不全或者缺乏音乐细胞,是把音乐才能主要定位在

完善的歌唱或者乐器表演上,但是,绝大部分人都具有音乐欣赏的习

惯和能力,这也是音乐学习习惯的重要部分。音乐智能是人类八种潜

能之一。这些潜能在不同的人身上的组合不同,有的人在这方面可能

是优势智能,有的人在那方面可能是优势智能,尤其是经过后天的环

境刺激和教育培养,人具有了不同的能力特征。

胚胎期

从胚胎期起,孩子就开始吸收母体内的节奏和语音,良好的感官

经验为他们奠定了牢固的听觉基础。出生以后对声源的探究意识发育

很快,父母对孩子身体运动有节奏的带动能丰富他的音乐感受。

能顺利地说话后

孩子能顺利地说话以后,对儿歌的节奏比较敏感,特别喜欢模仿

成人唱歌跳舞,而且能唱旋律简单的歌曲。

四岁以后

四岁以后在适宜的教育环境下,可以初步接触乐理和键盘乐器。

培养宝贝音乐细胞的5个策略

良好的音乐学习经验对孩子一生的发展都具有特殊意义。音乐具

有优异的审美功能,欢快、柔和、优美的乐曲能培养孩子良好的感受

性,熏陶优美、安详、高雅的情感,具有美化心境、陶冶情操的作用

。音乐还有助于提高形象思维能力。研究表明,音乐教育和智力开发

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音乐中成长的孩子,能敏锐地感受理解音乐

的特征,并随着节拍和旋律的变化让想像力自由地飞翔。

每个人都有音乐潜能,早期音乐体验质量决定孩子音乐潜能发挥

的程度,因此对孩子进行正确的音乐教育是关键。

把音乐启蒙与身体运动有机地结合起来。

可以在孩子的脚上系一个小铃铛,让他在走路、跑步的节奏中感

受音响。孩子高兴的时候,有时会即兴跳舞、扭摆身体,有时会自得

其乐的哼唱,虽然可能曲不成调,但是大人要积极鼓励,最好与孩子

一起扭摆哼唱。成人可以有意识地对孩子的动作打节奏,伴随他的走

、跑、跳等身体运动。鼓励孩子敲敲打打的行为,让他感受声源与音

响的关系,只要没有影响别人的行为,大人不要嫌闹烦躁而阻止孩子



引导宝贝在自然音域内唱歌。

四五岁以上的宝贝社会性逐渐得以发展,开始唱一些歌曲,但是

大人要避免孩子模仿演唱成人歌曲,这对他们发育比较稚嫩的嗓音有

损坏,引导他们在儿童的自然音域内唱歌。另外,律动是这一年龄阶

段儿童表达他们音乐感受的常用手段,鼓励他们在朗诵儿歌或者听音

乐时喜爱用自己的想法和音响在游戏中学习。如果孩子喜欢而且家庭

条件允许,可以学习键盘乐器,键盘乐器比弦乐更适合幼儿学习。

可以带孩子上正规教育机构的奥尔夫音乐班。

奥尔夫是世界著名的德国作曲家和音乐教育家。他在音乐教育方

面最突出的特色是发明了一套奥尔夫乐器教具,成为奥尔夫音乐教育

体系的重要标志之一,这套以打击方式为主的小乐队编制乐器现已闻

名全世界,80年代初介绍到我国并广为流传。它并不是单纯地音乐技

能训练,而是培养孩子多方面的素质教育,它鼓励孩子主动参与到音

乐活动中,培养孩子对音乐的兴趣与爱好,并通过音乐活动发展孩子

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以及与人合作交往的意识。

培养和维持兴趣是培养宝贝音乐细胞的第一法宝。

父母对孩子要求不能过高,如果超越了孩子发展的速度和限度,

结果将适得其反,不仅扼杀了孩子对音乐的兴趣,还可能压抑孩子的

个性。同时,注重音乐学习的过程而不是结果,尤其在关乎音乐考级

的事情,父母要慎重。学习乐器必然要学习演奏技巧,要求孩子有一

定的乐理知识和小肌肉控制协调能力,这对绝大多数学龄前儿童来说

都存在着学习压力。缺乏兴趣的技巧训练可能会让孩子对音乐感觉乏

味。因而,父母要开动脑筋想一些办法,使孩子始终对音乐感兴趣,

这一点是至关重要的。

借鉴东东妈妈的教育智慧。

享受艺术的熏陶和启蒙是目的

父母对琴童子女过高的期望值和极端的做法,社会上已经有不少

报道和批评,东东的妈妈则在教育观念上的站位比较高,对孩子弹琴

的教育价值有比较理性的认识,即在孩子技艺不断提高的同时,维护

他对弹琴的浓厚兴趣和对音乐的好奇心,让弹奏乐器和欣赏音乐成为

孩子一生的一个高雅乐趣和人生修养的一部分。

避免功利主义的观念和做法

为了考级而把一首曲子反复地练习很多遍,父母有时免不了情绪

化地训斥孩子,把生动活泼的艺术追求和享受变成单调乏味的机械训

练,结果有的孩子考了级就再也不愿意弹琴。这种功利主义的观念和

做法是不足取的。弹琴本身是一个很复杂的心智活动,尤其是在注意

力的分配上:既要读谱,又要看谱,还好搞准指法,有时还要纠正已

经形成的错误,一双眼睛、一个脑袋同时要干这么多事情,也确实够

难为幼儿的了,而这一复杂技能的熟练掌握需要一个逐步提高的过程

。而考级势必要求孩子弹一个曲目很多遍,为一个指法而练很多遍,

这样反复做同一件事情是很单调的。也就是这个原因,很多孩子一开

始很喜欢弹琴,后来就厌恶了,因为他们从中得到的不是性情的陶冶

和愉快的情绪,而是由父母唠叨和吵骂而引起的焦虑、烦躁、单调、

无奈甚至失望和厌恶。

因此,培养孩子学习音乐的好习惯,要求父母以学乐器为媒介、

为资源、为手段,要立于此又高于此,对细节问题既不可姑息迁就,

又不可过分苛求,要站在较高的教育制高点上正确看待学习过程,把

孩子每一个学习状态(如勤奋、懒惰、勇敢、畏惧等)都转化为积极的

人生教育。这才能让宝贝真正享受到艺术的熏陶和启蒙教育。

生活日记网 用日记记录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等老了,我们一起来把它回味

所有回复(0)
暂时还没有人回复哦,抢沙发喽...
我想说两句(您的回复是对作者莫大的支持!)